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率下降是資本主義的致命傷!(一)
——與吳敬璉先生商榷(22)
利潤率下降規律是摧毀資本主義的武器,因而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致命傷!
市場經濟按照吳敬璉先生說的根本不可能戴上社會主義的紅帽子,就改變了市場經的本質。市場經濟就是賺錢的經濟,就是賺取利潤的經濟,或者說就是從總剩余價值中獲得自己應得的的一份。就個別資本來說,利潤等于預付資本減去成本價格。就全體資本來說,全部利潤等于全部預付資本減去全部成本價格。但是,由于生產部門不同,由于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不同,各個資本家獲得利潤就完全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不斷地追求高利潤,避免低利潤,通過一段時間的競爭,利潤就趨向于平均化。由此產生了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的總和就等于全部剩余價值的總和。每個資本家在測算自己的利潤的時候,就要按照平均利潤做基礎。全部平均利潤的總和除以總資本,就是一般的利潤率。這樣每個資本家在投資的時候,就要按照自己的資本乘以一般利潤率,就知道了自己應獲得的利潤。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不論對個別資本家來說,還是對全體資本家來說,一般利潤率對于發財致富具有決定的意義!人們都希望利潤率高一些,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規律是:利潤率趨向下降!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過程,是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實現的!所以,市場經濟絕對不是為了發展生產,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是為了決定一般的利潤率!因而市場經濟絕對不是為了廣大的占90%以上的勞動人民服務的,而是為了少數有錢人即資本家賺錢服務的!
前邊,我們已經介紹了馬克思關于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給社會生產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災難。這些論述都是事實的表述,所以,最容易理解!一看就明白!但是人們還是不承認馬克思的論述,不相信馬克思的論述。為了解開人們的疑惑,就要認識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到底是什么!
第一,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
在工資和工作日已定時,一個可變資本,例如100,代表著一定數目的被推動的工人;它就是這個人數的指數。例如,假定100鎊是100個工人一周的工資。如果這100個工人所完成的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一樣多,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每天為自己勞動的時間,即再生產他們的工資的時間,和他們為資本家勞動的時間,即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一樣多,那末,他們的總價值產品就=200鎊,他們生產的剩余價值則是100鎊。剩余價值率m/v就=100%。但是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剩余價值率由于不變資本c的大小不等,從而由于總資本C的大小不等,會表現為極不相同的利潤率,因為利潤率=m/C。假定剩余價值率為100%:
如果c=50,v=100,那末p′=100/150=[66+(2/3)]%;
如果c=100,v=100,那末p′=100/200=50%;
如果c=200,v=100,那末p′=100/300=[33+(1/3)]%;
如果c=300,v=100,那末p′=100/400=25%;
如果c=400,v=100,那末p′=100/500=20%。
因此,在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時,同一個剩余價值率會表現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因為隨著不變資本的物質量的增加,不變資本從而總資本的價值量也會增加,雖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如果我們進一步假定,資本構成的這種逐漸變化,不僅發生在個別生產部門,而且或多或少地發生在一切生產部門,或者至少發生在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因而這種變化就包含著某一個社會的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變化,那末,不變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的這種逐漸增加,就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從而同被推動的總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這只是說,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內部所特有的生產方法的日益發展,一定價值量的可變資本所能支配的同數工人或同量勞動力,會在同一時間內推動、加工、生產地消費掉數量不斷增加的勞動資料,機器和各種固定資本,原料和輔助材料,——也就是價值量不斷增加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從而同總資本相比的這種不斷的相對減少,和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同一的。這也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另一種表現,而這種發展正好表現在:由于更多地使用機器和一般固定資本,同數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輔助材料轉化為產品,也就是說,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把它們轉化為產品。