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經濟學之(三十)機會成本
什么是機會成本呢?先來看張五常的定義吧,《經濟解釋》云:
“成本是無可避免的最高代價。「代價」是指放棄了些什么。舍乙而取甲,乙就是甲的代價。這樣,成本是指「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問題是,所有成本都是代價,都是機會成本,「機會」說出來是多余的,應該省去。
成本是因為有選擇而起的。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說成本是最高的代價,也就是說放棄的是最有價值的機會。你考慮選甲,要放棄的有乙或丙或丁……哪一個要放棄的有最高的價值,就是你要取甲的成本。……
朋友請你去看一出電影,你要放棄的可能是兩個小時的薪酬,或是休息兩個小時,又或是跟一個貌美如花的女人談心兩個小時。哪一項你要放棄的價值最高就是你看那「免費」電影的成本。如果談心值五百元、薪酬二百、休息一百,你的成本是五百,而其它兩項是不需要考慮的。”
乍看到張五常說,“放棄的是最有價值的機會”,嚇我一跳,那不是白癡么?再看后面的說明,才知道他其實是說:放棄(了)的最有價值的機會,或最有價值的放棄(了)的機會——那個“是”是排版的人不小心加上去的?雖然張五常為我們舉了淺顯易懂的例子,但我還是拿不準這機會成本。照我的理解,機會成本其實也就是預期價值第二高的選擇機會。但是,問題是,那兩個小時里我可以有很多的選擇,除非可以把這選擇窮舉盡,不然“最”或“第二”要著落在何處?也許,我們還在窮舉和評估預期價值的時候,這兩個小時就已經“逝者如斯夫”地一去不復返了!以喜歡用交易成本分析的張五常而言,成本也不是五百,因為對每項選擇進行估價也是需要信息的,而信息費用也是成本——張五常似乎是把它劃入交易費用的。在我看來,除了全知的萬能的上帝外,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現實世界里,沒人能把機會成本搞清楚吧?
在“交易費用和市場”一節,我曾說:“兩個魯賓遜社會的交易費用,可否求助于機會成本呢?機會成本可是經濟學的一個法寶呢,我以為,它足以和馬克思的辯證法相媲美。因為兩個魯賓遜是沒有分工的,所以分工好處的損失正是他們的交易費用?可是這樣一來,對于一個分工的社會,其交易費用是零了?”
我承認,我那幾乎是信口開河,不過是想調笑調笑某人而已。但是,看了張五常的上述定義后,我不禁自戀起來:原來我的信口開河也是頗有經濟學感覺的呢。既然“所有成本都是代價,都是機會成本”,那么交易費用或者說制度成本也一定是機會成本了。而“成本是因為有選擇而起的”,“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那么要確定制度成本,就至少要有兩種制度的比較,也就是說,對于任何單一的制度,我們是無法確定其“內在的”制度成本的——當然,說“內在”是外行的話了,因為“機會”不允許“內在”。
再看《中國的經濟制度》,其中云:“的黎波里的草原公用畜牧,其交易或制度費用是些什么呢?答案是消散了的租值。”我簡直要飄飄然了,這和我的信口開河根本就是同一邏輯呢。可是,問題是,租值沒消散的私有制度的交易費用是零了?
百度了一下“機會成本”,看到如下的例子:“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例如,當一個廠商廠決定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生產一輛汽車時,這就意味著該廠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經濟資源來生產200輛自行車。于是,可以說,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所放棄生產的200自行車。如果用貨幣數量來代替對實物商品數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輛自行車的價值是10萬元,則可以說,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價值為10萬元的其他商品。”
這個例子看起來,好像和張五常的例子沒什么區別,不過舍一個取另一個而已,其實是不然的。關于“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是價值為10萬元的其他商品”,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實實在在的交易,最簡單的就是,你拿“10萬元”和別人換了“一輛汽車”;但是一旦換了,那實實在在的“10萬元”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了。而張五常的例子,你是無法設想一個實實在在的交易的,因為無論你怎么選擇,那實實在在的“兩小時”都是你自己的,所謂兩個小時的薪酬之類不過是想象而已——把想象的東西做成本,是有熊和魚要兩者兼得的意思了,人還真是自私呢。
總之,以我這外行的觀點看,凡不可以設想為一個實實在在的交易的“機會成本”,其實都不是成本,因為這里“舍”的都是虛的。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笑話——也不知道,是不是專門杜撰來調笑“機會成本”的,但杜撰的很好,深知虛實之區別——云:
“一人到飯館吃飯,要了一碗面條,準備吃的時候看見有一人在吃餃子,這人就要店主也給他換了一碗餃子(這店主可真是好人啊)。吃完餃子后這人起身就準備走,店主就急忙攔住他要吃飯錢,這人說:我憑什么給你錢;店主說:你吃了面條就應該掏錢;這人說:面條我又沒有吃,你不是端回去了嗎?店主說:可是你吃了餃子了;這人說:我吃的餃子是用面條換的呀。店主:……”
原來機會成本還可以用來吃霸王餐呢,一笑一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