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讀書生涯
1970年3月份,我從部隊復員到工廠上班當工人。因為是復員軍人又是黨員,所以,進廠后雖然分到金工車間當車工,但還是抽出來搞了幾個月的外調。
第一個外調是落實一部分老工人解放前的歷史問題。和我一起外調的是一位女同志,因比我大八九歲,就叫她大姐,這個外調大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第二個外調是招工外調,廠里剛剛招進一批新學員(絕大部分是老三屆的學生),所以要進行政審外調,和我一起外調的也是一位復員兵。
兩個外調大約持續了3個多月的時間,外調任務完結后,就回到車間正式跟師傅學車工。在當時,每天8個小時的上班時間后,還有下班后一個多小時的政治學習,其他就是自由時間。
我是單身,又是客居,所以閑暇時間除去自己看和工作有關的技術書籍,再看一些政治書籍外,還有大把的時間。消磨這些時間,一是和室友下下象棋,和比較談得來的朋友市里逛逛,僅此而已。
那個年代,雖然仍是文革期間,社會上仍有派性,但是,人們間的交往仍是很淳樸,交往的標準也是按人們的品行而不是政治。這也是我能夠有較多的朋友和書友的緣故。
和我第一次外調的大姐,看我是單身,剛剛進廠,又是客居,便給我介紹三個年齡相仿的家在本市的同事,由此便成為我們廠人所共知“四人幫”。這種友誼,雖然以后隨著社會的變遷,為生計各奔西東,但是持續至今。也是從這時起,開始了我的讀書高潮。
記得應是這年的下半年,大姐看我下班時間無所事事,就托我的同事朋友給我送來一本小說,送來時用報紙包著,打開看,書名《春明外史》,作者張恨水,紙張泛黃,豎版,沒有段落。
說實在的,因為我是66年初中畢業生,在學校時因為學習緊張,老師管得緊,很少看小說。也就是在文革初期,沒有老師管,同學之間傳遞看過幾本小說,像《林海雪原》《紅巖》等,再就是偷偷看過《七俠五義》。所以,對于其他的小說,知之甚少。
我看了不久,感到故事比較好,其他幾位朋友聽我這么一說,都想看,為此,我自作主張把書拆分成4份,每人一份,輪流交換著看。這也是我的讀書生涯中記憶較深的一次。
也是由于這個開端,周圍的朋友可能少了顧忌,陸陸續續給我提供當時很多的禁書。也使得我有兩三年的業余時間沉于小說之中。這里舉兩個我至今難忘的事情。一件是一年春節回山東探家,在北京買的是無坐票,并且是從北京開往濟南的加車。車從北京開出,因為是加車,走走停停,到濟南走了20多個小時。多虧我帶了一部蘇聯小說,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站在車上,看了整整一路。第二件就是看小說《風雨桐江》,我是上白班,下午四點下班,晚上吃完晚飯,洗漱完,8點鐘上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6點鐘看完,洗漱完,吃完早飯就去上班。因為是住集體宿舍,晚上10點鐘以后是打著手電蒙在被窩里看的。
現在想想也還感到有點不可思議,在當時的環境下,朋友們怎么會找來這樣多的書?究其原因,也可能有著幾方面的因素:1.自己的背景比較好,復員軍人,黨員。 2. 文化大革命中的基層不像后來所描述的那樣,在普通群眾還是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人們的交往中重品行而輕政治。3. 從1970年起,除去個別地方,個別單位,個別的政治運動,全國基本處于正常狀態,工人正常上班,農民正常種地,學生正常上學,商店正常營業。4. 得益于我的一個很要好的朋友,他的家庭應是一個文化傳統很深的家庭。
下邊是那兩三年中所讀到書的部分名錄:
張恨水: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
巴金:《家》《春》《秋》《霧》《雨》《電》
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唐人:《金陵春夢》
曲波:《林海雪原》(中學讀過,重讀)《橋隆飆》《山呼海嘯》
馮德英:《苦菜花》《迎春花》
梁斌:《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
周立波:《暴風驟雨》《山鄉巨變》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
馮志:《敵后武工隊》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楊沫:《青春之歌》
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劉流:《烈火金剛》
吳強:《紅日》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
杜鵬程:《保衛延安》(中學讀過,重讀)
高玉寶:《高玉寶》(中學讀過,重讀)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羅光斌、楊益言:《紅巖》(中學讀過,重讀)
金敬邁:《歐陽海之歌》
浩然:《金光大道》《艷陽天》
古典小說: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劉鶚:《老殘游記》
曾樸:《孽海花》
吳敬梓:《儒林外史》
錢彩:《說岳全傳》
褚人獲:《隋唐演義》
佚名:《說唐》
李汝珍:《鏡花緣》
游戲主人:《笑林廣記》
抱甕老人:《今古奇觀》
朱貞木:《七殺碑》
蒲松齡:《聊齋志異》
蘇聯小說:
奧斯特洛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所誕生》
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阿·托爾斯泰:《苦難的歷程》《保衛察里津》
高爾基:《母親》《在人間》
柯切托夫:《葉爾紹夫兄弟》《茹爾賓一家》《州委書記》
《你到底要什么》
法捷耶夫:《青年近衛軍》《毀滅》
沙米亞金:《多雪的冬天》
科斯莫杰米揚斯卡婭:《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亞歷山大·綏拉菲靡維奇:《鐵流》
歐美小說:
杰克·倫敦:《馬丁·伊登》《城堡》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幽谷百合》等
雨果:《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
丹尼爾· 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司達湯:《紅與黑》
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
狄更斯:《雙城記》《霧都孤兒》
莫泊桑:《羊脂球》
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女兒》《神秘島》
《八十天環游地球》
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史蒂文森:《金銀島》
馬克·吐溫:《王子與貧兒》
伏尼契:《牛虻》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以上僅是現在能夠記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不很有名的書,因為
過去近40年,所以也就忘記。寫此文的目的,僅是告訴人們文化大革命的真相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