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生活量尺度和勞動效用價值論【2011稿】

劉光晨 · 2011-12-24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生活量尺度和勞動效用價值論【2011稿】  

   

劉光晨    

   

  本文把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引入勞動價值論,彌補了《資本論》以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使用價值效用更新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勞動價值論解釋方面的不足,同時根據人與自然關系勞動量對生活量的辯證新認識,和勞動效用價值論的需要,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個別理論基礎,做了些微的調整。
   現征詢各方面朋友的意見。          

 

 

 

 

                                 第一個說明  

   

長期以來,使用價值的效用問題一直徘徊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之外。然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把效用問題納入在內,我們就無法解釋各部門商品尤其工業品為什么會不斷的更新換代的問題——比如彩電為什么會代替黑白,數字電視為什么又會主導市場,再比如說從BP機到大哥大再到手機后來的一系列的發展,諸如此類,等等等等等。  

   

有不少人依據馬克思所說的使用價值不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之列,以及馬克思批判耶利米.邊沁的話,教條的認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應該把效用問題排除在外,否則就不再是馬克思主義的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實際上馬克思關于使用價值不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之列的話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至多只是說明使用價值及其效用問題在當時還沒有進入馬克思的視野還沒有引起馬克思的足夠重視,不足以作為否定效用問題的依據。  

至于馬克思批判邊沁的那段話,實際馬克思一整段話也只是在挖苦邊沁看待效用問題的“幼稚”和“乏味”,認為邊沁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太過淺薄,實際也根本不存在馬克思對效用問題本身的任何討厭之意。非但如此,恰恰正是在這個地方,興致所至的馬克思實際上無意中為我們后人最終解決效用問題流露指明了原則和方向。  

   

馬克思在批判邊沁時說:【效用原則并不是邊沁的發明。他不過把愛爾維修和十八世紀其他法國人的才氣橫溢的言論枯燥無味地重復一下而已。假如我們想知道什么東西對狗有用,我們就必須探究狗的本性。這種本性本身是不能從“效用原則”中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但是邊沁不管這些。他幼稚而乏味地把現代的市儈,特別是英國的市儈說成是標準的人。凡是對這種標準的人和他的世界有用的東西,本身就是有用的。他還用這種尺度來評價過去、現在和將來。例如基督教是“有用的”,因為它對刑法從法律方面所宣判的罪行,從宗教方面嚴加禁止。藝術批評是“有害的”,因為它妨礙貴人們去欣賞馬丁·塔波爾的作品,如此等等。這位勇敢的人的座右銘是“沒有一天不動筆”[204],他就用這些廢話寫出了堆積如山的書。如果我有我的朋友亨·海涅那樣的勇氣,我就要把耶 利米 先生稱為資產階級蠢才中的一個天才。】——許多人從馬克思批判邊沁的這段話中,得出馬克思反對討論效用問題的結論。其實正好相反,馬克思興致之外正是在這里無意中流露了我們解釋使用價值及其效用問題的一般鑰匙——效用不是虛構的,它應該體現在“人的一般本性”,及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的變化”中。  

   

在馬克思那里效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比較好理解,主要是歷史本身的局限,當時效用的意義還沒有足夠顯現。  

然而,歷史是發展著的,今天各生產部門內部的競爭,已經使部門內各生產主體把基于效用的商品的更新換代作為他們搶占市場份額和提高各自利潤率的主要的手段對待。使用價值基于效用的更新換代,在今天是如此頻繁的影響著人們對部門同類不同效用商品的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部門同類不同效用商品實際供給結構的變化以調節實際物質生產,那么在這個時代還要去懷疑商品效用的經濟學意義,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說就一定是掩耳盜鈴了。  

如此,勞動價值論就要對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就要對效用更新中的經濟學問題做出解釋——既要對部門內部競爭中不同效用同類商品的價值確定問題做出解釋,也要在勞動價值論中補充上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對部門同類商品供給結構影響的解釋[實際對產業革命規律的補充解釋]。這是馬克思整個經濟學研究(定型于《資本論》四卷)所缺乏的。由此看,馬克思限定使用價值不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之列,確實是不恰當的。  

效用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僅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點拾遺補缺,關鍵還在于它對共產主義過渡時期經濟學的意義。如果說過渡時期經濟學是要研究如何盡可能地節約人的勞動實現人們共同的盡可能多的勞動外自由生活,那么它首先就要研究節約勞動的物質手段,而這些物質手段作為勞動產物首先又都是從物質生產的終端,即從使用價值—產品或商品來的。  

當然,既然是一個多世紀后繼續馬克思未完成的工作和為社會主義經濟學準備,舊理論的個別問題甚至基礎性問題就有重新梳理的必要.  

       

          第二個說明  

 

我再早在網上曾經注意到恩格斯關于價值的定義,因為所言甚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近搜到幾篇文章,一是顧海良的《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異議者向贊成者的轉變--1843-1847年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發展研究》,一是湖北經濟學院社會政策與發展研究中心盧昌軍發表在《江漢論壇》2007年8期的《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獨特貢獻》,一是冒天啟《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使我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恩格斯在他1843年底到1844年初完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面最早的比較系統的著作)中認為,薩伊的效用價值論忘掉了生產費用或勞動,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則忽視了“效用”或使用價值。“物品的價值包含兩個要素,爭論的雙方都硬要把這兩個要素分開,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雙方都毫無結果。”而恩格斯則認為:“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價值首先是用來解決某種物品是否應該生產的問題,即這種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的問題。只有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后才談得上運用價值來進行交換的問題。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末效用就是確定它們的比較價值的決定性因素。”  

“恩格斯在1895年逝世前親自再版有關著作時,依然說:(有關價值是有用效果和勞動花費的衡量的)觀點,‘我在1844年時已經說過了。可是,讀者可以看到,這一見解的科學論證只是由于馬克思的《資本論》方才成為可能。’”[冒天啟<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校園的關系]

  

這也就是說,對價值與效用的關系問題,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之日起,就已經進入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考之列,只是歷史的局限前人沒有能充分的展開罷了。    

現在看來恩格斯對價值的認識是準確精辟的。當然,由于當時還沒有對使用價值及其效用做認真的研究,還沒有提出生活量這樣的概念,即使有了《資本論》的問世,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商品的效用就也還是無法轉化成價值計量的,效用對價值的決定作用就也還無法具體體現在價值量的確定上。  

