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王也揚尊孔非革命的荒謬言論
近日,一篇題為《對文化不必過多政治解讀》的文章被刊登在一家叫做《人民論壇》的雜志上,同時也被掛到了網(wǎng)絡媒體上(其原文附后)。讀過該文之后,深感這是一篇典型的尊孔、非毛和非革命的文字。其中的謬論百出,為了正視聽,需要進行一些駁斥。
該文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不久前的一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cè)的國家博物館(原名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門前,突然地出現(xiàn)了一尊高 9.5米 的孔子青銅塑像。消息傳開,全國輿論為之嘩然。某門戶網(wǎng)點隨即進行的民意調(diào)查顯示,70%以上的網(wǎng)民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反‘五四’精神”,“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以反帝反封建為根本目標的民主革命背道而馳”,“是文化趨于落后保守的重要標示”,“是要重新用儒學禁錮人民和青年的思想,讓歷史走回頭路”等等譴責之聲一浪高過一浪。要求將其拆除的呼聲同樣很高。正是在這樣剛剛樹起的孔子塑像有可能不保(不過是“有可能”而已)的情況下,王也揚發(fā)表了這篇文字。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保住那尊孔子像(但也決不僅僅是一尊銅像)制造輿論。
該文以“對文化不必過多政治解讀”相標榜,然而,其通篇都在對文化進行著強烈而過多的政治解讀。請看——
第一,他說:“對文化進行過多的政治解讀,是近代中國的不幸歷史給我們造成的一種不平常心態(tài)使然。此前千百年來,人們對待文化的心態(tài)要平和得多。”的確,在“近代中國”之前的中國,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籠后,“千百年來”,“人們對待”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心態(tài)”,確實“要平和得多”。豈止“平和”,孔子被捧為“萬世師表”,是“大成至圣先師”,孟子被尊為“亞圣”,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和當權者,對他們一直都是頂禮膜拜的。其結(jié)果如何呢?眾所周知,其結(jié)果就是導致中國陷入極端貧窮落后和被動挨打的境地,招致帝國主義列強100多年侵略、掠奪和奴役的“不幸歷史”。痛定思痛,于是,才有“五四”先賢們的奮起反封建,才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革命。而正是堅決地不妥協(xié)地反對了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思想,中國人民才獲得了思想的大解放,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才得以獲得新生。這樣一些中學生都熟知的近代史常識,王也揚既貴為近代歷史的研究員,難道卻不知道么?
第二,王也揚說:“當神州大地日益融入全球化,地球村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學’與‘中體’之爭還有多少意義?如果任何單一文明都不可能成為‘普世文明’,那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否永遠只是夢想?國人在諸如此類的討論中,似乎總也理不出頭緒。”不錯,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進行,中國的“神州大地”確實“日益融入全球化”,“地球村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這是否就能說,所謂“西學”與“中學”之爭就沒有意義了呢?如果真的沒有了意義,那么,鄧小平當年為什么要那樣強烈而堅定地進行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的政治斗爭呢?為什么從江澤民到胡錦濤都一再地強調(diào)要借鑒人類一切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但是卻“決不照搬歐美的政治模式”呢?
王也揚又說:“如果任何單一文明都不可能成為‘普世文明’,那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否永遠只是夢想?”很顯然,王研究員是主張將某個“單一文明”成為“普世文明”即近年來某些“精英”們所稱之為的“普世價值”的。然而,他所說的“單一文明”究竟指的是那個文明呢?難道是中國的孔孟之道么?如果是中國的孔孟之道,那么,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果然會接受孔孟之道為其文明模式,如王也揚在文中所說的那樣,對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西方列強100多年來對中國的侵略、奴役和掠奪且不去說他,就是今天,比如近年以來,美國就日漸深入地介入到周邊國家對中國領海主權的爭奪中,并且日益鮮明地站在那些國家的立場上。難道這種作法是中國人民“所欲”的么?可他為什么還要這樣地“施于人”呢?
王也揚還說:“國人在諸如此類的討論中,似乎總也理不出頭緒。”國人“總也理不出頭緒”。看來,王也揚是“理出來”了。然而,他究竟“理出來了個”什么“頭緒”呢?原來,他“理出”的是西方的“普世文明”,或者叫做“普世價值”。王也揚這就露出了馬腳,原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西化”分子,也就是當年鄧小平所嚴厲斥責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分子。正因為如此,所以才從他的嘴中噴出了“‘全盤西化’亦非包藏禍心的洪水猛獸”這樣的大糞來。
第三,王也揚說:“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江后浪推前浪、涓流匯海共融通的歷史過程,用‘誰勝誰負’的斗爭哲學解釋不了,用‘仁者愛人’、‘和為貴’則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我們自己‘心底無私’不糾結(jié),世界文明大道便是浩浩蕩蕩的坦途。”人所共知,王也揚所說的“誰勝誰負”的斗爭哲學是有其明確指向的,因為毛澤東生前曾經(jīng)多次地告誡過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在中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誰勝誰負的問題并沒有解決。王也揚的“誰勝誰負”就是針對毛澤東的此類言論而說的。顯然,王也揚對毛澤東是極其不屑的,因為他的“誰勝誰負”之類的“斗爭哲學解釋不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江后浪推前浪、涓流匯海共融通的歷史過程”。
而孔孟之道呢?那確實是“至圣先師”之言,是萬古不變的真理,只要照了他的“仁者愛人”、“和為貴”來辦事,做到“心底無私不糾結(jié)”,“則可以走遍天下”,“世界文明大道便是浩浩蕩蕩的坦途”。好一個“心底無私不糾結(jié)”!就以上面提到的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領海與島嶼之爭來說,只要中國做到“仁者愛人”,做到“和為貴”,做到“心底無私不糾結(jié)”,誰要哪個島嶼都不跟他“搞爭論”,都“無私地”讓他去占領,那么,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就鐵定了是“可以走遍天下”的,“是浩浩蕩蕩的坦途”。可是,我就有點兒不明白:當年西太后不是制定了“盡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欣”的“無私”而又“不糾結(jié)”的對外政策么?可是卻為何西方列強仍然要不滿足,仍然要跟中國人“糾結(jié)”,直到1949年被提出“誰勝誰負”的“斗爭哲學”的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將其攆出國門才肯罷休呢?