不變資本價值量的這種增加,——雖然它只是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在物質上構成不變資本的各種使用價值的實際數量的增加,——會使產品相應地日益便宜。每一個產品就其本身來看,同較低的生產階段相比,都只包含一個更小的勞動量,因為在較低的生產階段上,投在勞動上的資本比投在生產資料上的資本大得多。因此,本章開頭假定的序列,表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際趨勢。資本主義生產,隨著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日益相對減少,使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時,剩余價值率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因此,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這并不是說利潤率不能由于別的原因而暫時下降,而是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證明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價值率必然表現為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因為所使用的活勞動的量,同它所推動的物化勞動的量相比,同生產中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量相比,不斷減少,所以,這種活勞動中物化為剩余價值的無酬部分同所使用的總資本的價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斷減少。而剩余價值量和所使用的總資本價值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因而利潤率必然不斷下降。
第二,利潤率趨向下降是一個秘密
盡管這個規律經過上述說明顯得如此簡單,但是以往的一切經濟學都沒有能把它揭示出來。經濟學看到了這種現象,并且在各種自相矛盾的嘗試中絞盡腦汁地去解釋它。由于這個規律對資本主義生產極其重要,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個秘密,亞當•斯密以來的全部政治經濟學一直圍繞著這個秘密的解決兜圈子,而且亞•斯密以來的各種學派之間的區別,也就在于解決這個秘密的不同的嘗試。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考慮到:以往的一切政治經濟學雖然摸索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但從來不懂得把它明確地表述出來;它們從來沒有把剩余價值和利潤區別開來,沒有在純粹的形式上說明過利潤本身,把它和它的彼此獨立的各個組成部分——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地租——區別開來;它們從來沒有徹底分析過資本有機構成的差別,因而從來沒有徹底分析過一般利潤率的形成,——那末,它們從來不能解決這個謎這一點,就不再是什么謎了。
在說明利潤分割為互相獨立的不同范疇以前,我們有意識地先說明這個規律。這個說明同利潤分割為歸各類人所有的各個部分這一點無關,這一事實一開始就證明,這個規律,就其一般性來說,同這種分割無關,同這種分割所產生的各種利潤范疇的相互關系無關。我們這里所說的利潤,只是剩余價值本身的另一個名稱;不過在這里,剩余價值是對總資本而言,不是對產生它的可變資本而言。所以,利潤率的下降表示剩余價值本身和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的下降,因而同這個剩余價值在各個范疇之間的任何一種分配無關。
第三,一個國家的相繼發展階段和不同國家的一般利潤是不同的
我們已經看到,在資本構成c∶v=50∶100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上,剩余價值率100%表現為利潤率[66+(2/3)]%;在資本構成c∶v=400∶100的較高的階段上,同一個剩余價值率卻僅僅表現為利潤率20%。一個國家中各個相繼發展的階段的情況是這樣,不同國家中同時并存的不同發展階段的情況也是這樣。在前一種資本構成作為平均構成的不發達國家,一般利潤率=[66+(2/3)]%,而在后一種資本構成作為平均構成的高度發達的國家,一般利潤率=20%。
兩個國家的利潤率的差別,可以由于下述情況而消失,甚至顛倒過來:在比較不發達的國家里,勞動的生產效率比較低,因而較大量的勞動表現為較小量的同種商品,較大的交換價值表現為較小的使用價值,就是說,工人必須用他的大部分時間來再生產他自己的生活資料或它的價值,而用小部分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提供較少的剩余勞動,結果剩余價值率也比較低。假定在一個比較不發達的國家里,工人以工作日的2/3為自己勞動,以1/3為資本家勞動,那末,按照上述例子的假定,同一個勞動力得到的報酬是133+(1/3),而提供的余額只有66+(2/3)。假定同133+(1/3)這個可變資本相適應的不變資本是50。這樣,剩余價值率就等于66+(2/3)∶133+(1/3)=50%,利潤率則等于66+(2/3)∶183+(1/3),約[36+(1/2)]%。
因為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研究利潤分割成的各個組成部分,因而它們對我們來說還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僅僅為了避免誤解,才預先指出下面這一點:把發展階段不同的各個國家加以比較時,即把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國家同工人雖然在實際上受資本家剝削但勞動在形式上還不從屬于資本的國家(例如在印度,萊特就是作為獨立的農民從事經營,他的生產本身還不從屬于資本,雖然高利貸者以利息的形式不僅榨取他的全部剩余勞動,而且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甚至還榨取他的一部分工資)加以比較時,如果我們用一個國家的利息率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利潤率水平,那是非常錯誤的。在勞動在形式上還不從屬于資本的國家,利息包含全部利潤,甚至比利潤更多,不象在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國家,它只代表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或利潤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里主要決定利息率的各種情況(高利貸者對顯貴們即地租所有者的貸款),同利潤完全無關,相反,它們只是說明高利貸按什么比率占有地租。
