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西方是怎么走上邪路的】,我們論述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主要缺陷在于,這種文化把人類的感知能力局限到了四分之一的象限內(nèi)。要把西方從邪路上拉回來,就要把人類的全部感知能力都釋放出來,在講如何釋放全部感知能力之前,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自己的感知能力。
一、區(qū)分【感受】,【感覺】,【感知】
大家對“感覺”這個概念比較熟悉。從我們的人生體驗來看,人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認識都是來自于的“感覺”。我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世界。包括我們所認識的自己,也是眼睛里看到的自己。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人生悲觀的人,經(jīng)過整容以后,會變得自信、對人生也會變得樂觀。原因在于,絕大多數(shù)的人是根據(jù)自己在鏡子里的形象,在內(nèi)心里建立【自我認知】的,如果對自己的形象沒有信心,【自我認知】就會失去自信,產(chǎn)生悲觀情緒。經(jīng)過整容以后,【自我認知】也發(fā)生了改變。
外在的,是我們是“感覺”到的;內(nèi)在的,我們也會有“感覺”的體驗。人經(jīng)常有這樣的體驗:在思考時,想法、靈感也是從心里“感覺”到的。經(jīng)常可以聽到有人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說自己做這事特別有“感覺”。習慣上,我們把“大腦接收信息的心理體驗”都稱之為“感覺”。
我們稱之為“感覺”的是大腦接收信息的心理體驗,實際上,包含了三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感受】。我們平時所說的“感覺”,更為準確地說,是指大腦體驗到“外在的生理刺激與內(nèi)在的心理反應”后的一種意識的【感受】。人有了這種【感受】就是處在神智清醒的意識狀態(tài)。即使是在在睡眠狀態(tài)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內(nèi)在的意識反應,比如在做夢的時候。如果沒有這種【感受】,就是處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比如一個人昏過去的時候。
第二個概念是【感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感覺Sensation】,就是我們通過肉體感受到的“外在的生理刺激”。我們最為熟悉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這些都屬于【感覺Sensation】。
第三個概念是【感知】,我們平時說的,在做某件事或者在想某件事時,心里特別有感覺的那個“感覺”,規(guī)范地講,這并不是感覺,而是【感知Perception】。所有的【感知Perception】,從我們的體驗上來說,都是一種內(nèi)在的心理體驗。
二、【感受】、【感覺】、【感知】之間的關(guān)系
通俗地說,不管是【感覺】還是【感知】,對于我們的大腦來說都是一種意識的【感受】。
【感覺】是意識感受到的“外界刺激信息”。從我們的體驗來看,所有的【感覺】都是在感覺器官上的。“看到的”是眼睛看到的;“聽到的”是耳朵聽到的;“聞到的”是鼻子聞到的;“嘗到的”是舌頭嘗到的;“觸到的”是身體觸到的。但是,這都是我們的錯覺。實際上,所有的【感覺】都是在大腦里意識的感受,這種感受在“感覺器官”受到外在刺激以后,刺激信號經(jīng)由“感覺神經(jīng)”傳遞到大腦后形成的一種信息。這里有個需要特別說明的地方,這種信息并不等于“外界刺激”的本身,而是經(jīng)過大腦處理過后的信息。也就是說,我們看到、摸到的某種東西的形態(tài),并不是這種東西本身的形態(tài),而是這種東西經(jīng)過大腦加工后,被意識感受到的形態(tài);我們看到的某種東西的色彩,也不是這種東西本身的色彩,也是這種東西經(jīng)過大腦加工后,被意識感受到的色彩。
這可能與我們的人生體驗有些不同,我們一直以為被我們【感覺】到的東西就是東西本身,其實,我們所有感覺到東西,都不是東西的本身,僅僅是在我們大腦里經(jīng)過加工后的信息。一旦傳送刺激信號的“感覺神經(jīng)”被阻斷了,在“感覺器官”上就不會有任何的【感覺】,所以說,我們以為在“感覺器官”上的【感覺】,實際上,都是在大腦里被意識感受到的信息。