第四,王也揚在文章的最后說道:“我相信,時至今日,文化就是文化,絕沒有那么復雜了。”按王也揚的意思,“時至今日,文化就是文化,絕沒有那么復雜”。然而,其實,王也揚的此文本身就體現(xiàn)了他的復雜心態(tài)。透過該文可知,他是極其尊孔的,是熱烈贊賞國家博物館在其門前樹立孔子像的舉動的。與此同時,他對種種反對的言論是極其反感和痛恨的,是唯恐那個高達 9.5米 的癆什子被拆除的。為此他心中著實很糾結(jié)。然而,他又不直說,卻拐彎抹角地去談什么文化的“政治解讀”。表面上看,他客觀,公允,超然,不偏不倚,一副正人君子相,這也是孔老二所教導舊讀書人應該練就的一副“中庸”“和諧”相貌。然而,就像孔子當年一有了點兒實權就立即殺了政治異己少正卯一樣,王也揚的文章中也充滿了殺機。他在文中對毛澤東的種種殺伐態(tài)度,就是一個例證。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附:對文化不必過多政治解讀
最近,國家博物館在其北側(cè)廣場上豎立了一尊孔子銅像,此事引起國內(nèi)輿論的關注,有媒體稱之為“釋出重要信號”、“意義非凡”云云。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國家博物館豎一尊銅像,這本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但大家似乎非要從一個文化現(xiàn)象談出政治不可。
對文化進行過多的政治解讀,是近代中國的不幸歷史給我們造成的一種不平常心態(tài)使然。此前千百年來,人們對待文化的心態(tài)要平和得多。絲綢之路、西瓜番薯、玄奘取經(jīng)、鑒真東渡,中外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孔夫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概括出了全世界都通用的倫理準則;《三字經(jīng)》頭兩句話就把文化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說清楚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是鴉片戰(zhàn)爭一聲炮響,此后的歷史,使得文化與征服、挨打、屈辱扯上了關系。亡國滅種的危機感,民族、社會何去何從的焦慮,賦予了文化太沉重的負擔,于是文化變成了救國的實力、批判的對象、斗爭的武器、振興的標志……“逝者如斯”的孔老夫子便不得消停了。
喧囂的年代過后,國人心態(tài)漸趨平常,文化才開始被當作文化來看待。然而新舊今昔之間,一個字眼越來越多地掛在人們的嘴邊,曰:糾結(jié)。當孔子恢復了其應有的“圣賢”地位,中國近代思想覺醒的歷程又該如何評價?當神州大地日益融入全球化,地球村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學”與“中體”之爭還有多少意義?如果任何單一文明都不可能成為“普世文明”,那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否永遠只是夢想?國人在諸如此類的討論中,似乎總也理不出頭緒。
此時借鑒別人的實例,會有所幫助。從儒學文化圈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們看到,傳統(tǒng)文化完全可以被當作寶貴財富加以珍惜、保存。“全盤西化”亦非包藏禍心的洪水猛獸,到頭來唐服、筷子、方塊字;仁、義、禮、智、信一樣沒有失去,證明“全盤”如何如何之言不過夸張而已,哪有這種可能?何必那么在乎!而社會文明進步卻不可阻擋,“君君臣臣”注定只會成為歷史文化符號,再不會體現(xiàn)權力與服從;“父父子子”關系也自然調(diào)整,想不調(diào)整也做不到,因為時代變了,時代比人強。這些都說明,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長江后浪推前浪、涓流匯海共融通的歷史過程,用“誰勝誰負”的斗爭哲學解釋不了,用“仁者愛人”、“和為貴”則可以走遍天下,只要我們自己“心底無私”不糾結(jié),世界文明大道便是浩浩蕩蕩的坦途。
再回頭說文化與政治的關系。政治本來是文化一部分,可是在經(jīng)歷過“文革”的一代人頭腦中,政治要統(tǒng)帥文化的觀念根深蒂固。按照當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政治要解決的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你死我活”問題,沒有什么能夠比生死問題更重要,所以政治便可統(tǒng)帥一切、沖擊一切,文化當然也包括在內(nèi),以至唱歌跳舞這種再普通不過的大眾文化活動,也要加上別樣的意義和目的,最后弄得原本斑斕的文化變成了一種色彩、一個調(diào)門,謂之“文化大革命”。其實老百姓對“萬花紛謝一時稀”的局面非常不滿,斥之“革文化的命”。如果我們今天還用這樣的觀點看待國家博物館豎立孔子像,盡可以做出種種文章。但我相信,時至今日,文化就是文化,絕沒有那么復雜了。
2011-02-18 11:21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論壇》
原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chuàng)文章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