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吹響沖鋒號:向全面小康社會奮進
游方
·
2012-02-26
·
來源:烏有之鄉
秀山向全面小康社會奮進 2012年2月22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全面小康。這不僅僅是一個話題,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事情。不僅僅是人民的愿望,更是時代交給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歷史任務。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007年10月15日,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說,我們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從這里,可以說看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與目標要求。 秀山縣委書記代小紅在中國共產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全面小康。堅持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在全市率先實現脫貧摘帽,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資源環境6個方面23個指標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基尼系數降至0.35,人民的幸福指數大幅提高。 具體說來就是:經濟指標邁入武陵山區前列;縣城功能體量達到中心城市標準;“宜居、暢通、森林、平安、健康”秀山基本建成。 經濟指標邁入武陵山區前列:GDP、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金融存貸款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在2011年基礎上實現翻番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武陵山區經濟強縣。 縣城功能體量達到中心城市標準: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宜居指數進入武陵山區前列;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20萬人,戶籍城鎮化率達到50%。 “宜居、暢通、森林、平安、健康”秀山基本建成:創建成為國家級衛生、文明、園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縣、市級環境保護模范縣,構筑起完備的綜合交通樞紐,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群眾安全感保持在95%以上,市民體質抽樣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基本建成“五個秀山”。 一句話,就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資源環境6個方面23個指標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基尼系數降至0.35,人民的幸福指數大幅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安居樂業,幸福快樂。 人民生活實現全面小康,不是一說就可以來的,而是考實干苦干巧干干來的。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全體黨員、干部齊心協力的奮斗,需要全縣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奮斗。中國共產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發出了號召:人民生活基本實現全面小康。這對于我們每一個秀山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即將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讓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每一個群眾,每一個公民自覺行動起來,為我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吧。
努力打造民俗生態旅游高地。是中國共產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的一個目標。 秀山地處武陵山區腹地,而武陵山區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武陵山區不僅地理風貌奇特,而且民族風味獨特,文化人文內涵深厚。在武陵山區,民俗生態原滋原味:民族語言,生活習性,紅白喜事,民風民俗,等等等都十分獨特。 作為武陵山區腹地的秀山,有著豐富的自然地理,民族文人資源:洪安邊城,峨嵱溫泉,野人洞,石堤酉水河,川河蓋草場、妙泉湖、鳳凰山、太陽山,客寨橋,高秀山,倒馬坎等等。 這次黨代會提出,堅持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努力打造民俗生態旅游高地:加強景區景點建設。深入實施“邊城重整”計劃,把洪安打造成5A級景區,把石堤酉水、川河蓋草場、妙泉湖、鳳凰山、太陽山等打造成自然精品景點,把倒馬坎、民族村等打造成文化精品景點。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不斷完善景區景點配套設施,著力提升服務接待能力,全方位融入“武陵山區民俗生態旅游帶”。 這次黨代會強調: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全力打造以“夢回初戀•情定邊城”為主題的旅游品牌,建設集民俗生態、花燈文化、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強與鄂、湘、黔地區旅游合作,力爭一批景點進入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深化“百萬市民游邊城”活動,著力打造“秀山土雞”、“秀山花燈”、“秀山金銀花”等旅游節會品牌。力爭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旅游產業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 這次黨代會指出:打好“文化牌”,著力建設文化強縣。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著力打造中國書法之鄉和花燈歌舞之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以花燈歌舞、邊城旅游、民族飾品等為代表的旅游文化產業,積極引導發展以印刷包裝、廣告會展、藝術培訓等為重點的社會文化產業。