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先生也“很任性”
——讀中國新聞網上官云文章《白巖松:新聞人用盡全身氣力阻止世界變壞》有感
楊明遠
白巖松是一位名人。昨天,在鳳凰網文化專欄,看到轉自中國新聞網,作者為上官云的文章,標題是:《白巖松:新聞人用盡全身氣力阻止世界變壞》。帶著好奇的心情,讀完了全文。讀到以下幾段文字,產生了一些看法。
“我一直認為新聞人的職責是推動時代變得更好。到了我這個歲數,我明白,我們可能是偶爾能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但是會用盡全身力氣阻止這個世界變得更壞。”白巖松笑稱。
……
談熱點:“新常態”的背后是時代變得正常
無論在網絡上,還是在主持的節目中,白巖松都十分關注諸如環境污染、高房價等社會熱點問題。針對年輕人“買房難”的現實,白巖松以一個反問句回答了提問:“你告訴我全世界能夠說出名字的主要國家中,有多少年輕人能在28歲買房子?只有大陸年輕人有這個要求。”
據白巖松介紹,大陸人買第一套房子的平均年齡是在27~29歲,這即便在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做不到,“在這個年齡買房子基本都是父母的錢。大陸人沒做到還會罵時代有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白巖松認為,進入“新常態”的背后是時代變得正常。他說,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處在青春時光,面對時代變化的恐慌掙扎完全一樣,但大陸年輕人會更痛苦但也更興奮,如果說大陸年輕人在痛苦與興奮二者之間的上下浮動數值是“正負10”,那么臺灣年輕人的浮動率則可能是“正負5”。
“住房的問題在哪里不會遇到呢?”白巖松現身說法:在拿到第一套房子之前,他搬過八次家,“過了30歲我才享受到福利分房的尾巴。當時臺里房管處的負責人仰著頭表示‘房間朝向可能很糟糕,不是朝西就是朝北’,我說那沒關系,朝下都行。再不分房,就該分墓地了。”
“大家可能都覺得自己是最慘痛的一代。興許我們那時候不太憤怒是因為吃不飽沒勁。”白巖松開了個玩笑。他說自己大學四年都是在饑餓的記憶中度過,更沒想過有一天能有自己的房子,“對年輕人是包容,絕不是縱容;同情但是絕不能什么都同意。哪一代青春都不容易,各有各的不同。”
(以上七個自然段均來自上官云原文)
我通過百度了解到:白巖松出生于1968年。1985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1989年畢業。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我國的教育市場化改革——廢除免費教育,好像是開始于1996年。政府不包分配,自找工作、自謀生路是起始于2000年。這樣算來,白巖松先生從小學、中學、大學都享受到了毛澤東時代留下的免費教育、國家分配工作,還有在校生免費醫療等等全部福利政策與待遇。
“白巖松先生現身說法:在拿到第一套房子之前,他搬過八次家,‘過了30歲我才享受到福利分房的尾巴。……”看來,白巖松先生在1998年以后還是享受到了毛澤東時代留下來的福利分房政策。
白巖松先生說:“興許我們那時候不太憤怒是因為吃不飽沒勁。”“自己大學四年都是在饑餓的記憶中度過,更沒想過有一天能有自己的房子,”白巖松先生讀大學是1985年至1989年,他還吃不飽,還處于饑餓狀態,沒想過有一天能有自己的房子。這段話又說明白巖松先生對當時的現實,是不滿的,也是有怨言的。
“哪一代青春都不容易,各有各的不同。”白巖松先生的青春,比1996年以后入學的師弟、師妹們,幸運多了,不需經歷“北漂”,不需過“蟻族”生活,不需低三下四去求人,……政府安排了一個人人羨慕的好工作,且一帆風順。
但從白巖松先生上述言論以及他主持的節目的言談來看,白巖松先生認為大陸年輕人比臺灣年輕人更極端,毛澤東時代不正常,只有“進入‘新常態’的背后是時代變得正常。”
因此白巖松先生給了我這樣的印象:
他是一個不會知恩圖報的人,是一個見利忘義的人,也是一個處于非理性狀態的人,因而他是一個“很任性”的人,他在用盡全身氣力阻止中國變好,阻止世界變好。
2015年3月2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