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60年生人,六十年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生活感受記
坐下來就想寫寫,小文人毛?。粚懯裁矗胂?,就寫寫我們60年生人,六十年來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片段回憶吧。
衣。
我還真是沒有買衣服的習慣。過去家庭倆大人養三五個正常,還光榮。一套衣服下來,總是老大穿第一身下第一次水,落到我們身上的時候通常改內衣來用了。以前,街面上還有專門收破布的買賣。我們外面總會上身一套工作服一套學生裝下面藍褲子有時候配軍褲,當然冬天是棉服;這是小孩子們的情況,成年人穿戴比學生們好得多。小學中學同學們都知道彼此父母是干什么的,當然也說明過去武漢是座產業城市的規模有多大。不過一般女孩穿工作服不多,總有些花的布衣棉衣之類,冬天毛線衣夏天穿裙子,梳著兩條辯辮滿街跑有的是。這說明過去家庭穿衣上挺重女孩的。款式大體一致,女孩也有另類,來點變化,沒人批評,總有青年女教師前來取經。奇怪的男孩子在穿衣款式稍有變化,輕者被批評奇裝異服,重著還罵為流氓。小學中學咱們都是老實坨,我小的時候,奶奶的家法太厲害,不敢,沒哪心。
沒有買衣服經歷。買鞋子有過。奶奶是個家庭婦女,上年紀不能夠參加工作了。沒有收入怎么辦,自己在附近開了一個一畝三分田:種菜。誰說過去割資本主義尾巴,沒哪個事情。早上街頭的早市場熱鬧得很。于是,奶奶手上就有余錢了。我在家里最小,幫奶奶勞動我卻最出力,二哥大哥姐姐,能找到理由,實在不行,兩腿一撒,開溜。我哪懂這個。幫奶奶抬糞,百把來斤啊,一個不到九歲的孩子就開始過這樣的生活。所以,我相信習當年下農村扛幾十斤的擔子走幾十里山路經歷真實。奶奶手上有了錢,就為我們賣鞋穿,記憶中買涼鞋較多。有一次為我和二哥買了兩雙球鞋(解放鞋)。買鞋的經歷到現在歷歷在目,清晰得很。商店是在硚口太平洋副食商店的隔壁,為一家私人所有。買完鞋后,我和二哥立馬就跑開了---歡天喜地??!
..........有點眼淚了。
買鞋經歷與第一次穿皮鞋經歷同樣難忘。大概七十年代初,接遠道而來的重慶表姐。很隆重的,是我大哥的相好。家里子女都派出去了。老爸把他五十年代當青年的皮鞋拿出來給我穿。頭一回正式,沒前科,穿上去除了一點憋外,走路還是蠻有勁的。來回幾個小時,一路高歌;除了大哥眼神瞧人犯歪,一家人真是高興。結果回來,拉著我進房間,指著鞋子說:你這么大的人,怎么連鞋都不會穿。原來,我穿了一雙反鞋走了十幾里路程。多慫人啊。
總想六十年代國家為什么會這樣宭勁,因為父母說五十年代強于六十年代。現在回過頭來看,從社會角度認識還是大躍進時期,國家經濟建設上得太猛了,加上美國佬下的封鎖與前蘇聯比剛強,俄國逼債還現又太狠(我同學中有父母鐵路物質中轉站工作,他們有親身經歷回憶),加上對農業極左而導致全局下的中國百姓生活相對貧困。而到七十年代就好了許多。七十年代,青年人的談論除了三轉一響也開始談論布料與款式和發型。從家庭角度看,六十年代正是家庭孩子們長身體的時候,開銷大肯定了,家里困難自然難免。到七十年代,家里孩子大多成人參加工作,所以到七十年代無論社會還是家庭,生活條件是大大改善了。
食
