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觀與內外因的關系。
1、必須高度認識“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這一觀點的極端重要性。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二位原因,這一觀點對于主觀適應客觀、正確認識、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是極其重要的。上面已多次講過,只有深入了解客觀存在事物的性質、特點、這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的聯系或媒介以及相互影響,整體上把握其運行規律。總之了解得越深入、越能從整體上掌握,越能認識其本質、規律,就越能提出正確的解決辦法,以解決存在的問題。一切的了解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出解決辦法。不是為了解決辦法,一切了解就失去意義。了解是手段,辦法是目的;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對于解決問題來說,辦法也是手段。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要解決問題,必須提出正確解決辦法;要提出正確解決辦法,必須深入了解事物的性質。這就是三者的關系,這就是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的第二位原因的最核心的意義。
關于這一點毛主席在《矛盾論》一文中說得很清楚:“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的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這一個法則,對于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關于如何了解客觀存在的事物或問題,毛主席在《實踐論》、《矛盾論》兩文中也講得極為具體,闡述得極為清楚。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毛主席說得很清楚:只有實踐,只有接觸客觀實際,才能獲得真知,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也才能用正確的理論來正確指導實踐,正確指導客觀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毛主席諄諄教導我們要主動接觸客觀、接觸實踐,深入了解所解決的實際問題。如果說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指出要想獲得真知,必須要參加實踐,那么《矛盾論》一文則是告訴人們如何實踐,如何全面了解客觀實際中要解決的問題的特點、性質。毛主席在該文論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觀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為我們如何準確、深刻了解客觀存在的事物或問題,,并找到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最好的鑰匙。每一個革命者都必須下大氣力,必須學好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這兩篇哲學著作,這是我們解決好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問題,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2、兩個觀點的關系。
(1)、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是基礎,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是基礎上的東西。毛主席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的觀點是極其重要、極其正確的,其是我們解決一切存在的問題的根本規律或根本方法,一切革命者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但是從兩者的關系角度說則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是基礎,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是基礎上的東西。前文已經講過,從認識論角度說,客觀決定主觀或外因決定內因是人類認識事物的第一階段。達爾文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就是人類認識事物的第一階段證明。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是認識事物的第二階段,是主觀反作用于客觀或內因反作用于外因階段,即主觀或內因如何更好的適應客觀或外因階段。主觀或內因要生存得好,必須適應客觀或外因。要很好的適應,對人類來說必須對客觀深入了解,提出正確解決辦法,以使客觀環境更有利于人類生存。沒有認識的第一階段,就沒有認識的第二階段;沒有客觀決定主觀的認識,就沒有主觀反作用于客觀的過程,就沒有主觀主動適應客觀環境,就沒有主觀深入了解客觀事物、提出解決辦法,以使客觀環境更好適應人類生存的過程。