切實保護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古跡、名人故(舊)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制定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秀山有著豐富的民俗生態資源,深入挖掘發掘秀山蘊藏的民風民俗,人文地理資源,對于打造民俗生態旅游高地,推進秀山旅游文化發展與秀山文化強縣建設,不僅具有十分獨特的價值,而且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 | 秀山打十二張牌: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 2012年2月22日,在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把秀山建設成為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秀山縣委書記代小紅在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民生為導向,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抓手,做大經濟總量,提升城市質量,增加百姓福祉,多牌并舉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支撐體系。 怎樣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報告提出要打好“增收牌”,“民生牌”,“共富牌”,“文化牌”,“邊城牌”等十二張牌。 打好“增收牌”:著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商業模式經營農業、企業方式組織農業,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保持農村繁榮穩定、農民持續增收。一、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堅持以金銀花、土雞、油茶、茶葉、獼猴桃為主導產業。打造“中國金銀花之鄉”;加強土雞品種選育,鞏固“秀山土雞”質量;壯大油茶、茶葉、獼猴桃基地,著力培育后續主導產業。加強優質糧油基地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二、做響農產品品牌。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著力把秀山金銀花、秀山土雞打做成全國知名品牌。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完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扶持機制,著力扶持龍頭企業開展“農業三品”和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形成一批具有區域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和國內外知名的品牌產品。三、做活農產品流通。圍繞提高農產品銷售組織化程度,加強大型農產品節會的策劃,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強連鎖網絡建設,著力建立專業流通協會和完善流通業態;依托重慶農交所,推動農產品上市交易,不斷增加交易品種和提高交易量。四、做優土地要素配置。按照“林地集中搞增收,土地集中搞流轉,荒地集中搞綠化,平地集中搞產業”思路,積極引導土地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流轉,提高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提升土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打好“資源牌”:著力發展新型工業。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依托資源稟賦,轉化資源優勢,培育產業集群,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一、建設特色工業園區。采取“一園多區”模式,完善園區規劃,優化園區產業布局,加強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增強園區發展能力。修訂完善園區招商引資政策,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馳名商標企業。著力提高企業入駐率,力爭到2016年累計入園企業達200家以上、產值突破300億元,成為區域性特色工業園區。二、培育特色礦產資源加工業集群。強化“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發展理念,變錳、硅、釩等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進一步加大探礦力度,準確掌握資源存量。引進一批“國際級”、“中字號”大企業,通過聯合重組、收購、兼并、技改等方式,改良生產工藝,引進關聯企業,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構建以錳硅釩為主的礦業工業體系,培育100億級礦物制品加工業集群。三、培育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立足秀山、著眼武陵集聚農副產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圍繞金銀花、土雞、油茶、茶葉、優質糧油等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加工企業,著力發展飲料、醫藥、食品等配套企業,加速構建農副產品加工業體系,培育50億級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四、培育電子服裝產業集群。“兩頭在外”辦加工,基本建成以手機、集成電路、LED等為主體的電子產業基地。“做來料加工與培育自主品牌”并舉,基本建成區域性服裝產業基地。力爭到2016年,形成100億級電子服裝產業集群。 打好“物流牌”:著力發展商貿產業。以大商貿促大流通、大企業促大市場,努力構建武陵山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一、建設特色物流園區。充分利用區位和“公鐵聯運”優勢,著力打造以“專業市場為核心、鐵路物流為重點、倉儲配送為依托”的多功能綜合型物流園區。建成石材、建材、鋼材、家居、服裝、五金機電、紙品工藝品、農副產品、醫療器械等專業批發市場。到2016年,園區年貨運量達1000萬噸以上,市場交易場所達260萬平方米,市場交易額突破250億元,形成輻射周邊縣(市、區)的商貿物流中心。二、建設特色城市商圈。圍繞建設武陵山區“商貿之都”、“美食之城”,實施花燈廣場改造,集中打造40萬平方米集休閑、健身、娛樂、購物、美食、觀光為一體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注重引進適合區域發展的商業業態,優化大型百貨零售業,完善酒店配套,發展連鎖經營,培育大型綜合超市、購物中心、會展中心等業態,不斷提升商貿業態的規模和檔次。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鼓勵發展消費信貸。到2016年,限額以上商貿企業突破400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0%以上。三、完善邊貿市場體系。