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艱苦卓絕”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
——蔡長運
當兵,曾是筆者少年時的主要夢想,可惜這輩子無緣。以前學政治、學歷史常聽到“艱苦卓絕”這個詞,覺得很好玩、很刺激、很酷,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F在通過讀黨史、軍史,對個詞才有了震撼似的理解。為了紀念建軍九十周年,不仿就來說說人民軍隊的斗爭歷史如何個艱苦卓絕法。
艱苦卓絕,意思就是其面對的艱難困苦超過一切、達到了極點。同時也說明其主體——人民軍隊把意志堅強、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發揮到了極點。那什么是“極點”呢?為什么要艱苦卓絕的去奮斗呢?
1、 為什么要艱苦卓絕的去奮斗呢?因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為完成中國共產黨政治任務奮斗的武裝集團,他們肩負著民族的解放(反坑帝國主義)、人民的解放(反剝削、反壓迫)、全人類的解放(實現共產主義)的重任,為此目的他們必須向前、向前、向前,克服一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
2、極點就是人類歷史之最。僅下面講的幾個事例就可以看出,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能如此英勇、頑強、文明、艱苦卓絕地克服一切困難的軍隊。
3、極點就是人類肉體所能承受的極限。人民軍隊的斗爭歷史中,有時面對的困難比死還難受千百倍,但他們不能死,死(如與敵人拚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是好漢。他們還要頑強地克服比死還難愛千百倍的困難去完成任務。能夠完成任務才是好漢。也就是說,對他們來說,個人生死事小,能不能克服一切困難,能不能完成任務事大。
一、當年紅軍長征到達云南勸祿縣,為了搶占先機,周恩來命令干部團以一天一百六十里的速度奪取金沙江皎平渡口。雖是叫干部團,實際上也都是些十六到二十歲的青年,他們在強行軍中,先后找了四個當地常走山路的腳夫當向導,但都被累夸,最后不得不由紅軍戰士架著疾行。最后,干部團一路沖殺,一天走了近二百里山路,及時趕到并奪取了渡口(干部團奪取渡口后,還要向江北沖殺,鞏固渡口,掃清向北道路),勝利為紅軍打通了前進的道路。
而另一支為側應主力紅軍北上,而佯攻昆明的紅軍,在完成任務后,也以四十八小時跑出整整三百里路的速度,安全(一部份紅軍戰士因極度疲勞掉隊而遭遇敵人殺害)渡過金沙江回歸紅軍大隊伍。
紅軍長征到達大渡河,由于安順場渡口只有一條船,又無法架橋,大部隊無法按時渡河。為了搶占先機,命令紅四團第二天奪取大渡河上游的盧定橋。這時四團離盧定橋還有二百四十里崎嶇的山路,一路上還有敵人。四團開始了不顧一切的奔跑(一路跑他們吃什么?吃生米),一路過關斬將,于第二天早上及時趕到盧定橋。但這時盧定橋上的木板已被對岸的敵拆掉,只剩下光溜溜的十三根鐵索。對岸的敵人用機槍、炮兵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但四團官兵毫不猶豫的組織起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云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一舉打垮(其實是從心理上壓垮)了敵人,勝利奪取了盧定橋。
我們現在很多軍事發燒友喜歡談某某突擊隊、某某特戰隊、某某陸戰隊、某某特種部隊、某某某空降部隊如何如何歷害。你不仿找找,人類歷史上還有哪支建制部隊能夠兩天徒步行軍(更不要說還要打仗)一百五十公里?
二、電影《打擊侵略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志愿軍要進攻聯合國軍陣地,但敵軍陣前有一片八百米縱深的開闊地,志愿軍要想經過這片開闊地攻擊聯合國軍陣地,在聯合國軍的優勢火力面前,必然造成極大的傷亡,而沒有傷亡的人即使沖到敵軍陣前,也已成強弩之末,沒有戰斗力了。但志愿軍有辦法,他們在進攻的前一天晚上,利用夜色掩護先把突擊部隊滲透到敵軍陣前埋伏起來,等到第二天黃昏進攻開始后,跟著我軍炮火沖上敵軍陣地,一舉把陣地奪過來。
這種戰術,少的時候幾十人,多的時候幾百人,最多的時候四千多人。志愿軍對這種戰術是屢試屢爽,因為聯合國軍不僅做不到,連想都想不到。試想想,四千多二十來歲的小伙子(相當于一個中等的大學的全體學生),潛伏在敵人眼皮子底下二十多個小時,太陽曬、蚊子咬、吃、喝、拉、撒、咳嗽、打呼嚕、被冷槍、冷炮擊中受傷(象邱少云一樣在陣前潛伏中因中冷槍冷炮犧牲的還有多人,他們一真到死都堅持不呻吟一聲)……都不能被敵人發現(一旦發現就是滅頂之災)。再請讀者朋友想想,讓您就在自家有打蠟地板、有空調、有床的臥室呆上二十個小時試試?