(2)不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而且只有通過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我們才能了解事物,進而了解其本質。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現,都是其性質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沒有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就無法了解事物。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說的雞蛋能變成小雞,是在公母雞交配后母雞下的雞蛋在一定溫度下才能變成小雞的現實,使人們認識了雞蛋所具有的性質,并由此推斷出一切由公母交配下的蛋,在一定的溫度下都能變成它們的同類的結論。離開雞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我們是無法了解其性質的。同樣道理,石灰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堊、貝殼等碳酸鈣含量高的原料,經900~1100℃煅燒而成。沒有這些物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的變化,我們是不能知道這些物質具有生成石灰的性質的。我們對草的性質、水的性質以及老工人解放后思想變化了的認識,離開一定的條件,都無法知道。
當然我們對事物性質的了解,是需要人的大腦思維分析的,是要將事物的外在表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但是認識事物的基礎依然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如毛主席在《實踐論》一文中說的外來考察團對共產黨這個事物的認識、了解,就是他們來到延安,看到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條件下,延安人民、共產黨政府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表現,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觸了許多的人,參加了宴會、晚會和群眾大會,聽到了各種說話,看到了各種文件。延安這些事物引起了他們的感覺,在他們的腦子中生起了許多的印象,以及這些印象間的大概的外部的聯系,這是認識共產黨這一事物的第一階段——感性認識階段。 “外來考察團先生們在他們集合了各種材料,加上他們‘想了一想’之后,他們就能夠作出‘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是徹底的、誠懇的和真實的’這樣一個判斷了。在他們作出這個判斷之后,如果他們對于團結救國也是真實的的話,那末他們就能夠進一步作出這樣的結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能夠成功的。’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就是理性認識階段。論理的認識不同于感性的認識,感性的認識是屬于事物之片面的、現象的、外部聯系的東西,論理的認識則推進了一大步,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系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一切方面的內部聯系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展。”
外來考察團先生對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的正確認識,即理性認識,來源于對共產黨及延安軍民的正確的判斷和推理,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來源于對共產黨及延安軍民的各種表現的感性認識,共產黨及延安軍民的各種表現則是在日本侵略中國這一條件下的表現。也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國這一條件下,共產黨及延安軍民才表現出各種積極抗日的言行。考察團先生們將這些“感性認識”用大腦進行思維加工,透過現象得出共產黨和其領導下的軍民是真心抗日的和一定會取得最后勝利的正確認識。
同樣“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后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只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項任務。”這都說明只有通過在一定的條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表現,才能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馬克思之所以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律,因為條件還不具備,資本主義還沒有特殊表現。
無產階級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也都是在一定條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表現、帝國主義的種種表現認識的。都是根據其種種表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無產階級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開始只認識資本主義各個現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聯系。后來就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理解了社會階級的剝削關系。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也是這樣。開始認為一切外國人都壞,于是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等都表現為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后來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并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