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階段不同、因而資本有機構成也不同的兩個國家中,正常工作日較短的國家的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是決定利潤率的一個因素),可以高于正常工作日較長的國家。第一,如果英國的10小時工作日由于勞動強度較高,而和奧地利的14小時工作日相等,那末,在工作日同樣分割時,英國5小時剩余勞動,在世界市場上可以比奧地利7小時剩余勞動代表更高的價值。第二,同奧地利相比,英國的工作日可以有較大的部分形成剩余勞動。
第四,利潤率不斷下降利潤量不斷增加的規律
一個同樣的甚至不斷提高的剩余價值率表現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這個規律換句話說就是:一定量的社會平均資本(例如資本100)表現為勞動資料的部分越來越大,表現為活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小。這樣,因為追加在生產資料上的活勞動的總量,同這種生產資料的價值相比,是減少了,所以,無酬勞動和體現無酬勞動的價值部分,同預付總資本的價值相比,也減少了。或者說,所投總資本中轉化為活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小,因而這個總資本所吸收的剩余勞動,同它自己的量相比,也越來越小,雖然所使用的勞動的無酬部分和有酬部分的比率可以同時增大。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和不變資本的相對增加(盡管這兩個部分都已經絕對增加),如上所說,只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另一種表現。
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規律,或者說,所占有的剩余勞動同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的量相比相對減少的規律,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社會資本所推動和所剝削的勞動的絕對量在增大,因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剩余勞動的絕對量也在增大;同樣也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單個資本家所支配的資本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勞動量,從而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甚至在它們所支配的工人人數并不增加的時候,也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
假定工人人口已定,例如200萬,再假定平均工作日的長度、強度以及工資也已定,因而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比率也已定,那末,這200萬工人的總勞動,以及他們的表現為剩余價值的剩余勞動,就總是生產出同樣大小的價值量。但是,隨著這個勞動所推動的不變資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量不斷增加,這個價值量和這個資本的價值(這個價值和資本的量一起增加,雖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的比率會下降。因此,這個比率從而利潤率會下降,盡管資本所支配的活勞動的量和它吸收的剩余勞動的量同以前一樣。這個比率所以會發生變化,并不是因為活勞動的量減少了,而是因為活勞動所推動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量增加了。這種減少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實際上同所推動的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絕對量毫無關系。利潤率的下降,不是由于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絕對減少,而只是由于它的相對減少,由于它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的減少。
第五,利潤率下降工人人數也可以增加
關于勞動量和剩余勞動量已定的情況所說的話,也適用于工人人數增加的情況,從而,在上述前提下,也適用于所支配的勞動量增加的情況,特別是適用于這個勞動的無酬部分即剩余勞動的量增加的情況。如果工人人口由200萬增加到300萬,以工資形式付給工人人口的可變資本現在也由以前的200萬增加到300萬,而不變資本由400萬增加到1500萬,那末,在上述前提下(工作日和剩余價值率不變),剩余勞動量或剩余價值量就增加一半,即50%,由200萬增加到300萬。但是,盡管剩余勞動的絕對量,因而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增加了50%,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比率還是會由2∶4下降到3∶15,而剩余價值和總資本的比率如下(以百萬為單位):
Ⅰ.4c+2v+2m;C=6,p′=[33+(1/3)]%;
Ⅱ.15c+3v+3m;C=18,p′=[16+(2/3)]%。
