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社會是體現勞動價值和幸福價值以及環保精神的社會
題記:在沒有生存煩勞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生活的意義不是為了生存【那如同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飯一樣】,而是“作為人存在的意義”。
從科學共產主義誕生以來,在資本主義不斷加劇的經濟危機中發展不斷豐富完善。對于共產主義的解讀也有許多版本,如何正確理解共產主義就成了問題,下面分幾個部分談一下我的理解。
公有制應該是勞動所有制
共產的含義不應該是共同占有,而是享有,也就是對資源的使用權,不是占有權。是以自然為中心,不是以人為中心。這樣不僅能徹底體現共產主義精神,更有利于批判資本主義法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只有通過勞動才有分配生活資料的權利,使用任何生產資料既不會向某個生產資料私有者支付使用費,社會集體也不會收取什么資源使用費用,集體的公共開支完全依靠從勞動者收入中扣除部分作為積累。
只有徹底的廢除了資本主義社會那種占有生產資料的占有權或所有權,確定每個人的收入完全依靠其勞動付出決定,沒有什么依靠股份獲取收入的做法【依靠股份收入無論多少都是剝削】,才是徹底的勞動所有制社會。勞動者才會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有的的把未來社會共產主義思想看成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股份,有穩定的股份收入這種思想本身就是極端錯誤的,那樣一個人不勞動也會有一定收入,對于誠實勞動者來說還是不公平的。實際上人類社會生產任何產品的成本都直接或間接體現為勞動成本,資金實際上是勞動價值的體現。從上帝的角度看,盡管一切資源都是上帝創造的,可是上帝沒有向人類索取過一分錢。自然人類自己也無權占有任何資源,沒有人有資格超越上帝權利!
以前多數人對于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的理解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往往成為許多人攻擊共產主義的把柄,他們嘲笑說,按需分配了誰還會勞動,社會怎么發展?我認為這也有實現的可能,不過必須指出:按需分配不是想要什么都可以的,而是一部分平均分配,一部分可以按需分配,但也要考慮社會的供給能力。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條件下個人還是要服從集體安排生產,不想勞動是不可能的。只是會形成大鍋飯。在勞動時間極短的條件下,比如說一天只有2個小時以下,那時候人們會強調心情愉快的工作,不是強調效率。對于大鍋飯能夠接受,我們可以想象那時候人們完全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唱歌,或者把工作當成藝術,工作也如同舞蹈一樣有統一節奏。如同現在小農經濟下的農村的一些勞動場景,比如打麥,抬石頭,打谷子等勞動。
不過我認為理想的共產主義還是應該按勞分配,那樣共產主義社會不會出現有人想復辟的可能。不會有人以“大鍋飯”形式不平等為借口提倡私有制。從共產主義字面意義來理解只有實現了徹底的全社會共同享有,所有人完全依靠勞動獲取生活資料,就可以認為他是共產主義社會。按勞分配的形式可以理解為勞動所有制,所有制度形式應該是勞動所有,不是共同占有,不是所有人都要一樣的股份。平均分配的共產主義形式實際上也就違背了勞動所有制原則。資本家的社會科學家可以譴責“大鍋飯”,但是絕對沒有理由譴責“按勞分配”的勞動所有制。當然與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按勞分配不同的是,由于平均勞動時間極短,那個時候完全可以讓所有人都有條件拿一樣的收入,能力差的可以依靠增加勞動時間來獲得和別人差不多的收入。可是現在是辦不到的。
共產主義社會更加強調精神文明發展
共產主義社會不僅是物質極大豐富,更為重要的是更加強調人類精神文明發展,人的價值更多的體現于他的修養:藝術修養以及人品勞動能力等等。而不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人的價值完全被商品價值代替了,一個人的價值完全由他的購買力來決定。這一點恰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才走向極端的。是應該徹底批判的!
追求商業價值的結果就是把人等同于商品,在商品價值高低的條件下造成人性人格的扭曲,造成更多更大的社會階級分化。這種情況下人類是越生產越窮困,越沒有滿足感,可是為了生產人們就必須更長時間的工作,而工作時間越長,人們用于消費的時間越少,實際上他們越不需要某些消費品。可能是沒有時間享受自己買的物品,甚至連和家人團聚的時間都那么寶貴,追求物質生產的過程不僅使人淪為物質奴隸,也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不會如同資本主義社會那樣越生產,越窮困。而是能夠做到“衣食足,知禮儀”。在共同富裕的條件下最終做到消滅犯罪,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社會。就像現在河南南街村那樣,工廠都不用上鎖。
共產主義社會應該是天人合一的社會
以上幾點許多人容易理解,也許有的人也會有類似描述,不過對于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沒有多少人討論,實際上這一點更為重要。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對資源的掠奪式發展的嚴重后果,可是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又如何解決問題?我的觀點是基督共產主義提倡的“凡物公用”實際上才更有利于環保。
高污染高能耗以及資源稀缺的產品,或者是使用頻率不高的產品最適合由社會集體免費提供,并不適合每一個人都購買。由于地球資源十分有限,未來社會絕對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有一架私人飛機,私人汽車,甚至私人火箭之類的。如果這些東西都由集體免費提供,想什么時候用都可以,而且還不用自己維護。那個時候還會有人自己買這些東西嗎?假設那個時候大部分娛樂活動,包括上網,看電影,滑冰,參觀旅游區,各類交通工具甚至旅社都免費了。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使那些公共設施發揮出它們的“使用價值”,不會空置。不會因為收費的緣故使一部分人考慮經濟因素而少消費。同時還可以減少個人開支,以最少的生活資料實現最大的使用價值。
我們拿上網和開車這兩件事來比喻,一個人不可能一邊上網一邊開車,再加上還有其他娛樂活動和休息時間。如果全社會免費提供汽車和上網的電腦,那么平均幾個人中有一臺電腦,一輛汽車都可以滿足使用了。假如每一個人都自己買車買電腦,那么他自己的電腦和車大部分時間都會是閑置的。雖然在買賣中體現了它的商品價值,可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卻極低,比不上公用物品的使用價值。可是有使用價值才完全體現人的幸福指數。任何人只要他的工作時間比用于享受和消費的時間多,那么無論他的掙多少錢,他得到的永遠比他付出的多。有錢可以買豪宅,豪車,高檔消費品,問題是我們有多少時間在使用它們?假如在以后的“凡物公用”的共產主義社會里。多數產品我們都可以免費享受,我們實際享受的比資本主義時代的百萬富翁還多,而且還不需要自己購買某些產品。不是更好嗎?
