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效率略論
公平即公正,平等,不偏袒。《管子·形勢》中有“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所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大小莫不載”。公平是反應社會文明進步的狀態,它屬于社會制度的范疇,是體現人與人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的地位。在這里要說明的是公平不是平均主義。它是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關系及其地位,它包括社會成員對社會資源占有狀況、對勞動成果分配狀況、社會規范及其適用狀況。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表。
效率是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投入產出的比率,它屬于經濟學的范疇。它是評價生產活動結果的標準,而決定效率的因素有生產者、生產工具和科學管理。效率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它反映是社會生產水平的發展狀況。
社會公平關系到社會的平安與穩定,生產效率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在人類追求和諧和發展的今天,弄清它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今思想理論界,由于受某些精英言論的影響,將公平與效率兩個正向關系的概念說成了反向關系的矛盾。可以說是指鹿為馬,混淆視聽,遺誤社會。
為什么說公平與效率是一對正向關系的概念呢?所謂公平,在社會中應該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公共資源的占有公平,二是社會規范的公平,三是社會分配的公平。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是由這三個層面的公平狀態所反映的。
第一層面,對公共資源的占有公平,是指某一區域共同體或集團的成員對共同體或集團內的自然資源及產品的共同占有。以及對社會公共產品(包括社會公共設施、教育、醫療、保險、就業、住房等)共同占有,這是社會真正公平的基礎,也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第二層面,社會管理規范的公平,是指將社會成員平等對待,為其參與社會活動的成員提供一視同仁的條件,沒有種族、等級和階層的限制,這種公平在資本主義初期為掙脫封建枷鎖顯得尤為突出,已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所謂公平的核心。
第三層面,社會分配的公平,這一層面相對復雜一些。因為作為分配,有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完全不同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都是勞動者共同享有。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比例對勞動者財富占有的結果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多大影響。這是因為社會財富的共有使得勞動者成了社會的主人,只要是為了祖國的建設,為了將來的幸福生活,為子孫后代,在人們能維持正常生活的前提下,是不會去過分在意初次分配的。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還將公平地享受免費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即再次分配)。所以社會成員認為社會是安全公平的,社會也是和諧的。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情況就不一樣,因為勞動者除了勞動力是自己的,其他什么也沒有,只有初次分配才能體現勞動者的價值和在社會中所占有的財富。因此,初次分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在資本主義體制中工人不滿低工資經常發生怠工、破壞機器、罷工、甚至自殺(如富士康的十三跳)等宣泄自己的不滿。盡管在資本主義社會也存在著再次分配,實施社會救濟,但它的主要對象是失業者和社會邊緣人物(老弱病殘),對于在職的工人是不救濟的。私有制企業中出現怠工、罷工等宣泄自己的不滿,其實質,是職工的公平感失衡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況。我曾寫過一篇有關社會公平與社會穩定的文章(發表于《求索》2003年第四期)將對社會的公平感失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詳細論述。
效率,它表現為生產過程中投入與產出比率,而影響投入產出比率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者和生產工具。雖然生產工具的改進可以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嚴格的講,決定投入產出比率的決定因素還是生產者。因為,其一,先進的生產工具,也是一種腦力勞動者的物化勞動。腦力勞動者的勞動只不過是通過新的勞動工具來體現。其二,一個企業要長期獲得超過社會平均生產效率的效率,最終不能由生產工具來決定。這是因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不能為一家企業長期獨有,所有生產工具都是一種社會化的工具;并且任何先進的生產工具都需要勞動者來操作,越是先進的生產工具就越需要有責任心的高技能人員來操作,而責任心的形成必須是主人翁意識的發揮。有的說管理出效率,不錯,管理得好是可以出效率,但是我們想一想,管理的辦法是怎么出來的?管理辦法的執行和管理對象又是什么?這些都是人——勞動者,所以嚴格地說影響生產效率的決定因素只能是勞動者,而非別的什么東西。生產企業的生產效率要達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即潛在能力的充分發揮。
既然勞動者是影響生產效率的決定因素,那么勞動者的心身健康、知識素質和對社會及單位的公平感將對勞動者潛能的發揮起著重要作用,而心身健康、知識素質是可以通過醫療和培訓來解決的。只有潛能的發揮是由人的主觀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在人的潛能中最主要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即工作的積極性、工作熱情。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情況主要是由人的公平感來決定的。
