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小康”出臺那點事--9點困惑令人不解
奔“小康”,這是特色理論的突出特色,要深入認識這道突出特色,就要看清楚“小康”如何出臺的經過。哲學講究萬事萬物都要追求本質、在追本求源中,若看清楚了“小康”出生的本原,很多事情不言自明。
一、“小康”怎樣被大平正芳啟發出來的?
2015年9月15日,搜狐網發文《關于小康—鄧小平是這樣跟日本首相解釋的……》(《瞭望》等上百家主流網站都有類似文章),原文表述如下:
1979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問中國時,對鄧小平提出了他的困惑:“小平先生,你能說說你們中國所說的要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代化,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鄧小平點燃一支熊貓牌香煙后,進行了解釋:“我跟你說這么一個事,你們現在有一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是一萬億美元,所以你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是一萬美元。那我們現在,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50美元。我想,比如說,我們用20年的時間翻兩番,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們的十分之一,但我們的人口是你們的十倍,這樣我們的總量就是跟你們現在一樣了。”
顯而易見,這番話并沒有讓大平正芳真正理解什么事“四個現代化”。他只是點點頭:“哦”。
在日本政壇,大平正芳有個古怪的外號,叫做“啊哦首相”。這是因為他講話的時候頗為謹慎,總是帶著“啊”或者“哦”這樣的口頭語。鄧小平似乎看出了這一點,繼而說道:“到那時盡管中國還很窮,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很低,但是有了這樣的總量,我們就可以做點事兒了,也可以在世界上做點兒貢獻了。”
“那么,到那時我們的國民生活水平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為了讓大平正芳直觀地理解,“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代化”的含義,鄧小平用了一個簡潔明了的詞語:“就是可以吃飽穿暖,我把這個叫小康。”
哪曉得,大平正芳更不懂“小康”的含義。“小康”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典籍《禮記》,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大平正芳不知道這個典故,自然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大平正芳將目光投向身邊的翻譯——時任中國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副處長王效賢。
王效賢也不懂啊。當時,中國也沒有“小康”這種說法,他也不敢去問鄧小平。于是就急中生智地翻譯:“小康”就是一個人身體恢復的時候。”
大平正芳仍然不是很明白,不過他“哦”了一聲后,起身笑瞇瞇地握住鄧小平的手,說:“祝您和中國人民早日小康。”
鄧小平同時站起身,一臉笑容,并連聲應和道:“好好,小康,我們大家都小康。”
從此,“小康”一詞出現在中國人民的政治和經濟生活里。1988年8月,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竹下登,在談到小康目標提出的來龍去脈時說:“提到這件事,我懷念大平正芳先生。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是在他的啟發下確定的。”
1987年8月29日,在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時第一次系統、明確地闡述了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和步驟:“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
二、“小康論”提出的基本要素構成
從面對大平正芳提出“小康”目標的經過和對“小康”的描述看,構成“小康”理論和目標的要素應有7個:
其一、大平正芳啟發出“小康”。對此,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竹下登,在談到小康目標提出的來龍去脈時,明確講到:“提到這件事,我懷念大平正芳先生。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是在他的啟發下確定的。”
其二、“小康”目標提出的依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根據,根據是事物存在的依據。而“小康”提出的依據,就是“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50美元,”要在這個基礎上去奔“小康”,去翻兩番。
其三、“小康”要達到的標準。在鄧小平的論述中,這個認定標準有5種:一是中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二是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你們的十分之一”,就是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三是中日兩國的經濟總量旗鼓相當,“但我們的人口是你們的十倍,這樣我們的總量就是跟你們現在一樣了”;四是鄧小平以后還提出個縮水版的“小康”標準。1981年4月14日,會見日本客人時指出:“就算八百,也算是一個小康生活了。”翌年8月6日,會見澳大利亞總理時講得更明確:“考慮到人口增長的因素。所以我們把本世紀末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放在爭取達到八百美元的水平上。”五是后來又提出個“”翻兩番“”。“翻兩番”、“八百美元”,就幾乎成了鄧小平的口頭禪。
其四、 “小康”要達到的時間。“用20年的時間翻兩番”。1982年6月,鄧小平再次強調了這個時間表:“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平。”從1979年12月算起,也就是在2000年前達到“小康”。
