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孔子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帖,題目中的這個“曲”指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帖中說——
孔子這一句話,可以說與馬克思主義異曲同工。因為不管馬克思理論多深奧,到了中國,應用起來也就是一個平均二字。不管是城市工廠生產資料公有也好,農村人民公社也好,說到底,還是得大家收入平均,生活水平平均,才算是人民當了家,作了主,社會才安定,人民才幸福。這也是擁護馬克思主義的人們至今念念不忘的追求,所謂的公有制,所謂的公平正義,在他們眼里,在他們實踐中,說到底,也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有網友說,看了這樣的東西,會讓人聯想到漫畫里的跳梁小丑。大于也有點這樣的感覺。但是看到一些跟帖,對這個問題好像也有些不太清楚,所以有必要也來說一說個人的看法。
馬克思沒有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話,如果非要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用“不患寡而患不均”來表達,那么也就將就將就著用吧。這個帖中說到,“不管是城市工廠生產資料公有也好,農村人民公社也好,說到底,還是得大家收入平均,生活水平平均,才算是人民當了家,作了主,社會才安定,人民才幸”,可見,樓主也承認馬克思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對全體人民的,在“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下,大家平等。
但孔老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出自《論語 季氏》,全文如下——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要正確的理解這段話,必須特別注意其中“有國有家者”這幾個字。在春秋時代,什么樣的人才算“有國有家者”呢?請看——
“嚴格地說封建社會的要素是這樣的,在一個王室的屬下,有寶塔式的幾級封君,每一個封君,雖然對于上級稱臣,事實上是一個區域的世襲的統治者而兼地主;在這社會里,凡統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統治者,同時各級統治者屬下的一切農民非農奴即佃客,他們不能私有或轉賣所耕的土地。”(張蔭麟:《中國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頁27)
也就是說,“封君”才“有國”,“有土地”的才“有家”;各級統治者屬下的一切農民非農奴即佃客是“無國無家者”。所以,孔老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均”是對各級統治者的“均”,“無國無家者”是“均”不到的。這就如同在吃人肉的宴席上,在分吃人肉的時候,也要講究公平公道的情況一樣。
不少人都喜歡“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后來的一些被吃的人還拿它來作武器,其實他們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與孔老二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經大相庭徑。雖然唱的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曲”,但其“工”卻有了本質的變化。一個一個是要維護私有制,一個是要埋葬私有制;一個唱的是怎樣人吃人,一個唱的是打到人吃人;曲同而工異也。
順便想提一提的,一個是對孔老二的很多話都要這樣去讀,才能夠真正地認識他。另外一個就是有的人既讀不懂孔老二,更搞不懂馬克思,卻敢在這個論壇跳呀跳呀,真佩服他們的厚顏。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