堅持按照“政府規劃、市場運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推進市場建設,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石耶、清溪場、龍池、溶溪、洪安、梅江等鄉鎮為次中心,雅江、溪口、鐘靈、蘭橋、隘口、峨溶、石堤等鄉鎮為節點的市場體系。加強與花垣縣、松桃縣、保靖縣、龍山縣接壤的邊貿市場建設,實現規范化農貿市場全覆蓋,形成“縣城有商品配送中心、鄉鎮有連鎖超市、村有商貿綜合服務網點”的商貿網絡體系,著力提升集聚輻射能力。 打好“邊城牌”:著力發展旅游產業。堅持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努力打造民俗生態旅游高地。一、加強景區景點建設。深入實施“邊城重整”計劃,把洪安打造成5A級景區,把石堤酉水、川河蓋草場、妙泉湖、鳳凰山、太陽山等打造成自然精品景點,把倒馬坎、民族村等打造成文化精品景點。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不斷完善景區景點配套設施,著力提升服務接待能力,全方位融入“武陵山區民俗生態旅游帶”。二、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全力打造以“夢回初戀•情定邊城”為主題的旅游品牌,建設集民俗生態、花燈文化、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強與鄂、湘、黔地區旅游合作,力爭一批景點進入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深化“百萬市民游邊城”活動,著力打造“秀山土雞”、“秀山花燈”、“秀山金銀花”等旅游節會品牌。力爭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旅游產業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四、壯大旅游市場主體。堅持政府經營環境、企業經營市場、市民經營文化,加快培育充滿活力的旅游企業;積極打造旅游投融資公共平臺,完善產業配套政策,鼓勵各類企業共同參與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打好“宜居牌”:著力提升生活品質。加快建設“宜居秀山”,扎實開展“五城同創”,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一、優化城鎮規劃布局。堅持實施“東部保護、西部提升、南部拓展、北部打通、中部增綠、兩岸激活”,以山丘為脈、河流為絡,論證城市組團功能,預留城市發展空間,突出少數民族風格,完善遠期50平方公里、屆期2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著力構筑“龍鳳呈祥秀山水、雙龍戲鳳耀武陵”的城市形態。加大官莊、清溪場、石耶、梅江、龍池等中心場鎮規劃建設力度,加快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中心場鎮為副中心的城鎮布局體系。 提升城市特色地標。立足民俗風情、突出武陵風貌,著力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廣場、院館、公園、商圈等標志性建筑。加快推進“鳳凰新城”建設,突出“現代服務、居住休閑、公共生活、景觀文化”四大功能,高標準建設“梅江河兩岸”宜居社區。加強城市道路建設,構筑“一環六縱六橫”城市道路骨架,形成組團快速通道。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完成地下管網系統改造升級,引入秀山燈、戲等特色元素豐富城市道路景觀,引進梅江河入城增強城市靈氣。二、加強村鎮建設管理。將城市管理理念引入農村,著力建設優美宜居村鎮。堅持連成片、重特色,加快推進巴渝新居建設,實現90%有條件的民居完成風貌改造。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鄉鎮“十二個一”、村“五通五有”,鼓勵和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整治,推進連片村莊環境整治。 ——打好“暢通牌”,著力構筑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暢通秀山”,實現與周邊大、中城市快速通達。三、構筑對外通道骨架。堅持鐵路、高速公路并駕齊驅,策劃建設一批重大交通項目。著力打造“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完善半小時毗鄰區縣、1小時周邊機場、4小時周邊省會、8小時出海口岸的對外通道骨架。建成渝懷鐵路復線,爭取昭(通)—秀(山)—吉(首)鐵路納入國家路網規劃建設。采取“EPC+BOT”模式,加快建設秀山—銅仁高速公路,秀山—龍山、秀山—印江高等級公路;推進國、省、縣主干線公路改造升級,等級公路密度提高到1.3以上,不斷提升通暢質量。四、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完善“四射兩縱兩橫”鄉鎮公路骨干網,健全縣域交通網絡體系。采取“土地自調、房屋自拆、勞力自投、項目自建”等方式,充分調動群眾修路積極性,推進農村路網建設,實現行政村通暢、自然村通達“雙百”目標。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農村客運,讓群眾出行更便捷。 打好“生態牌”:著力構建“兩型”社會。加快建設“森林秀山”,加強城鄉環境保護,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推進造林綠化。繼續實施城市、通道、水系、農村森林和苗圃基地五大工程,加大植樹造林力度,著力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城區綠化,著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與林水乳交融”美景。加強干道綠化,著力打造“春花爛漫、生如夏花、霜凝彩葉、臘梅吐芳”四季花海走廊。積極發展林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二、加強環境保護。加強環境風險控制,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嚴格環保執法,保持錳行業環境治理高壓態勢,推進主干河流綜合整治。加強城市揚塵監管,確保縣城空氣優良天數穩步增加。加強城市噪聲治理。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三、節約利用資源。大力倡導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單位GDP能耗控制在指標以內。加強耕地保護和水資源管理。 打好“平安牌”:著力構筑和諧社會。深入推進“平安秀山”建設,著力打造“社會秩序良好、投資者安全放心、人民安居樂業”的發展環境。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穩定工作,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暢通群眾訴求渠道,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強村、社區建設,增強自治和服務功能。積極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加強網絡信息建設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二、完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網絡。