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是西方世界的歷史本體論
(黃鳳琳;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兩極世界理論的競爭者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體系理論。他聲稱自己為社會科學提供了一種研究范式而,即超越了既有社會科學的以國家為單位和馬克思主義以社會性質為單位的研究范式,并提出了“中心-半邊緣-邊緣”的世界體系理論。該世界體系是一個,中心區集中了發達國家、邊緣區集中了發展中國家、位于兩者之間的地帶集中了那些較發達國家的不均衡的和不平等的結構體系。
他超越既有社會科學了嗎?不是早就有人提出互存、中心-邊陲的國際關系理論了嗎!他超越馬克思主義了嗎?馬克思對人類歷史上的社會類型作了五個分類,但是他的唯物史觀卻沒有正確說明這些社會類型的歷史替換機制。沃勒斯坦構建的單機世界體系就缺乏對這種唯物辯證法所象征的社會類型的歷史替換動力或機制的描述。如果他的世界體系公式修改為“具有相對落后的社會類型的發達地區-失序的不發達地區-具有更先進的社會類型的不發達地區”,筆者會認為他是天才。不過,他所提倡的長時段、大歷史的研究方法是可取的,因為這至少告訴我們人類的國家或地區的實踐在時空上是互相聯系的。這符合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觀點。不過本體論者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兩極世界理論是對長時段的世界歷史的一種基于歷史經驗的繼承了馬克思的五個社會形態分類的理論抽象。構成兩極的重心國家,可能分別是兩個具有比較社會實踐先進性的國家,也可能一極是超重心國家,而另一極是幾個相對次重心的國家所組成。因此,兩極是一種抽象。兩極重心國家之間的非重心國家依據其社會實踐先進性程度和重心等級或多或少地擁有兩極的抽象屬性。重心等級越低的國家,其內部秩序越分裂,因為它幾乎平分了兩極的抽象屬性。先進的和落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秩序都得以在這些國家中體現。兩極在長時段的大歷史聯系中競爭,構成了社會類型替換的歷史動力和機制。
任何不能對所描述的對象的生成原因作出描述或實踐保留的,都是本體論的。沃勒斯坦的單極世界理論不能向我們說明社會類型的替換動力,是因為他犯了西方社會科學的通病:西方中心主義。忽略了主體的一切價值考量都是本體論的,他用目前西方世界自然實踐的價值觀否定東方世界社會實踐的價值觀,就是忽略了主體。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是一種歷史本體論。這種本體論不否認世界是普遍的時空聯系的,但是忽略了聯系的持續性和階段性。這跟質變、量變的道理一樣。忽略了聯系的階段性,在他的理論中就忽略了社會形態的替換機制。他將犯經濟決定論一樣的錯誤,社會形態會在自然實踐或生產力的發展中自然長進。而這種自然長進是神秘的,是反實踐的認識論。因此,他的理論是西方世界的歷史本體論。
(2011年9月19日)
科學學學派: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
兩極世界秩序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4399&do=blog&id=44349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