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國:對抗與合作共存,緩和是人類的追求
(作者說明:本文是辯論賽的第二部分。因為是命題賽,本文只可做為辯論賽技巧的參考,但對抗與緩和的原理,也有供人們思考的作用,故貼出來。)
各位辯友、各位網友早上好。
首先讓我們對昨天的辯論做個簡單的回顧,抑或叫總結未免不可。
昨天,對方辯友一直強調這么幾件事,一是看不懂我們的文字,無法進入辯論狀態,二是對方辯友以不德為道德標準,而且,在此標準下大談了一陣職業道德,三是說我方論述的道理太過高深,對方辯友不懂。對方辯友抓住這三點,歪打歪緾,以為這樣就能占居上風。昨天呢,一是我方辯友暫時不在,我一應二,再加上還寫其它東西,確實有點太累。思維呢,也有些遲鈍,沒有奉陪好對方辯友,在此致歉。
對方辯友對邏輯不感興趣。但是,人們對邏輯不感興趣可以嗎呢?我方以為不可以,因為,人類在走出叢林之后,有了社會交往呢,需要兩種東西催動,一是情感,我們稱之為情感人,二是理性,我們稱之為邏輯人。二者再加人類的本性,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所以,沒有邏輯,人們就沒法交流、溝通,邏輯載理之故也。再談一個問題,就是哲學,什么是哲學呢?就是把復雜的道理弄簡單,就是哲學。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現象的抽象化。哲學是干什么的呢?是解決各種矛盾、分析問題的工具,也是人類某個時段的最高智慧。所以,人類離開哲學也是不行的。
哲學的邏輯和邏輯的哲學是不是一個概念呢?
不是。因為,前者解決的是哲學的邏輯組合,也即辯證關系問題,后者解決的則是邏輯的更加簡單化問題。好了,我們書歸正傳。
反方
九十八
哲學邏輯是怎么形成的呢?毛主席有這樣一段話:“謂認識客觀真理,即是人在實踐中,反映客觀外界的現象和本質,經過漸變和突變,成爲尚未經過考驗的主觀真理。要認識這一過程中所得到的主觀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觀真理(即規律性),還得回到實踐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存在決定意識。由此可知,哲學邏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社會存在中總結出來的。
我們不妨回望一下人類歷史的長河,戰爭雖然與人類如影隨形,時常發生,但比戰爭與和平時間比率上看,和平年代的比率比戰爭年代的比率大得多,這一事實證明,和平是常態,戰爭是非常態,如果用哲學語言解釋這一現象就是,戰爭的必然邏輯是和平,和平年代必然育孕戰爭。因為,利益占有比積累的差距越大,社會矛盾就會越加重,當人類社會達到矛盾承受的極限時,戰爭不可避免的就發生了,從而開始了利益結構重構的序幕。而利益重構之后,在一個相對時期內,利益處于相對均衡狀態,社會就處于和平狀態。
一個社會是這樣,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反方
九十九
從哲學邏輯的角度講,不論戰爭與和平,還是對抗與緩和,都有個辯證關系問題。為什么我方一再強調它們的辯證關系呢?原因很簡單,即,認識客觀邏輯,也即客觀規律,比如說對抗與和緩和的客觀規律,更好的處理國際關系。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是不是一味的對抗或緩和就好呢?或者說,一味的對抗或緩和有沒有持久的可能呢?我們的回答是,執任何一端,都沒有長久的可能,所以,執任何一端,從哲學邏輯的角度說,都不是好方法,因為,它違背了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的結果只有一個,走向愿望的反面。
反方
一百
大家知道,對抗有程度之分,緩和同樣也有程度之分,比如,如果把對抗劃分三個層次,一般,也就是最低層次的對抗是威懾,中等層次的是通過對戰略空間的控制,實施戰略包圍,最高層次的對抗是戰爭。不同的國家,軍事威懾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中國的軍事威懾目的很單純,就是你別來侵略我,如果你侵略我,我有能力戰勝你,這是一種軍威懾。而另一種軍事威懾,比如說美國,威懾的目的很明確,你得聽我的,不聽我的,輕則我搞亂你,重則我打擊你,再重我占領。軍事包圍呢,一方面是為了威懾或控制,但最重要的是為必要時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戰爭就不用解釋了。一般而言,這是對抗。
但問題是,世界上有沒有純粹的對抗呢?