今天生活時間尺度和生活量概念的提出,則歷史地解決了勞動價值論這一歷史性課題,我們今天已經完全可以從勞動量(費用)與生活量(效用)的辯證關系中,理解勞動價值問題。  

在這里我們可以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的理論貢獻,做一個粗略的品評。  

恩格斯對價值的理解上總體把握的比較準確,只是沒有條件展開。和效用問題統一著,恩格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比較多,但不夠深入徹底。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研究較深,但總的概括較少,因而一些基本問題認識確有偏頗,比如拋開使用價值談交換價值,有些問題就無法解釋,又比如現在人們公認的馬克思拋開人與自然關系對人的本質論下的那個社會關系總和的定義,也確是有些偏頗的。當然有些問題可能是以管窺豹拿馬克思早年的認識權作他全部的認識了,不過能產生誤解總還是與對問題進一步總結概括的缺乏有關的。【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及人的本質論我在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辨正》一文中初步做了新的概括,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當然要承認也正是馬克思把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析研究達到了一個空前深邃的程度,馬克思已經看到“勞動表現為不再象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發生關系。……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  

在這里人的勞動簡化到了最低的限度,如果馬克思能夠預想到電腦程序機器的出現,預想到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就連看管機器的事情理論上都可以不再需要人類參與,他一定會堅定的得出結論:人的勞動終結了。馬克思曾多次引用安德魯.尤爾關于機器與分工的段落,其中有一句話說“機器技術方面一切改進的不變的目的和趨勢,都是為了完全取消人類的勞動…”。馬克思從來沒有反對過這個說法。馬克思早年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曾提到“過去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活動的性質,始終不過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這些活動,……而共產主義革命則反對活動的舊有性質,消滅勞動…”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都曾各自在人與自然關系及價值論問題上提出過天才偉大的想法,只是后來才變得謹慎了,或許馬克思是在等未來的實踐來做勞動可以消滅的這個結論吧。  

今天電腦程序和自動化生產工具系統已經大量的代替著人類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并且人工智能技術依然在突飛猛進的發展,或許工業革命作為消滅人類勞動的革命,以及共產主義所蘊含的對勞動消滅進程的自覺組織人們從勞動中共同的解放這樣的結論,現在已經可以做了。  

   

第三個說明  

   

我最近還偶然從舊書攤上得到了一本《孫冶方社會主義流通理論》,我感覺孫冶方把“費用對效用的關系”主要的理解成費用對使用價值量的關系,還是回避了效用問題的本意的,實際上是依然沒有對使用價值進行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使用價值,作為預備的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在產品階段上相比資本主義生產,依然并且更應該有利于節省人的勞動和發展人的自由生活。  

   

   

   

生活量尺度和勞動效用價值論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沿襲前人,是從生產者與生產者分工交換的角度提出交換價值問題的, 結論商品的交換價值最終應該歸于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或勞動量,商品交換是基于等量勞動時間的交換(主要參看《政治經濟學批判》). 在馬克思那里,整個商品交換史及其整個政治經濟學,就是以此開端并展開的.  

然而,商品交換的開始是否就真的如此簡單呢?   

仔細考察,其實不然. 因為交換史的開端上還有開端,源頭上還有一個源頭,那就是生產和生活。在沒有商品交換之前的世代里人們就一直在生產生活,生產生活是自來的。生產生活是源,商品交換是流。如果有這么一個源頭,那么我們考察交換價值問題就應該從它的這個源頭入手。  

人們生產勞動的目的,是為了生活;人們對自然付出一定的勞動時間,是為了得到另定的生活時間。一定的勞動時間叫做勞動量,而一定的生活時間我們給它取名叫生活量。其中勞動量已經被大量的引入到經濟學領域,而生活量則一直沒有進入過經濟學家的視線。勞動量與生活量的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之所以為人向來就有的。可見像勞動量生活量這些概念不是商品社會的內生關系,而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早已經存在了的。如果說交換關系中,勞動量生活量這些概念還依然要起作用,那只能說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延伸,不管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還是在人與人的交換關系中,人們總要耗費一定的勞動量獲取一定的生活量,耗費盡可能少的勞動量獲取盡可能多的生活量。商品社會前人們耗費勞動向自然要生活量,商品社會中人們耗費勞動同時向社會要生活量,是把社會當自然來“耕作”的。也就是說,交換價值作為人與人的交換關系是人與自然交換關系在商品社會關系中的延伸。這樣對一個勞動者來說,在商品社會中他勞動的價值就應該由它可收獲的生活量的多少決定,或是在他的生活量與勞動量的某種關系中決定,而不應該單單與勞動量有關。這是從生產者個人的角度講的。  

當然談到商品交換,必然同時就要談到分工------首先生產與消費的分工,然后是生產者與生產者的分工。從不同的角度看分工,在這里同時就是從不同的角度考察交換價值問題。  

而研究交換價值問題,必須要充分注意從生產與消費分工的角度分析,非如此就要犯很多錯誤。  

                      

   

               一、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在社會分工生產中,商品交換反映的是生產者與生產者一種生產合作的關系,但具體到某一商品而言,最終就成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一種關系。

     在這里,生產者通過他的勞動為社會提供的是使用價值【本篇所說使用價值多泛指商品或產品】,但他需要的是他未來的生活;社會需要的是使用價值,但它又必須要對生產者的勞動付出生產者所需要的生活。每一個生產者面對的都是整個的社會,而社會面對的又是眾多同類使用價值的不同的生產者。單個生產者為社會提供的是具有一定使用效用的使用價值,而眾多同類使用價值的生產者為社會提供的,則是眾多不同使用效用的同類使用價值;同類使用價值因為對社會的效用的不同,因而也就意味著它們各自生產者的具體勞動對之于社會的效用的不同,而社會對不同生產者通過各自使用價值表現出來的不同效用的勞動,實際又必須要通過它的購買行動和付出的生活的量的多少來區別評價和鑒定。  

   

   

二、使用價值和它的效用  

   

研究使用價值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研究它的效用問題。反過來講,我們研究效用問題也僅僅是限于作為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的效用問題。  

效用就是使用價值的有用性。使用價值的效用不光來自于人的勞動,馬克思說,商品是“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因而只要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自然物天然的就有它對于人類的效用。所以說,勞動效用價值論之所以叫做勞動效用價值論,并不是因為效用完全是勞動創造的效用,而是因為效用是勞動擁有的效用。  

當然,效用如果只是停留在自然物的效用上來談論,就沒有研究的必要。因為今天支撐著我們所有整個現代生產生活的使用價值的效用,都是在自然效用基礎上人類勞動創造和積累了無數的新的效用的結果。鐵本身不能蒸飯,做成了鍋就能蒸了;土不能盛水,制成碗便可盛了。我們談論效用問題,就以勞動對使用價值效用的創造積累為基礎。  