【感覺】一開始在大腦里出現(xiàn)的時候,僅僅是一種被大腦加工過的“信息”——這種信息的實質(zhì)是什么,我們在后面會繼續(xù)揭示——意識并不理解這種“信息”背后的涵義,意識需要對這種信息進行感知。經(jīng)過感知以后,意識才能認識這種信息的含義,之后,意識會發(fā)出“反應”的指令,對這種信息進行確認。比如:一個人的肩膀“被蚊子叮了一口”與“被人拍了一下”,這兩種“外界刺激”,經(jīng)過感覺神經(jīng)傳導到大腦里被意識感受的時候,意識感受的僅僅是一種信息,并不了解這種信息對自己的意義,需要經(jīng)過感知以后,才知道這兩種信息的差別,對于前一種的信息,知道是被蚊子叮了,就會用手去撓撓。對于后一種的信息,知道是有人在招呼TA,就會轉(zhuǎn)過身去看是誰在招呼TA。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感受不到【感知】對【感覺】進行感知的過程,但是,在遇到一些需要思考的事情時,我們能夠很清晰地體驗到這種感知的過程,比如一個偵探破案,TA所找到的所有案件線索,都會在大腦中形成被意識能感受到的信息,一開始這些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意義,這個偵探是不理解的。于是,TA要用【感知】對這些信息進行感知,進過一定時間的感知,這個偵探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背后的含義,知道嫌疑人是怎么作案的、為什么作案以及誰是嫌疑人。我們在一些深度思考過程中,往往都能體驗到這種感知的過程。
【感知】不僅能感知來自于外在刺激的【感覺】,還能對大腦內(nèi)的記憶進行感知。我們可以做個實驗,您找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舒舒服服地坐下來。然后,讓自己的大腦什么都不想,就這么安安靜靜地坐著。你會發(fā)現(xiàn),不用過多久,你的腦子里就會東想西想,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想下去,這就是意識的【感知】在對記憶進行感知,被我們稱之為“白日夢”的心理現(xiàn)象,就是【感知】對記憶進行感知的結(jié)果。
【感覺】與【感知】之間的關(guān)系,【感覺】看起來很像是【感知】的搬運工,而【感知】是我們?nèi)说恼J知能力,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是我們?nèi)宋ㄒ坏恼J知能力。我們?nèi)酥灰翘幵谝庾R清醒的狀態(tài)下——即使是在夢里——時時刻刻都在運用【感知】的能力,我們通過【感知】去認識這個世界的存在;去認知我們自己的存在。我們運用【感知】能力已經(jīng)形成了巨大的慣性,即使是在空閑的時候,我們也會把記憶拿出來感知、感知。但是,我們對于自己的【感知能力】又是極其缺乏認識的。
三、完整的【感知能力】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西方怎么走上邪路的》中,闡述過一個觀點:人類完整的【感知能力】有四個象限組成。而西方現(xiàn)代文明把人的感知能力都局限在了一個象限里——【外在~語言性感知象限】。受過現(xiàn)代文明教育的人,TA們的感知能力基本上也都集中在【外在~語言性感知象限】里,
說實話,感知能力處在四分之一象限中的人,要認識“自己完整的感知能力”以及“完整的世界”是有一定難度的。就像現(xiàn)代人帶著《進化論》的觀點去認識遠古文明,永遠也不可能認識到真正的遠古文明,因為用《進化論》的觀點,生物是由低等向高等進化來的,人是從低等猿人進化來的,按此觀點遠古文明絕對不可能有超過今天的文明,但是實際情況是,在遠古文明中存在著遠超現(xiàn)代文明的文明。所以要真正認識遠古文明一定要把《進化論》先放一放。同樣,我們要認識自己完整的感知能力,也要把一些在【外在~語言性感知象限】里學來的觀念,先放放一放,釋放自己的感知能力,否則,對于自己完整的感知能力也是很難理解的。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說過,人類完整的【感知能力】包括了四個部分:從感知的范圍來看,有【外在感知】與【內(nèi)在感知】兩部分。從感知的表達性來看,有【語言性感知】與【非語言性感知】兩部分。用這四個部分可以搭建一個全感知象限。
要徹底理解:什么是【外在感知】、什么是【內(nèi)在感知】,您可能要等到“全部看完本博這一系列文章”以后才會真正的理解,因為這里面牽涉到一些其他因素的解釋與理解。在此之前,我們先用大概的,可能并不太準確的意思來解釋一下,以便于大家理解。
【外在感知】,簡單的說就是基于【感覺】的感知能力,我們把【感覺】擴展來看,人類所有的【經(jīng)驗】也都是【感覺】的產(chǎn)物。【外在感知】是基于【感覺】的感知能力,所以,【外在感知】有個很明顯的特征:只要你能感知到的,我一定也能感知到,其他人一定也能感知到,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感知到,因為【外在感知】是建立在【感覺】上的,而【感覺】就是只要是個正常人,一個人能感覺到的,其他人都能感覺到,大家的感覺是一樣的。