俺出身六十年代,感覺三年困難時期還真沒有餓到要死程度,二哥57年的也沒有,全家七口人在六十年代相安無事。大概咱們是城市;平心而論,好吃的,沒吃好還真有,全家都有。吃好比吃飽問題解決更難。如果70年代把全國吃飽問題化解;吃好問題,到如今還犯著困想著難。因為吃好是個相對而言事情,啥叫吃好,天天大魚大肉灌著與天天饅頭伺候,誰比誰吃的更好,難說。豬肉比過去味不正,每天進口里還犯嘀咕:這是豬肉嗎?又是瘦肉精化學品加工咋辦,真往里面加點砒霜誰又能確保不發生!“冬寶,干嘛吶”,“想戈玲”,“別想那,我給你介紹個新朋友”。大家還記得cctv這份有意思的廣告吧,哪火腿腸坑了多少爹害了多少你?更甭說轉基因地溝油下的肉食產品了,你拿顯微鏡看用電子掃描都沒用,老鼠吃大象就真格天天在中國發生,叫你哭都沒有眼淚。
如果真說市場經濟千好萬好,有一點不好是全國億萬民眾應該共同心聲:市場經濟確實解決不了食品安全問題。所以嘛,大家就吃饅頭,很簡單饅頭一塊錢兩個一個二兩,成本太低,你去饅頭上作偽虧本嘛。民眾的頭腦不比CCTV精英強,看事情卻是出奇的安全順當。現在平頭百姓許多養成習慣就不看CCTV尤其經濟頻道與新聞啥“1+1東方時空”,你去街頭問一些老頭老太太,白巖松是干嘛吃的,就未見得有人清楚。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是自己過下去的。
吃不好,過去也是大難題?,F在我們家每個人吃有偏好。老媽愛油老爸愛點心大哥愛燒餅姐姐愛做一桌子菜二哥愛蘋果,就我愛雞蛋。全是故事,都因為過去差哪一口,沒趕著勁的吃,心里總是癢沒法把記憶中細胞因子改變。
說一故事。過去嘛好東西不多,小孩子們出門都會眼饞著家境不錯的伙伴。還真不是做官的孩子,我們家住附近有七八個南下家庭,文革前有個做到處級,放到現在標準是出門有車美妻三口銀行里關著保密的鈔票。過去哪找?他家小女孩出生好久了都還是開襠褲。是真的,我和這開襠褲女孩小的時候還打了一架,可惜這文革前就是武漢公汽某公司的經理在文革中被人活活給打死了。那么過去家境條件好的是什么人,說出來能把你嚇倒三步:在餐館工作的。對門家姓黃,在硚口某餐館做個小經理。他們家有個小孩與我般般大,他爸每天下班的時候總能夠帶回一個圓圓的大大的厚厚的哪個叫燒餅的食品。我們家離對門有八米遠,一米兩米三米,即使這小孩隔著我十幾米,那撲鼻香味就是能引起無限遐想。這小孩還就愛帶著燒餅在小伙伴們中晃悠,對門他父母教的。饞,真饞。上中學的時候,環境大都改變了,我一次把對門燒餅的故事說給同學聽,班上有位叫夏桂仙的女孩,聽著聽著喉嚨管不由自主的從口里經管道到肚子流口水。我記憶太深刻了,她家七個孩子,脫貧難。
為改我“好吃佬”病,奶奶一待對門小孩回家,就把我往菜園子里帶,每次這個時候就見奶奶使勁的往菜地里澆水。我現在想來直想哭,奶奶當時都六十來說的人了,頭頂烈日哪腳下熱浪呼呼的上串;太不容易了!需要說明的是,對門家是集體所有制,屬于自負盈虧性,所以小經理都有心照不宣“權”搞點私,而國營制工廠誰敢?我們爸媽單位有的干部晚上值班,往食堂面湯鍋里多加了一勺油,當班的工人馬上制止唬著臉喊道:干什么你!而第二天,該干部的“丑聞”全廠都知道,就閑言碎語比不批評更叫人難受。哎,往事越“千”年,一去不復返。所以改革提出來與改革之初,全國民眾是普遍歡迎,當然八十年代初,老百姓也沒有想到改革會是今天這樣一個結果。
我們過去的日子還真吃得飽,可能除三年困難時期。至少在武漢城市里是這樣,計劃供應百分之百全部到位。吃的主食是大米、面粉、大豆等,肉食鮮魚雞蛋是定期供應,菜類隨季節供市,一般蔬菜供應兩個渠道并存,國營菜場占主流,小農集貿為補充(對小農集貿并沒有國家允許與不允許,基本默許---沒有人收管理費的)。平日里,大米主食在家里敞開吃,你想吃幾碗就幾碗。問題是菜類沒油水。烹飪沒香油搭伴,下飯是很難多吃幾碗。有一次我在外面瘋鬧把肚子真搞餓了,端起飯碗就吃,一碗兩碗后,第三碗出問題了。我看見碗里沒菜,就端起菜碗要往自己碗里倒,還沒倒出多少,幾筷子劈頭蓋腦的刷來,奶奶還準備拿棍子來打,如果當時不是姐姐攔著就慘大了。所以,現在家里大人們都愛吃油。二哥怕老媽把轉基因油買回家,從武昌跑到漢口來,每次都是最大桶提非轉基因品種(誰叫他條件比我好)。
