1913年,國民黨元老宋教仁被刺殺,屢敗屢戰的國民黨又一次發動了起義討袁,也就是二次革命,無奈以失敗告終,國民黨大佬紛紛流亡國外。
陳獨秀雖然沒有加入同盟會和國民黨,但也是一位資深的革命者,1899年他二十歲的時候就因為反清言論被學校開除。此后的幾年,因為反清活動多次流亡日本。
他組織或參與數個反清團體,還曾加入上海的暗殺團,醉心于制造炸彈。陳獨秀做宣傳也是一把好手,1904年,他在安徽創辦《安徽俗話報》,是我國最早使用白話文進行通俗宣傳的報刊之一。他以筆做刀槍,同清政府展開廝殺,是個不折不扣的激進分子。
陳獨秀積極參與二次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差點掉了腦袋。1914年經多方營救出獄后,流亡日本。
1915年,陳獨秀從日本回國,他反思以往政治革命屢戰屢敗的教訓,認為必須先啟迪明智,讓群眾都覺悟起來,革命才有可能成功。
用毛教員的話說就是,要革命,必須先大造革命的輿論,擴大群眾基礎。這是一條真理,革命是群眾運動,不是少數精英的密謀,不發動群眾,很難有力量使統治者傷筋動骨。
于是,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一向胸懷大志的陳獨秀向好友立了一個大大的flag:“讓我辦十年雜志,全國思想都將為之改觀。”
這一次,還真讓他說中了。
《新青年》同封建文化進行了不妥協地斗爭,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啟迪影響了一代革命青年。
和孫中山一樣屢敗屢戰的陳獨秀,這一次為什么成功了呢?
在內憂外患的民國,軍閥當道,生產落后,雖然已經推翻了帝制,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動,但封建思想依然統治著絕大多數人的頭腦。
不改造人們的思想,造就一代新人(也就是擴大革命者的隊伍),憑借少數積極分子的軍事冒險,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成功?
無數革命志士,將生死置之度外,同反動派做拼死的斗爭,但是換來的結果卻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只不過換一個人來統治罷了。
空有一腔熱情,找不到正確的路線,換來的只有血的教訓。
而陳獨秀這次看中了病癥,開對了藥方,那就是先進行思想革命。做宣傳工作,雖然不如武裝起義那樣轟轟烈烈,立竿見影,但卻是著眼長遠,厚積薄發。
昏昏沉沉的中國,混混沌沌的思想,人們無處不受到禁錮和鉗制,必須打破這腐朽沉默的鐵屋子,讓人們看見光明,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才能喚醒沉睡的人民。
從改造人們的思想入手,集中炮火攻擊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這是陳獨秀成功的首要因素。如果他仍然堅持去造炸彈,恐怕是事倍功半。選對了正確的方向,接下來就是怎么走得更快的問題了。
陳獨秀辦《新青年》成功的秘訣,當屬集中力量辦大事。
我們知道,《新青年》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理論家和宣傳家,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他們或是聲名在外的革命家,或者是在文學方面學力深厚的學者,或者是長期辦報辦雜志的宣傳家,可謂群星璀璨。
這樣一批大佬以《新青年》為陣地,向封建思想猛烈開火,怎能不吸引人的注意力,獲得巨大的成功?
如果這些大佬沒有聯合起來,而是各自為戰,一個個的都辦起了自媒體,你搞一個《新青年》,我搞一個《革命青年》,你搞一個“地火社”,我搞一個“驚雷社”,你辦一個《團結報》,他辦一個《斗爭報》,把革命的炮火分散了,這樣還能轟倒反動的思想堡壘嗎?
人多了,就好辦事。人多了,可以組織分工,提高效率。因為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知識和技能也有限,即使是天才也無法僅憑一人或幾人之力辦好一份有全國影響力的報紙雜志。
分工明確,則每個人負責的部分可以搞得非常專業,這樣的 “大工業模式”遠比幾個人小規模的“手工作業”強的多。因為力量分散,則雜志出版不一定能夠連續,不可能有持續高質量的文章輸出,也沒辦法解決需要耗費大量資金的出版發行工作,視角也只能局限在局部地區……
所以對于宣傳工作來說,如果不能把星星之火聚成風吹不滅、雨打不熄的火把,那只能是自說自話,影響極其有限。再加上革命者經常力量有限,面對統治者鋪天蓋地的反動宣傳,你不集中力量,就相當于用一根茅草去戳敵人的堡壘,不是自娛自樂是什么?
列寧在創辦《火星報》時對這種手工業的宣傳和組織方式做出了深刻批判。
“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進行集中的和經常的鼓動工作,用以補充靠個人影響、地方傳單、小冊子等方式進行的零散的鼓動工作”。
列寧還認為,無論在思想、實踐還是組織方面,當年黨的運動都太分散了。
在這里我們看到集中的重要性,一直停留在分散水平上的工作是低效的和沒有出息的工作。有的人說,你這說的容易,具體該怎么辦呢?你這樣就是讓老鼠去給貓脖子上掛鈴鐺。
但是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首先是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不爭出個人風頭。假使李大釗、魯迅等人看到陳獨秀辦了一個雜志出了名,自己不是想著壯大《新青年》的力量,而是自立山頭,那只能是分散了力量。
另外,當時確實也有其他宣傳革命的刊物,一本《新青年》肯定不足以擔負起全國的青年的啟蒙任務。例如“五四”時期創辦的《每周評論》就和《新青年》有很好的互動。
這些不同的報刊雜志可以相互聯動,比如編輯可以經常性地交流,有好的文章可以相互轉載,擴大影響等等。比如說對于同一熱點來說,不同的媒體共同發力,則能形成規模效應,比單打獨斗好得多。
當然,《新青年》的成功還有其他許多原因,如目標明確、公開合法地做宣傳、有著專業的出版發行系統等等。
但是,無論怎樣講,能夠集中一批優秀的宣傳家和理論家,無疑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礎。
《新青年》的成功,對于今天我們的宣傳工作,不是有很好的啟發嗎?
紅色衛士
2021年2月23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