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才知道春晚已經辦了三十年了。春晚舉辦三十年來,感覺是一屆不如一屆,辦到二0一二年這一屆,春晚簡直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春晚如此,過年的感覺也是如此。今天的生活看似富足了,可是過年的感覺越來越差,年味淡了,甚至沒年味了……
所以要寫過年,還是寫寫三十年前的過年,那時候我們家里都還不富足,但是年過得有味、幸福!
一、序 曲
進入農歷臘月,生活的節奏便快了起來——
倒塌的西墻該砌了,豬圈的豬糞該起了,孩子們穿衣的棉布該加緊織了,欠西家的賬該還了,東家欠的賬該討要了,凳子腿要找木匠修一修了,屋頂棚要買些麻紙裱一裱了,炕圍要拿漆刷一刷了,跟誰家的誤會要解釋一下,跟誰家的恩怨該“一笑泯恩仇”了,跟誰家的婚事該合計合計了……
總之,新年一到,便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一年里應該了結的事情,大家就抓緊時間去做個了結,為即將過去的一年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二、年 味
臘月二十一過,年味就越來越濃了。我們這個公社是逢一、六集會的(就是每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集會),農歷二十一集會上的人流驟然多了起來,置辦年貨的人多了起來,不過不要緊,這次沒置辦完,還有二十六的集會,二十六是我們這里一年里最大的集會,也是買賣成交量最大的集會。二十六一過,天天逢集,集比會的規模小一些,但是還是應有盡有。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據說家家都有一個灶王爺,灶王爺每到這一天便要上天把這家人的善惡向上天做一個匯報。所以灶王爺邊上的對聯大都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這一天的傍晚,我們這里的農家都要用哨子面來敬獻灶王爺,讓灶王爺美美地吃上一回(當然哨子面在當年還是農家不常吃的美味,雖然如今算不得什么好東西,但這個吃哨子面的風俗還是被延續了下來)。有的地方用糖瓜來敬獻灶王爺,我們這里沒有這樣的風俗。那大概是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一年里做了什么對不起人的丑事,所以便買來幾個糖瓜來糊上灶王爺的嘴,以免他在天上亂說話,灶王爺或許說不成“壞話”, 但好話也說不成了!人無完人,孰能無過?莊戶人只要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灶王爺想說啥就讓他說去吧。
另外,臘月二十三還有一個特別的意思——
據說灶王爺除了向上天反映人間的善惡外,還有一個職能,就是兼做上天派到人間的戶籍管理員。灶王爺這一天是專門來辦理戶口的(俗稱“點人頭”),誰家的姑娘出門(出嫁)啦,誰家的媳婦進門啦,誰家里添了一個大胖小子啦,灶王爺一一登記在案。
所以這一天,家里的所有成員,無論萬水千山,都要趕回來向灶王爺報個到。如果有沒有趕得回來的,父母一定要在灶王爺面前說明,以免灶王爺的戶口冊子里少上一個戶口——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明年會減員的,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我們小時候上學,學校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就開始放寒假,讓學子們回家報到。所以,臘月二十三與中秋節一樣,也是一個全家人團員的好日子。一家人團聚后,就開始準備過年了!接下來的日子,年味一天比一天濃了……
大掃除:大掃除沒有專門的日子,從臘月二十四到臘月二十八之間都可以,但我們這里如果沒有特殊的安排,一般都定在臘月二十四。