使用價值的效用不是虛構出來的,大哥大就是比BP機好,而后來一代代發展起來的手機總比先前的大哥大更要靈巧功能也更多。所以說,研究效用問題,實際就是研究使用價值效用的歷史發展趨勢問題。至于怎么個研究方法,馬克思在批判邊沁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使用價值的效用體現在消費它們的人的一般本性及其歷史的變化發展當中。這和使用價值體現在它滿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有同等的意義。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講,人的一般本性就是要自由自在的更好的生活。只是要生活就要勞動,勞動了才可以生活。要想得到更好的生活,就要更好勞動。要更好的勞動,就要減少更多自由自在的更好的生活。或者說人們需要的是,既要更好的生活,又要更少的勞動。而在工業革命以前,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而不可想象和在夢境中想象往往又是一回事。所以,這就成了駁論,人類幾百萬年沒有走出這個駁論。  

如果說今天這個時代,人的這個一般本性已經有了什么樣的變化的話,那就是通過200年工業革命,人們突然有一天發現本來頭腦中那個鏡像不單是可以在夢境想象一下,并且已經慢慢的部分變成現實了。從而,人的這個一般本性在今天就已經在人們頭腦中進一步大體明確出來——那就是在生產生活的各個細節上盡可能多地減少人的勞動,和盡可能多地獲得勞動外自由自在的或是更好的生活[包括延長生命]。  

人們對使用價值的要求——也就是它效用,在今天就體現在人的這個一般本性和它變化了的這個發展當中。商品或產品,不管是它們未來作為生產資料存在還是生活資料存在,它們作為使用價值的效用就體現在它們可以縮短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勞動時間,和延長人們勞動外自由的或更好的生活時間(包括壽命)的能力上。  

使用價值的效用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工業革命之前,它的發展非常緩慢。工業革命之后,各工業部門的產品的效用更新遞增才迅猛的發展起來,并帶動著持續的生產革命。  

另外,使用價值的效用差別是相對的,它只有部門內部商品比較的意義。不同部門之間的商品是無所謂效用差別的。在商品社會,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也只有在部門內部競爭的意義上,才有存在的可能。  

具體某一商品的效用,會隨部門商品的效用更新不斷的遞減,直至被認為“失去”效用淘汰。  

   

注:馬克思既然已經認識到為了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固定資本【生產資料】本身所具有的節約人的勞動的職能,他就應該同時認識到只要有固定資本這個需求,處在固定資本的預備階段的那些生產方式品本身就會想辦法滿足這個需求。也就是說勞動的節約不應該僅僅是生產過程本身的追求,也應該是不斷尋求擴大市場和更高交換價值的作為生產方式品的那些生產資料的追求。當然,當我們這么說的時候,我們實際上還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生活方式品節約人的勞動改善人的生活的職能。也就是說,只要是使用價值就有經濟學的意義。使用價值和生產生活資料在改善人的生產生活條件上的職能是統一著的。  

   

                                  三、交換價值

      商品的交換價值,或說價值,表面的看是交換中社會對商品使用價值及其社會效用的實際的評價鑒定和量度,是量度意義的相對的使用價值。但深一步看,由于一切使用價值都是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的成果,因此,一切商品的交換價值,歸根結底其實是創造它們的人的各種不同具體勞動的價值。  

交換價值之所以是勞動價值,是就交換價值之所以會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講的。交換價值只能是根源于生產者的生活需要,沒有生產者的生活需要就不必非要有交換價值;生產者的生活需要的滿足狀況又只能依據于生產者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在勞動存在時代,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人們新的生活本身,從而交換價值最終只能根源和依據于生產者的勞動對社會的貢獻的狀況.拋開了人的生活需要和勞動,商品本身就不會衍生出交換價值,生產資料(包括機器)本身也更不會創造出交換價值(機器不需要交換價值,只有勞動著的人才需要交換價值。在勞動存在時代,機器生產隸屬于人的勞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才說只有勞動才可以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交換價值)的唯一源泉".
    

 注: 所以,在勞動價值論者看來,所謂商品價值,說是商品的價值,其實并不是商品本身的價值,因為商品本身不需要生活,商品(包括作為原材料的自然物)本身的效用也不需要生活,只有一樣東西需要吃飯花錢需要生活,那就是生產商品的人本身。商品的數量和使用效用在這里,其實只是社會衡量生產者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可以給生產者多少生活費用的依據。
     

并且,一切商品或它勞動的價值,當然首先的與生產它們的勞動消耗有關,但最終的卻決定于此使用價值的使用效用,即此具體勞動的質量其社會效用本身,是在與其同類使用價值的效用及價值對比中實現的。【有人認為按效用無法確定價值顯然是不對的,實際上有勞動消耗量和同類勞動的價值做參考就完全可以確定。交換價值與其使用價值的效用成正比例關系。】   

因而,交換價值在這里就同時既包含了社會對生產者抽象勞動消耗的成本補償,又同時包括了社會對其具體勞動的效用獎懲兩個部分。  

馬克思的缺點是只承認有前一個部分。   

然后,一切商品或勞動的價值的最終的確定者又只能是社會,并且只能是在它最終成交的那一刻才可以確定的。  

    關于交換價值,關鍵是要明確一點,就是所謂的交換價值其實本身也還是使用價值,只是在貨幣中介交換出現后,這一點被沖淡了。分工生產中,既然社會需要的是生產者提供的使用價值,而生產者需要的又是社會回報給他們的一定量的生活,那么,所謂的交換價值實際上就是社會根據生產方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實際補償和獎懲給生產者的一定量生活的生活資料或費用。  

在這里,如果進一步考慮到具體勞動的社會獎懲問題,象馬克思那樣用勞動時間量作為勞動價值的量度尺度就不再是很合適的了。實際生產中,人們消耗的當然是勞動量,這個沒有錯, 但產出和交換得來的卻已經不再是這個勞動量,而是另一個東西,即人們的生活量.  