當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適合公用或者免費使用,比如說食物,和化妝品,服裝等等消耗品。從環保意義上看,如果免費使用極有可能造成浪費,應該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讓人們購買才好。大家看一下免費食堂里倒掉的剩飯剩菜就知道了。在免費消費的項目中有的物品比如說電腦,多一個人消費至少要多消耗電能,但是有點東西,多一個人幾乎不會增加任何使用成本,比如說電影院里,多一個人少一個人不會有成本的變化,是最適合免費的。那樣才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
每個人的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有限的,能夠用于消費的時間空間都是十分有限的,錢再多也不過一日三餐,身眠七尺。所以沒有理由追求物質生產的無止境。那是私有制社會中以追求占有為目的的變態的消費觀念所致的,這簡直是一種罪惡!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占有更多的生活資料,根本不考慮是否生活需要。那也是對商業價值過度追求的體現,這些都是應該徹底批判的。
所以馬克思理想的共產主義實現基礎不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條件下還要發展物質,而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條件下,全社會不會追求物質產品數量,頂多在技術發展的條件下提高產品品質而已。也只有在限制產品數量的零增長得條件下才可以更好的保護環境,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也才可以實現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理想。
綜上所述,共產主義社會的特點就是“共產共享”,“共產”的含義是全部生產資料共同使用【不是占有和所有】,只有參與勞動才有分配權【即勞動所有制】;“共享”的含義是部分生活資料共同免費使用,另一部分應該“按勞分配”。
共產主義社會是真正實現幸福的社會
如上一節所述,只有使用價值才能完全體現幸福指數。在“共享”的條件下完全可以用更少的生活資料實現更大的使用價值,那么我們就不需要生產太多的產品,可以極大的減少勞動時間,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現使用價值【幸福價值】。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條件下,沒有追求產品數量增長的條件下,全社會必然會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人類精神文明。追求人自身的價值:人的道德修養,藝術品位的等等。
幸福是什么?在私有制社會里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只有在那個完全擺脫了物質財富增長煩勞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們不會再考慮怎樣去生存時,會立即得出這樣的幸福概念:幸福就是存在,他超越于生存,在生存狀態下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可是在剝削階級社會里,無論是乞丐還是千萬富翁,都在考慮一天掙多少錢,那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在我們幼年懵懂無知的時候,無論是窮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的孩子無論他是吃著蛋糕還是面包時,他們幸福感覺都是一樣,因為他們沒有為生存所累。之所以許多人都喜歡童話故事,以及武俠,奇幻之類,因為是里面的主人公沒有去工作!
佛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欲望,這根本沒有說明痛苦的本質。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實現欲望太難,總是會擔心得不到,或者是得到的東西又怕失去它。人不能有畸形的非分的欲望,但是正常的欲望應該有。共產主義社會保障每一個人都很容易的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不會擔心失去什么,自然不會有痛苦。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人類像動物一樣必須通過爭斗才能過的好一點。生活在恐懼與焦慮之中,那里有真正的幸福?自然完美的社會也就如同佛的極樂世界,無喜無悲。因為沒有痛苦作為對比時候,幸福的喜悅也沒有了。從懵懂無知的幼年走向成熟的我們思考幸福的時候往往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幸福!
也只有在完全解決生存的問題,不再追求物質數量,社會只是在生活質量改善上下功夫。那個時代的人們才會崇拜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沒有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資本家讓他們崇拜,技術進步的步伐也必定會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在等級社會里人們把更多的智慧用于人類之間的爭斗。也只有在那一個完美世界里,人類才會更看重精神意義上的追求,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如同沒有剝削遠古時代,人人都是詩人。
在沒有生存煩勞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生活的意義不是為了生存【那如同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飯一樣】,而是“作為人存在”的意義。會有更多的時間,好的心情去“和你一起吹吹風”,或是“陪你一起看每一個黎明”。有好心情和時間和所愛的的人一起做游戲。那個時候我們才會完全理解愛情,理解幸福。那個時候的愛情才可以純粹,幸福才不是遭罪。也才可以完全理解藝術,藝術作品里也不會有難么多表現痛苦的元素,藝術更像藝術!我們才會“詩意的棲息著”。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