這一天早晨,大家一起動手,把屋里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去,然后把屋子里的上上下下、旮旮旯旯都打掃一遍,再把所有的家具都抹洗一番,搬回屋里??傊?,一年里沒有見過陽光、動過掃帚的地方今天都要讓它沾上“陽光雨露”,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掃除說起來容易,其實是很累人的活,一般從大清早就開始,傍晚才能結束。
炸油食:大掃除完了,就該準備炸油食了。這也沒有硬性的規定,但大都在二十二五、二十六兩天。以前的年貨除了少數不得不買的東西外,大多數都是農家自備。比如說炸麻花、年糕,還有些叫不上名來的油食。
那時候莊戶人家絕少深宅大院,沒有高墻分割,院墻低矮,雞犬相聞,東家的事情瞞不了西家,西家的事情也瞞不了東家,大家就像在一個院子里。吃飯的時候每人端著一個碗,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跟對方拉家常。輪到難得炸一回油食的時候,那香味遠遠地散去,整條巷子里都能聞到。
農家炸了第一鍋的油食,自己先不能吃,先在已故親人的牌位前放上一碗。農家人飲水思源,對祖上永懷感恩之心,每每有了好吃的東西,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已經“不會吃”了的親人們!而后就輪到左鄰右舍,這時候東家的小子端了一碗新鮮的油食送到西家,西家的孩子端一碗熱騰騰的油食送到東家,大家相互嘗個鮮。有的時候,大人還打發孩子騎上自行車給住在外村的外公外婆送上一碗。
供了先人,送了鄰人、父母之后,一家人才開始享用美食了。
那時候,一家五六口人,一年才分十來斤食油,一年中除了來了比較尊貴的客人,比如說媒人、親家、未過門的媳婦、女婿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炸些油食?,F在生活富足了,油炸食品不是那么太稀罕的東西了,也不那么可口了(呵呵,大概是轉基因和地溝油的緣故吧),但這個炸油食的風俗還在延續著,不過農家人再不用自己動手去炸了,輪到過年,大家到大街上買上一箱就完事了,也不用去送東家西家的,大家都不稀罕這個。
蒸白饃:現在大家吃的面粉里都有增白劑,蒸的饃都是白饃,所以沒有“蒸白饃”這一說。但小時候,白膜是不常吃的,平時吃的大都是玉米面饃,或者是不怎么白的饃。到了過年的時候,是一定要用最白的面粉蒸一鍋最白的饃的。
饃有三種:一種是“大餛飩”,外表跟街上賣的餛飩一個樣子,只是這個沒有餡,而且體積大了許多。這樣又白又大的餛飩是蒸給長輩們的,家里的老人每人一個,其余的就是蒸給親戚家的長輩的。一種是“小餛飩”,比長輩們的大餛飩小一些,家里的除老人以外的所有成員每人一個。第三種是杏仁花卷,這個饃就比較黑一些了,是整個年節里的主食,為了好吃一些,就撒上杏仁、胡椒鹽,抹上一層油,做成花卷模樣,吃起來口味也不錯的。
因為這些饃要吃許多天,有的甚至吃到正月十五,所以一般都要蒸上一整天的。
月盡包餃子:我們這里過春節不叫過春節,而叫過年;除夕也不叫除夕,而叫“月盡”,也就是臘月最后一天的意思。這個日子是包餃子、貼春聯和貼年畫的日子,從這個日子開始年味就越來越濃了。
我們這里都包蘿卜豬肉餡的餃子,先把蘿卜整成絲,而后放在鍋里淖一下,用涼水浸過,匝干水分,然后剁上一些豬肉,加上蔥蒜姜,撒上鹽、調料面,澆上花椒油,香噴噴的蘿卜豬肉餡就做成了。之所以叫蘿卜豬肉餡而不叫豬肉蘿卜餡,是因為其中的蘿卜多而豬肉少得緣故,因為肉實在太貴,能夠天天吃上這種帶肉味的蘿卜餃子就不錯了。
餃子從中午包起,一直要包到“月盡”的深夜才能完成,俗語說是“熬年夜”。我們那時候沒有春晚可看,就是一邊包餃子一邊聽廣播,但也其樂融融。餃子一般都要包上很多,整個年節里,平時不常吃的餃子將被盡情吃個夠。另外,還要在大年初一的餃子里包上幾個硬幣,據說能吃到包錢餃子的人會很有福氣。
貼春聯:在月盡這個日子里,女人家忙著包餃子,男人也不能閑著,那就是把家里的院子、巷道再仔細打掃一邊,然后在院門口、房門口都要貼上春聯。小時候的春聯都是村里的“秀才”(教師)寫的,每到月盡的時候,各家都要買上一張大紅紙,裁成各種大小的紙條,送到“秀才”的家里,這一天也是秀才一年中最能展露才華、大顯身手的日子。春聯的內容多是勤勞致富、不忘黨恩、祝福新年之類,語言樸素,道理淺顯,但也絕對不像現在什么發財啦富貴啦那樣地俗氣!