其五、“小康”等于“四個現代化”。大平正芳問:“小平先生,你能說說你們中國所說的要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代化,到底是個什么樣子?”鄧小平明確回答:“我們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
其六、“小康”集中體現在“吃飽穿暖”。為了讓大平正芳直觀地理解建設成小康之家的“四個現代化”的含義,鄧小平用了一個簡潔明了的詞語:“就是可以吃飽穿暖,我把這個叫小康。”小康就被等于吃飽穿暖,吃飽穿暖就被等于四個現代化。
其七、奔“小康”要走兩步。在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時第一次系統、明確地闡述了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和步驟:“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鄧小平在這里提出了,“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大平正芳時,首次講到“小康”,讓在場翻譯的王效賢聽了一愣:之前從沒遇到這個詞。日本雖然有“小康”一詞,卻是指人體恢復的情況,而不是生活狀態。情急之下,王效賢就直接用了日語的“小康”,“就是一個人身體恢復的時候。”大平正芳仍不很明白,不過他“哦”了一聲后,起身笑瞇瞇地握住鄧小平的手,說:“祝您和中國人民早日小康。”也就是說,不管鄧小平怎么說,大平正芳對鄧小平表述的這個“小康”式“四個現代化”,還是聽了一個稀里糊涂,以為是恢復身體健康之意。
三、對“小康論”的九點疑惑
鄧小平會見大平正芳時,就這么簡短的幾句話,卻成了特色理論中最著名的“小康論”,“小康目標”也變成了全黨奮斗目標。然而,仔細分析這“小康”的提出和特定的內涵,卻不由讓人心生疑竇:
疑惑之一:“現代化”如何被偷換成“小康”。概念作為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它有兩個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內涵就是指概念的特有含義;外延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對象的范圍。拿“大象”這個概念來講:內涵是“長鼻類食草類象科哺乳動物”,外延有各種各樣的象。但無論外延怎么擴大,特定的內涵不能被改變和偷換。“現代化”作為一個概念,其特定內涵自然不能被偷換,不能被曲解,不能被隨意。如果誰都可以曲解概念,世界立刻陷入混亂!
作為“現代化”這一概念的兩個主要標志,就是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2010年聯合國公認的工業化國家,包括荷蘭、日本、美國、德國等20國。現在世界上常說的發達國家,就是指實現了工業現代化的20國。作為政治民主化,“區分現代化國家和傳統國家,最重要的標志乃是人民通過大規模的政治組合參與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響。”但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政治制度,走什么民主道路,要與本國國情相適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實行三權分立,這種西方民主政治不能等同現代化民主政治,聯合國也沒評出哪些是現代化政治國家。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還包括:社會層面: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共存和諧,公民素質高;文化層面:繼承先進文化精髓,并呈現百花齊放的健康發展場面。
由此可見,現代化的核心就是工業化,這毫無疑義。毛澤東時代追求的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這“四化”的表述也清晰無誤。可鄧小平為何隨意將其改為“小康”,這“小康”與“現代化”和“四個現代化”的概念,無論內涵和外延都相差十萬八千里。
1979年6月,鄧小平對這個小康式現代化還有專門解釋:“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GDP達到一個很低的標準,就能成為現代化,這根本不符合邏輯和概念的要求,從邏輯和概念上也根本說不通!
疑惑之二:“現代化”如何強擰成“吃飽穿暖”。作為現代化國家有多項標準認定,詞條“現代化”中提出7條標準:既,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科學、思想道德現代化;城鄉社區現代化;群體組織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全球化。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默克爾提出現代化國家10條標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0美元以上;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15%;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45%以上;非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占70%以上;受過文化基礎教育的人占總人口80%以上;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占15%;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平均每個醫生為病人服務人次在100以下;平均人口預期壽命70歲;人口自然增長率在1%以上。
不管這些標準的制定和提出是否科學和準確,至少在探索著提出一套綜合考核指標。而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無論是正版和縮水版的中國現代化,就是“吃飽穿暖”,這簡化到僅僅動物性基本生存狀況的改善就算現代化,是否以偏概全,是否一葉障目? “吃飽穿暖”僅僅體現民生的一個方面,要建成“小康社會”,凡叫“社會”的存在,作為必然要求絕對不能光“吃飽穿暖”這一條。
況且,詞典關于小康“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難不成中國的現代化是要搞回,甚至是穿越回“中國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現代化明明在前面,怎么弄到古代去了?所以,將“吃飽穿暖”等于現代化,這不讓人啼笑皆非,不讓人貽笑大方!