健全縣、鄉、村三級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體系,構筑鄉鎮(街道)“六位一體”、村(社區)“七位一體”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格局,提高社會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不斷加強邊區協作,著力健全聯動網絡機制,共建共享和諧穩定。三、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強安全監管,嚴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綜合防治應急處置能力。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打好“健身牌”:著力提升健康指數。加快建設“健康秀山”,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一、完善城鄉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縣醫院創建“三甲”醫院、縣中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創建“二甲”醫院,實現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村居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強醫療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注重醫德醫風建設。加強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工作,促進優生優育,提升人口與計劃生育水平。到2016年,基本實現市民健康素質超過全市平均水平。二、加快城鄉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全民健身普及、競技體育提升、體育產業促進和體育設施推進“四大體育行動”計劃,著力推進登山步道、塑膠跑道、健身廣場建設,形成“城區8分鐘、農村15分鐘運動健身圈”。完善體育場館設施設備,大力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到2016年,全縣人均體育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體育人口占比超過40%。 打好“民生牌”:著力增強保障能力。堅持以民生為導向,保持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60%以上。一、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城鎮廉租房、公租房、園區宿舍租賃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確保城鎮困難群眾和中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建設管理,建立健全“高端有約束、中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加快推進城鄉危舊房改造,依法穩妥推進“城中村”改造,全面消除城鄉D級危舊房。 二、以創業促進就業。大力發展微型企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支持引導,鼓勵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積極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著力構建新型和諧勞資關系。三、辦人民滿意教育。推進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創新,落實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保持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4%以上。積極發展學前教育,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鳳凰中學建成武陵山區特色鮮明的品牌初中。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高級中學創建成為市級重點中學、職教中心建設成區域性職業教育基地,秀一中高中新區建成投用。重視特殊教育,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好老年大學。優化城鄉中小學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改善教育民生,繼續實施中小學生營養促進工程,加大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四、盡心竭力開展關愛。深入開展“兩大關愛”行動,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空巢老人有人照顧。加快推進敬老院建設,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提高到80%以上。更加注重對殘疾人的關愛。加快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發展各類慈善組織。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節日慰問走訪長效機制。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妥善解決下崗職工養老問題,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完善生育、失業、工傷保險制度,著力解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著力健全各類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努力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打好“共富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圍繞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堅持分階段推進、分群體實施、分區域布局,按照“山上農民下山,城郊農民進城”的思路,積極推進農民轉戶進城鎮,全面落實住房、社保、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政策,消除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二、推進土地配套改革。建立完善農村土地管理機制,著力完善林權、承包地經營權、房屋產權“三權”抵押貸款機制,推進農村宅基地復墾,加大“地票”交易實施力度,讓農民分享更多土地增值收益。三、加快推進脫貧進程。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機遇,用足用活政策,建立動態扶貧機制,構建大扶貧格局,推進整村脫貧和連片開發,基本解決農村人口貧困問題,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返貧率控制在3%以內。 