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30年春晚,本身就是一個“見證奇跡”的過程。從小到大,從李谷一一人唱8首歌,到8個人唱一首歌,舞臺也從簡樸到華麗。有人說春晚的“奇跡”是從小看到了老,有人說春晚是從老看到了小,不過更多的人說今年的春晚從驚喜看到了雞肋。
已經不知道是從這30年中的哪一年開始,春晚還贈一個小游戲,那就是“大家來找茬”。大家爭先恐后忙得不亦樂乎,挑錯帶來的歡樂甚至超過了晚會相聲小品帶來的笑聲。其實本來也是,每個人導演戲的方式不同,有人贊同,也會有人拍磚。
2012年春節晚會結束沒幾個小時,已經有段子在微博上流傳:一、陳坤的眉毛,歪了!二、王菲的聲音和造型,慫了!三、楊麗萍讓雌孔雀開屏,怪了!四、劉歡老師代言淘寶,親了!五、劉謙魔術又穿幫,囧了!六、節目現場有大姐睡著,累了!七、演戲的都唱歌了,跨了!八、小品同一個核心,穿越了!九、小沈陽風格,又流行了!
如果說30年前馬季的相聲讓人記住了“宇宙牌”香煙(據說此后還真有廠家借雞下蛋,賣上了新品牌“宇宙牌”香煙);22年前趙本山的小品讓人記住了現在的“挺大一張老臉”;19年前讓人記住了如今54歲還能讓孔雀舞如此美妙的楊麗萍,那30年后的春晚讓人記住了什么?有人說今年的亮點是穿越,當真能穿越的話,那春晚再穿越回30年前,還會有人接受嗎?
今年春晚是年輕了,年輕的導演,年輕的演員,年輕的形式,連最古老的藝術表達都年輕了,不信你看小品的包袱都回歸到了“你就不是我爹,不對,我就不是你爹”的四平八穩了;春晚華麗了,服裝不單一了,連舞臺都“此起彼伏”了;春晚創新了,沒有賀電,沒有廣告,連結束歌都從《難忘今宵》變成了《難忘一家》了。
“創新”成為每一屆春晚導演的努力方向,創新不足也是最讓觀眾詬病的地方。有人說太老了沒有新意,新了卻沒有醇厚的味道。
視線再回到“老臉”上,有人說有了趙本山的春晚不會再看了,有人說沒了趙本山的春晚就像是除夕夜沒有吃上餃子。挺趙的人眾口一詞,說老趙這張臉就是隨著春晚老去的。反趙的人說,年年都是他什么時候才能除舊推新?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新、舊”的問題。
《新聞聯播》給春晚的定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形態”。一臺文藝晚會,上升到文化形態的高度,恐怕在國內外電視發展史上都不多見。不管怎樣,春晚已經落下了帷幕。年輕就是活力,激情總會有人接受;老去就能沉淀精華,總能讓人回味,那春晚過后留給人的思考和期待也會升華吧,畢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個中滋味只能自己體味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