剩余價值量增加了一半,而利潤率則比以前下降了一半。但是,利潤只是按社會資本計算的剩余價值,因而就社會范圍來說,利潤量,利潤的絕對量,同剩余價值的絕對量相等。因此,盡管這個利潤量和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大大下降了,即一般利潤率大大下降了,利潤的絕對量,它的總量,還是增加了50%。所以,盡管利潤率不斷下降,資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數,即它所推動的勞動的絕對量,從而它所吸收的剩余勞動的絕對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利潤的絕對量,仍然能夠增加,并且不斷增加。事情還不只是能夠如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撇開那些暫時的波動,事情也必然如此。
第六,資本積累既創造了過剩人口又增加了預付資本的量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實質上同時就是積累過程。我們已經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中,那個只是必須再生產和保存的價值量,甚至在所使用的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也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增加。但是,隨著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生產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的總量,還會增加得更多。而追加勞動——通過對它的占有,這種追加財富能夠再轉化為資本——并不是取決于這種生產資料(包括生活資料)的價值,而是取決于它的量,因為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不是同生產資料的價值發生關系,而是同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發生關系。然而,資本的積累本身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積聚,本身就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個物質手段。但是,生產資料的這種增加已經包含工人人口的增加,包含同剩余資本相適應、甚至大體說來總是超過這個資本的需要的工人人口的創造,即過剩工人人口的創造。剩余資本暫時超過它所支配的工人人口,這會發生雙重的作用。一方面,這會提高工資,從而緩和那些使工人后代減少和絕滅的影響,使結婚變得容易,由此使工人人口逐漸增加。另一方面,這會使創造相對剩余價值的方法(機器的采用和改良)得到采用,由此更迅速得多地創造出人為的相對過剩人口;而這種相對過剩人口又成為使人口實際上迅速增加的溫室,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貧困會產生人口。因此,從資本主義積累過程——它只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的性質來看,自然會得出如下的結論:用來轉化為資本的已經增加了的生產資料的量,總會隨時找到相應地增加了的、甚至過剩的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所以,在生產過程和積累過程的發展中,可以被占有和已經被占有的剩余勞動的量,從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利潤的絕對量,都必然會增加。但是,同樣一些生產規律和積累規律,會在不變資本的量增加時,使不變資本的價值同轉化為活勞動的可變資本部分的價值相比,越來越迅速地增加起來。因此,同樣一些規律,會使社會資本的絕對利潤量日益增加,而使它的利潤率日益下降。
這里完全撇開了下述情況:隨著資本主義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部門以及產品的多樣化,同一個價值量所代表的使用價值量和奢侈品的量會不斷增加。
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要求勞動過程的規模及其范圍日益擴大,要求每一個企業的預付資本相應地日益增加。因此,日益增長的資本積聚(與此同時,資本家人數也會增加,只是增加的程度較小),既是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物質條件之一,又是二者本身產生的結果之一。與此同時進行并互相影響的,是或多或少直接從事生產的人日益被剝奪。因此,對資本家個人來說,不言而喻的是:他們支配的勞動軍越來越大(盡管對他們來說,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已經減少);他們占有的剩余價值量,從而利潤量,會隨著利潤率的下降并且不顧這種下降而同時增長起來。那些使大批勞動軍集中在資本家個人支配下的原因,又正好使所使用的固定資本和原料、輔助材料的量同所使用的活勞動量相比以越來越大的比例增加起來。
第七,資本積累造成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可變資本的減少
在這里還需要提一下,在工人人口已定時,如果剩余價值率提高了,不管這是由于工作日的延長或強化,還是由于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工資價值下降,那末,剩余價值量,從而絕對利潤量,就必然會增加,盡管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是相對地減少了。
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即表現為可變資本同總資本相比相對減少和積累由此加速的那些規律,——而另一方面,積累又反過來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可變資本進一步相對減少的起點,——就是這種發展,撇開一切暫時的波動,還會表現為所使用的總勞動力越來越增加,表現為剩余價值的從而利潤的絕對量越來越增加。
利潤率的下降和絕對利潤量的同時增加產生于同一些原因的這個二重性的規律,必然會在什么形式上表現出來呢?也就是說,這樣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建立在下面這個事實上,即在一定條件下,所占有的剩余勞動量,從而所占有的剩余價值量,將會增加,而從總資本來看,或者從單個資本只是作為總資本的一個部分來看,利潤和剩余價值是相同的量,——必然會在什么形式上表現出來呢?