打好“文化牌”:著力建設文化強縣。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著力打造中國書法之鄉和花燈歌舞之鄉。一、加強群眾精神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誠信開放、實干創新”的秀山人文精神,鞏固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深入開展“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活動,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社區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秀山報》、秀山電視臺、秀山網等媒體建設,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加快推進鄉鎮、村(社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形成城鎮“15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半小時文化圈”。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維護管理,實施免費開放。積極舉辦各種文化節日和賽事,不斷提升文化服務層次。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以花燈歌舞、邊城旅游、民族飾品等為代表的旅游文化產業,積極引導發展以印刷包裝、廣告會展、藝術培訓等為重點的社會文化產業。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扶持壯大民營文化企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鼓勵群眾文藝創作,引導農村文化消費,培育和開拓農村文化市場。加強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推進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和傳播體系建設工程。四、切實保護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古跡、名人故(舊)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制定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高度重視優秀文化人才培養,造就文化人才隊伍。 不難看出,秀山打出的十二張牌,張張牌都與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密切相關,每一張牌都是一個堅實的基礎,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就是建立在這樣堅固基礎之上的大廈。可以說,每一張牌都具有特別的作用。 打好“增收牌”,打好“資源牌”,打好“物流牌”,打好“邊城牌”,打好“宜居牌”,打好“暢通牌”,打好“生態牌”,打好“平安牌”,打好“健身牌”,打好“民生牌”,打好“共富牌”,打好“文化牌”。打好了這十二張 牌對于秀山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打好每一張牌,都需要秀山60多萬人同心協力,共同謀劃與共同努力。 |
秀山打十二張牌: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 2012年2月22日,在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把秀山建設成為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秀山縣委書記代小紅在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民生為導向,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抓手,做大經濟總量,提升城市質量,增加百姓福祉,多牌并舉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支撐體系。 怎樣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報告提出要打好“增收牌”,“民生牌”,“共富牌”,“文化牌”,“邊城牌”等十二張牌。 打好“增收牌”:著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商業模式經營農業、企業方式組織農業,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保持農村繁榮穩定、農民持續增收。一、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堅持以金銀花、土雞、油茶、茶葉、獼猴桃為主導產業。打造“中國金銀花之鄉”;加強土雞品種選育,鞏固“秀山土雞”質量;壯大油茶、茶葉、獼猴桃基地,著力培育后續主導產業。加強優質糧油基地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二、做響農產品品牌。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著力把秀山金銀花、秀山土雞打做成全國知名品牌。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完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品牌扶持機制,著力扶持龍頭企業開展“農業三品”和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形成一批具有區域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和國內外知名的品牌產品。三、做活農產品流通。圍繞提高農產品銷售組織化程度,加強大型農產品節會的策劃,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強連鎖網絡建設,著力建立專業流通協會和完善流通業態;依托重慶農交所,推動農產品上市交易,不斷增加交易品種和提高交易量。四、做優土地要素配置。按照“林地集中搞增收,土地集中搞流轉,荒地集中搞綠化,平地集中搞產業”思路,積極引導土地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流轉,提高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提升土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打好“資源牌”:著力發展新型工業。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依托資源稟賦,轉化資源優勢,培育產業集群,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一、建設特色工業園區。采取“一園多區”模式,完善園區規劃,優化園區產業布局,加強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增強園區發展能力。