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孔子不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而現在“代表”了——評《劉泰特談話67、68:孔子不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
探索者
劉泰特說:“一個重大的誤區,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孔子的思想是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于是反對專制就反到孔子的頭上,而且歷代帝王只是歷史匆匆過客,只是專制實踐的眾嘍啰,而孔子才是專制文化的總代表,是祖師爺,因此擒賊先擒王,于是斗爭的矛頭集中的指向孔子。”
既然如此,看來劉泰特非“中國人”也,然而,劉泰特確實又是一個“中國人”。這說明了什么?這最起碼說明了劉泰特是一個顛三倒四,毫無思維邏輯的人物。一個顛三倒四、毫無邏輯、思維混亂的人物,不僅是絕對不會有什么“獨立思考 閱讀經典”,也絕對不會杜撰出什么有“道理”的東西來的。這還僅僅是其“美文”的開頭,其后更是烏七八糟,令人昏昏!其謬誤都是顯然的,因此無需一一駁斥。當然對這樣的一個人物也是無法與其進行什么“交流思想”的。因此,在這篇拙文中,筆者只是想與其他讀者進行“交流思想”。
筆者認為:具有“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孔子的思想是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的這“一個重大的誤區”的首先是劉泰特。這“一個重大的誤區”“影響著他的思維”。他把孔子捧得太高了。
一、在過去“孔子不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而是“帝王專制”“代表”“孔子”“的利益”
對此,只要查查歷史就知道了。
《孟子·滕文公下·6·3》: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也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以吊乎?”
請注意:是為何是“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而不是“君三月無孔子,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為何是“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而不是“君三月無孔子,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這是因為“君”——“帝王”是孔子的利益所在,“帝王代表了孔子的利益”,并非相反的緣故。
再看,在歷史上,孔子生時,做的最大的官是魯國的“司寇”,相當于魯國的“大夫”,而魯國是一個面積不足“方百里”很小的諸侯國,“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于百里””””(《孟子·告子下·12·8》).魯國國君為“侯”。
孔子死后,(請注意:甚至于)封建統治者對孔二先生賜封的最高“稱謂封號”是: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武宗賜謚號是“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世祖福臨“更國子監孔子身神位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孔子’”,也不過僅是“王”和“師”。而“王”和“師”,在帝王(皇帝)眼里不過都是一些奴才而已。對此,只要看看大清帝國的那些“王”和“師”,見到大清皇帝時,都是雙腿跪倒磕頭如雞搗米,并且口里連連自稱“奴才”,就知道了。那時,孔子還是“帝王”(皇帝)的奴才。奴才只是主子的走狗罷了。奴才代表不了主子,而主子卻能代表奴才。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因此說,在歷史上,“孔子不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而是帝王代表孔子的利益。
二、現在是“孔子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了
但是,由孔二先生的“九五”牌塑像于2011年1月11日“無聲無息地”悄然地“站在了天安門廣場上”,就使問題發生了天壤的變化。
“九五”是什么?“九五”,是《易經》中的卦爻位名。九,是陽爻;五,是第五爻。《易·乾》:“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于天,故飛龍在天,┅┅猶若圣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故“九五”,是中國的一種封建文化,它在中國封建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義,就是特指“皇帝”,即所謂為“九五至尊”。
因此,現在的孔子的身份已經發生了天壤變化:歷史上“帝王”(皇帝)奴才的孔子現在已經搖身一變也成了“帝王”(皇帝),由奴才變成了主子。
當然,“帝王專制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
所以,現在“孔子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了。
在過去“孔子不代表帝王專制的利益”,而現在“代表” 了!
過去孔子僅僅是“帝王”的奴才;寄生在“帝王專制的利益”上的毒菌,而現在卻是“帝王”的“帝王”;“帝王專制的利益”的“代表了”!不是嗎!
三、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這正如上海的工人賺了幾文錢,開起小小的工廠來,對付工人反而兇到絕頂一樣
魯迅在一九三一年論述三十年代文藝界的階級斗爭時曾經說到:“至今為止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像這椅子很可恨,一奪到手就又覺得是寶貝了,而同時也自覺得自己正和這‘舊的’一氣。……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這正如上海的工人賺了幾文錢,開起小小的工廠來,對付工人反而兇到絕頂一樣。”(《上海文藝之一瞥》)
魯迅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竟然能看到預言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而且看得預言得如此清楚準確,真令人欽佩之至!
不僅“魯迅極其才華,文字精致而又透出生活中的思想”,“而且栩栩動人”;不僅“他在微觀上揭露事實入木三分”,而且眼界廣闊而深遠,視角全面而沒有“片面”!“特別是魯迅代表了普通中國人的利益,這一點要十分肯定”!
顯然,“魯迅又極其片面,因此吸引了大量淺嘗輒止的中國人”,又是劉泰特說的一句胡話。因為,只有魯迅全面,才能“吸引了大量”的“中國人”!而不是“片面”!
(1011.2.14.14: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