除了門口的對聯,還有一些小春聯,比如在盛面粉的瓦翁上貼上“米面如山”,在燈閘拉繩邊貼上“節約用電”,在院墻上貼上“滿園春光”,在炕頭上方的頂棚貼一個“抬頭見喜”,在衣柜上貼一個“金玉滿柜”,在院門口貼一個“開門見喜”,等等。
貼年畫:這一天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灶王爺、財神爺、門神和年畫。灶王爺貼在鍋臺上方的墻上,門神貼在門上,財神爺貼在門背后的墻上。
至于年畫,恐怕現在的小朋友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現在已經基本沒有年畫了,貼年畫的風俗或許就要斷絕了。
小時候的年畫內容豐富,樣式繁多:有毛主席像,一般掛在一進門的大廳前;有松齡鶴壽之類,貼在爺爺奶奶住的屋子里;有白白胖胖小孩之類,則貼在新婚小倆口的屋里。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內容,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朱委員長去機場迎接周總理的三偉人畫像。
還有一種最為經典的年畫,是版畫,像連環畫一樣圖文并茂,每一幅畫的下面都有幾行文字,一系列小畫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大幅畫就是一本小人書。那時候我到人家家里拜年,拜完年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這些連環畫仔仔細細看完。連環畫的內容有《白毛女》、《奇襲白虎團》、《紅燈記》、《杜鵑山》、《洪湖赤衛隊》,后來還有《三打白骨精》、《天仙配》、《文姬歸漢》等古裝戲,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確實相當好看。
至于后來出現的那些半露胳膊、大腿和胸部的明星年畫,那都是開放搞活以后才出現的東西,不值一提。
三、年 來 了
年在現代人眼里就是大年初一,但在農家人的心里,過年就意味著過一連串舒心、幸福和充滿喜氣的日子,所以我們這里的過年不僅包括大年初一,而且包括大年初二、初三、初四、初五等,廣義的年甚至可以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
大年初一祭天地:大年初一是一年里最為喜慶的日子!早上醒來,大家穿上新衣服,凈了手臉,然后開始屋里屋外的燒香、上供、磕頭,天神、灶神、財神、門神、土地都拜遍了,然后輪到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放炮仗。
放鞭炮:小時候家里窮,買不起那么多的炮仗,一般就是一掛鞭,十來個“二踢腳”。 一大把鞭炮,噼里啪啦一陣子就放完了,怪可惜的!所以放鞭炮的時候我常常要從上面揪下小半截來,裝在口袋里,留著等以后跟小伙伴在一起的時候,一個個地悠著放。“二踢腳”對小孩子來說,還是個比較危險的玩意,有時候說是二踢腳,但一下子全爆了,手都被震麻了,所以放的時候我常常帶一雙手套。
燒柏枝:放完鞭炮,就輪到“燒柏枝”了。柏樹的枝條,綠綠的,有油性,燒起來噼里啪啦,火很旺,還帶著一股濃濃的柏香。柏樹一年常青,象征著家里人都能健康長壽,火旺還代表著家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所以全家人都會出來參與這個節目,柏樹枝點著后,一家人都圍攏過來,小孩子從火堆上蹦過來蹦過去,大人們腿長不用跳,直接從火堆上邁過去,象征著一家人又邁過去了一個坎。大家圍著火堆轉著圈,烤著火,一直到柏樹枝燃盡,才回到屋里。因為又到了吃餃子的時間了。
吃錢餃:大年初一的餃子里有“錢餃”,據說能吃到錢餃的人會很有福氣,所以這一天的餃子我便要多吃一碗?;叵肫饋?,基本上每年的錢餃都有我的份。后來才知道這個秘密,原來錢餃是有記號的,媽媽在舀餃子的時候故意偏心把錢餃舀給了我。即便是看不清記號,因為錢餃比一般的餃子沉,所以也盡量揀鍋底的餃子舀,所以我總是能吃到錢餃。唉,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磕頭拜年:吃完餃子就該向長輩們拜年了。小孩子們才不在乎這些禮儀,那時候我們只在乎壓歲錢。由于是小孩子,便有許多的頭要磕,從大爺爺二奶奶,三爸四媽,到五哥六姐,一長溜的頭磕下來,長輩們便要發壓歲錢了,那時候大多數都是一毛錢,也有五分錢的,一圈磕下來,懷里便揣上個塊兒八毛的,儼然一個大富翁!然而這個錢是不能隨便亂花的,因為媽媽早吩咐過了,這是下個學期的學費!
