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田嘉力網友聊聊:其實資本市場經濟才有絕對的斗爭哲學
資本的市場經濟干嘛來?基本都是自顧自地各自逐利。只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般不管洪水滔天。用句古話形容一下,也就叫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既然市場經濟根本帶有自私性,那就必然制造離散型的社會。
盡管資本的市場經濟,經常也有名目繁多的聯合體,但每個人自成一個小社會,基本都是松散型的暫時聯合,而且肯定是以即期利益或者預見利益為紐帶,只要利益關系突然消失,聯合也就不復存在了,人們重歸于離散型的生存方式。即使資本市場早已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是如此,甚至有著“以鄰為壑”的內在邏輯,所以尋求個體性的不可侵犯。這大致就是資本化市場經濟的人文特征。
個體自由絕對化的資本文明,正是一場永無休止地追逐利益的零和運動。或者按照主流派的慣用說法,也就叫做“零和游戲”。“零和游戲”的數學特征,實際就是減法原理。減法原理比較淺顯地告訴人們,參與“零和游戲”的那種離散型的自由個體,或者也叫絕對自由的“個體社會”,本質上算是一種絕對化的相互排斥現象,也就是絕對化的競爭現象,帶有你有我無的運動規律,因此隱含你死我活的斗爭哲學。
通俗地講,你死我活的斗爭哲學,也叫“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且大魚與大魚之間,小魚與小魚之間,同樣存在競爭生存的叢林法則。盡管你死我活的斗爭哲學,在資本化的市場中,往往通過偶爾激化才能表現出來,但這種機理卻是永存的。所以,追求資本化的市場共贏目標,往往只是富于幻想的一種長期追求罷了,而且經常顯得不切實際,這是不可否論的個體社會的存在形態。
離散型的個體社會,反映到文化需求和政治訴求上,同樣也有絕對的多元特征,即不以他人為參照,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制度維持。但絕對多元的文化需求和政治訴求,必然反映為思想觀念的互不融合。這種互不融合,更要命的是排斥講聯系的辯證法,于是就以離散的孤立的絕對的思想交鋒為特征,哪有真正意義的穩固聯合?
田嘉力網友為無法聯合而悲哀,正是因為沒有深究本源問題。我個人堅定認為,不必為此感到絲毫奇怪,這一切正是資本的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盡管資本的市場經濟,表面上也是假惺惺地文縐縐地反對共產黨的斗爭哲學,但在本質上走得更遠、走到極端、走向謬誤了,更有一種內在的無原則、無立場、無方向、無善惡、無是非、無理性的只講利益的絕對化斗爭哲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