修訂完善園區招商引資政策,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馳名商標企業。著力提高企業入駐率,力爭到2016年累計入園企業達200家以上、產值突破300億元,成為區域性特色工業園區。二、培育特色礦產資源加工業集群。強化“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發展理念,變錳、硅、釩等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進一步加大探礦力度,準確掌握資源存量。引進一批“國際級”、“中字號”大企業,通過聯合重組、收購、兼并、技改等方式,改良生產工藝,引進關聯企業,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構建以錳硅釩為主的礦業工業體系,培育100億級礦物制品加工業集群。三、培育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立足秀山、著眼武陵集聚農副產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圍繞金銀花、土雞、油茶、茶葉、優質糧油等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加工企業,著力發展飲料、醫藥、食品等配套企業,加速構建農副產品加工業體系,培育50億級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四、培育電子服裝產業集群。“兩頭在外”辦加工,基本建成以手機、集成電路、LED等為主體的電子產業基地。“做來料加工與培育自主品牌”并舉,基本建成區域性服裝產業基地。力爭到2016年,形成100億級電子服裝產業集群。 打好“物流牌”:著力發展商貿產業。以大商貿促大流通、大企業促大市場,努力構建武陵山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一、建設特色物流園區。充分利用區位和“公鐵聯運”優勢,著力打造以“專業市場為核心、鐵路物流為重點、倉儲配送為依托”的多功能綜合型物流園區。建成石材、建材、鋼材、家居、服裝、五金機電、紙品工藝品、農副產品、醫療器械等專業批發市場。到2016年,園區年貨運量達1000萬噸以上,市場交易場所達260萬平方米,市場交易額突破250億元,形成輻射周邊縣(市、區)的商貿物流中心。二、建設特色城市商圈。圍繞建設武陵山區“商貿之都”、“美食之城”,實施花燈廣場改造,集中打造40萬平方米集休閑、健身、娛樂、購物、美食、觀光為一體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注重引進適合區域發展的商業業態,優化大型百貨零售業,完善酒店配套,發展連鎖經營,培育大型綜合超市、購物中心、會展中心等業態,不斷提升商貿業態的規模和檔次。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鼓勵發展消費信貸。到2016年,限額以上商貿企業突破400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0%以上。三、完善邊貿市場體系。堅持按照“政府規劃、市場運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推進市場建設,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石耶、清溪場、龍池、溶溪、洪安、梅江等鄉鎮為次中心,雅江、溪口、鐘靈、蘭橋、隘口、峨溶、石堤等鄉鎮為節點的市場體系。加強與花垣縣、松桃縣、保靖縣、龍山縣接壤的邊貿市場建設,實現規范化農貿市場全覆蓋,形成“縣城有商品配送中心、鄉鎮有連鎖超市、村有商貿綜合服務網點”的商貿網絡體系,著力提升集聚輻射能力。 打好“邊城牌”:著力發展旅游產業。堅持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努力打造民俗生態旅游高地。一、加強景區景點建設。深入實施“邊城重整”計劃,把洪安打造成5A級景區,把石堤酉水、川河蓋草場、妙泉湖、鳳凰山、太陽山等打造成自然精品景點,把倒馬坎、民族村等打造成文化精品景點。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不斷完善景區景點配套設施,著力提升服務接待能力,全方位融入“武陵山區民俗生態旅游帶”。二、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全力打造以“夢回初戀•情定邊城”為主題的旅游品牌,建設集民俗生態、花燈文化、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強與鄂、湘、黔地區旅游合作,力爭一批景點進入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深化“百萬市民游邊城”活動,著力打造“秀山土雞”、“秀山花燈”、“秀山金銀花”等旅游節會品牌。力爭到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旅游產業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四、壯大旅游市場主體。堅持政府經營環境、企業經營市場、市民經營文化,加快培育充滿活力的旅游企業;積極打造旅游投融資公共平臺,完善產業配套政策,鼓勵各類企業共同參與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打好“宜居牌”:著力提升生活品質。加快建設“宜居秀山”,扎實開展“五城同創”,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一、優化城鎮規劃布局。堅持實施“東部保護、西部提升、南部拓展、北部打通、中部增綠、兩岸激活”,以山丘為脈、河流為絡,論證城市組團功能,預留城市發展空間,突出少數民族風格,完善遠期50平方公里、屆期2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著力構筑“龍鳳呈祥秀山水、雙龍戲鳳耀武陵”的城市形態。加大官莊、清溪場、石耶、梅江、龍池等中心場鎮規劃建設力度,加快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中心場鎮為副中心的城鎮布局體系。 提升城市特色地標。立足民俗風情、突出武陵風貌,著力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廣場、院館、公園、商圈等標志性建筑。加快推進“鳳凰新城”建設,突出“現代服務、居住休閑、公共生活、景觀文化”四大功能,高標準建設“梅江河兩岸”宜居社區。加強城市道路建設,構筑“一環六縱六橫”城市道路骨架,形成組團快速通道。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完成地下管網系統改造升級,引入秀山燈、戲等特色元素豐富城市道路景觀,引進梅江河入城增強城市靈氣。二、加強村鎮建設管理。將城市管理理念引入農村,著力建設優美宜居村鎮。堅持連成片、重特色,加快推進巴渝新居建設,實現90%有條件的民居完成風貌改造。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鄉鎮“十二個一”、村“五通五有”,鼓勵和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整治,推進連片村莊環境整治。 ——打好“暢通牌”,著力構筑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暢通秀山”,實現與周邊大、中城市快速通達。