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于上世紀80年代初根據國家要求實行“軍轉民”。所謂“軍轉民”并不是在軍工的生產線上直接生產民用產品,而是另起“爐灶”,在軍工企業里重新建座民品廠。因為原來的軍工生產線是根據軍品生產的工藝要求設計的,改為生產民用就必須更改生產線。這樣一改,經濟上不合算,技術不可行,強行更改就會導致軍品生產的終結。然后從軍品生產上抽調一批懂軍工生產和軍品科研的人去學習民品生產技術從事民品生產。這樣的結果導致民品生產萎糜不振,最后在市場大潮中幾乎全軍覆沒,而軍工科研與生產又大受影響。當初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在其他相同的民品企業投資該項民品。
這其間,世界核大國的核技術經過幾十年突飛猛進,特別是乏燃料后處理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與應用;世界核電大發展,而我們的核電才蹣跚起步,乏燃料后處理技術甚至遠遠落后于剛剛進入核俱樂部不久的印度。
全世界鈾礦在目前核電需求量下只能開采20年,如果考慮新增核電機組對鈾的需求,則全世界鈾礦只能開采10年左右。說得明白一點:作為稀缺的戰略資源,經過少數核大國幾十年的瘋狂掠奪和瓜葛,鈾資源已經所剩無幾,鈾礦開采進入了尾聲。而我國的核工業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中卻在軍轉民,生產化肥、鈦白粉、不干膠等普通民用化工產品,核能料的生產降到最低水平,導致鈾儲備甚微。
過去有人批評美蘇擁有毀滅地球數百次、幾千次核彈頭。其實不管美國人好,蘇聯人也罷,他們都知道,不管打什么樣的世界大戰,都不會去毀滅地球,更不會毀滅數千次。人家之所以開足馬力大規模地生產核燃料,目的無非就是要儲備核燃料,因為這些核燃料最終不是用于戰爭,而是用于核發電。通過核發電后卸下的乏燃料仍有97%的鈾和新產生的新的核能料钚。這些乏燃料經過后處理還可以循環使用以增效60--70倍。
鈾礦開采完以后,之前哪個國家開采得多,生產得多,那么他的鈾儲備就多。而且鈾礦開采完以后的鈾地質勘探、鈾礦開采、鈾水冶、鈾純化、鈾轉化、鈾濃縮等核電前段工業都將通統退役。只存在核電廠相關的乏燃料后處理廠以及核燃料原件廠。我國在核電后段的乏燃料后處理工業上至今還是空白。
在爭搶世界最后的鈾礦開采當中,我國政府似乎并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仍然看不到國家的力量參與世界鈾資源的競爭,而是僅憑單個企業的微薄力量參與。中核集團公司唯一家在國外開采的鈾礦---尼日爾阿澤西鈾礦,國家并沒有投入分文資金,中核集團公司不得不通過在香港借殼上市進行融資,其開采規模之小,進展之慢,與在尼日爾開采已久的法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鈾存儲量之少將決定中國在未來清潔能源的開發上幾乎沒有多大的空間,因為中國的水電開發空間已所剩不多,風電和太陽能支撐不了大工業,未來的能源消耗將不得不仍然依靠成本高昂和高排放、高污染的煤電。我國將長期處于道德底端而遭受國際壓力、成為他國碳關稅被征收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