初二至初四走親戚:初二至初四,是親戚們相互走動拜年的日子(頭年家里辦過喪事的除外),這幾天里基本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當然也不是空手走,還要帶上禮品,我們當地的風俗就是帶上麻花,如果親戚家里有長輩的,還要帶大餛飩。一般初二是走舅家,初三走丈人家,初四走其它親戚家。這幾天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女兒女婿外甥,一大家子人都齊了,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真是喜氣洋洋,其樂融融。小孩子的壓歲錢在這幾天也飛速見漲。
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比如我們這里講究從月盡開始到破五,婦女不準做針線活,男人不許干農活,還有家里所有的水,包括刷鍋水、洗菜水都不能落地,需用一個大桶盛起來,直到破五后才能倒掉;還有爐子里的爐灰也不能倒,所以月盡前必須掏掉爐坑里所有的爐灰,以免時間長了盛不下,等等。這些禁忌,一到破五便被打破,不受限制。
據老年人講,破五是臟神的節日,也是送走窮神的日子,一直到現在我也弄不明白,為什么要單單給這個臟神搞一個節日?是不是因為沒有神仙愿意跟她結伴,所以才另外專門為她一個人過個節日?
我們這里的破五風俗沒有迎財神和送窮神的說法,但也是有講究的,那就是:這一天里除了家里有新喪之人的家庭,是不準出門走親戚的。頭年家里辦過喪事的,初一到初四不能走親戚,等到破五就可以了。另外,這一天,家里的孝子們還要一道為逝去的親人燒“破五紙”。
除此而外,也沒有其它的講究。所以,破五在我們這里是不被重視的一個節日。
四、尾 聲
從正月初六開始,一切都漸漸步入了正軌,男人下地,女人做家務,只有孩子們還沉浸在節日的興奮中。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年是過完了,但是從廣義上來講,還不算完,忙碌了一年的莊戶人還不舍得讓這個節過得這樣的短暫!