假定我們拿資本的一部分,例如100,來計算利潤率。這100代表總資本的平均構成,比如說80c+20v。我們在本卷第二篇已經看到,不同生產部門的平均利潤率,不是由每一個部門特殊的資本構成決定,而是由資本的社會平均構成決定。隨著可變部分同不變部分相比,從而同總資本100相比的相對減少,利潤率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時會下降,剩余價值的相對量,即剩余價值和全部預付資本100的價值的比率也會下降。但是不僅這個相對量會下降。總資本100所吸收的剩余價值量或利潤量,也會絕對地下降。在剩余價值率為100%時,資本60c+40v生產剩余價值量或利潤量40;資本70c+30v生產利潤量30;在資本為80c+20v時,利潤就下降到20。這種下降同剩余價值量從而利潤量有關,它產生于:因為總資本100只推動較少的活勞動,所以在剝削程度不變時,也只推動較少的剩余勞動,因而只生產較少的剩余價值。如果我們拿社會資本即有社會平均構成的資本的任何一部分作為計量剩余價值的尺度,——在計算利潤時總是這樣做的,——那末,剩余價值的相對下降和它的絕對下降總是一致的。在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利潤率由40%下降到30%,再下降到20%,因為同一個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從而利潤量,實際上已經絕對地由40下降到30,再下降到20。因為用來計量剩余價值的資本價值量已定,即=100,所以,剩余價值和這個不變量的比率下降,就只能是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和利潤的絕對量減少的另一種表現。事實上這是一個同義反復。但是,這種減少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性質,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證明了。
勞動者2015年4月10日
利潤率下降是資本主義的致命傷!(二)
——與吳敬璉先生商榷(23)
第八,個別資本的利潤的絕對減少和社會總資本的利潤量的增加包含的條件
但是另一方面,使一定資本的剩余價值從而利潤絕對減少,因而使按百分比計算的利潤率絕對下降的同樣一些原因,又會引起社會資本(即資本家全體)所占有的剩余價值從而利潤的絕對量的增加。這種情況是怎樣表現的呢?只能怎樣表現呢?或者說,這個表面上的矛盾包含著哪些條件呢?
如果社會資本任何一個=100的部分,從而任何一個具有社會平均構成的資本100是一個已定量,因而對這個已定量來說,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絕對量的減少是一致的,這正是因為在這里用來計量這個絕對量的資本是一個不變量,那末,與此相反,社會總資本的量以及單個資本家手中的資本量,是一個可變量,而且為了符合上面所假定的條件,這個可變量的變化必須和它的可變部分的減少成反比。
在前面的例子中,當百分比構成為60c+40v時,剩余價值或利潤為40,因而利潤率為40%。假定在構成的這個階段上總資本為100萬,那末,總剩余價值,從而總利潤,就是40萬。當構成后來變為80c+20v時,剩余價值或利潤,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時,每100就=20。但是,因為前面我們已經指出,盡管利潤率下降了,資本每100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減少了,剩余價值或利潤,就其絕對量來說,還是增加了,比如說由40萬增加到44萬,所以,這種情況之可能發生,只是由于和這種新的構成同時形成的總資本已經增加到220萬。被推動的總資本的量增加到220%,而利潤率下降了50%。如果資本只增加一倍,它在利潤率為20%時所能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和利潤量,和原有資本100萬在利潤率為40%時所生產的正好相等。如果資本增加不到一倍,它所生產的剩余價值或利潤,就比原有資本100萬所生產的要少,而這個資本在其構成和以前一樣的時候,為了使它的剩余價值由40萬增加到44萬,只要由100萬增加到110萬就行了。
第九,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所需要的總資本量越來越大
這里又出現了以前已經闡述過的規律:隨著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就是說,隨著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推動同量的勞動力和吸收同量的剩余勞動,所需要的總資本量越來越大。因此,工人人口相對過剩的可能性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同樣地發展起來,這并不是因為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降低了,而是因為社會勞動的生產力提高了;就是說,不是由于勞動和生活資料或生產這種生活資料的資料之間的絕對的不協調,而是由于對勞動的資本主義剝削所引起的不協調,即資本的不斷增加和它對不斷增加的人口的需要的相對減少之間的不協調。
