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求官,不擇手段——簡單分析一下孔儒為什么會言行不一
孔儒言行不一,雖然以教導別人當君子為要務,但在孔儒祖師爺孔老二的身教之下,大多數儒生最終都成了偽君子。孔儒的虛偽,是由其基本理論“禮”的性質所決定的。所謂“禮”,就是“等級規范”,不同等級擁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是“禮”的實質。因此,任何對“等級”僭越的行為,都是違背孔門之“禮”的。我想無論尊孔、反孔的網友,對這點應該不存異議。但是,這卻是與生命的本能相違背的,“進化”是一切生物的根本特征,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打拼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安穩的呆在自己的層級上,而是為了要進步、要改變自己的狀態,也就是說要超越自己所在的“等級”。比如,當年那些苦寒儒生懸梁刺股,所為何來?還不是奢求著有一天能金榜題名,改變自己的所在“等級”,僭越自己的社會等級,就是“違禮”。這里以孔子事跡為例,來說說孔門的言行不一。
先從《論語》里面選一段: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翻譯:
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里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介紹一下: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而季氏又是魯國國君的家臣,也就是說家臣的家臣要叛亂,來召孔子同去,孔子居然也打算應召,要是不是子路攔著,孔子可能也就跟著去造反了。這完全違背了孔子宣揚的那一套,不事魯國國君而事家臣的家臣,這那里還有半點“萬世師表”的樣子。但孔子也確實很無奈,作為一個破落戶子弟,沒有什么背景,原來的權力體系中沒有自己的“股份”,要想實施自己的主張,只能入股“新公司”,所以孔子對于造反者的征召躍躍欲試也就可以理解了。關于孔子對反叛者的支持,還有另外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源于墨子,如下:
【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問,不對。景 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 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 必務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 乞,君身幾滅,而白公僇。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是以言明而易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景公曰:“嗚乎!貺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 】
翻譯:齊景公問晏子說:“孔子為人怎樣?”晏子不答。齊景公又問一次,還是不答。景公說:“對我說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為是賢人。今我問你,你不回答,為什么?”晏子答道:“晏嬰不肖,不足以認識賢人。雖如此,晏 嬰聽說所謂賢人,進了別國,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調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國,已經知道了白公的陰謀,而把石乞獻給他。國君幾乎身亡,而白公被殺。晏嬰聽說賢人不虛君主的信任,擁有民心而不作亂。對君王說話必然是對別人有利,教導下民必對君上有利。行義可讓民眾知道,考慮計策可讓國君知道。孔某人精心計劃和叛賊同謀,竭盡心智以行不正當的事。鼓勵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導臣子殺國君,不是賢人的行為啊。進入別國,而與叛賊結交,不符合義。知道別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亂,不是仁義的行為啊。避人后策劃,避人后言說,行義不可讓民眾知曉,謀劃不讓君主知曉。臣晏嬰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處,所以沒有回答。”景公說:“啊呀!你教給我的很多,不是您,則我終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
這兩則故事都說明了孔子試圖以結交反叛者來謀求官位,這與他的理念是不合的。所以孔儒“言行不一”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嘴巴上將“禮”抬得太高了,而現實總是很殘酷的,“喪家之犬”要想成為“君子”懷中的寵物,是很不容易的,單單將自己的皮毛洗干凈弄整齊遠遠還不夠,只會邀寵賣乖也不行。辦法有兩條:第一“君子”還沒有寵物犬,自己使命賣弄贏得主人喜歡;第二條就是整垮君子懷中原來的寵物,自己取而代之;但這兩個辦法都不夠“尊禮”,所以孔子看著天下“君子”的懷中都已經有寵物,因此將目光投向那些還沒有寵物的家臣也情有可原。
在我看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實在是被他自己的理論所害。想要,又要裝,結果啥都得不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