在這里勞動量與生活量一定是具有某種關系。  

      

                                      四、生活量


      

商品社會中,人們經驗的是用人們每天大體相同的生活消耗或費用,作為勞動價值從而作為一切使用價值及其效用,或者擴大一點作為社會基本財富的最終的量度尺度的。

    生活量,作為交換價值可維持的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時間上的生活延續量,作為生產勞動的目的本身,正是為了便于交換人們對勞動的價值對一切使用價值的具體的量度標準.我們看一使用價值(背后是生產它的勞動)在交換中到底價值幾何,就要看它能夠維持或交換人們多長時間的生活量。
    
    
生活量是人們勞動所生產或換回的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時間上,新產生出來的可持續生活時間的數量。  

勞動量是人們在生產勞動時,在物質資料生產上所耗費了的過去了的生活時間的數量。  

勞動量和生活量的關系,本來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總是要向自然界付出一定的勞動量,才可以從自然界那里得到另定的生活量,人們耗費一定的勞動量,所為的正是另多的生活量。這在商品社會和非商品社會是沒有區別的。在商品社會,人們付出一定的勞動量為社會生產和提供使用價值,所為的依然是從社會那里獲取另多的生活量。在這里商品社會的區別僅僅是在于,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必須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才可以實現。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交換價值作為一種社會關系象所有社會關系一樣,不過只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社會延伸或社會表現。  

   

在社會生產中,生活量是與勞動量對應著的。生活量衡量勞動的整個價值,勞動量衡量勞動的成本價值【不是資本剝削意義上的成本價值,在資本眼里動用資本的才叫成本,不動用資本白得的就不叫成本;我們這里的成本價值指一切已經耗費過的勞動,不管是有報酬,還是沒有報酬的】,二者統一于各自所代表的一定量的社會生產生活時間上。勞動量消耗在勞動的過程中,生活量產生于勞動的結果中;勞動量作為勞動創造過程中的生活消耗量存在,生活量作為勞動所創造的社會效用成果即人們新的生活本身存在;任何一個生產者,都會消耗盡可能少的勞動量去生產未來盡可能多的生活量;而任何一個社會,也都會以同樣的生活量能否消耗盡可能少的勞動量,同樣的勞動量消耗能否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生活量,作為其衡量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標準。

    當然,勞動量同時也是生活量,生活量同時也是勞動量。  

勞動量同時也是生活量,是勞動中耗費了的生活的數量。勞動量也還必須轉化成生活量,使耗費了的生活量得到補償,否則,勞動的價值就無法實現。  

而生活量同時也是勞動量。社會向生產方付出的生活量,同時也是社會分配給生產方的可調配的勞動量;社會所能夠向部門投放的總的生活量,同時也就是社會分配給此部門刻支配的總的勞動量。部門獲得的總的生活量和部門耗費的總的勞動量是相等的;部門商品平均交換的生活量和部門商品平均耗費的勞動量也是相等的。但這后一個相等也只能是一個平均的結果,它不能代表部門同類不同效用商品間不同的巨大的價值差異。  

總之,交換價值的尺度是生活量。  

馬克思說,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本身代表的是勞動時間或勞動量;我們則說,貨幣代表的是生活時間或生活量。  

   

注:馬克思的缺陷關鍵就在于,沒有從人與自然付出勞動收獲生活的關系角度,理解社會生產的分工合作問題。在自然關系中,人付出勞動量收獲生活量;在社會關系中,人付出勞動量收獲的依然是生活量。有抽象勞動,也有抽象生活;勞動量代表抽象勞動[成本],生活量代表具體勞動(效用).把具體勞動排除在交換價值以外,不是勞動價值論的完整形式.  


    具體勞動的價值量[商品價值量刨除了轉移價值的剩余部分]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作為社會對生產過程中生產方勞動消耗的補償v或v+m,一是作為社會對其勞動效用比之于同類使用價值的評價和獎懲u;前者是用于生產方勞動量消耗補償的量,后者是獎懲給生產方自由生活或更好生活的量。(寫成公式是:勞動價值量l=社會對勞動者勞動力消耗的補償量v或v+m+社會獎懲給勞動者自由生活或更好生活的量u)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成本勞動量v實際被看做成本,剩余勞動量m + 效用獎懲量u的和,作為剩余價值,實際都是資本家所剝削的工人的自由生活量,我們給它取個代號f。  【f=m+u】  

      

具體商品的價值量也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先前已經完成過交換的成本轉移價值量c,一是新生勞動所新創造出來的新增勞動價值量l(寫成公式是:商品價值量=c+l)。由于成本轉移價值量是一個定量,因而商品交換所衡量的永遠只會是新生勞動的價值量。又由于新增價值中的勞動補償量同時也被生產者看作生產成本,所以,商品的價值也就最終演變成由商品成本價值量k【k=c+v或=c+v+m)和社會獎懲給勞動者自由生活或更好生活的量u構成(寫成公式:商品價值量=k+u)。在這里,成本轉移價值c作為生產者購買來的勞動因為是直接節省了生產者本身的勞動,實際上依然可以作為生產者的勞動消耗對待,因而,即使復雜商品交換中商品的價值,依然可以看作是由勞動消耗量和效用獎懲量兩個部分組成。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量l被分成兩部分v和m,c+v被看成生產成本,f,也就是m+u,自由生活量,作為剩余價值的最終實現形式,最終就轉化成了利潤。  

注意,u值根據商品效用情況可正可負,+u是獎,-u是懲,二者對沖,部門商品m+u或f的均值實際就和馬克思說的m相等.馬克思的商品價值公式c+v+m,實際只是部門商品具體價值公式c+v+f平均化的表示。  

社會主義商品價值公式,可以記做c+v+u或v+u,這樣實際是較少了日勞動時間;也可以記做c+v+m+u或v+m+u,實際是節省了勞動日。總之,不管是形式上把m節省下來與否,由于使用價值的社會規模的需求的大體固定,社會主義生產總會把m+u或f轉變成人們自由的生活時間。
      
    
對社會來講,同類商品的市值[后來發展成生產價格]永遠是他可以給生產者的最高的成本價值補償量【c+v或c+v+m】。至于這個市值到底是高于還是低于商品生產中生產方實際的成本消耗量,這不是他可以關心的問題。用市值大體的作為成本消耗的補償量,是社會必須先定的接受的量,然后,才是根據同類勞動的社會效用及其價值的比較對此勞動的社會效用的評價獎懲的量[當然從來不可能存在主動地獎勵,否則就不叫買賣了,一切都是通過討價還價不得不接受的]。這雖然是個虛擬的過程,但卻指導著交換的實際 。

    對生產者來講,好的時候市值永遠是他可以獲得社會補償的“最低”的量,盡可能的多要;壞的時候,底限實際是他生產商品所耗費的成本c+v,成本勞動量v都掙不回來就賠本了。然后,每一個生產者都會在自己成本c+v的降低主要是勞動的成本價值v的降低和勞動的效用價值u的不斷的提高中,追求盡可能多的自由生活或更好生活的價值量。