對方辯友認為,世界上有純粹的對抗,但我方認為,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對抗,包括戰爭,比如,打是對抗,談判是緩和,邊打邊談就是邊對抗邊緩和,但又以緩和為目的,也就是以消除戰爭為目的,這是中國在抗美援朝一直堅持的原則。再比如,以后三十年為例,大家知道(對方辯友也舉了各種例子,我方也給予不同程度的辨析),美國對中國成功的實施了戰略包圍,戴旭先生稱之為C型包圍,我和戴先生在認識有點差異,因為,我認為是瓶式包圍,美國的空天飛機就是瓶蓋子,包括黃海軍演,這是對抗,但是,三十多年來,中美的經濟交往,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而這種交往就是緩和或者叫合作,雖然這種合作總是以中國配合美國為內外在形式,但是,你不能否定這就是緩和。由以上觀之,對抗與緩和有時同時進行,有時交替進行,但以緩和為主,以對抗為手段。
大家知道(對方辯友也知道)中國有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有人說成績巨大,但到底是大是小呢?未來的人們---我們這一代人想努力,但不一定做到---一定會給出正確的判斷,因為,后人總比前人聰明。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是,據相關資料證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竟然以“華盛頓共識”為標準,或者說,以“華盛頓共識”設定的方案,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范本。所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美國。如果說“十條誡令”是美國肢解中國的綱令性文本的話,“華盛頓共識”就是解體中國的具體方案。那么,拿一個解體中國的具體方案為改革范本,中國會怎么樣呢?
現實已經告訴了人們,不贅。
當然,對方辯友稱中國主權經濟的大面積喪失和中國三萬億美元外儲為中國捆綁了美國,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有邏輯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明白,對方辯友所說的中國捆綁了美國是謊言。為什么對方辯友制造這個謊言呢?因為不在本辯題之內,不贅。但是,有一點,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對方辯友的邏輯:美國控制中國---中國捆綁了美國----中國現在該同美國對抗了,所以,以后中美間對抗是常態。這個邏輯對不對呢?對方辯友以為對,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絕對真理。但我們說,錯,因為,美國控制了中國,從邏輯上說,中國捆綁美國就是不存在的,因為,它不可能,而事實也證明,不是中國捆綁了美國,而是美國捆綁了中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明確是美國捆綁了中國。當然,對方辯友的邏輯錯誤,在辯論過程中畢畢皆是,恕不一一列舉。只是,對方辯友擅長于黑白顛倒之術,又缺少點自審之心,總能宏論滔滔,闡述價值顛倒之理。
但是不是中美就必然走向對抗呢?
我看未必,因為,中國可以通過啟動解構之策(解構是另一種合作形式,沒有對方的響應解構就不起作用),把對抗消滅于美國肢解中國戰略的旅途。或許有人說不可能,但是我們認為完全可能,比如,建構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向往、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激活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共同追求,同時構建社會動態糾錯機制,啟動戰略控制點,同步互動,相互配合,就可以把對抗消融于緩和之中。
而這,也是我方堅持認為,中美間緩和必然趨于常態的原因。
但關鍵是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站在哲學的高度,就可以看到化解對抗于無形之法,站在對抗的角度,執一端而不顧其余,就只有對抗了。當然,戰略哲學是個國家最高智慧的,是個化風險為機遇的智慧問題。
反方
一百0一
對方辯友稱,對于不懂哲學的人來說,我方觀點都是廢話。
我方在今天的開頭語中就談了這個問題,不贅。
但是,必須指明的是,本輪次辯論的是中美對抗或緩和的問題,這就證明,辯論的不是個小孩過家家的問題,而是個國家戰略的問題。而對方辯友不懂得戰略哲學,就證明對方辯友沒有辯論的資格。一個連辯論資格都不具備的人參與辯論,而且還是國家戰略安全問題的辯論,對方團隊是不是該換人了?
