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文化自信、抵御文化入侵”:讓白巖松們下課,重振工農兵文化
記得有一年,在去甘南的路上,偶遇路邊兩個老人,一人坐一塊石頭,在對坐著喝酒。兩人中間隔著一塊像石頭又像水泥的東西,上面擺著黑乎乎的一團,是兩人下酒菜。 兩老人一人端一個掉瓷的大茶杯,一個說句什么,舉杯喝一口,咬一口那塊黑乎乎的東西,嘿嘿笑著看著對方,然后另一個說句什么,喝一口大茶杯里的酒,咬一口那團黑乎乎的東西,再放在兩人中間,兩人就這樣你一口我一口,喝得不亦樂乎,滿臉通紅,青筋暴漲,旁邊站著一圈樂呵呵圍觀的人。 那團黑乎乎的下酒菜,其實就是一塊咸菜。
兩個老人,太有生活味道了。 那樣的鄉村生活景象,居然也能令人“感染”,我覺著這就是文化。在城市生活的人,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
“文化自信”,說到底要落到“人的自信”。
兩個老人自信不自信呢?他們可能都不懂“自信”是什么? 但他們很快樂,他們不介意被路人看來看去,他們也會邀請路人喝上一口,即使有“城里來的路人”嫌他們“臟”拒絕了,他們也不會在意,他們肯定不是脆弱的。
其實我覺著全中國的城里人,如果都有兩個農村老人的心態,“文化自信”可能都不是個議題。 就算滿大街都是可口可樂了,兩老人還照樣喝他們的酒,并不會覺著自己杯里的酒比可樂檔次低。 問題的關鍵是:兩個老人是蕓蕓眾生的主流,大多數來自鄉下的國人都那么生活,可卻不是媒體里“品質生活的主流”。
有時候,常覺著中國壞事就壞在“眼睛往上看、往外看”的文人身上。電視里都是西裝革履頭上抹著摩斯的成功男士、珠光寶氣的女士、沉魚落雁的明星們,動不動就豪宅名車,吃燕窩魚翅,鼓勵全中國人都以那樣的生活為奮斗目標。 欲望太高,又爬不上塔尖,自然覺著“失落”的人就多了,“不自信”的也就多了。
比如白巖松,整天一副“悲天憫人”的“無語問蒼天”,誰知道他操的是哪門子的心? 如果讓他碰到兩個老人,他會欣賞那樣的生活嗎?看著跟文革時期的日子差不多,"no,no,no"! 白巖松一定不能接受,說不定會教育兩位老人“不能同吃一塊咸菜”,沾著兩個人的口水,太不衛生了,他可能還會提議兩人最好弄只碟子,整上一點講究的小菜,換上花瓷酒盅,支個小桌,別坐路邊,人來人往都是土,太沒情調了,最好坐樹下,要么搭個涼棚,順便弄個酒幌子吧,干脆再往“文化產業”上打造打造,發揮關系網,吆喝二三富豪朋友,蓋成景點。。。兩老人最后成“演員”了,白巖松再乘東風做一期節目,充滿激情的說“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下取得了偉大成果,看看多么美好的兩個老人啊,夕陽之下對飲小酌,一派盛唐之風啊”。。。
可是,文化呢?
“文化自信”,對精英們來說,好高深的題目。 可是對百姓來說,不是什么大題目,只需要做到:別看不起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管多么苦,多么不入流,可以為改變艱苦去奮斗,但不因艱苦而自卑,人自然就自信了。
反而那些看著外國月亮好的白巖松們公知們,只因“中國為什么沒成美國”而糾結,一門心思要政改,要變成美國人,這些人確實沒有文化自信,因為他們眼里只有美國文化,而他們自己又不是美國人;敵對文化確實入侵他們了,因為白巖松等公知們都不會站中國老百姓立場思維了。
對老百姓來說,什么“抵制不抵制”的? 恐怕大多數也沒拿著“外來文化”當回事,想當回事也沒資格,那都是白巖松們的事。 包括反毛“甚囂塵上”,其實就那么一小撮,但掌握著話語權,掀起了妖風,很難應對嗎? 把主要反毛報刊雜志當作“顛覆犯罪窩點”端掉,第二天就能“鮮紅太陽照亮全國”了。人民群眾要是反毛那么堅決,就不會那么多人去紀念堂去韶山了!
“文化”的議題,被精英們弄的都成“粹”了。現在一說文化,精英們就痛徹心扉的大罵文革,指責中共摧毀了文化,多少廟被砸了,多少古董浩劫了,多少名人收藏包括名人遭殃了。。。精英們腦子的文化,有老百姓的一席之地嗎?
白巖松們看不起毛澤東時代的文化,也就必然不會把那兩位喝酒的老人,看作“有文化”了。
精英們會從哪里去找“文化自信”?看不到毛澤東帶領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文化, 就只能走進封建歷史長河中去找“文化”。 現在不是有果粉嗎? 早晚“盛唐”粉、“大漢”粉都會有。
5千年歷史,很璀璨,也很值得驕傲。 但文化自信,不是來自于“我們的文化曾多么璀璨”,而是來自于“我們今天有些什么文化可以跟世界人民分享”? 一味沉醉于“5千年中”挖歷史,只能導致孤芳自賞。
當代中國,難道就沒有什么文化能跟世界人民分享嗎? 有,社會主義文化 --- 工農兵占領文化文藝舞臺,是中國的首創,從西方各國發展看,從占領華爾街看,這早晚是個方向,我們敢不敢再次站在世界文化前列呢?
如能舉起“工農兵”文化的旗幟,“美帝”還怎么攻擊? 他們自己國內的“工農兵”首先就不干了。 中國也不用擔心“文化入侵”了,反而可以“輸出工農兵文化”。
其實做起來也不難。 被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都是精英,公知,白巖松們等少數。清理起來費不了多大事。 比如,讓白巖松們離職,然后選拔一批工農兵做主持人,電視里的嘉賓換上兩個老人、街道大媽大爺們那樣的人,換成種田的農民,換成煤礦工人,也不用珠光寶氣,簡潔打扮就好,媒體天天播的是人民群眾的家長里短、喜怒哀樂,把“貴族品質”驅逐出屏幕,讓“平民品質”占媒體主流,不出半年,文化風氣就徹底改變了。
2012.01.03 草
“文化強國”一說看得頭大,有感而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