疑惑之三:“四化”咋能被“小康”掉包了。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這里提出一個“四化”目標,一個兩步走的階段性任務,一個到本世紀末的時間表。這是全黨全民確定的奮斗目標,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藍圖和光榮的夢想。而且,“四化”在1956年的“八大”被寫進黨章!就是毛澤東時代結束后,也未見黨中央對這一目標做出任何批評和否定。
那么,鄧小平在回答大平正芳的提問:“小平先生,你能說說你們中國所說的要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代化,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鄧小平如何一個人就給“四個現代化”下了定義:“可以吃飽穿暖,我把這個叫小康。”以后還說什么,這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可鄧小平一個人怎么就能將全黨確定,又經全民艱苦奮斗20多年的目標,就擅自改成了“吃飽穿暖”?而且,也分了溫飽和小康兩步走。這“小康”就掉包成“四化”,可用“小康”替代“四化”,這是不是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疑惑之四:“小康”的標準不早就實現了?按鄧小平確定的用20年和奔小康的5個標準來判定,“小康”早就實現了!
一是人均GDP達到800美元。中國1998不就達到人均GDP為821美元?
二是人均1000美元。按照現行匯率計算,2001年我國GDP總量相當于1.3394萬億美元,不也人均達到1042美元?
三是與日本經濟總量相當。2010年中國的GDP達到6.1萬億美元,不反超日本GDP的5.7萬億美元,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四是達到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4434美元,而日本人均GDP為44737,這不也達到了嗎?
五是“翻兩番”。以1979年人均250美元,翻一番是500美元,再翻一番是1000美元,2000年中國人均GDP達949美元,這也基本達到目標。
按鄧小平設定5種認定“小康式”中國現代化的標準,無論用哪種標準衡量,不都已經實現了嗎?就是按鄧小平設定的20年奔小康,不都過了17年。既然“小康社會”早都實現了,咋還要奮斗到2020年?就一個讓老百姓“吃飽穿暖”,這“小康”咋就需要奮斗40多年?
疑惑之五:“小康”換“四化”憑啥理論指導?一個重大目標的確立,必有理論的光芒照亮,這是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體現的一個極為鮮明的特色。為此,毛澤東抗日戰爭寫出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對如何建設新中國毛澤東發表了《七屆二中全會講話》,建國后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出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論十大關系》等,都親自做了大量調查研究,親自寫出堪稱雄文巨作的理論文章,又經全黨討論才實施的,才用以指導全黨進行偉大的斗爭。
可鄧小平猛然提出的奔“小康”,做過什么調查研究?寫出了什么理論文章?提不出什么理論為指導,僅憑大平正芳一啟發,就來靈感了,就冒火花了?僅僅講了答非所問的幾句話,連翻譯都弄不明白,給整的直發蒙,大平正芳更聽了個稀里糊涂,這“小康”咋就成了全黨奮斗目標?就替代了奔“四化”?甚至還要求共產黨員要帶頭先富,僅這樣沒有任何理論為指導,就憑大平正芳一啟發,就將全黨的奮斗目標來個大調包,且不論這樣的轉折是否對錯,至少也顯得太兒戲、太輕率了吧?
疑惑之六:“小康”從250美元開始翻番咋算的?1994年,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共同頒布了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NA)中,統計術語GNI取代GNP,國民總收入(GNI)即為原來所說的國民生產總值(GNP)。1993年,中國正式取消國民收入核算,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由此來看,這就帶來兩個問題。
其一、毛澤東時代根本沒有GDP這一算法。這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毛澤東時代實行的是蘇聯式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聯合國1993年才實行GNP的統計,中國同時采用GNP統計;一方面毛澤東時代的教育、醫療、文化、建筑等都不算產值,甚至是免費的,包括億萬人的大量義務勞動,這都不計入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更無買賣土地和礦山。
其二、按后來的GDP折算毛澤東時代是不科學的。不能說是胡扯、是惡意,至少非常片面。毛澤東時代建成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建成了50多萬國營企業、建成了上百萬個學校醫院、建成一百多萬公里的公路和兩萬多公里的鐵路、搞出了兩彈一星一潛艇、在西部三線建設建起一座座城市等都不講,就拿建成的8萬多座水庫來說,總土石方3610億立方米,三峽工程的土石方開挖、回填、混凝土澆注總量不超過3億立方米。也就是說,1949-1979的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工程總量為1200座三峽工程。三峽工程的總投資為2000億元。那1949-1979年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總投入,相當于目前的240萬億元。若現在建這8萬多座水庫,光動遷費就得上百萬億。至于進藏公路、幾十萬官兵開墾北大荒等等,這能用GDP算出它的價值嗎?