反方
一百0二
如果不換人,繼續辯論下去,大家說對方辯友以后的辯論會更搞笑?
反方
一百0三
我們繼續我們的思緒,繼續讓我們的思緒飛翔在國家戰略安全的天空上。
對方辯友一再聲稱,我方拿哲學壓他們。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大家知道,中美對抗或緩和,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中之中,而國家安全戰略建基于什么之上呢?
戰略思想。
戰略思想是怎么產生的呢?馬克思早就說了,存在決定意識,也就是說,戰略思想是對國際客觀現實的思考、提煉與總結,也就是昨天我方提到的抽象。抽象就是把復雜的現象簡單化、邏輯化,形成易于操作、便于操作的邏輯模型,而這個易于操作、便于操作,又可以立馬見效的邏輯模型,就是戰略哲學。
對于一個不懂得戰略哲學的人,沒什么好辯的,所以,我們只能繼續我們的思考。
大家知道(天下人都知道,就是對方辯友不知道),有陰必有陽、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高必有低、有東必有西、有南必有北,兩兩相對,相互對抗,相互制衡,相互制化,毛主席總結這種哲學現象時,稱為對立統一律。制化是什么呢?制化就是解構、轉化。什么條件下才能制化呢?強弱力量懸殊巨大,如果雙方力量相等,一方面失去了制化的意義,另一方面也無從制化了,因此,制化的前提必須強弱差距巨大。但是,必須分清楚的是,以弱制強,裁而化之,助弱為強謂之制化。如果以強制弱呢?那就不叫制化了,而叫以強噬弱。所以,人們必須搞清楚這些概念。為什么要搞清楚這些概念呢?因為,如果搞不清楚這些概念就無從分析判斷,無從分析判斷也就無從選擇應對方案、應對措施。
當然,對方辯友可能又說了,我們又在談哲學。
是啊是。戰略的本身就是個哲學問題。對方辯友有疑問,只能證明對方辯友不懂戰略,不能證明我方所談戰略哲學問題就是錯誤的。
接著聊制化。在古代戰略哲學中,制化這一招是專門對付強大的一方時時欲吞噬弱小的一方的,而且,必須達到以弱制強,裁而化之,助弱為強的戰略目標。關鍵問題是如何達到這一戰略目標。大家知道,國家與國家之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系統場。系統場中有各自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所構成。如果人們把這個系統場擺放到平面上,就不能發現系統是由空間構成的。這些不同的空間有大有小、有強有弱。當然,強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是一。其二,既便是強或弱,其內部也有不同的層次,比如,在這方面強的一方是強點,而在另一方,弱方,也有強的一面,而這個強大的一面,或許恰恰是強的一方的致命弱點。比如,前三十年中國在經濟上很弱,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創造了一個個人類奇跡。相對美國而言,在經濟、軍事裝備上中國很弱,但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奮發向上這一點上,就是中國強而美國弱了。所以,前三十年的中美較亮,中國在戰略和戰術上,基本上都是大獲完勝。
但中國同美國較亮的目的是什么呢?
創造和平環境,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科學文化、軍事實力,造福全國人民,同時造福世界人民。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和平是主體,對抗是手段,是為了達到和平的手段。因之,中國現在不會,將來也一定不會放棄和平這個主體,而以對抗為主體。所以,從哲學邏輯的角度說,中美緩和是必然趨勢。要達到中美緩和的戰略目標,就得以制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戰略制化有哪些內容呢?