【內(nèi)在感知】,是一種不需要【感覺】的【感知能力】。如果講【外在感知】是人的顯性能力,那么【內(nèi)在感知】就是人的隱性能力,【內(nèi)在感知】每個人都有,但是,不經(jīng)過一定的心理訓練,一般人幾乎都不會擁有【內(nèi)在感知】的能力。
只有極少的一些有音樂天賦的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內(nèi)在聽覺”。這種“內(nèi)在聽覺”就是【內(nèi)在感知】在比較低層次上的一種表現(xiàn)。但是,即使是比較低層次上的表現(xiàn),在音樂世界里也不是人人都有。有這種“內(nèi)在聽覺”的人往往能在意識中感受到音樂的色彩、形象、生命、呼吸。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在我們的“感覺經(jīng)驗”里音樂是有各種聲音組織而成的,它的本質(zhì)就是聲音,聲音怎么可能有色彩?有形象?有生命?還有呼吸呢?對于只有【外在感知】的人來說,這顯得很胡說八道。
這就是【內(nèi)在感知】的一個特點,這個人能感知到的,我如果沒有與這個人相同的【內(nèi)在感知】能力,我是感知不到的。【內(nèi)在感知】屬于“誰有誰知道”的一種感知能力。這也就是“為什么學音樂的人那么多,最后能成為音樂家的人那么少”的原因。因為要成為真正的音樂家,必須具備強大的“內(nèi)在聽覺”,而“內(nèi)在聽覺”到目前來看,很少有能訓練出來的,絕大多是靠天賦,而想要擁有強大的“內(nèi)在聽覺”,基本上只能靠天賦。
不僅音樂家會有【內(nèi)在感知】的體驗,一些西方大哲學家也擁有這種能力,比如畢達哥拉斯曾經(jīng)說過的,他曾經(jīng)多次來到過這個世界上,其中有一次作為一條魚來到這個世界上。這種斷言式的觀點,都不能作為一種哲學觀點,因為誰也沒法對這個概念進行論證。畢達哥拉斯有次路過一個魚攤,讓賣魚的把一條魚給放生了,因為他說這條魚的前世是他的一個朋友。我們今天接受了佛教的“輪回”的概念,所以,對畢達哥拉斯的話是能理解的,但是,也僅僅是一種“理解”,并不能像畢達哥拉斯一樣感知到。從畢達克拉斯的一生的事跡來看,這句話不是他的隨口胡言,而是出自于他的【內(nèi)在感知】的感知。運用【內(nèi)在感知】的感知,除非你有與他相同的【內(nèi)在感知】能力,否則,既沒有辦法在概念上進行論證,也沒辦法在感覺上進行實證。
從表達性來看,完整的感知能力包括了“可用文字性語言表達”的部分,我們把這部分的感知能力稱之為:【語言性感知】,在【語言性感知】以外的部分我們統(tǒng)稱為【非語言性感知】。
我們平時熟悉的感知能力都是【語言性感知】,我們甚至從自身的思維體驗中都能得出“語言是思維的基礎(chǔ)”的結(jié)論,沒有語言,一個人怎么能思考呢?其實,這是因為我們處在【語言性感知】中的錯覺。
【感知】的基本元素不是語言,而是一種在意識中的影像——【意象】。我們可以跟自己做個心理實驗,當你在心里想著“媽”的時候,你的心里出現(xiàn)的是媽這個字?是ma這個音?還你媽媽的形象呢?仔細體驗一下,肯定是媽媽的形象。說到底,語言是對【意象】的覆蓋,我們習慣了以后,又沒有開發(fā)出【非語言性感知】的時候,就有了語言是思維基本元素的錯覺。
說到底【語言性感知】是【外在感知】的產(chǎn)物,【外在感知】的特點就是,我能感知到,其他人都能感知到,【語言性感知】就是把大家都能感知到的【意象】,用各種聲音進行約定,這就是拼音文字的來源,而用各種相似的圖案進行約定,這就是象形文字的來源。
這里岔開去說一下,作為語言的優(yōu)越性,因為【意象】并不完全等于“視覺影像”,所以,用視覺化的圖形來確定【意象】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用聲音來確定【意象】就會比較自由,彈性很大。不過,不管彈性再大,你也不可能為一個“只有你自己才能感知到的【意象】”去確定一個聲音,再讓別人去理解。這種【意象】是沒法約定,因為別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么。語言,之所以成為語言,其作用就是為了傳遞相互都能感知到的【意象】,如果只有你自己才能感知到的【意象】,不管你用什么聲音去確定這種【意象】別人都是沒法理解的。
人在【內(nèi)在感知】中所感知到東西,有很多是超越語言的,是沒法用語言傳達的,從低層次角度來看,藝術(shù)就是超越語言的,音樂、繪畫、建筑都是超越語言的非語言。從高層次角度來看,佛教有個非常有名的典故:拈花一笑。有一次,佛祖拈起花來微微一笑,有一個弟子馬上就領(lǐng)會到了佛祖的意思。這個典故說的就是佛祖與弟子之間的【非語言性感知】。佛教中還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講的也是【非語言性感知】:“達摩西來無一物,全憑意念下功夫,若在紙上求真經(jīng),筆尖蘸干洞庭湖。”
敬請關(guān)注續(xù)二:【內(nèi)在感知】的宇宙時空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