說“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50美元”,這有什么科學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根據,根據是事物存在的依據。奔“小康”的基礎依據若不科學,這“翻兩番”從何說起?
疑惑之七:“小康”對比日本的GDP是靜態的嗎?說什么“我們用20年的時間翻兩番,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們的十分之一,”可小日本也不能一成不變的等著你追趕呀?1979年中國的人均GDP為250美元,那時日本是人均GDP為8732美元。當2003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時,而日本人均GDP則達到34829美元,日本不也在“翻兩番”。中日的人均GDP都“翻兩番”后,這差距可不是十分之一,而是差距卻擴大到了近三十五分之一。
疑惑之八:“小康”人均GDP能等于實際收入嗎?就算在250美元的基礎奔“小康”,人均GDP能等于人均收入嗎?人均收入又能等于實際收入嗎?人均實際收入能等同人均實際消費嗎?
1955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是韓國的3.2倍,日本的1.1倍。經過改開20年“翻天覆地”的增長,到了2008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3414美元,日本人均GDP為39437美元,這還是十分之一差距,可中國人均收入卻是日本的3%,韓國7%。房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聯合國制定的標準是3:1。美國是3:1;日本是4:1;發達國家最高的悉尼8.5:1。中國則是20~30:1;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甚至達40:1。
至于貧困人口,更是突出問題。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中表態:“未來5年,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里習總提出兩個概念:一是中國現有貧困人口7000多萬;二是“中國現有標準”的對貧困戶認定。如果按聯合國的標準來認定,那能多出多少?說出來能嚇人一跳!聯合國認定的貧困標準,是每人每天消費1.25美元。習近平還在會上倡議,“在未來15年內徹底消除極端貧困,將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數降至零,是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這告別毛澤東時代都40多年了,將毛澤東時代積累的家底都快買光了,“四化”的目標也放棄了,GDP的總量也世界第二了,咋還有這么多貧困人口,這老百姓創造的財富哪去了?
2010年中國GDP就已經毫無懸念地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達4434美元,都遠超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達3000美元的標準。可以醫療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等綜合性評估排名,中國位居第188位,在191個成員國中倒排第4位。這樣“唯GDP”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否離普通老百姓稍遠了一點?富豪劉強東“良心發現”地講:中國已經富到有人說賺一個億是一個小目標了,富到了去全世界買買買,可在我國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狀態,“這是整個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已經富起來的我們這些富人的恥辱”。
疑惑之九:“小康”如何成了全黨奮斗目標?鄧小平在談到提出小康目標的來龍去脈時明確的說:“我懷念大平正芳先生。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是在他的啟發下確定的。”也就是說,正是在大平正芳啟發下,鄧小平的“小康”靈感,就成了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的奮斗目標: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 “四化”被“小康”正式代替!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時,第一次系統、明確地闡述了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和步驟:“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隨后,鄧小平的三步走,就在1987年10月25日在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中成了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一個人的突發靈感,或偶然一次講話,就一次次成了中共黨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的主旋和奮斗目標,這讓人總感到似乎缺少一點“精心設計”和應有的嚴肅性,這樣的程序能否保證公正和科學?
編后語:現在雖然也叫特色社會主義,但習大大已給“特色”下了明晰的科學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還多次強調:“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
新時代的奔“小康”和建設“小康社會”有兩大鮮明不同:
一有明確時間節點。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本身就在宣誓,“奔小康”不能沒完沒了,不能總在路上,要有明確的時間節點。
二有要能得到人民的認可。習近平還提出:“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也就是說,建設“小康社會”,不是以什么GDP人均多少為標準,也絕不是以“吃飽穿暖” 為標準,而是“得到人民認可”,還能“經得起歷史檢驗”,這才是最高的標準,也是科學的標準。
讓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勇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