利潤率下降50%,也就是下降一半。因此,要使利潤量保持不變,資本就必須增加一倍。要使利潤量在利潤率下降時保持不變,表示總資本增加的乘數,就必須和表示利潤率下降的除數相等。如果利潤率由40下降到20,要使結果保持不變,總資本就必須反過來按20∶40的比例增加。如果利潤率由40下降到8,資本就必須按8∶40的比例增加,即增加到五倍。資本100萬在利潤率為40%時生產40萬,資本500萬在利潤率為8%時也生產40萬。必須如此,結果才會保持不變。但是要使結果增加,資本增加的比例就必須大于利潤率下降的比例。換句話說,要使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不僅絕對地保持不變,而且絕對地增加(盡管它作為總資本的一個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已經下降),總資本增加的比例必須大于可變資本所占百分比下降的比例。總資本必須這樣增加:它在新的構成上,不僅需要有原來的可變資本部分,而且需要有比這更大的部分來購買勞動力。如果資本100的可變部分由40減少到20,那未,總資本必須增加到200以上,才能使用一個比40更大的可變資本。
甚至在被剝削的工人人口的總數不變,只是工作日的長度和強度增加時,所使用的資本的量也必須增加,因為在資本構成變化時,即使要按舊的剝削關系使用同量勞動,資本量也必須增加。
因此,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同一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方面表現為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表現為所占有的剩余價值或利潤的絕對量的不斷增加;結果,可變資本和利潤的相對減少總的說來是同二者的絕對增加相適應的。我們講過,這種雙重的作用,只是在總資本的增加比利潤率的下降更為迅速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要在構成較高或不變資本的相對增加較多的情況下使用一個絕對增加了的可變資本,總資本不僅要和較高的構成成比例地增加,而且要增加得更迅速。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發展,要使用同量勞動力,就需要越來越大的資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勞動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產生永久性的顯而易見的工人人口過剩。如果可變資本以前占總資本的1/2,現在只占1/6,那末,要使用同量勞動力,總資本就必須增加到三倍;如果所用的勞動力要增加一倍,總資本就必須增加到六倍。
第十,經濟學家不懂利潤率下降和利潤量絕對增加的錯誤見解
以往的經濟學一直不知道怎樣說明利潤率下降的規律,它把利潤量的增加,單個資本家或者社會資本的利潤絕對量的增加,當作一種安慰的理由,但這種理由也只是以一些陳詞濫調和可能性為根據的。
說利潤量決定于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率,二是按這個利潤率所使用的資本的量,這只是同義反復。因此,說利潤量有可能不管利潤率下降而同時增加,這也只是這個同義反復的另一種表現,無助于我們前進一步,因為資本增加而利潤量不增加,甚至資本增加而利潤量減少的情況,都同樣是可能的。100按25%算,得25,而400按5%算,只得20。但是,如果使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也會促進積累,即促進追加資本的形成,如果每個追加資本都會推動追加勞動,并且生產追加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如果單是利潤率的下降就包含不變資本從而全部舊資本已經增加這一事實,那末,這整個過程就不再是神秘的了。我們以后將會看到,為了抹殺利潤量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同時增加的可能性,曾怎樣求助于在計算時有意偽造數字的辦法。
我們已經指出,造成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從而引起資本所占有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利潤)絕對量或總量的增加。在競爭中,從而在競爭當事人的意識中,一切都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規律——我指的是兩個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物之間的這種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也同樣如此。很明顯,在上面列舉的比例中,一個擁有巨額資本的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大于一個表面上賺得高額利潤的小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其次,對競爭的最膚淺的考察表明,在某種情況下,例如在危機時期,當大資本家要在市場上奪取地盤,排擠小資本家時,他在實際上就是利用這個辦法,即有意識地壓低自己的利潤率,以便把小資本家排擠出去。