    另外,生產者對商品價值的理解還有其特殊的一面。就是對生產者來說:在交換價值量c+v+u或c+v+f中只要是刨除了實際成本消耗量補償的部分【c+v】,就都是他自己自由生活的量【u或f】。因而對生產者來說,既然有個大家必須接受的市值在那里,只要他盡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勞動成本消耗【不斷更新c部分的技術構成】和盡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勞動效用【不斷改善商品的效用】,他就可以盡可能多的得到自己自由生活的量。又因為在競爭中成本轉移價值相對的是一個定量(由于競爭必然的也在不斷的降低),因而這最終就演變成了,只要生產者不斷的降低自己的勞動成本價值(盡可能少的勞動量。用機器代替人實現)和不斷的提高自己勞動效用的價值(更多的生活量。通過使用價值的效用提升實現),就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自由生活或更好生活的生活量。而當眾多同類勞動或使用價值的生產者都去這樣做的時候,就形成了部門內部不斷的產業升級革命。

    
          
五、生活量的等價交換

   

    
由以上分析看出,商品交換既然是使用價值以生活時間為尺度基礎上的交換,那么,在社會分工生產中,生產者付出的就是承載著一定勞動量和效用價值一定生活量的使用價值,而得到的就是等量的生活量(得到一點的生活量是交換的前提);社會付出的是一定量的生活量,得到的就是與這一定生活量等值的使用價值。在這里,商品交換就一定是以生活時間為度量,商品相對使用價值的等價交換。  

相對使用價值的等價交換,實際上是以生活時間為尺度勞動價值量的等價交換,即生活量的等價交換。  

隨貨幣的出現在商品交換的較高級形式中,用W-G-W表示。W代表使用價值---物;G代表生活量---金、貨幣。  



    當然,由于各不同具體勞動的單位價值(單位勞動量可交換的生活量)的不同,這種生活量的等價交換,同時必然的也就伴隨著它們各自作為生產者雙方勞動量的非等價交換。


                             六、勞動量的非等價交換

    本來不管是在商品交換的早期,還是在它后來的發展上,由于勞動量和它產出生活量的大體相近,也就注定了早期交換雙方勞動量大體的等價交換。當然,即使如此,也只能是大體,至多只能是個平均的結果,不能代替具體。  

 社會生產中,商品交換的雙方都是生產者,交換雙方各自的使用價值又都是他們各自具體勞動的成果,都凝聚和體現著他們各自勞動的一定的數量和效用,因而相對使用價值的等價交換,即生活量的等價交換,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勞動價值量的等價交換。但這個勞動價值量(按生活量)的等價交換,卻沒有必然性非要是勞動本身成本消耗價值量(勞動量)的等價交換,并且還恰恰相反,經常的卻往往是應該是抽象勞動所體現的成本勞動的非等價交換.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把某勞動單位勞動量可生產或交換的生活量,叫做此勞動的單位價值,那么,處在使用效用不斷更新遞增衰落變化中的各具體勞動的單位價值,就往往各不相同,因而在它們勞動價值量的等價交換中,等量生活量的雙方勞動價值它們各自所消耗的勞動量成本價值,就往往各不相同。
      

勞動的非等價交換即使放到復雜商品交換當中,照樣如此。其的公式如下:
      

c1+v1+m1+u1  ==  G  == 成本轉移價值c2+新增成本勞動v2+新增剩余勞動m2+效用量u2
      

在這里,交換雙方的各自的成本轉移價值量c和和各自的效用獎懲量u,或各自剩余價值量m+u都沒相等的必然性,所以,它們各自的實際勞動量v+m,或成本勞動量v就也沒有必然性非要相等。  

        七、工業革命的機制
      

在勞動量的非等價交換中,勞動雙方勞動量實現交換的比例,可以用對方勞動的單位價值(單位勞動量可生產或換回的生活量)與己方勞動的單位價值的比表示[在這里我們先假設c相等把它抽掉了]。而這個比例同時也就代表了此勞動對它勞動的一種支配能力。  

    因而,如果從生產者與生產者的關系看,交換價值所表現的最終又不過是交換雙方勞動對對方勞動按勞動量的一種支配能力和比例關系(注意,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雙方使用價值的比例關系)。  

   在整個勞動價值體系中,支持這個體系可以正常運轉的總是勞動者的勞動。因而支配他人勞動量的比例越高,也就意味著己方生活量的實現量越高。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矛盾就是,一方面把勞動看做成本通過盡可能地減少人的勞動掙錢,一方面還要借助勞動價值體系掙錢。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任何一個勞動者他勞動的目的都是消耗盡可能少的勞動量(成本轉移價值量可以看作生產者本身的勞動節省,因而也可以看作生產者的勞動消耗)生產換回盡可能多的生活量,從而創造盡可能多的勞動外自由生活的量。然而,在勞動存在時代,在社會分工中,這種盡可能多的勞動外剩余的自由生活量,又必然是在交換中通過對其它社會生產力的的支配實現的,就是通過己方勞動效用的盡可能的提高和己方勞動消耗的盡可能的降低,去支配盡可能多的社會勞動成果實現盡可能多的生活量。
    以上是就分工中生產方來講的。就生產方而言,他勞動的更高的使用效用,本身就代表著社會必須要付出相對市值更多的生活量才可以得到這種使用效用,就代表他對社會生產力更高的支配能力。而對分工生產的另一方,即作為消費方的社會來說,雖然在供需大體平衡的條件下,它對某一部門的生活總投入基本是穩定的,但它可以把本來可以向舊效用商品的消費轉為選擇新效用商品購買。社會對新使用效用勞動的選擇和相對同類勞動的市值多付的部分(也就是作為獎勵部分的生活量),即為社會對該效用產品的消費性投資傾斜。  

產業革命中,正是勞動的非等價交換,正是社會向部門新效用產品的不斷的消費性投資傾斜,和生產主體間為爭奪這種傾斜及更高的對社會生產力的支配能力,才最終促成著勞動或使用價值的使用效用的不斷更新遞增和各部門不斷的產業升級革命。  

部門內部產業升級革命從而到影響部門間的產業升級革命。  


八、成本效用趨同趨勢和利潤率平均化趨勢  

   

在理解部門內部勞動效用的競爭和不同部門勞動的非等價交換問題的時候,應當犁清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
    1.部門內部的競爭,最終會導致從效用到成本到資本構成的趨同趨勢,和利潤的平均化趨勢。  

2.部門間的逐利競爭,同時也會導致部門間從成本到資本構成的趨同趨勢,和利潤率的平均化趨勢。  

也就是說,不管是部門內部還是部門之間,各生產主體的成本勞動消耗和勞動價值總是處在趨同的平均化的趨勢當中,勞動的非等價交換與勞動的等價交換趨勢是相適應的。也正是在這個地方在競爭中,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么人們過去老是會近似的用勞動量的等價交換代替生活量的等價交換解釋交換價值問題。
     當然,這只是趨勢。并且趨勢永遠只會是趨勢,生產主體對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決定了這個趨勢總是會不斷的被打破。平衡,也不平衡;趨同,但永遠不同。但是部門商品的效用更新卻總是圍繞這種趨同趨勢所產生的市場價值或生產價格運行的。  