總之一切事物的表現都是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我們對事物性質的認識,都是通過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才認識其性質的。沒有在一定條件下事物的表現,我們將無法認識事物。
(3)、所以如此,因為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客觀或外因決定的。一切事物在其具有的性質前提下,其發展變化都是客觀或外因決定的。對人來說是客觀決定主觀,主觀反作用于客觀;對于一切事物來說都是外因決定內因,內因對外因具有反作用。關于這一點,前文我們已經闡明了雞蛋沒有一定的溫度,變不成小雞,石頭沒有一定的溫度變不成石灰,草沒有一定的溫度不能生長,剛下生的孩子沒有一定的條件不會說話,老工人沒有領導和群眾的教育——吹的東風,思想不能改變。在沒有新中國的條件下,妓女不會消失,不會變成了新人,日本戰犯不會被改造過來。這里的雞蛋、石頭、草、剛下生的小孩、老工人等事物發生的變化,都是一定條件下的變化,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會有相應的變化。這就是客觀決定主觀,外因決定內因。雞蛋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就會積極向變成小雞方向發展,溫度不適宜,則會緩慢的消極的發展;石頭、草的發展亦是如此。剛下生的孩子在一定的條件下學會說話,于是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下去;老工人在領導和工人群眾的教育下思想轉變后,在沒有別的不好條件影響下,也會積極主動向好的方面發展的。妓女、日本戰犯亦如老工人的情況。這就是內因反作用于外因,主觀反作用于客觀。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在一般條件下,會大發雷霆,但在病體纏身、氣息奄奄時,還能大發雷霆嗎?一個有某方面特長的人,如果沒有使其特長發揮出來的條件,也是枉然。韓愈的《馬說》里說的“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千里馬只能)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櫪之間。”說的就是外因——客觀的決定作用;我們知道的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亦是說的這個道理。即外因決定內因、客觀決定主觀,同時又存在反作用于外因和客觀的作用。而上面說的三打祝家莊的例子,后來祝家莊——這個事物本身之所以失敗了,不也是客觀、外因變化了的結果嗎?三家聯盟拆散、盤陀路被發現、打入內部的伏兵,這都是客觀、外因。就是這些客觀、外因決定了祝家莊的失敗。
別說任何事物在一定外因、客觀環境下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就是事物本身性質的形成也都是一定外因、客觀的產物。毛主席說的“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階級地位就是一定的外因、客觀環境。是一定的外因、客觀環境決定人們的思想,即性質。老工人的苦大仇深、妓女的出現、日本戰犯的反動等都是一定外因、客觀的產物。毛主席與蔣介石,前者那么善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后者卻那么丑惡,全心全意為自己服務,其品質不都是一定外因、客觀下形成的嗎?再如毛主席在《矛盾論》文中說的“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于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那么為什么強、指揮無誤?為什么弱、指揮失宜?難道不都是一定條件下的產物嗎?對于弱者、指揮失宜者要強起來,指揮正確,不是必須要從客觀尋找強起來的條件、查找在實踐中——接觸客觀實際中(己方和對方都是所接觸的客觀實際)查找失敗的原因嗎?所以無論是其強或弱的形成,還是指揮得無誤或失宜,都是一定的客觀、外因造成的。而且要解決弱、指揮失宜問題,也只能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尋找到解決辦法,除此別無它路。
別說事物本身性質的形成都是一定外因、客觀的產物,就是任何具體事物從產生到消亡,也由客觀、外因決定。舉個例子說,一個蘋果在春天從樹上結出蘋果到秋天蘋果成熟,是健康力量產生到達到極點之時。往后則是健康力量逐漸消減,消極力量逐漸增長,最后完全戰勝健康力量,即蘋果最后徹底腐爛掉。雖然總的趨勢不能改變,但是腐爛的速度在一定條件下是一定有變化的。一定的條件可以使其很快或很慢的腐爛下去。將其放在高溫且蚊蠅紛紛處,就會很快腐爛;如放在無氧且又零度的條件下,就會存放很長時間。就是蘋果從出生到成熟這一過程,決定的亦是客觀、外因。如果沒有水分、養分供應,任何的蘋果都不會生長,更不用說能成熟了。有的蘋果就是因為各種災害(客觀、外因)而夭折。對人而言亦是如此。人從下生到十七八歲成熟,也是健康力量由產生到達到極點之時。往后則是健康力量逐漸消減,消極力量逐漸增長并逐漸最后完全戰勝健康力量,死亡降臨。從成熟后到死亡這一過程中,是速亡還是生存很長久,決定的是一定的客觀、外因。在粉塵飛揚或水、空氣嚴重污染的地方生存,死亡的就快;而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就會長壽。為什么有的地方會成為長壽村,而有的地方則多是侏儒癥?這都是一定的客觀、外因所致!有人會說,有的人長壽是因為會養生或樂觀。養生的方法從何處而來?難道不是一定的客觀、外因使其如此嗎?而樂觀精神的產生,一般的說也都是一定的客觀、外因所。人從下生到十七八歲成熟,沒有食物,無人喂養,一定會死亡。小孩子夭折者,或是先天有病——在母體中的一定條件下所致或后天所得,都是一定的客觀、外因決定。至于有人死于車禍,有的死于自殺,都是速死,前者明顯是一定的客觀、外因造成,后者為什么自殺?能是無緣無故嗎?究其原因依然是一定的客觀、外因所致!
