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長安 追夢“世界之都”中國風
------《文化藝術報·中國城市設計周刊》發刊詞
本刊主編 夏商
千百年以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與自信,往往來自于夢回漢唐的精神支撐。憶盛世,最憶是漢唐。憶漢唐,最憶是長安。八水長安,“天人合一”。“絲路之都”,萬國來朝。“世界之都”中國風,中國城市漢唐風,這是中國人歷史自豪的積淀,也是中國人未來城市夢想的寄托。
曾幾何時,唐宋之變,中國歷史從巔峰轉衰。宋元之際,“絲綢之路”西端開始從“中世紀黑暗”中蘇醒。自此,“文藝復興”,“海洋貿易”,“地理發現”,“工業革命”,“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西學東漸”與“西風壓倒東風”便成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
如果說漢唐長安代表了東方世界農業文明的鼎盛輝煌,那么羅馬、巴塞羅那、里斯本、鹿特丹、巴黎、柏林和倫敦則次第代表了西方世界希臘古典商業文明復興的薪火傳承。而從倫敦到紐約,則標志著西方現代工商業文明的時代性跨越與升級。
于是,“城市病”來了。而當交通擁堵、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及生態惡化成為“國際慣例”的“流行病”時,西方學術界又有了回歸“道法自然”尋取“文化中藥”的新思潮。然而,在中國,“千城一面”卻反映了中國城市化加速與世界接軌的整齊劃一。即便是面對交通擁堵等世界“城市病”,我們似乎也還是在尋找世界先進的“文化西藥”。東西方文明千年碰撞歷史性轉折,或許便蘊涵于此混沌懵懂里。
當此之時,我們絕不可囿于東西方文化的民族偏見與傲慢。我們首先還是要回到問題的原初起點,即城市的本質是什么?人類為何要創造城市?我們又該怎樣控制城市而不是被城市所控制?
顯然,城市最初源于人類的文明創造。而城市制造,則是人類工業文明的產物。這個城市制造的工藝流程,同樣有著嚴格縝密的技術規范。可現代“城市病”的世界流行,卻日漸暴露出現代科技對城市制造的力所不逮。就像人類無法準確計算控制宇宙自然系統和地球生態系統一樣,人類同樣無法用工業流水線來控制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制造。
故此,所謂世界“城市病”,近看是一個專業科技問題,遠看則是一個人文科學問題。縱向看是一個城市局部問題,橫向看則是一個區域的城市生態系統問題。若真的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最終就會發現這歸根結蒂還是一個“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學問題。人類智慧的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合,至此又將走向必然的大道歸一。
正是站在這樣的一個歷史起點上來觀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也便是加快城市化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便是需要實現中國城市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毫無疑問,城市的建設發展,必須要有物質經濟和現代科技的支撐。但城市的可持續性和諧發展,則必須要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持。這是有無相生的辯證邏輯,也是魂體相依的統一關系。“凝練中國城市之魂,強健中國城市之體”。我們是漢唐長安精神家園的守望者,我們是中國城市文化的思想者,我們是世界級城市難題的追問者,我們是中國先進城市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站在漢唐長安的歷史轉折點上,呼喚海內外有志之士與我們并肩同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