   

九、市場價值與部門基于效用更新的商品結構變動  

   

市場價值和生產價格,各自是部門內部競爭和部門間競爭的結果【可以完全采取馬克思的概念】。效用競爭中市場價值基本與在市場占主導地位的效用商品的價值相同。市場價值一經形成,商品交換就圍繞市場價值進行了【在生產價格形成后圍繞生產價格】。這和馬克思的論述基本是一致的。不過,在部門商品因效用的更新換代中,又有不同的特點。  

在馬克思那里,因為不用考慮部門因效用更新問題所產生的商品結構因而需求供給結構變化問題,所以馬克思考察的只是由于總供求變動市場價格圍繞市場價值變動的問題。但在考察因效用更新所產生的部門商品結構變化從而需求供給結構變化問題的時候就不同了,在這里部門效用地位不同的各商品的價值因需求結構的變化,必然要處在一系列不間斷的變動當中。市場價值在這里是部門商品結構變動中所有商品價值的參考依據。  

它首先是與主導市場價值的成熟效用商品同類近似效用商品價值的確定依據,實際上近似效用商品的交換價值就是市場價值。  

然后它還是新效用商品交換價值確定的依據. 新效用商品的交換價值總要高于市場價值交換。即使有新效用商品強行按照市場價值出售,或快或慢也必然要造成對市場同類落后商品價格的強行擠壓下挫,和對市場的強行占領。這就如DVD代替VCD的過程,DVD剛上市的時候,價格遠遠高于VCD,而等DVD價格下調大量投入市場,VCD就成了地瓜價,再后來直接就淘汰了。也就是說在效用遞增生產中,新效用商品的價值永遠不應該等同或低于市場價值,而只應該高于市場價值。市場價值只能是一個參考量。 
        

市場價值還是考察各商品在市場競爭在部門商品結構變動中所處地位的依據.比如,一商品的交換價值高于市場價值,說明此商品是新效用商品,市場需求向新效用商品轉移,而同部門內部也就還處在更新換代的產業革命性調整當中。隨調整進程的發展,此交換價值將持續下降,但同時此效用產品也將逐漸占領市場。如果其交換價值已經與市場價值持平,就說明部門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完成,同時此產品也已經占領了市場。此時此勞動要想繼續維持自己的效用價值,就只有大力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消耗。但這時,市場已經在隨時準備著產品效用新的更新和調整了。
      在這里要注意兩種不同的情況:在不斷的產業革命性調整行業,商品往往并不是因為沒有了使用價值才退出市場的,而往往是由于競爭,一旦有了新的更新了的效用商品就主動退出市場的。在商品效用的競爭中,使用效用落后了,也就意味著早晚注定要在市場中淘汰出局了,比如,上例中的CVD,以及BP機、顯像管電視。按馬克思的話說,需求沒了,它們的價值就無法實現了。  

特定時期內,社會對特定部門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的總量是大體固定的,因而社會對特定時期特定部門的總生活量或說總勞動量投入就大體也是固定的。部門內部不同生產主體的效用勞動競爭,最終不過是對該部門從社會所分得特定總生活量份額的排它性爭奪。  

   

   

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曾經極大的推進了勞動價值論和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然而,馬克思有一個不足,就是在他由淺入深諸多的經濟學假設中,唯獨沒有設及使用價值效用更新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勞動價值論分析問題,始終沒有把競爭中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作為一個有經濟學意義的現象考察對待,而競爭中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的經濟學意義,在現代社會生產中又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客觀存在。  

實際上只要承認了效用的實在性,商品效用更新的經濟學意義,即使完全按照馬克思對價值的理解框架,其實也照樣可以探討和拓展。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框架分析,隨著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化,市場價格會圍繞市場價值波動。放到個別商品也是一樣,在競爭中效用更新了的新效用商品,由于它相對舊效用商品更能滿足人們的某些需要,所以社會對新效用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加大,對舊效用商品的需求量就會縮小。所以,新效用商品就更能逐步的搶占社會對部門投入的有限的總勞動量,并且,需求升高價格就會升高;反之,由于社會對部門商品需求總量是固定的,勞動投入總量也是固定的,因而舊效用商品,就既會失去需求,價格也會降低。在這里,部門內一部分商品的效用高企,是與另一部分商品的效用相對下滑甚至喪失統一著的;一部分新效用商品的價格高企,是與另一部分商品的價格下滑相統一的;一部分新效用商品的搶占市場,是與另一部分商品的退出市場相統一的;總之,即使按照馬克思的框架,依然可以大體說明部門內部各生產主體商品效用更新競爭推動產業革命的機制問題。所以,馬克思的困難并不在這里。  

馬克思的困難在于,一旦按上面解釋,總需求總勞動量在部門不同效用商品各生產主體間的分配變動,實際不能完全按照貨幣價格波動解釋,而只能按商品效用價值的相對變化和社會獎懲解釋。這里就既包含社會對勞動消耗的補償,又包含了社會對部門產品結構變動方向的通過投資的調整。  

結合所有生產者用自己的勞動量交換的都是生活量,也不管各生產者之間的目的是多么的交叉重疊,他們要交換的這個生活量是不是往往僅僅是等于他的勞動量,就因為他們交換的僅僅是生活量,我們就用生活量作為交換價值的尺度和代表勞動價值的實現形式。這實際已經是對馬克思理論框架的調整。這個調整正確不正確,只能以它對現實的解釋力為評判標準。實際上也只有在此時,恩格斯“價值是成本對效用的關系”的命題,才真正得以解決。                                              

要搞懂勞動效用價值論,還要分清馬克思批判過的效用價值論和新的勞動效用價值論的區別,舊的效用價值論不承認價值是勞動的價值,分不清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區別,往往認為交換價值就是或等于使用價值,淺薄如此,這當然應該受到馬克思主義者的嘲笑。然而新的勞動效用價值論不同,它已經完全是建立在了前人(包括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成果的基礎之上的,只是比馬克思更加突出了部門內部不同效用勞動實際存在的效用獎懲問題和工業革命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各創造性勞動的價值變化問題,這是馬克思所不具備的。  