三、構筑對外通道骨架。堅持鐵路、高速公路并駕齊驅,策劃建設一批重大交通項目。著力打造“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完善半小時毗鄰區縣、1小時周邊機場、4小時周邊省會、8小時出海口岸的對外通道骨架。建成渝懷鐵路復線,爭取昭(通)—秀(山)—吉(首)鐵路納入國家路網規劃建設。采取“EPC+BOT”模式,加快建設秀山—銅仁高速公路,秀山—龍山、秀山—印江高等級公路;推進國、省、縣主干線公路改造升級,等級公路密度提高到1.3以上,不斷提升通暢質量。四、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完善“四射兩縱兩橫”鄉鎮公路骨干網,健全縣域交通網絡體系。采取“土地自調、房屋自拆、勞力自投、項目自建”等方式,充分調動群眾修路積極性,推進農村路網建設,實現行政村通暢、自然村通達“雙百”目標。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農村客運,讓群眾出行更便捷。 打好“生態牌”:著力構建“兩型”社會。加快建設“森林秀山”,加強城鄉環境保護,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推進造林綠化。繼續實施城市、通道、水系、農村森林和苗圃基地五大工程,加大植樹造林力度,著力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城區綠化,著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與林水乳交融”美景。加強干道綠化,著力打造“春花爛漫、生如夏花、霜凝彩葉、臘梅吐芳”四季花海走廊。積極發展林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二、加強環境保護。加強環境風險控制,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嚴格環保執法,保持錳行業環境治理高壓態勢,推進主干河流綜合整治。加強城市揚塵監管,確保縣城空氣優良天數穩步增加。加強城市噪聲治理。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三、節約利用資源。大力倡導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單位GDP能耗控制在指標以內。加強耕地保護和水資源管理。 打好“平安牌”:著力構筑和諧社會。深入推進“平安秀山”建設,著力打造“社會秩序良好、投資者安全放心、人民安居樂業”的發展環境。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堅持用群眾工作統攬信訪穩定工作,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暢通群眾訴求渠道,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強村、社區建設,增強自治和服務功能。積極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加強網絡信息建設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二、完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網絡。健全縣、鄉、村三級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體系,構筑鄉鎮(街道)“六位一體”、村(社區)“七位一體”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格局,提高社會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不斷加強邊區協作,著力健全聯動網絡機制,共建共享和諧穩定。三、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強安全監管,嚴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救助保障能力。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增強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綜合防治應急處置能力。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打好“健身牌”:著力提升健康指數。加快建設“健康秀山”,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一、完善城鄉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縣醫院創建“三甲”醫院、縣中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創建“二甲”醫院,實現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村居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強醫療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注重醫德醫風建設。加強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工作,促進優生優育,提升人口與計劃生育水平。到2016年,基本實現市民健康素質超過全市平均水平。二、加快城鄉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全民健身普及、競技體育提升、體育產業促進和體育設施推進“四大體育行動”計劃,著力推進登山步道、塑膠跑道、健身廣場建設,形成“城區8分鐘、農村15分鐘運動健身圈”。完善體育場館設施設備,大力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到2016年,全縣人均體育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體育人口占比超過40%。 打好“民生牌”:著力增強保障能力。堅持以民生為導向,保持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60%以上。一、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城鎮廉租房、公租房、園區宿舍租賃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確保城鎮困難群眾和中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建設管理,建立健全“高端有約束、中端有市場、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加快推進城鄉危舊房改造,依法穩妥推進“城中村”改造,全面消除城鄉D級危舊房。 二、以創業促進就業。大力發展微型企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支持引導,鼓勵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積極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著力構建新型和諧勞資關系。三、辦人民滿意教育。