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制度的“三條命脈線”和“兩個動力源”》
——中國改革目標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樣實現
馬格寧思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引 言
中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與此同時,中國正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主要表現在:貧富差距、權力腐敗、制度弊端、利益集團、弱勢群體等。中國又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向左、向右、向前、還是向后?這的確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面對迷茫和彷徨,本文將以中國社會制度的“三條命脈線”和“兩個動力源”展開論述,回答中國改革目標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樣實現?
一、中國改革目標即建立一種社會制度——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中國改革目標是什么?這是我們首先要回答的問題。開宗明義:中國改革目標就是要建立一種制度,即適合中國發展和富強的社會制度。根據“社會制度構成要素理論”,由蘇聯和美國兩種模式,推演出中國模式及其制度,具體如下:
(一)蘇聯模式及其制度
蘇聯模式:“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產品生產、計劃經濟”?! ?/p>
蘇聯制度:“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壟斷的、計劃經濟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
(二)美國模式及其制度
美國模式:“分權制、私有制、私人壟斷、商品生產、市場經濟”?! ?/p>
美國制度:“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立的、個人壟斷的、市場經濟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p>
(三)中國模式及其制度
基于“社會制度構成要素理論”,中國模式,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制度”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制度的“嫁接”“雜交”或稱謂“社會制度構成要素的‘置換’和‘重組’”,生成了中國模式新的要素構成:即將“社會主義制度”的“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之“社會性質”要素,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之“生產方式”要素相結合,形成了“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具體表述如下:
已知:蘇聯模式= 蘇聯(社會性質+生產方式)
美國模式= 美國(社會性質+生產方式)
中國模式=(蘇聯模式-其生產方式)+(美國模式-其社會性質)
=(蘇聯模式社會性質)+(美國模式生產方式)
= (社會主義社會性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商品生產、市場經濟)
=“三條命脈線” +“兩個動力源”
中國制度:“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壟斷的、市場經濟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小結:中國改革目標,是建立“中國制度”,由此便構成了中國改革目標——中國社會制度的“三條命脈線”和“兩個動力源”。所謂“三條命脈線”: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所謂“兩個動力源”:商品生產、市場經濟?! ?/p>
二、中國為什么要建立這樣的社會制度——回答“為什么”的問題?
(一)對“三條命脈線”的詮釋
1、第一條命脈線——集權制
中央集權制,解決社會組織的“統一領導”,社會資源的“統籌協調”,社會決策的“高效快捷”,社會行動的“舉國體制”等問題。歷史告訴我們: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中國凡是有統一的、集權的、強有力的領導時,國家是統一的、穩定的、繁榮的,否則必是分裂的、動亂的、衰敗的。歷史把中央集權制的領導權,賦予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歷史的選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實行中央集權制,必須具備“四大前提”條件。具體如下:
(1)一元化多黨合作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民主黨派的多黨合作制?! ?/p>
(2)一元化統一領導制:中國共產黨對政黨、人大、政協、政府、軍隊等的統一領導。
(3)一元化絕對指揮制: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黨指揮槍”的原則?! ?/p>
(4)一元化更迭禪讓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從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三年了。中國共產黨、國家和軍隊“黨政軍三權合一”的最高領袖,已經經歷了四、五代(或者稱屆):毛澤東、華國鋒、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在這個具有中國特征的“黨政軍三權合一”的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更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著“禪讓制”的制度,實現了平穩的、順利的國家最高權力的移交更迭。在這個過程中,全黨、全國、全軍是穩定的,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穩定的?! ?/p>
2、第二條命脈線——公有制