特別是以后要詳細說到的商人資本,會顯示出各種現象,似乎利潤的下降是營業擴大和資本擴大的結果。對于這種錯誤見解,我們將在以后提出真正科學的說明。類似的膚淺見解,是由于比較各個特殊營業部門在自由競爭的統治下還是在壟斷的統治下所得到的利潤率而產生的。這種存在于競爭當事人頭腦中的非常淺薄的觀念,在我們的羅雪爾身上就可以找到:利潤率這樣下降,是“比較明智和比較人道的”。在這里,利潤率的下降好象是資本增加的結果,好象是資本家由于資本增加而考慮到利潤率較低時會賺得較大的利潤量的結果。這一切都是由于完全不理解一般利潤率究竟是怎么回事,并且也是由于這樣一種粗淺的觀念:價格實際上是通過把一個多少帶有任意性的利潤量加到商品的實際價值上來決定的。這些觀念無論多么粗淺,但它們是必然會產生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在競爭中是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的。
第十一,利潤率下降利潤量增加的規律,也表現為商品價格下降,商品包含的利潤量相對增加
利潤率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下降,同時利潤量卻會增加,這個規律也表現為: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同時商品所包含的并通過商品出售所實現的利潤量卻會相對增加。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較高的資本構成,會使數量越來越小的勞動,推動數量越來越大的生產資料,所以,總產品中任何一個部分,任何一個商品,或者說,生產的全部商品中任何一定量商品,都只吸收較少的活勞動,而且也只包含較少的物化勞動,即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損耗以及所消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中所體現的物化勞動。因此,任何一個商品都只包含一個較小的、物化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和生產中新追加的勞動的總和。這樣,單個商品的價格就下降了。盡管如此,單個商品中包含的利潤量,在絕對剩余價值率或相對剩余價值率提高時仍能增加。它包含較少的新追加勞動,但是這種勞動的無酬部分同有酬部分相比卻增加了。不過,只有在一定范圍內情況才是這樣。當單個商品中包含的新追加的活勞動的總和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大大地絕對減少時,其中包含的無酬勞動的量也會絕對地減少,不管它同有酬部分相比相對地增加了多少。盡管剩余價值率提高了,每個商品中的利潤量卻會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而大大減少;而這種減少和利潤率的下降完全一樣,只是由于不變資本要素的日益便宜,由于本卷第一篇所指出的在剩余價值率不變甚至下降時使利潤率提高的其他情況而延緩下來。
加在一起構成資本總產品的各單個商品的價格下降,只是意味著一定量勞動實現在一個較大的商品量中,因而每個商品所包含的勞動比以前少。甚至在不變資本的一部分如原料等等的價格提高時,情況也是這樣。除了個別情況(例如在勞動生產力同樣地使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一切要素便宜的時候),利潤率會不管剩余價值率提高而下降,1.因為一個較小的新追加勞動的總量中即使有一個較大的無酬部分,這個部分同從前一個較大的總量中的一個較小的無酬部分相比,仍然是比較小的;2.因為在單個商品中,較高的資本構成表現為:單個商品中代表新追加勞動的價值部分,同其中代表原料、輔助材料和固定資本損耗的價值部分相比已經減少。單個商品的價格的不同組成部分的比例上的這種變化,即代表新追加的活勞動的價格部分的減少和代表過去的物化勞動的價格部分的增加——是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已經減少這個事實在單個商品價格中表現出來的形式。這種減少對一定量資本例如100來說是絕對的,同樣,它對作為再生產的資本的一個部分的每個商品來說,也是絕對的。不過,利潤率如果只按單個商品的價格要素計算,它就會表現得和實際的利潤率不同。
這里又一次表明下述一點是多么重要:在資本主義生產下,不能把單個商品或某一時期內生產的商品產品作為單純的商品孤立地就它本身來進行考察,而要把它作為預付資本的產物,就這個商品和生產它的總資本的關系來進行考察。
第十二,利潤率是如何計算的
雖然在計算利潤率時,所生產和所實現的剩余價值量,不只是要按在商品中再現出來的已經消費掉的資本部分來計算,而且要按這個部分加上沒有被消費掉、但已被使用并且在生產中繼續被使用的資本部分來計算,但是利潤量仍然只能和商品本身包含的并由商品的出售實現的利潤量或剩余價值量相等。