關于勞動價值論向勞動效用價值論的發展,我們應該歷史的看待這個問題,馬克思及其以前的時代,產業革命雖然已經開始,但商品使用效用的不斷的推陳出新更新換代和遞增發展,還不是很明顯的事,因而人們各自的勞動對之于社會的效用方面的差異就不是經常的事情,解決舊的勞動價值論框架尚不能很好地 解釋社會對不同效用勞動的評價機制的問題,在當時就不是經濟學的很迫切的任務.如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沒有能明確涉及這一內容就是很正常的事.在那個時代即使所謂的效用價值論,也還不過是把效用理解成消費者的一種主觀的感覺,膚淺得不值一提,這都是由當時的具體的歷史實踐決定的.
       而今天不同了,彩電就是鮮明的比黑白好,大哥大就是比BP機強,節能燈就是比普通燈有效益,今天的社會,不同的勞動對于社會進步的效用就是明顯的不同,所以在這個時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必須對工業革命中,推動著工業革命發展的不同效用勞動的獎懲機制,和它影響需求及供給結構的機制做出解釋,這是馬克思的時代所始料不及的.因而今天的勞動價值論就應該發展成為勞動效用的價值論.即工業革命中,社會對不同勞動的對之于工業革命發展的效用的價值量度論,和在這種量度獎懲中不斷推動工業革命消滅勞動進程的理論. 這是共產主義過渡時期價值規律之所以還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一個前提。因而,這確實是勞動價值論的重大的發展,并且應該是勞動價值論的近于完成.今天的時代再把勞動價值論按以前的理解已經成為錯誤.  

   

 十、四部類生產和不斷地生產生活革命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分工生產中,每一個生產者他耗費一定的勞動量為社會提供使用價值,所為的是另定的生活量。交換價值實際上就是生活量。但那里只是概括說的。具體來講,生活量基礎是向自然要的,人的手上身上長不出糧食等生活資料,只有土地上才能長出糧食等生活資料。所以,交換首先可能是勞動與生活資料、生活資料與生活資料、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的交換,然后才是生產資料內部的交換,這就進一步涉及到社會生產的各大部類分工問題。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對人類生產生活革命的促進作用,最終是在各部類的分工交換中實現的。我們假定生產生活革命能惠及每一個人。  

馬克思曾經研究兩大部類生產再生產。  

根據生產生活革命的特點,我們則把社會生產進一步分成四個部類研究:  

1.基礎生活品部類  c1+v1+f1  

2.生活方式品部類  c2+v2+f2  

3.生產方式品部類  c3+v3+f3  

4.物資原料品部類  c4+v4+f4  

注:f=m+u  

在效用競爭中,其中 2.部類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革命提供物質條件;3.部類為人們生產方式的革命提供物質條件。  

在這個部類區分中,實際的交換是這樣的:  

【V1、f1、V2、f2】內部交換,1.2.部類的人既得到了基礎生活品,又得到了生活方式品,實現生活和生活方式革命。  

【V3+f3+V4+f4】與【C1+C2】交換,3.4.部類的人得到基礎生活品和生活方式品,實現生活和生活方式革命;同時1.2.部類得到生產方式品和物資原料品,實現生產和生產方式革命。  

【C3、C4】根據3.4.部類各自與1.2.交換形成的的定價內部交換,實際上既是完成物資調撥以繼續生產,也實現了各自生產方式的革命。  

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革命,最終是對人們總的勞動時間的逐漸地盡可能地縮短,和對人們總的自由生活時間的逐漸地盡可能地延長。考慮到人們總的生活量大體是個相對的定值,那么在每個人都和他自己的生產力統一著的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的盡可能縮短和自由時間的盡可能延長,就是人類勞動的不斷地被消滅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當然,在多數人靠出賣勞動度日的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的消滅同時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被剝奪了生存條件。  

勞動的消滅本來應該是人類解放的條件,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成了群眾毀滅的條件。
          

十一、社會總財富與總效用遞增
   

    一個固定社會如果我們刨除了人口的驟升驟降因素,它的總生活量大體應該是固定的。因而我們衡量這個社會的進步程度就不是這個生活總量本身,而應該是這個生活總量的內容和刨除了同期大眾總的實際勞動消耗量的剩余,即它可實現的同期大眾勞動外總的可自由生活時間的量(當然,這個勞動外更多自由生活時間的量也可以轉變成大眾短時間內更好的生活,并且,我們姑且不用去管這個量在繼續的生產和消費中如何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各自如何表現).這個量越多,就說明這個社會勞動消滅的程度就越高,發展的階段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又因為這個剩余量的產生和增長,最終是人類用自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能動駕馭物質運動[使用價值效用更新的實現],不斷提高著生產效率降低著人的勞動消耗造成的,因而我們又完全可以用此期的剩余總量比上期剩余總量增加的的量,來表示勞動效用遞增的總量,并且,還可以用這個遞增的總量與先期社會生活總量的比率——總效用遞增率,來表示工業革命中效用遞增的比率。
    不管是一段時期效用遞增的總量,還是一段時期的效用遞增率,都是用來衡量同期工業革命勞動消滅進程發展狀況的指標。
             

十二、工業革命的本質  

    工業革命本質上是消滅人類勞動的革命。  

    社會生產的產品,除了人本身的機體,就是生產工具。社會生產的發展,除了人本身的延續,就是生產工具的發展。生產工具發展本質上就是用一種比一種更先進的人類自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不斷延長,直至最終否定人本身和自然界這兩樣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消滅勞動和資源,把人從勞動和資源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參看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辨正》】。  

    更確切講,工業革命是消滅勞動和資源的革命。  

    勞動,基礎的有兩個方面的規定性,同時勞動也就可以劃分為兩種不同屬性的勞動。  

    第一個方面的規定性:勞動是以人自身這個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為工具,以自身或社會生活的生產和發展為目的,人對物質運動的能動駕馭。在此規定性范圍內的勞動稱原生性勞動。隨人對物質運動駕御能力的充分發展,當人本身中與人的勞動功能相應那部分物質運動被人類駕御,人自身作為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被人類自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最終代替否定為止,此規定性的勞動即原生性勞動也即消滅。  

第二個方面的規定性:勞動是在第一個規定性的基礎上,即在原生性勞動的基礎上,以獲取一定的生活資料為目的(最終表現為獲取一定的生活量),人們一切符合規范的社會活動【賣淫搶劫,不能叫勞動】。我們把此一規定性范圍內的勞動稱衍生性勞動。而第一個規定性的勞動即原生性勞動一當消滅,人們的社會活動一旦不再以獲取個人或集體的生活資料(生活量)為目的,第二個規定性的勞動就會還原成純粹的社會活動,衍生性勞動即同時消滅。比如上網聊天,如果是以謀生為目的,就是勞動,如果不是以謀生為目的,就僅僅是社會活動。  

勞動的消滅是一整個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伴隨著人們復雜的社會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即共產主義革命。  

