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品牌,沒有銷售渠道的中國制造已經快走到盡頭,目前大概有四條路可以走,部分產業升級,部分產業倒閉和部分中西部承接和部分外資離開。其中,部分產業升級,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是我們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依靠外資,到自立自強完成產業轉型升級,過程可能非常痛苦和困難。但是,這是個不得不進行的戰略調整。
回顧毛澤東時代兩彈一星的發展歷程,對我們今天的轉型是很有幫助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4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毛澤東說:“應該給赫魯曉夫發一個一噸重的大勛章”。
回味毛澤東的“勛章”說,或許也隱含著——他既沒忘赫魯曉夫帶給中國的壓力(轉化為動力),也沒忘蘇聯曾經給中國的幫助。
兩彈一星的起步也是“依靠外資”。 “依靠外資”,依靠別人的技術資金,是發展一個項目最短時間,最低成本和最佳路徑的必然選擇。能夠依靠的時候為什么不依靠?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依靠都是暫時的,最終都是“不可靠”! 從《毛澤東想給赫魯曉夫頒獎 達賴曾盜賣“藏財”》文章中抄來一段:
“ 按照中國學者的研究:1959年10月1日,赫魯曉夫雖然應邀參加了中國建國10周年大慶,但就在天安門城樓之上,與中方積怨漸深的這位蘇共第一書記,竟采取突然襲擊方式,對毛澤東說:“關于蘇聯協助中國生產原子彈的事,我們是不是把專家撤回去?”
毛澤東則不卑不亢,坦誠回答:如果你們的專家要撤走,“我們可以自己試試,這對我們也是個鍛煉!如果你們能在技術上繼續幫助我們一下,當然更好,如果確實不能幫助,那就是你們考慮決定的事了。”
外交部第三批解密的檔案,印證了中國學者的上述論述。蘇聯幫助中國制造原子彈一事,就這樣拖了下來。直至1960年7月,赫魯曉夫單方撕毀了中蘇合作協定,停止幫助中國,撤走所有援華專家。”
赫魯曉夫可能以為毛澤東會求他,可惜“毛澤東不卑不亢”, “我們可以自己試試”!毛澤東的自信成就了我們的兩彈一星,毛澤東的自力更生精神更讓我們后人受用無窮。
毛澤東的底氣何來?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毛澤東年輕時的詩詞就充滿了自立自強自力更生的精神。
1937年11月15日,當國共第二合作談判進行時,他電告周恩來和朱德:“我們的計劃要放在他們不答應不兌現不可靠時還是能夠干下去這樣一個基點上”。
毛澤東1937年的電報好像是說給兩彈一星工程人員聽的。因為,兩彈一星工程就是在赫魯曉夫“不答應不兌現不可靠”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完成的。
這不就是“自力更生”的意思嗎?毛澤東后來進一步表述過,“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可見,毛澤東底氣十足。有了這個“基點”,毛澤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長期依靠別人的技術資金,便宜,簡單,見效快,而且,看上去很美。但如果沒有思想和行動的準備,在別人“不答應不兌現不可靠”時就會喪失自我,變得非常被動。
長期依靠別人其實是一劑安眠藥,依靠時間久了,產生依賴,昏昏欲睡,研發隊伍變成了“山寨”隊伍,久而久之變成為邯鄲學步,自己連路也不會走了。
南美很多國家,曾經GDP高歌猛進,一直是外資引領各國,把這些國家GDP往上拉,政府民眾外資皆大歡喜,一直把你帶到懸崖邊,看那美麗無限的風光。
突然,風向一變,各有各的理由,又是投資成本高,又是利潤低,外資帶著資金技術走了,把你留在懸崖邊。面對沒有核心產業的GDP,這些國家政府和民眾像坐過山車一樣回到原地。
連世界銀行的行長都明明白白告訴你,人均3000—8000美元是陷阱。為什么是陷阱?你沒有核心技術,你沒有自己的研發隊伍。
今天的中國制造要轉變到中國創造,也應該學習借鑒兩彈一星的精神,舉全國之力集合一批研究隊伍,聯合攻關,肯定可以產生一些引領超過別人的核心技術產業。
資金應該不是問題,組織技術工程隊伍也有條件,關鍵的關鍵是學習毛澤東的精神,自立自強,把指導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