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失公平,高考難公平
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又要舉行了。因為今年是恢復高考的第四十個年頭,慣于抓住一切機會對“特資改革”進行歌功頌德的當局媒體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于是,近日相關的文章便就多了起來。其中,“平等”是一個重要話題。比如,某市委機關報的一篇長篇評論的標題就是《高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提供了平等機會》。文章寫道:“作為中國最高規格的教育選拔機制,高考在人們心中,樹立了公平、公正的絕對印象。高考考場,一分耕耘換來一分收獲,努力與回報的關系是純粹而簡單的。”如此看來,中國的教育是多么的美好啊!
然而,客觀現實果然如該文之所言嗎?否!中國教育的客觀現實與該文所描繪的狀況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是相隔十萬八千里。
誠然,如果單從“高考考場”看,考生的資格是相同的,試卷也是相同的,評分標準也大體相同……。從這方面說,高考制度確有其“公平、公正”之處。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得到社會認可并堅持了下來。也是從這個方面說,學生個人的努力是很重要的,從這方面說,“一分耕耘換來一分收獲”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考生的學習成績如何,首先的和主要的并不取決于他們個人“耕耘”和“努力”的狀況,而是取決于家庭環境和所處社會環境的教育質量,只有在家庭環境和所處社會環境教育質量相當的情況下,考生們的“一分耕耘”才能“換來一分收獲”,他們的“努力與回報的關系”才有可能“純粹而簡單”。否則的話,情況就要復雜得多。而這些反映的是教育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從恢復高考制度四十年來的實際情況看,考生能不能進入“高考考場”,能夠進入的成績又將如何,首先取決于他們的家庭貧富狀況。因為在實行“市場化改革”后,教育是以金錢作門坎的,是嚴格地分等級實施的。那些“貴族學校”、“重點學校”及至“重點班”、“培優班”之類,全都是富人子弟的專利。廣大窮人因承受不起“上學貴”的負擔,就只能送孩子去讀那些金錢門坎相對較低的“普通學校”,“薄弱學校”。想想看吧,在這樣兩種教育質量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的學校里讀書的孩子,他們能坐進高考考場的比例會一樣嗎?即使能幸運地坐進高考考場,他們的“一分耕耘”能夠同富家子弟一樣“換來一分收獲”嗎?他們“努力與回報的關系”能夠與富家子弟一樣“純粹和簡單”嗎?在這里,在這時,“公平”恰恰變成了不公平,“公正”恰恰變成了不公正。無視這種嚴重而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卻大談而特談“公平、公正”,只具有諷刺的意義。
從恢復高考制度四十年來的實際情況看,考生能不能進入“高考考場”,能夠進入的成績又將如何,還取決于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城市還是農村,是東部還是西部地區——雖然二者也都在中國的版圖上,但是由于當局依照“特色理論”持續強推“讓一部分地區富”的“大政策”和城鎮化的結果,致使二者間教育質量存在著天淵之別。因而同樣的“一分耕耘”是難得“換來一分收獲”的,“努力與回報的關系”是既不“純粹”也不“簡單”的。
總之,在大談而特談恢復高考的意義和教育的平等時,卻不要忘記了教育領域里的這些活生生的不公平、不公正現實。這些與社會主義的標榜是格格不入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