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歷史,遠比教科書中描述的更加撲朔迷離。發現歷史,其實還有很多種方式,諸如老人的敘述、往昔報刊的記錄、口口相傳的回憶等等。然而,畫家通過觀察,用畫筆描繪歷史,給我們認識歷史開辟了新途徑。《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記錄的晚清1891—1911》,為我們回望那個迷茫的、疼痛的晚清中國,極大地拓寬了認知的邊界。
這本書不是歷史教科書,而是當時報紙中的各種新聞插圖組成。這種“看圖說話”的方法,帶領我們重返晚清歷史現場,打撈那些塵封已久的過往和故人。書中,收錄了1891年—1911年法國《小日報》所刊彩色石印畫一百余幅,畫中的內容涉獵廣泛,主要有甲午戰爭、李鴻章出訪歐洲、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慈禧太后與光緒病亡出殯、袁世凱小站練兵、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涵蓋眾多秘辛舊聞、史料珍貴。
《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發行量高達百萬份,是當時巴黎最為流行的通俗類報紙。該報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就派遣一批畫家和記者到晚清的中國采訪。畫家們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當時晚清政壇與民間百態。那些來華的畫家們,為了取悅讀者的歡心,描繪中國的暴亂、殺戮、瘟疫、饑荒、戰爭、酷刑等等。這種插圖盡管時時刻刻流露出西方人慣有的傲慢姿態,卻真實地再現了晚清政權的搖搖欲墜。法國畫家在捕捉晚清歷史的“畫面”時筆力之準、之狠、之獨特。在華的法國畫家們,扎實的寫實造型能力令人折服,或許這和法國繪畫寫實傳統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當然,那些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從事新聞采編的法國畫家們,并沒有想到一幅幅新聞插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成為解讀中國歷史的一種明證。
本書中匯集的新聞插圖,根據法國《小日報》出版時間逐一編排。法國的畫家們在繪制一幅幅新聞插圖時,特別善于“中為西用”,充分吸納中國繪畫中線條的表現張力,淡化了西方繪畫中最擅長的光影造型技巧。書中收錄了1896年7月26日發表在《小日報》中的插圖《清朝杰出使臣李鴻章》。這幅畫中,李鴻章深色凝重,雙眼無助,官服上還佩勛章一枚。此時的李鴻章,歷經甲午戰敗和屈辱的《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該報為什么刊登已經下野的李鴻章半身像,還冠以“杰出”二字?這到底幸災樂禍還是嘲諷晚清政府無能?我們不得而知。
書中,收錄的插圖既有晚清政要的肖像,也有百姓悲苦的記錄。清朝末年,在山東、北京一帶的部分農民,不滿外西方士兵的橫行霸道,組成“義和拳”奮力反抗西方列強。盡管農民們不是對手,但依然拼命抵抗,很多人為了保衛家園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小日報》1900年11月2日刊登的插圖《中國事件》中,充分反映出了西方列強的殘忍、殘暴。這幅插圖中,十四位義和拳頭勇士被列強強殺害后,被砍去的頭顱掛在城墻上示眾。而身著白色海軍軍服的士兵,得意洋洋地望著一排頭顱。與這幅插圖相匹配的文字報道雖然在書中沒有登載,但是插圖本身就給人足夠的感官沖擊,若當時有中國人在巴黎見到這幅插圖,必定心如刀絞,這可是手足同胞在受難啊!
晚清時期,國門已向世界敞開,無數西方列強不請自來,也有無數窮苦百姓被迫漂洋過海,在歐美等地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這些中國勞工,要么勞累而死,要么患病而亡,存留下來的,在世界各地慢慢扎根成為華僑。鮮為人知的是,晚清時有一批勞工遠赴當時還屬于英國殖民地的南非。本書中《在南非》這幅插圖,表現了拖著長辮子的中國勞工,在南非礦場勞作的場景。畫中的中國勞工身體瘦弱、表情呆滯;而英國軍人不僅威武,還趾高氣揚地叼著煙斗。兩種不同身份的人,在畫面中形成鮮明的對比。法國《小日報》之所有刊登這幅插圖,旨在炫耀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經濟實力的優越性嗎?
本書中收錄的《中國的第一架飛機》令人眼睛一亮。1911年8月25日,曾在美國設計制造飛機的中國人馮如回國,在廣州駕駛自己研發的飛機試飛。由于操控系統失靈,飛至百余米時,飛機墜毀,馮如遇難。馮如是我國第一位駕機失事的飛行員,也是中國最早的飛行員和飛機設計師。在這幅畫的左上方,飛機正在空中翱翔,右邊是古塔。陸地上,有官員好奇地觀看,有小孩子和豬在驚慌失措地亂跑,還有轎夫駐足圍觀。晚清的天空突現飛機,這喻示著現代中國的大幕正徐徐拉開,而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皇權行將壽終正寢。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記錄的晚清1891—1911》一書帶來的啟示是多維度的:一方面,這些遺失在西方報紙中的彩色插畫今天能“重見天日”,為我們認識那個滿目瘡痍的時代提供了視覺上的全新體驗;另一方面,加深了我們對中華民族苦難歷程在思想價值上的準確判斷。盡管晚清時代的屈辱記憶成為過去,但是我們依然要銘記歷史,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好今天,穩健地走向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