社會公平具有兩大功能:其一,社會公平對社會成員具有激勵作用,它能激發人的工作積極性,工作熱情,開發人的潛能和創造力。激勵作用又能反過來激發人們對公平的追求。人類社會不正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追求公平嗎!一但人有了追求,就有了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一但轉變為生產力就會變成無窮無盡的物質力量。其二,社會公平還具有一種合力功能,所謂合力就是一個團體或國家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形成的特殊型態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集體力量。集體力量的形成最基本的條件是團體或國家成員的團結。而團體成員間的相互平等、公平、認知和信任是構成團結的要素,平等、公平是基礎,任何團體或國家一但合力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會克服一切困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
個體潛能的發揮只能產生局部的活力和單個的亮點,集體力量的形成就好比核聚變的沖擊波,它能排山倒海,無堅不摧。
由此可見,勞動生產效率乃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都是由勞動者潛能發揮的程度和社會成員所形成的合力狀況來決定的。也就是說社會的公平狀況決定著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這也是與人類社會追求公正、公平、民主、自由、文明的目標是一致的。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公平和效率不是一對反向的矛盾關系,而是條件與結果的正向遞進關系。就是說越公平的社會其生產效率高,社會整體效率也就越高。如果社會不公平,非但不能發揮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潛能,還會產生一系列社會矛盾,甚至出現社會動亂以至暴力革命。一個矛盾突顯的社會,其社會的管理費用(維穩)又要增加多少?如果出現社會動亂或革命,將對社會生產力又會產生多大的破壞?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我們很多的精英為什么不能夠理解呢?
問題討論到這里,有的人會對我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既然公平產生效率,我國前三十年怎么經濟發展緩慢呢?到七九年,不是說經濟已達到崩潰的邊緣了嗎?
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要全面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需很大的編幅,我在這里只厄要地進行闡述,清讀者認真思考。首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該是開始于1957年,按照制度的延承可以算到1978年,也就是22年。中國共產黨接管政權時的中國,正于毛澤東主席所說的:就是“一窮二白”。農業落后,只能靠天吃飯,江河經常決口,時而赤地千里,每年有幾千萬人討米,很多人都是衣不遮體。工業就更差勁,工業品都帶著個洋字、洋油、洋火、洋瓷盆、洋布、洋鐵皮、洋泥吧(水泥)等等,可見一斑,基本上沒有民族工業。1949年剛解放,由于毛澤東主席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廢除了一切與外國的不平等條約。這就損害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接著就對中國進行封鎖和打壓。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在朝鮮戰爭爆發的同時美國就派第七艦隊侵入我臺灣。當侵略朝鮮的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進犯至鴨綠江邊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為保家衛國,將敵人拒之于國門之外,毅然派兵入朝作戰。打了三年,將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從鴨綠江邊趕到三八線以南,確保了中國工業基地東北的安全,鞏固新生的共和國人民政權,洗去了東亞病夫的恥辱,激發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熱情;接著,1958年為了支援中東炮擊金門、1962年中印反擊戰、60年代的援越抗美、1969年中寶島之戰、1974年的南海海戰,中國一直處在戰爭或準戰爭狀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長期封鎖,加之國內反對勢力的破壞搗亂,中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解決了八億人的吃飯,解決獨立與尊嚴,解決了發展問題。毛澤東去世時,糧庫里存了夠中國老百姓吃三年的糧食,八萬座大中型水庫,不計其數的小水庫和比較完備的水利設施,農村30%的實現農業機械化;建成了工業門類齊全的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和龐大的基礎設施,第三大軍事強國,制造了二彈一星,不少科研成果領先于世界;世界110多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美國總統親自跑到中國套近乎。你說美國會與崩潰的國家交往嗎?中國成為世界少有的一無內債二無外債,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社會和諧的國家。只有二十多年時間,中國跨越了資本主義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我們速度是快還是慢,經濟是到了崩潰的邊緣嗎?說崩潰的人是陰謀,是為了掌權的需要。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除血性掠奪型就是公有制,公有制最大的特點是公平,只有公平才能調動絕大多數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釋放絕大多數人的潛能。只有這樣我們的生產效率才會高。前蘇聯的發展和我國前三十年的發展充分說明的這一事實。
第二,新中國前三十年不是大鍋飯絕對平均主義嗎?