在所有制的性質上,中國共產黨“三個創舉”: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全中國、全地域、全境內實現“公有制”,特別是實行“土地公有制”,結束了數千年來“土地私有制”的歷史,這是“第一個創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同時承認和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特別是除了生活資料之外的生產資料)的合法性,這是“第二個創舉”。實現了“大公無私”之“公有制”與“小私無公”之“私有制”的分離、共生、并存的社會制度;“大公無私——共同富?!迸c“小私無公——個人致富”,“大公”下允許“小私”的存在,“小私”不能侵害“大公”的利益,這是“第三個創舉”?! ?/p>
正是這“三個創舉”,在公與私上取得了“最佳契合點”。為中國的國家制度奠定了基礎。讓全中國人民在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生活和生產資料上,有了一個公平公正的最基本的保障。公有制是公平公正的基礎、基石和土壤,是原始基點上公平公正的起點。具體如下:
(1)土地資源公有制:國家對“土地、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礦產資源”等,均實行公有制,由國家代表人民行使其所有權。特別是“土地”永遠都不能成為私有財產?! ?/p>
(2)國民經濟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主體架構中,對于重要“生產資料”和“經濟部門”等實現公有制。(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筑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p>
(3)國計民生公有制: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問題,如: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實行公有制、或準公有制、或者以公有制為主允,許其它所有制形式參加的實現形式?! ?/p>
(4)承認保護私有財產:2004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修正)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p>
3、第三條命脈線——國家壟斷
“國家壟斷”:是解決“公平”與“效率”的一個“標尺”,是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經濟的刻度指標之游尺。國家壟斷,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經濟中,國家壟斷的比例與比重是可以調節的,主要取決于國家的政策取向。當國家在追求“公平”的時候,將加大“國家壟斷”的比例比重,讓“政府”來解決問題;當國家在追求“效率”的時候,將減少“國家壟斷”的比例比重,讓“市場”來解決問題。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如:民生商品、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國家壟斷的比例與比重要高,以追求社會之公平,反之亦然?! ?/p>
“國家壟斷”的比例與比重示意圖
市場“效率”(100%-0%)———————(0%-100%)社會“公平”
說明:①:當“國家壟斷”之指標游尺趨向“市場”方向時,說明國家壟斷水平“低”,市場自由競爭比較充分,國家政策取向是追求市場“效率”。
②:當“國家壟斷”之指標游尺趨向“社會”方向時,說明國家壟斷水平“高”,市場自由競爭得到抑制,國家政策取向是追求社會“公平”。
實行“國家壟斷”的“三種形態”,“兩種形式”、“運行機制”、“國家脊梁”。解決國家掌控的“支點載體”問題。
(1)三種形態:國家對市場的壟斷有:絕對壟斷、相對壟斷、放棄壟斷的三種國家壟斷形態?! ?/p>
(2)兩種形式:國家壟斷性公司企業,有“中央國有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兩種形式?! ?/p>
(3)運行機制: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國家根據“國計民生”之“大計”,對各個經濟領域實行控制和調解。國家壟斷性公司企業,則是國家調控經濟的“支點、載體”。工作原理:即“國家”通過“國家政策”的形式,掌控“國家壟斷公司”,“國家壟斷公司”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調節“市場”。解決調控的“手段、方法”問題。“中國模式”的運行機制:即中央集權領導下的國家壟斷。國家壟斷的“載體”是國家掌控的“國有公司/企業”。國家壟斷比例比重關系的調節,即由實行“中央集權的制”的政府來實現。
(4)國家脊梁:“國家壟斷企業”,它既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骨干和支柱,同時也是我們參與全球競爭,抵御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入侵,體現中國經濟實力和大國地位的堅強保障。
舉例說明,我國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固定資產總額,在2001到2009年的8年間,增加了1.2倍(其中,央企資產總額增加了2倍)。國有企業的盈利更達到了天文數字。僅兩家最大的中央國企中移動和中石油的凈利潤就超過了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利潤總和。不僅如此,在國有經濟之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以及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九大行業的重要骨干企業等,均是盈利的,均為國家創造財富的。這些大的國有企業,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脊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是抵御世界列強對我國經濟入侵和占領的“屏障”,是將中國經濟地位提升為“第二大經濟體”的“火車頭”?! ?/p>
小結:“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是中國社會制度的“三條命脈線”,它決定著全社會的公平、公正、共同富裕。公有制是基礎,集權制是保障,國家壟斷是手段。這三者共同作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三條命脈線”的確立和捍衛,是保證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崛起復興大業之根本,是國之命脈也?! ?/p>
(二)對“兩個動力源”的詮釋
1、第一個動力源——商品生產
