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對《易經》的推崇
李政道因與楊振寧發現宇稱不守恒定律,一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31歲。因為他們當時還是中國國籍,所以共同成為中國諾獎第一人。當時,中國從事高端物理研究的人少之又少,無人會意料到中國人獲獎。楊李仿佛就是開天辟地之時突然蹦出來的 “雙黃蛋”。他們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也可以掌握科學,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兩人還是因為發現之爭,而造成“宇稱之破裂”,又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大遺憾。李政道還是一個對中國藝術造詣很深的人,一向主張科藝合一。對于中華文化的源頭《易經》,他也是推崇備至。
1988年,國畫大師吳作人為“二維強關聯電子系統”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了《無盡無極》的太極圖招貼畫,李政道無比之喜愛。他評價到:
“世界是由帶負電和帶正電的粒子構成的。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子、分子,氣體、固體,地球、太陽這種負電荷與正電荷的對偶結構,或稱陰和陽,可以用著名的太極符號恰當地表現出來。
正如吳作人在他的作品《無盡無極》中表現的,世界是動態的。這幅畫很好地體現了如下意境:宇宙的全部動力學產生于似乎是靜態的陰陽兩極的對峙——似靜欲動的太極結構蘊育著巨大的勢能,這勢能可以轉換為整個宇宙的所有動能。”(《藝術與科學》)
后來,這幅太極圖成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標志。
2001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上,李政道根據電子對撞時所表現物質結構微觀世界的情景,提出用中國古老又寓意豐富的太極圖的創意,由盧新華、張烈設計的雕塑的《物之道》,成為最優秀的作品。這件作品在材料的利用上使象征陽性的鍍鉻發光,象征陰性的處理成亞光,并將雕塑基座定為金字塔的形式,意味坐落在金字塔之頂端的雕塑所表達的科學最高境界。李政道在為這件雕塑題寫說明時,以富有詩意的哲言說道:道生物,物生道,道為物之行,物為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也許,太極圖正是李政道心中最高境界的物理學之道。
2004年,李政道為了說明自己成果的爭論,出版了《宇稱不守恒發現之爭論解謎》。該書的封面上,按李政道的創意設計,特地選擇用中心的太極圖,表達因θ和τ粒子的不同衰變結果而提示出來的宇稱不守恒。
無獨有偶。1947年丹麥國王破格授予諾將得主波爾榮譽勛章時,按照慣例,勛章上應該鐫刻受獎人的族徽。玻爾在設計自己的族徽時,特意選用了中國的陰陽魚太極圖,并刻上一句名言“對立即互補”。因為太極圖完全地表現了他最為得意的互補原理:當微觀粒子表現為“波”時,就用“波”來描述,當其表現為“粒子”時,就用“粒子” 來描述,二者“互補”。這與易經陰陽共存的思想是非常吻合的!
東西方的兩大科學巨匠,用如出一轍的行為表現了對中國古老《易經》的極大推崇。這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在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易經的思想反而愈來愈得到彰顯。古人的智慧不僅僅只屬于中國,不管歲月如何變遷,他的精髓永遠蘊含在萬事萬物之中。易之義,大矣哉!
查看圖片,歡迎登陸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ed05d60100v0gl.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