從正月初六開始,就有人著手準備正月十五鬧元宵了。村子里按照區域自然劃成幾大方塊,每個方塊扎一個燈蓬,燈棚邊搭起高高的秋千,村里的大人、小孩從此可以過足秋千癮了。姑娘、媳婦們也不能閑著,她們要極早為十五的燈籠進行謀劃準備,比如扎成什么樣式啦,準備些什么材料啦等等?,F在的燈籠都是現賣的,都一個樣式,里面全是燈泡,實在沒啥好看頭。
除了這些,村子里的老少爺們、媳婦姑娘們,甚至包括小孩子還要準備一項最為重要的元宵慶?;顒印[社火。
鬧社火:那時候的人比較消閑,每有活動都是全民參與,也沒啥報酬,大家只圖一個樂,不像現在無論干什么都要用經濟杠桿來刺激。社火的花樣很多,有彩旗、花車、鑼鼓、花鼓、高蹺、銃、花棍、竹馬、旱船、耍獅子、舞龍等等,就連啥也不會的小孩子也爭著要坐坐花車、上上高臺什么的。有一年天氣很冷,有個孩子被懸在高臺上,一動也不動,凍得小臉通紅也死活堅持了下來。排在社火隊伍最后面的一般是快板,我們當地叫 “干板腔”。男女搭配,幾人一組,有勸賭勸毒的,有宣傳孝道的,有歌頌黨的政策的,有反映當地變化的,等等。表演詼諧幽默,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惹得那些姑娘、小伙跟在后面,一站站的趕,一段段的聽,樂不思歸。
放煙火:我們村子里因區域自然劃成幾大方塊,每個區域一個燈盞棚,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每天晚上各個燈盞棚都要放煙火。當然規模是很小的,因為錢是大家你五毛、他一塊湊到一起來的,大家都不富裕。每天晚上大家吃過晚飯便都到燈盞棚下來,一起放禮花,一起觀禮花。這個燈盞棚放完了,便轉移到下一個燈盞棚,一直看完所有的燈盞棚才算完。看完煙火,仍沒有結束,還有個比賽秋千的節目。
賽秋千:秋千從初六開始就搭好了,平時是小孩子的樂園,而正月十五這一天,秋千的真正主人就換成村里幾個“二百五”小伙子。村里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每到這一天,好勝的小伙們便要自發組織來比賽一番,誰代表西巷,誰代表東巷,哪個代表南頭,哪個代表北頭,比誰蕩的高,比誰的技巧好。小伙子們三下兩下就能蕩到最高處,而且有的還用單腳蕩,有單人蕩的,也有雙人蕩的,直看得周圍的男女老少齊聲喝彩。
蒸花饃:正月十五是要蒸花饃的,說是花饃,其實是棗饃?;x的形狀有好多種,最常見的是“銀子罐”,這是象征財富的;另外還要為家里的成員每人蒸一個花饃,男的蒸的是“麥秸垛”,象征五谷豐登,女的蒸的是“梭子”,象征心靈手巧;還有魚形狀的花饃,正月十五要放在水缸里,和一盞燈一起漂在水面上,象征年年有余。那時候由于白面不怎么多,所以大家蒸饃時都會“做假”:看上去是一個大白饃,其實饃心是用黑面做的,只是外面包了一層白白的面皮而已!
偷燈:以前的燈盞棚是用高粱桿扎成的,每個方格里放一盞燈。燈的做法極其簡單,把胡蘿卜洗凈,剁成幾段,在每一段上掏一個槽,倒上一點食油(不能用柴油煤油),放上一根用棉花做的燈捻子,燈就做成了。燈盞棚據說供奉的是送子娘娘,所以家里有新媳婦的,或者家里媳婦沒生育的,其婆婆都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燈盞棚里“偷”一盞燈回來,據說這樣就可以讓媳婦生育。靈與不靈,驗與不驗,大家都不去計較,只是圖個吉利。
觀燈:如今的農家,家家都是那種大紅燈籠,全是從燈籠店里買來的,一點看頭也沒有。我小的時候,各家的燈籠都是莊戶人自己做的,先用高粱桿扎成型,再糊上各種顏色的彩紙就成了。有的燈上還貼了各種各樣的剪紙,有石榴花,有八仙過海,有“福壽財祿”字樣,還有的在上面貼上燈謎,有的燈還會隨風而轉,俗稱“走馬燈”,如此等等。
到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大家就三個五個一群,結伴而來,一家家地觀燈,興致勃勃地比較著,評論著,蠻有一番風味。只可惜這一風俗,三十年后的今天面臨失傳。大家都忙于賺錢抓經濟,這個不賺錢的勞什子,麻煩!
正月十六以后,濃濃的年味便四散開去,一切開始步入了正軌,人們該上班的上班,該下地的下地,該上學的上學。一年之計在于春,勤勞的莊戶人又開始了一年的生計……
二0一二年二月七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