追求財富,是人類的原始動力,商品生產,則是獲得財富的方法和手段。實行“小私無公”、“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市場經濟”動力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架構內,允許、鼓勵、提倡、激勵、刺激所有“自然人”、“法人”等,以追逐“利潤最大化”進行“商品研發、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獲取合法的利潤。但是,商品生產的目的,不是用來滿足自身消費的,而是通過交換來獲得更多的、更大的“商品價值”的。也就是說是逐利的、甚至是貪婪的。也正是人類的這種逐利性、貪婪性,便使“商品生產”成為了“第一個動力源”?! ?/p>
一個生動的事例:鳥為什么要活著?人為什么要活著?迄今為止,似乎還沒有找到有說服力的答案。但是,鳥怎樣才能活著?人怎樣才能活著?這個問題應該是有答案的。用一句中國古老的諺語,或許是最好的答案,即“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此,我們將該諺語的語句進行少許調整,或可謂為“人無財則死,鳥無食則亡”。這一諺語闡述了一個公理:人的一生是離不開“財富”的;鳥的一生是離不開“食物”的。也就是說:人的一生是追求財富的,鳥的一生是追求食物的。這就是“人類”和“鳥類”的“第一個動力源”。理應如此吧!
2、第二個動力源——市場經濟
中國共產黨“第四個創舉”:按照馬克思主義原則,“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是建立在“產品生產、計劃經濟”之上的;但是,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偉大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在“社會主義社會性質”上,運用生物遺傳基因工程的原理“引進、嫁接、雜交”了“資本主義生存方式”,將“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是建立在“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之上的,實現了將“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結合。這是“第四個創舉”,即最終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p>
實現“市場經濟”的“兩項原則”,即“基礎經濟制度、追求效率理念。解決全社會的“效率、動力”問題。
(1)、基礎經濟制度:在中國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以“市場經濟”制度,作為整個社會的“基礎經濟之制度”。即“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以國家壟斷為調控手段和載體的市場經濟”。即中國的整個經濟運行,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制度之上的。
(2)、追求效率理念:實行“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原則,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充分的市場競爭”;追求效率和效益?! ?/p>
小結: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是:充分運用“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的手段,激發、激勵、調動“自然人”、“法人”的“逐利性”,創造更多的財富,實現“個人富裕”。同時要通過“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在創造全社會共同財富的同時,抑制、約束、遏制人的“貪婪性”!達到良性逐利,而非貪婪逐利,將社會財富蛋糕分配好,實現“共同富?!??! ?/p>
三、中國怎樣才能建立這樣的社會制度——回答“怎樣做”的問題?
中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僅用了3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用將近200年走過的路子。反過來說,西方國家200年之內積聚的矛盾,我們30年當中全部遇到了。西方國家有200年的時間來回旋、解決問題,我們沒有。所以,中國正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矛盾之復雜,形勢之嚴峻。林林總總、千差萬別、諸多表象、錯綜復雜的各類矛盾和斗爭,追根溯源主要表現在:貧富差距、權力腐敗、制度弊端、利益集團、弱勢群體等?! ?/p>
“中國模式”,從開始出現到現在,也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還處在“雛形時期”。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就“中央集權、國家壟斷”這兩個方面而言。前者,主要是要解決好:權力的確定、權力的更迭、權力的監督、權力的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后者,主要解決好:壟斷而形成的“利益主體”或稱“利益集團”,為維護其自身利益對“弱勢群體”利益的侵害;以及“國家壟斷”進入或退去經濟領域的“進入與退去”制度與機制。解決“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在做大社會財富蛋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分配的公正和合理性問題(中國社會財富的六次分配)。對于“制度弊端”,需要社會制度的創新和制度建設來解決。這些都需要有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理論升華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國模式”的完善,將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路程,對此,應當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結束語
中國社會制度的“三條命脈線”和“兩個動力源”,前者是“國家命運之所在”,后者是“國家動力之源泉”;國家命系“三條命脈線”——即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活力“兩個動力源”——即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由此,決定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這就是中國改革的目標之所在、目的之所在?!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