如果產業的生產率提高了,單個商品的價格就會降低。商品中包含的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都更少了。假定同量勞動生產的產品比如說增加到三倍;這時,單個產品所包含的勞動就減少三分之二。因為利潤只能形成單個商品所包含的這個勞動量的一部分,所以單個商品的利潤量必然減少,并且在一定限度內,甚至在剩余價值率提高時,情況也是這樣。但是,只要資本在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使用的工人人數同以前一樣多,總產品的利潤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下降到原利潤量以下。(如果在剝削程度提高的情況下使用較少的工人,情況也會是這樣。)因為單個產品的利潤量減少的比例和產品的數量增加的比例相同。利潤量保持不變,只是按另一種方式分配在商品總量上;新追加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量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也不會因此發生任何變化。利潤量只有在使用的勞動量相同而無酬的剩余勞動增加時才能增加,或者只有在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而工人人數增加時才能增加。或者只有在這兩種情況共同發生作用時才能增加。在所有這些場合,——但是按照假定,這些場合以不變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已經增加和所使用的總資本的量已經增加為前提,——單個商品包含的利潤量較少,利潤率甚至按單個商品計算也下降;一定量追加勞動表現為較大量的商品;單個商品的價格下降。抽象地考察,在單個商品的價格由于生產力提高而下降的時候,從而在這些比較便宜的商品的數量同時增加的時候,利潤率可以保持不變;例如,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對商品的一切組成部分發生同等程度的影響,以致商品總價格下降的比例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比例相同,而商品價格的不同組成部分的相互比例保持不變,這時,情況就是這樣。如果隨著剩余價值率的提高,不變資本特別是固定資本的各種要素的價值顯著減少,那末,利潤率甚至可以提高。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實際上利潤率從長遠來說會下降。在任何場合,都不能只由單個商品價格的下降而得出有關利潤率的結論。一切取決于參加商品生產的資本的總額有多大。例如,一碼布的價格由3先令下降到1+(2/3)先令;如果我們知道,在價格跌落以前,其中1+(2/3)先令是不變資本如棉紗等等,2/3先令是工資,2/3先令是利潤,而在價格跌落以后,其中1先令是不變資本,1/3先令是工資,1/3先令是利潤,那末,我們還是不知道,利潤率是否保持不變。這取決于全部預付資本是否增加,增加多少,以及在一定時間內多生產了多少碼。
在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單個商品或一定量商品的價格下降,商品數量增加,單個商品的利潤量和商品總額的利潤率下降,而商品總額的利潤量卻增加,這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產生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表面上只表現為:單個商品的利潤量下降,它的價格也下降,社會總資本或單個資本家所生產的已經增加了的商品總量的利潤量則增加。于是有人這樣理解這個現象,似乎資本家心甘情愿地從單個商品取得較少的利潤,然而會從他所生產的商品數量的增加而得到補償。這種看法的基礎是讓渡利潤的觀念,而這個觀念又是從商人資本的看法引伸出來的。
我們以前在第一卷第四篇和第七篇已經看到,同勞動生產力一起增加的商品量和單個商品本身的變得便宜(只要這些商品對勞動力的價格不發生決定性的影響),盡管價格下降,也不會影響單個商品內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比例。
因為在競爭中一切都以假象出現,也就是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單個資本家會以為:1.他用降低商品價格的辦法來降低他的單個商品的利潤,但是由于他所出售的商品的量較大,因此仍然賺到較大的利潤;2.他是先確定單個商品的價格,然后用乘法決定總產品的價格,可是本來的過程是除法的過程,而且乘法只是作為第二步即以這種除法為前提才是正確的。庸俗經濟學家所做的實際上只是把那些為競爭所束縛的資本家的奇特觀念,翻譯成表面上更理論化、更一般化的語言,并且煞費苦心地論證這些觀念是正確的。
商品價格下降,而數量已經增加的變得便宜的商品的利潤量增加,這種情況實際上只是利潤率下降,而利潤量同時增加這個規律的另一種表現。
研究下降的利潤率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和上漲的價格相一致,這和以前在第一卷論述相對剩余價值時說到的那個論點一樣,也不屬于這里討論的范圍。一個采用經過改良的但尚未普遍推廣的生產方法的資本家,可以低于市場價格,但高于他個人的生產價格出售產品;因此,他的利潤率會提高,直到競爭使它平均化為止;在這個平均化期間會出現另一個必要的條件,即所投資本增加;根據資本增加的程度,資本家現在能夠在新的條件下,使用他從前雇用的工人的一部分,也許是全部,或者更多,因而能夠生產出同樣大或者更大的利潤量。
勞動者2015年4月1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