推進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創新,落實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保持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4%以上。積極發展學前教育,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鳳凰中學建成武陵山區特色鮮明的品牌初中。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高級中學創建成為市級重點中學、職教中心建設成區域性職業教育基地,秀一中高中新區建成投用。重視特殊教育,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和成人教育,辦好老年大學。優化城鄉中小學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管理,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改善教育民生,繼續實施中小學生營養促進工程,加大困難學生資助力度。四、盡心竭力開展關愛。深入開展“兩大關愛”行動,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空巢老人有人照顧。加快推進敬老院建設,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提高到80%以上。更加注重對殘疾人的關愛。加快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發展各類慈善組織。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節日慰問走訪長效機制。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妥善解決下崗職工養老問題,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完善生育、失業、工傷保險制度,著力解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著力健全各類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努力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打好“共富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圍繞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堅持分階段推進、分群體實施、分區域布局,按照“山上農民下山,城郊農民進城”的思路,積極推進農民轉戶進城鎮,全面落實住房、社保、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政策,消除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二、推進土地配套改革。建立完善農村土地管理機制,著力完善林權、承包地經營權、房屋產權“三權”抵押貸款機制,推進農村宅基地復墾,加大“地票”交易實施力度,讓農民分享更多土地增值收益。三、加快推進脫貧進程。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機遇,用足用活政策,建立動態扶貧機制,構建大扶貧格局,推進整村脫貧和連片開發,基本解決農村人口貧困問題,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返貧率控制在3%以內。 打好“文化牌”:著力建設文化強縣。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著力打造中國書法之鄉和花燈歌舞之鄉。一、加強群眾精神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誠信開放、實干創新”的秀山人文精神,鞏固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深入開展“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活動,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社區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秀山報》、秀山電視臺、秀山網等媒體建設,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加快推進鄉鎮、村(社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形成城鎮“15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半小時文化圈”。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維護管理,實施免費開放。積極舉辦各種文化節日和賽事,不斷提升文化服務層次。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以花燈歌舞、邊城旅游、民族飾品等為代表的旅游文化產業,積極引導發展以印刷包裝、廣告會展、藝術培訓等為重點的社會文化產業。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扶持壯大民營文化企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鼓勵群眾文藝創作,引導農村文化消費,培育和開拓農村文化市場。加強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推進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和傳播體系建設工程。四、切實保護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古跡、名人故(舊)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制定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命名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高度重視優秀文化人才培養,造就文化人才隊伍。 不難看出,秀山打出的十二張牌,張張牌都與構筑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密切相關,每一張牌都是一個堅實的基礎,武陵山區經濟強縣和中心城市就是建立在這樣堅固基礎之上的大廈。可以說,每一張牌都具有特別的作用。 打好“增收牌”,打好“資源牌”,打好“物流牌”,打好“邊城牌”,打好“宜居牌”,打好“暢通牌”,打好“生態牌”,打好“平安牌”,打好“健身牌”,打好“民生牌”,打好“共富牌”,打好“文化牌”。打好了這十二張 牌對于秀山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打好每一張牌,都需要秀山60多萬人同心協力,共同謀劃與共同努力。 |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ng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