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于丹比較后的感受心得:實踐出真知
未動筆腦海就蹦出兩字“名人”。最是共性。
名人在中國一直存在,封建社會帝王將相,解放后工人農民戰士模范是英雄,也是名人;改革了尤其后十年,因為廟堂掌事的都出在“知識分子”化,所以與民族啃地瓜派不同吃漢堡派“精英”今上位大大是。然而,大千世界,總要氣象萬千;偏偏在“精英”隊伍里千把關萬考察但還是一不留神把馬未都給放了進來,人家可是清華北大政法財經院校門一天都沒有跨進。又大概物極必反道理吧,每期馬未都博客新文上市,300來字一篇,幾天功夫竟30萬人次查閱,惜字如金啊;想想再過一百年,廣西衛視再議“洛陽紙貴”話題,當代馬未都,嘿嘿首當其中之一耶。
卻不知道為什么,對“精英”占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于丹,總是只見其聲、未見其文。有好事者,將于大帥講座出版,結果怎樣,想馬未都會感慨萬千吧,同樣一片藍天同樣華夏兒女做人待遇如此萬別乃今古傳奇了;知道為什么嗎?因為馬未都文章一出來盜版書商,如嗡嗡叫的蚊子蒼蠅接踵而至。是看見過馬先生幾篇憤怒言辭卻從未見改變效果,沒進過大學門的馬同志倒文雅起來,其實他學學孔慶東來一句“三媽”或許比你寫一兩篇博文效果更好。這應該有道理的,對犯罪分子,人民警察叔叔們,那天不是氣吼吼要對流氓壞蛋來套“三媽”表示。文雅是不夠響亮的,這可是當今中國第一文化節目《春晚》傳出來最富哲學的道理!反觀于丹先生(主流媒體說了她是大師)書籍出來,我上武漢新華書店掃了一遭,影兒沒有。其實我挺氣憤的,人家做人沒有“三媽”,文進文出,為什么反映潦倒?書店也是,就不明白了:為何如此堅定不移要將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到底,干嘛!經濟學家的話難道比于丹先生的傳播更重要嗎?
這大概馬未都漢子和于丹先生最大不同點吧。
什么原因構成馬未都和于丹在市場經濟社會里如此不同。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在今天,因為三十多年前,就將答案向全國寄出。
不錯,馬未都一天沒進過現在大學門。可他三十年前進的大學門是比現在的課堂恢弘一萬倍:他走進的是真正中國社會大學堂。是的,他學了工、學了農、學了軍;社會大學堂就像鍛造的熔爐,紅紅的烈焰就是能培養成鋼。他明白了社會什么才是公平正義的哲理,懂了書本后無窮的辯證法思想,還知曉了矛盾形成過程與解決矛盾的正確之途。這樣的學習環境是真正的練筆基礎和學習大本領的基礎。所以他在八十年代就蓬勃而出,迅速揮發出個人長達二十多年的成績。三十萬人次的閱讀,來自他旺盛生活實踐底蘊后的總結,自然大受社會光臨了。
是的,新中國成立后前三十年包括文革,對培養人才國家走的是大氣候高眼光,是要培養全面了解中國社會方方面面情況包括政治、地理、知識、理論系統下的文化人才,所以才成就了今天馬未都的個人成績單。是啊,過去我們國家為培養人才,全部國家出資政府拿錢,無論你進小門教室還是走進中國社會大課堂,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那天不是緊勒褲帶供全國所有青年投入各種形式的文化學習當中。可是今天的輝煌,還有多少人還能夠記住昨天共和國的無私付出?所以,當有人忘了的時候,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所謂思想就重新占領了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高地,于是當代中國如此如此漢奸“人才”輩出了;無盡的悲哀啊!
或許有人會說,大學學習難道不是教育嗎?不錯真的是教育。但是要知道任何社會形態下的書本知識理論全部來自社會實踐,也就是說實踐高于理論。既然今天的理論是反對毛澤東時代思想的實踐第一位性,也就等同于今天的理論形成空談沒有社會說服力局面,乃天經地義必然。同樣現在打著向國外學習的旗號之理論也來自國外的實踐,而這樣的學習怎么能為中國服務,因為理論的基礎不是中國實踐的產物,也就是說這樣的所謂國外先進理論不過是假洋鬼子們在中國充當一批批買辦利益中間商而已,難道今天中國的一切資源事實出賣不是這樣證明的嗎?!所以,在中國要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情,還必須走中國自己的理論道路即實踐決定理論是第一位性。沒有實踐的理論再走三十年還是會如同今天一盤散沙下的空洞局面是肯定了!
“實踐出真知”----大家一定記住這是毛主席至理名言,學會用好將受益一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