民以食為天,吃,永遠會是大眾主話題。是啊,我們也許回不去童年日子,但童年的品讀分明令今天熠熠生輝。有時候想,如果我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作風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或許會在解決吃飽飯問題后又很好地解決了吃好的問題,而絕不想今天的中國社會,對一切問題解決看似這樣遙遙無期。
住
中華民族迄今為止仍然沒有被改革掉還總在說的就只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輝煌,只要改革教的主流承認就好辦了。那么我中華民族從夏商開始,哪朝那代有過買套房子自己住住,是祖孫三代從唐朝開始就給資本家扛活直到今天才叫買得起住得下;而且從唐代開始,其資本家還得按時向打工仔農民工發放工資薪水加班費補貼什么的,這才能夠完成普通百姓群眾的住房心愿。我想今天百姓誰家是從唐朝過來?沒有吧。
有嗎?其實嘛,還真有。中國改革后先富起來,比如公有制工廠改革變私有制業主,大小房地產商,什么煤老板鞋老板油老板,當然今后還得加上路老板了。啥叫路老板,鐵路嘛!很奇怪吧,買一條鐵路你私人得花多大錢啊,這你就外行了唄;錢,就是從保七保八一切以房地產發展為中心并且是重心的房地產業發展而來。有時候,很納悶:房地產商養起來的網絡水軍與改革教媒體們,你們買得起房子嗎;別以為自己在網上在媒體替人跑跑腿贊美贊美,就能使自己從唐朝買房隊伍里劃撥出來;也不想想等主子派賞的小錢讓你們積攢起來時候,房價不就直線上升又一輪嗎,最近七八年就是這樣過來的嘛!過去不是有“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老話---告訴你們今又重陽了。
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房地產業是國家經濟中心,問題是國外也沒有嘛,中國改革教主流的大爺美國就沒有,二大爺歐洲也沒有。感情,這批改革教的孫子們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竟把他們的爺爺輩發展資本主義事業遠遠給拋棄了,七八年上十年用一口氣直接跑到封建社會唐朝時代了!所以說嘛,沒有洋傻移民中國來,只有中國大批大批不想做唐朝工作者移民國外去的事發生。
算了,不說了。說點愉快的事情。我們新中國前三十年就只紀念唐詩宋詞,沒有做夢過要趕著上千年前去西安打工苦力的干活。新中國成立后前三四十年,全國百姓享受著毛爺爺他老人家的住房福利,等著開會宣布你的名字就行。而更早的前三十年也就是五六七三十年,連開大會的工夫都省了,直接到生產車間把你肩膀一拍:伙計,明天你不上班了去搬新房吧。啊,哪個時候,住房就是百姓的一件喜慶事情,一件百姓認為必須有的天經地義事情。八十年代住房緊張,八十年代供房緊張一度是比今天還甚,因為下放知識青年全部回城,同時軍隊大裁員等等,可國家解決的非常圓滿---由國家與單位集資建房,即使包括后來個人出資性,也是百姓完全負擔得起。