事物本身的產生也都是一定外因、客觀的產物。雞蛋的產生是其母體——母雞決定的,雞蛋能否生出小雞是公母雞能否交配成功決定的。石頭的產生也是一定條件下的產物,雖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其產生的原因。草是一定條件下的產物。人先天共有的性質或秉性、特長或素質不同的形成都是其父母結合的產物,都是其父母的素質遺傳因素的產物,也包括父母所處的環境、生活狀況等。而其父母先天共有的性質或秉性、特長或素質不同也是他的父母結合等的產物。如果把人類在往前推,人類的前身是古猿,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介紹,人類這一最高級動物起源于古猿,古猿源于猴類,猴類源于哺乳類,哺乳類源于爬行類,爬行類源于兩棲類,兩棲類源于魚類,魚類源于簡單生物,簡單生物源于最簡單的有機細胞,有機細胞又源于無機細胞。這一生物進化規律,已經被古生物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生物地理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有關學科所充分證明,尤其是胚胎學中的重演律,證明生物進化中的人類的起源問題,則更有說服力。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最原始只有無機細胞,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無機細胞在一定的條件、外因下逐步產生的。這說明一定的外因、客觀是一切生物產生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外因、客觀,任何的生物都不會產生。
我們承認任何事物除了在都具有各自的性質特點的基礎上,又都存在共同性質,即任何事物面臨出生,必然要走向滅亡,在不斷的由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一類事物都存在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但是任何的事物即內因具有這種性質后,至于能否真的向高級發展,決定的則依然是客觀,是外因。要想向高級發展,必須能夠生存,要生存,必須符合客觀、外因,只有能夠生存下來,才能向高級發展。如果連生存的條件都沒有,又如何能向高級發展呢?不但不能向高級發展,而且一定會走向死亡。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即適者生存,自然選擇觀點,就是無論何種生物即事物的內因,只有適應客觀環境、外因,才能生存,不適應就只能滅亡。是自然環境——客觀環境選擇你的生存——決定著你的生存。據李難主編的《生物進化論》一書中說:“過去的生物有大量的現已不復存在了。······當石炭紀、二疊紀時,兩棲類發育最盛,大多數的目,都完全滅亡了。至于爬行類動物,現在生存的不過四個目,滅亡的就有十多個目。象恐龍一類的動物包括門類之廣,有如哺乳動物中一目一樣,但已經整個滅亡。······我們要知道侏羅紀白堊紀乃至第三紀初期的鳥,滅亡也不在少數。······哺乳類在脊椎動物中,是最高等的一類,也是現在在地面上最稱雄的一類,好像應該現在的比過去多。······但研究的結果,知道也和其它門類一樣,還是滅亡的多。”為什么會滅絕呢?就是其生存的條件不存在了,于是滅絕了。恐龍為什么會滅絕,不也是因為如此嗎?現在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大量的生物、動物在滅絕,而且還在加劇。為什么?不都是其生存的客觀、外因不存在所造成的嗎?最明顯最簡單的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地球上如果沒有水這一客觀、外因,請問,一切生物還能存在嗎?人類還能存在嗎?是絕對不可能的!這都是最充分的說明客觀、外因決定事物內因的最有力證據。
這部分雖然強調了毛主席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的極端重要性,但是它的基礎則是客觀或外因決定主觀或內因。而且了解事物離不開條件,事物的性質、產生、發展變化、滅亡,根本上都是一定條件或客觀或外因決定的。闡明兩者的關系,意在使人們進一步清楚:在事物本身具有其性質基礎上,是客觀或外因決定事物的發展變化,這是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是我們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本方法或原則,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違背。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辯證法觀點,是唯物辯證法觀點,兩者合起來是辯證唯物主義。前者是基礎,是客觀或外因決定主觀或內因,后者是基礎上的東西,是主觀或內因反作用于客觀或外因。沒有基礎,就沒有基礎上的東西,沒有客觀或外因決定主觀或內因,就沒有主觀或內因反作用于客觀或外因。反作用,有積極與消極兩種,這里說的是積極反作用。既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一切事物要想生存、發展,必須適應環境——客觀或外因,那么事物的主觀或內因必須千方百計適應客觀或外因。對人來說,要適應客觀,就必須深入了解客觀存在事物,然后提出解決辦法——施以必要的條件或創造一種客觀環境,以使“外部存在事物”有利于人生存方向發展。這就是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的根本原因,如果不符合,主觀所想就不能實現,就會失敗。而要符合,唯有深入了解事物,別是它法。又深刻了解兩者的關系,能會更積極主動深入了解事物,更好的解決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