人類歷史上也只有共產黨的軍隊的指揮員敢于用這樣的戰術;也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才有這樣堅強的意志、嚴格的紀律、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戰斗素養。
三、美國西點軍校研究人員,試圖用電腦模擬上甘嶺戰役,但他們卻怎么也搞不明白,兩座海拔分別才597.9米和537.7米的小山包,美國老將范佛里特為什么在43天的時間里,動用了整整7萬兵力;打了190萬發炮彈(志愿軍也打了40萬發炮彈);飛機投了5000多枚航彈;其中僅第一天就向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發射了30萬發炮彈、500余枚航彈,把上甘嶺主峰削低了整整兩米,為什么卻最終沒能把這兩塊用中國士兵的脊梁堆成的“硬骨頭”啃下來?(美國英語里有一個單詞叫“范佛里特彈藥量”正是來源于上甘嶺。因為范佛里特在上甘嶺中用了比平常多六倍的彈藥量,結果,美國國會那些老爺們和新聞記者們不干,里里外外大吵一通,最后就有了這一流行的“關鍵詞”)
電影《上甘嶺》故事的原形——赫赫有名的“上甘嶺特功八連”,在三個星期中三次打光,又三次重建,“前仆后繼”重新上陣,打得驚天地、泣鬼神?,F實中上甘嶺戰斗遠沒有電影浪漫,遠比電影艱苦?,F實的坑道只是一個直徑約一米二的洞,最長也就是八十多米——幾十上百號人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堅持四十三天,最困難時連水都沒的喝。很多戰士堅持不住,寧愿上戰場拚一個夠本,拚兩個賺一個。但不行,他們還必須克服困難、必須堅持、必須把表面陣地奪回來、必須完成任務。對他們來說,不愿意堅持最困難的坑道斗爭,上戰場與敵拚命就是退卻、就是逃跑、就是懦夫。
四、人類歷史上最文明的軍隊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戰斗作風和文明作風,甚至也得到了敵手的承認和尊敬。
李奇微將軍在其關于朝鮮戰爭的回憶錄中說過:“我們后來體會到,中國人是堅強而兇狠的斗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但是,我們發現,較之朝鮮人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采取友善的態度。……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后撤走(然后通報美軍),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里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
請想一想,對于此前、甚至幾個小時以前,雙方還在撕殺,甚至“殺紅了眼睛”;可是,一旦成為我們的俘虜,卻與之“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眾所周知,當時志愿軍的給養,遠遠比不上美軍-----甚至還想方設法,給敵方的“重傷員”留一條命:請問,這需要多么寬廣的胸懷?這需要多么強大的思想力量來支撐!用現在的流行語“任性”,只要稍微“任性”一下,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再看一看美軍對志愿軍戰俘、美軍在關塔那摩監獄對人犯是怎樣慘無人道、極其殘酷、慘不忍睹地虐待。再看看日軍當年對美、英戰俘,對中國軍隊戰俘的態度……這是表明它們的強大嗎?不!這恰恰表明其思想上的脆弱、道德上的渺小、道義上的可鄙和可恥!
同樣,另一位在二戰中與德國和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家軍隊都交過手的美國軍官,曾寫下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他說:對德作戰,對日作戰,已被德軍和日軍的頑強所震撼。但與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相比,那些法西斯的殉葬品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頑抗。中國的軍人,面對美軍熾烈的火網,就像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跨過尸體繼續前進,還有第三波、第四波……他們戰斗到最后一個人的姿態,就像殉道者似的,那大概不是因為命令和紀律,一定是信仰。
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