大家可能不知道,五十年代初國家多窮啊,百廢待興,什么黃金銀元啊,大的一些工廠都被老蔣卷到臺灣去了,還有打了一場抗美援朝,國家財力有什么?把歷史書看看,當時真是山窮水盡。即使這樣,當時的共和國由于是毛主席當家,第一口飯第一勺湯還是給了他的人民,中國的人民。1954年武漢漢水橋口段全面全部水漫金山,把當時的沿堤密密麻麻的住戶全部沖毀。老百姓沒住房怎么辦?于是決定:由國家出大頭,個人出小頭,給人民蓋房!劃出一片地方集中居住,這就是武漢橋口區所有居民委員會現在叫社區的由來。而解放前,是沒有橋口區一行政單位的,橋口區的百姓住戶除了漢口張公堤外只有稀稀落落幾塊高地上有人居住。解放前的硚口湖塘溝壑菜地野地占了全區百分之七十以上。又1954年的情況是許多家庭無人為業,而國家規定房必須先蓋起來人必須先住進去,緊接著,國家在橋口區大開發工廠學校各種建設項目,對困難家庭優先安排就業而且是動員家庭婦女走出家門參加工作!和現在改革后把女性職工往外趕完全相反!為什么老百姓要喊毛主席萬歲是有原因的!現在的橋口區民居住房都很寬敞,知道為什么嗎?最初就沒有規定老百姓要住多大的面積,誰家有多少錢你就蓋多大房子吧。繼續提供資料。在武漢尤其是橋口區公房是特別多,知道為什么嗎?因為當時兩套方案之一,就是國家建房,一家一戶一年交幾塊錢與十幾塊錢不等。一年如此低的租金,就等于國家把一棟房子送給你了!為什么人民要喊毛主席萬歲,人民怎么能不喊毛主席萬歲呢、怎么就能找出不喊毛主席萬歲的理由呢!
往事“越”千年啊,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堪回首了!不想再寫下去。送給那些苦苦掙扎在買房線上的國人們一句話: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行。
今天的社會怪得出奇,說行,沒人喝彩,說性,烏鴉烏鴉的跟著就有熱鬧效果。每年“三.八”節總能如此如此這般那般慶祝今天婦女何等幸福云云,感情,婦女們的幸福今天全寫在范冰冰前胸霍思燕后背袁立差條內褲上!真是叫人又笑又哭,笑得淚眼婆娑,哭得無聲無息;改革,就改出了女星靠身體器官走街這么一個玩意結果嗎。想是這樣結果,當初1979年就不該在南方畫一個圈了,翻翻書本直接向全中國提倡嬪妃三千女星二百五之李師師趙元奴鶯鶯燕燕的三里屯加東莞模式一年推廣到位不就結了嗎。搞了三十余年,用了多少人民血汗又出盡了多少中國經濟資源礦產資源,只搞出今天這樣一個結果,請問:這到底行嗎?
主流“精英”們肯定說行的,當然老百姓不算數。CCTV里說行的不是買辦資本家就是經濟專家之類,他們的行就是百姓的災,比如買不起房子讀不起書看不起病等等多了。也就是說今“行”太詭秘。舉例,我們武漢上了個大項目二環建設。工期有十年,當初經濟建設專家說是能節省城市交通線上的壓力,降低候車通行時間等。好嘛,這十年,每個工段施工,就是每處典型的頭疼的望天興嘆的行路難地方!堵車堵得叫市領導的人名都改了,各行各業司機們給他起了一個響亮呼號:滿城挖。瞧瞧這不是你市領導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但是,不這樣又不行,因為全中國,在系列專家一口同聲“行”的指導下這樣“滿城挖”工程到處都是,你自己城市不挖,違抗國家制定的保七保八建設方針不說又叫自己為任一方看不到工作業績,其實地方干部也有許多為難之處。哪就搞吧。而結果地段通車后,有的司機測算一下發現也就節約了一兩分鐘行車(紅綠燈候車)時間,你說要命不要命,為這一兩分鐘的行路行,抵上十年行路難的成本,到底的行,又有什么意義性?就算每天能節約兩分鐘,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已經被流失了十年的時間!這多叫人無奈。
這樣的事情還比如火車速度提了又提,真需要嗎,未必。結果提速提到鼻子撞到屁股,死人翻船了,哪些遇難的人們就再也不需要為行而行的項目之改革建設了;多慘!