勞動效用的更新和發展,除了人本身的更好的生產外,最終不過是勞動消滅進程的發展。勞動的目的不是繼續勞動,而是更少的勞動。使用價值效用的發展、勞動效用的發展,說到底,除了人本身更好的延續和生產,最終不過是人類自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在延長和否定人本身和自然界這兩樣自然產生工具上的發展,就是人從勞動、資源、時空束縛中的解放,和逾多勞動外自由自在的生活.——使用價值和生產生活資料就效用講是統一著的。  

總之一句話,勞動或使用價值的效用,除了人本身的延續和更好的延續,在文明創造工具對勞動、資源、時空束縛的否定中。  

         

       十三、勞動價值論的要義與馬克思的不足

    由于以上探討,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

    使用價值的效用是實在的,在競爭中是有其經濟學意義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該提供對不同效用勞動的社會獎懲問題的勞動價值論解釋,和最終把勞動價值論確立為在這種獎懲量度中,推動產業革命消滅勞動進程的理論,即勞動效用價值論,以為共產主義革命服務。
    而顯然,馬克思并沒有能完成這一理論。

    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貢獻主要在于:  

把勞動價值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基本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固有矛盾的分析,指明了共產主義革命的方向。
    而馬克思的缺點則主要在以下幾點:

    1. 始終沒有把使用價值的效用更新,作為有經濟學意義的事情考察。或者說在諸多經濟學假設中,馬克思最終沒有能假設使用價值效用更新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勞動價值論解釋問題。  

這實際上同時反映了,對工業革命的深入研究問題還沒有進入馬克思的核心視野。  


    2.雖然注意到了勞動作為人與自然聯系的媒介,及其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但沒有注意到是勞動量和生活量一起構成了人與自然的聯系的核心矛盾和驅動力,并由此研究價值問題。  

這一條實際上是以往所有勞動價值論者所存在的共同問題和缺陷。  

3.雖然注意到了抽象勞動消耗對于價值的規定的意義,但沒有注意到分工中具體勞動效用的社會量度,對于價值規定的同等重要的意義【我們只有在這個地方才可以最終確立恩格斯的“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系”中所理解的那個價值】。只注意到降低抽象成本勞動消耗對工業革命的意義,而沒有注意到具體勞動的效用【通過各部門使用價值及其效用表現出來】,以及實際存在的社會對各不同效用勞動不同的量度獎懲對于各部門需求和供給結構變動對于工業革命機制同樣重要的意義。

    3.由于以上存在的問題,從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正確的理解勞動的價值及其量度尺度問題,不能從勞動量與生活量、成本價值量與生活量的辯證關系中理解交換價值問題。
      

 這樣我們以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還不能把工業革命理解成消滅勞動的革命。從而把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一定階段聯系,把共產主義與接下來人們對工業革命進一步消滅勞動進程的自覺組織相聯系。我們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就還是有問題的。  

當然,創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理論的這個任務,不是馬克思有限的生命可以完成的。而今天要創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這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就要重新梳理。
           

十四、資本主義矛盾的新認識

    根據勞動價值論新的發展,我們對資本主義生產也就產生了以下新的認識:

    1.關于剩余價值論的新的發展。
    馬克思在談到剩余價值生產的時候,已經談到了延長工作時間、加強勞動強度的絕對剩余價值生產,以及降低個別勞動消耗提高生產效率的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但他忽略了資本家通過加速商品效用更新獲取更多剩余價值的問題。即使商品的效用更新并不能直接地增加部門和社會的剩余價值的總量【u的正值和負值相抵,實際m+u還等于m】,但商品的效用更新客觀上卻加速了資本構成的調整加強了固定資本節約勞動排擠勞動的進程,實際還是加強了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所以,即使在競爭中效用改進本身并不能夠從總體上增加剩余價值,當它轉變成固定資本的時候,它也還是增加了剩余價值。而對資本家個人來說,更新商品效用增加勞動價值已經是他們壟斷市場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的又一個主要的形式。

    剩余價值的實質是:資本的所有者通過它們對商品價值中成本轉移價值c的個人占有,巧妙的剝奪了集體勞動者所集體創造的勞動價值中,除用于工人勞動力再生產的勞動補償量v外,所有剩余的用于集體勞動者自由生活或更好生活的價值量f,即【m+u】。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管勞動消滅進程多么地發展,整個社會所創造出來的自由生活時間,總是要被一小撮人霸占著。  

2.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是,資本既要借助勞動價值體系掙錢,又要盡可能的通過減少和消滅人的勞動掙錢。資本無論是盡可能的降低勞動消耗還是盡可能的提高商品的效用,其最終的結果其實無不是指向機器生產對人類勞動的盡可能的減少和否定。
    在勞動消滅進程中,必然也就衍生出如下不可調和的矛盾:1)生產的日益的不可阻擋的社會化與落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這是矛盾的表象。2)在勞動價值體系中,按勞按資分配的資本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組織形式與勞動消滅進程發展的矛盾,其實這才是問題的根本。由于這些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從勞動中解放的障礙,從而也成為勞動消滅進程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并且不但成為了這樣的障礙,它的存在甚至已經危害到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存——不就業就沒法活,而資本主義生產就是要制造多數人的失業。如此社會或快或慢最終就要走向對按勞按資分配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組織形式的否定,走向共產主義革命——把c收回集體公有.  

因此,共產主義就不能僅僅被看做是為了實現社會每個成員的生存權,共產主義還是要廢除舊社會僅僅為少數人的自由時間的生產,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自由生活時間的生產。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雖然催生了工業革命,但它僅與工業革命的一定階段相聯系,工業革命的繼續發展,人類從勞動中的最終解放,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以最終完成。  

注:“充分就業”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那里不是騙人的就是反動的。一方面如果工業革命不停止發展,勞動的消滅進程就會發展,這樣“充分就業”就不過是“男盜女娼”的普遍化;一方面,如果真的要強行實現充分就業,恐怕工業革命就要停止了---人類就要永遠停留在這個落后的階段。  

當然,如果說社會主義經濟學也還要研究“充分就業”,那不過是研究如何合理的安排人們的自由生活時間和勞動時間而已。  

十五、共產主義革命
        

    共產主義是與工業革命消滅人的勞動的發展相適應的,是勞動消滅進程中和勞動消滅后,人類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形式。  

共產主義革命是勞動消滅進程(也就是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建立與勞動的消滅進程相適應的人們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形式的革命.
      

只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與生活的交換、勞動量與生活量的交換,才逐漸脫去它社會關系的外衣,慢慢重歸人與自然的關系。共產主義生產是人們共同的逾多勞動外自由生活的生產.  

   共產主義條件下,人們根據有知自覺的組織好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革命,把資源、勞動及以其為基礎的社會(私有制)的消滅,變成人自主自覺的活動.  


           

           2007.12.19——2011.12.23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9.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10.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