一、思想文化制化。
二、價值標準、價值目標、價值邏輯制化。
三、制度機制制化。
四、戰略空間制化。
五、戰略高點制化。什么是戰略制高點呢?從道義上說,反強扶弱為制高點。從科技上說,領先世界的是制高點。從數學上說,快速把幻想、科學推理轉化為數理邏輯的強大能力為制高點。
或許有人說,價值邏輯也能當國家戰略?其實,價值邏輯不僅可以當國家安全戰略,而且是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價值邏輯是解構其它價值邏輯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是軟戰爭必須具備的核心。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形成價值邏輯的是價值目標,沒有價值目標就沒有價值邏輯,沒有價值邏輯軟戰爭注定全敗。
反方
一百零四
雖然網絡中斷頻頻,但仍然阻斷不了我們繼續思考的苦旅,或者叫飛翔。
接著還是談戰略制化。戰略制化的哲學原理源自哪里呢?源自“皇極經世”、“奇門遁甲”和“玄空風水”。對方辯友可能認為這下機會來了,因為,我方所舉三種書,均是封建迷信,可以歪打歪緾一陣子,也就是說,終于有反擊的機會了。但問題是,對方辯友讀懂這些書了沒有?肯定沒有,因為,讀懂了就不會簡單的說是封建迷信了,也就是說,人云亦云而已。不過,人云亦云加之顛倒黑白,是對方辯友擅長之術,玩一下此術給網友增添點樂起,也是一種好現象。
為什么說戰略制化哲學原理源自那些書呢?
其一,它們是通過數字表現的,也即數字化合。
其二,數字的力量強弱,是由時間與空間兩方面界定的。
其三,系統場的動態同步自動互動機制。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戰略哲學制化原理。
或許對方辯友說,這三種書他們看過,但沒有我方所說的這些文字。但是,沒有文字不等于沒有戰略哲學制化原理,這就需要思考了。
美國只有霸權式戰略智慧,但沒有戰略哲學制化原理的智慧,這是一。其二,從另一方面說,美強中弱,而美國又志在肢解中國。置此可知,選擇戰略哲學制化原理,正需要這樣的條件。具體操作我方在前面闡述了五大制化,不贅。
反方
一百零五
或許對方辯友說,他不懂戰略哲學制化原理,所以辯論這些沒用。
呵呵,對方辯友的這一沒用觀點,恰恰證明對方辯友所談的對抗也好,緩和也罷,都是面對客觀世界無所適從的表現。
那么,從邏輯的角度說呢?對方辯友的無用論邏輯,自證了一個客觀事實:對方辯友的所有立論,都建立在主觀想象的基礎上。
反方
一百零六
所以,主觀想象要想變成真理,需要事實檢驗。用毛主席的話說,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客觀事實是,歷史反復檢驗了對方主觀想象是錯誤的。
或許對方辯友說我們的反駁又跑題了,呵呵,但對方辯友的跑題論,恰恰自證了一個客觀事實:黑白顛倒。因為,對方辯友黑白顛倒叫辯論,我方反駁叫跑題,這樣價值顛倒的邏輯只有對方辯友才能創造出來。
使用戰略哲學制化原理有哪些好處呢?
一、化對抗為緩和,創造合作的機會。
二、代價最小、效果最優、回報最大。
三、簡便易行,容易操作。
四、以內制外、以外助內,同步自動互動。
五、以點控面。換言之,以點為撬動戰略制化的樞機,實現戰略制化的目標。
反方
一百零七
對方辯友一再大談菜譜,我們就以菜譜為例,看看對方辯友的邏輯是否成立。
對方辯友說:“就算你把菜譜背得再熟,你要做碗米飯出來,你總要有米吧?”
其一,菜譜說的是菜,而不是飯。
其二,既便對方有價值顛倒之能,卻無法以飯為菜。
其三,有菜譜,就必然有菜,因為,菜居前而后從邏輯上說才可能有菜譜。
其四,如此邏輯顛倒而又混亂,恐怕小學生也不會犯此等低級的錯誤。
其五,顛倒而又混亂的邏輯只能自證:立論與論證混亂不堪,值得一駁的太少。
所以,對方辯友還是理清思路才好,避免總是令網友讀之暗笑。當然,也可能網友不笑,相者相反。這只是我們的推理,兩種可能都有。因為,人們總不會為如此混亂的邏輯大聲叫好的,當然,也可能有人叫好,比如說,我就為對方辯友叫好:
特棒!!