行與不行,體現著辯證法的意義性??偸窍鄬Χ小榻鉀Q社會經濟生活速度而行的項目建設,由于經常性的超出了社會實際需要,往往直接造成經濟建設的浪費。比如全國各地的機場建設,省級建設完了還嫌不夠,地區也上。結果許多地方候機大樓成為蚊子館灰塵店;再比如鐵路線上許多地方過去為GDB發展搞了鐵路支線項目,建好后了又發現運力實際很低,有的甚至被叫被停運。因為來自春運全國需要火車皮保證等。難道不該說這樣盲目上項目建設不是有病嗎!有的時候,車是提速了,可人行路不行了?,F在有點年紀人就不再敢過馬路,也不敢靠近公路行自行車;有的公路故意擋住人的生活生產必經之路而無形造成大量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那么請問:到底是公路服務車重要還是經濟服務人最重要呢?天上地下到處飄揚著“以人為本”旗幟,干嘛偏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交通建設總是與人生活就這樣格格不入,很奇怪的。
那么,我們過去中的行,又是怎樣一個狀況。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無力全面建設只好集中財力先發展工業建設項目了,當然量力而行實事求是態度。曾經有個企業領導給我說,1962年他上湖北城市建設學院(現歸華中科技大學)暑假回家,就是挑著一半行李一半書籍從武昌走了幾天幾夜回到了他的咸寧老家。這可能當時公路不發達或者運輸車輛不夠原因。但是到七十年代,國家大主線無論鐵路公路航運水運就四通八達了。基本適合經濟建設需要,人們出行是很方便的。如果不相信再舉例現在批文革什么查三代忙得火急急的,這個例子就反證說明七十年代國家交通業的事實發達。但當時,即使國家經濟全面有了發展仍然反對任何形式上的鋪張浪費,去發展好看而不中用的所謂現代交通業。而是鼓勵人們走出家門參加社會活動中去。這樣的鼓勵也包括不要等什么車什么路有了條件好了你再出門。于是,我們七十年代時的少年同學經常三五個沿著公路河堤,武漢三鎮到處走,到處看也是到處玩。這時候的城市工業農業科技交通各項事業都在發展,卻沒有犧牲任何環境破壞環境作為代價。哪時候天是藍的,蘆花是白的,小溝里的水都是干凈的,到處是人的歌聲舞影;盡管七十年代我們的衣著食品看上去沒有現在多樣漂亮;可哪個時候,社會人心是積極的、干凈的、奮斗的、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所以哪個時候,中國就是進入路不拾遺敞門睡覺時代。難道說這樣的生活環境就不好嗎?不錯,現在武漢交通很發達,可作為人如果沒車就不想出門了,到處都是施工后的灰塵,到處都是緊巴巴的堵車,到處都是無序的噪音,到處都見偷窺你的錢財身體的眼睛。這哪是人生活需要的環境!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一到放長假,像跑難似的三五成群結隊往農村跑往山區跑往一切看上去荒郊野外的地方跑。這也就是今天全國驢友熱興起來的原因。說到底,經濟建設目的還是為了服務社會大眾的需要,而不是將社會大眾的利益反來服務經濟建設需求。當我們能夠真正這樣認識主次關系后,就能很好的解決經濟建設中與社會人利益沖突總是交火不斷的矛盾問題,也能夠明白所謂發展房地產業今天局面,是多么慘絕人寰違背人性的一件事情!
------小結:為什么想寫這樣文章出發點是自己六十年代出生人,在改革后罵為餓死一代耽誤一代和白巖松說的粗鄙暴戾一代,就覺得自己有義務來說明過去時光該是怎樣。現在發現文章拖得很長,還發現文章成了前后兩個階段對比。其實,真沒有今不如昔的論調;只是想說實事求是的社會本質性與實事求是追求的希望。當然,也是希望社會更多提倡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真正走實事求是道路而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