累了,又想寫點其它東東換換思維方法了。
反方
一百零八
對方辯友如果分析、反駁了我們任何一個邏輯,并且證明了我方論證過程出現的邏輯錯誤,那也可以叫辯論。
呵呵,我方基本論述完整,對方辯友可以拆解我方邏輯。
告訴對方辯友如何辯論:以自己的邏輯,拆解或反駁對方的論證錯誤,證明自己的的立論是對的,而對方的立論是錯誤的。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是對對方邏輯(論證過程)的分析,解構,證明對方是錯的,而己方是對的。對方通過同樣的邏輯分析,證明另一方論證過程在邏輯上有沒有問題,同時證明另一方立論是對是錯,這就是辯論。如果不經邏輯論證,那就不是辯論了,是什么大家清楚。
既然我方一再通過邏輯論證證明雙方觀點、邏輯,而對方竟然連基本的邏輯都不講,不要說邏輯完整,但基本上能說得過去,也算辯論,呵呵。本來,聽說對方辯友是律師,其邏輯論證能力一定了得,本次辯論一定奇趣橫生,沒想到如此不堪,遺憾。
寫東西了。呵呵。
反方
一百零九
戰爭與和平、對抗與緩和,在人類社會交替運行,戰也是為了正義或生存空間,和也同樣為了正義與生存空間。
但是,戰爭與和平、對抗與緩和有個對比選擇的問題,對比選擇就離不開哲學,因為,哲學是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找出最佳解決方案。如果一個國家如對方辯友那樣,不論輕重緩急,也不管國家安全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對抗對抗,只有對抗,唯有對抗,結果還是對抗,對抗的意義可在?說白了,對抗與緩和,因國家安全需要而靈轉,因戰略需要而摳動戰略之樞機。
反方
一一0
二楞子雖橫、雖嚇人,在社會生活中還湊合,但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卻常常得到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崩潰,比如說美國的中東戰略。現在事實證明,其戰略根基早就分崩離析。
一一一
在冷兵器時代,二楞子可能是員猛將,是克敵制勝的猛將,但是, 再猛的猛將不一定是戰略家。
比如對方辯友,如果放在冷兵器時代,看其楞言楞語的勢頭,可能是劉邦贊美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猛士。但猛士還是需要點戰略哲學、戰略智慧的滋養的。
有點戰略智慧,總比光有楞沒有智強,當然,有智沒有勇,也就是沒有戰爭勇氣和戰爭意志也不行。
當然,戰略智慧往往是取得最大成果,付出最小代價的東西。因為,具有非凡戰略智慧的人,往往能借助戰略制化原理,化解風險,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比如說毛主席。
反方
一一二
上下五千年,遍觀環宇內,沒見過有沒有規律的戰爭與和平,也沒聽說過有沒有規律的對抗與緩和。有規律,就必然有哲學,因為,哲學是對規律的簡化和邏輯化。故爾“易經”云:簡則易行、易行則易能。
哲學為什么要邏輯化呢?就是用邏輯解決操作模型的問題。
再則,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什么?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
整個宇宙是這樣,戰爭與和平、對抗與緩和也是如此。所以,沒有一直打下去的戰爭,也沒有一直對抗下去的對抗,只有動態循環交替的規律,或時間長與短之分。這是宇宙的基本規律,也是戰爭與和平、對抗與緩和的基本規律。中美之間、中歐之間、美歐之間,莫不是如此,莫不遵循這一基本規律。所以,偶然超越基本規律的現象可能出現,比如說彗星出軌,摔到地上,但偶然現象無法代替基本規律,也無法證明基本規律就不是基本規律。因之,站在全球的高度看規律,宇宙就如同一張小圖,但如果抱著偶然現象為規律,而且呆在井底看天空,那偶然現象就可能成了絕對規律。當然,偶然現象有沒有必然規律呢?有,一定有,因為,必然是通過偶然現象呈現的,沒有偶然,也就沒有必然。所以,彗星脫軌也是必然,所不同的只是,這種必然現象概率很小。概率大者為普遍規律,概率小者為偶然規律。
反方
一一三
未來是歷史與現在的繼續,回望歷史,必然能從中窺視到未來的影子。
所以,站在未來看今天,今天是未來的歷史,站在昨天看今天,今天是昨天的未來。
對方辯友,這就是大歷史觀,而對方辯友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
想不通不等于不存在大歷史觀。只有具有大歷史觀的人,才能從茫茫宇宙中看到動人心魂的哲學景觀。
反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