首先要說明一點,公平不是大鍋飯,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前三十年也不是大鍋飯,不是絕對平均主義。我之所以這么說,因為我是過來人,有親身體會,城市和農村都是執行國家 “按勞分配”政策的。
在農村,首先是口糧指標的分配,是按人頭和工分以及上繳的肥料來分配,一般是人頭占60%(是為了照顧士屬戶),工分與肥料占40%;其次在工分評定上,一般采取現場評定、包工、定量計工等方式,也不是大鍋飯。特別要指出的是“現場評定”,即由參加某項生產勞動的所有成員,在當天收工后坐下來根據勞動者當天的表現〔即出工出力情況〕進行集體評議,以確定每個勞動者所獲得的工分值。當時的農村確保了獎勤罰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效保證了按勞分配政策的執行。當時的勞動日單價低,這也是事實,但這是由于當時農田水利建設的任務巨大以及公共積累造成的。因為當時農田水利建設和其他的公用及建設事業是沒有效益的,但又都要計工分,這就攤薄了產值的勞動效率。這幾十年農民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吃的過去水利及基本建設的老本,不信你可以到農民中間去問一問。所以過去的農村根本就不是大鍋飯和絕對平均主義。又有人會說,那為什么到了分田到戶就能吃飽飯呢?其實能吃飽飯并不是分田單干的原因,大家去查一下分田前后的糧食產量你就清楚了。因為分田單干后,糧食產量并沒有大幅度增加,并且有限的增產也是由于化肥和良種的推廣造成的。還有農民單干后就不再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了,這樣農民的勞動似乎都是有效勞動,效率也就提高了。
在城市,過去也不是大鍋飯,干部有廿五級工資制,工人有八級工資制,參加工作時不象現在大學畢業生與農民工同等待遇,過去大學畢業生一年以后每月就可以拿得40多元,普工一年以后每月只能拿到20多元;并且每次加工資也不是普加,只有20—40%的指標,指標分到車間或科室,根據工作業績和現實表現,由大家面對面公開評定。這樣真正達到了激勵先進,懲罰落后的效果。而現在企事業單位的一般職工才是真正的大鍋飯。一加工資,就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干好干壞一個樣,基本沒有什么區別。加之現在私有制的大量出現,官商勾結,腐敗橫行,導致了人們公平感的失衡,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熱情,也就更談不上發揮絕大多數人的潛在能力了,所以也就致使當今社會的生產效率的整體下降。這種整體降下,我們可以 兩個方面直接感覺得到,其一,我們在工作中最怕的是什么?是外出找人家辦事。大部分單位都是不負責任,部門繁多,相互推諉。老百姓概括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有時一點小事要跑好幾趟,求好些人還辦不好,真是極度的效率低下。其二,我們可以查找一下,過去在生產過程中每投入壹元錢和現在每投入一元錢其產值是多少,就知道公平與效率是什么關系了。當然,在只注重效率不計公平的社會也能帶來社會的發展,也能調動一小部分人的工作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但它產生的效率是有限的,是少數人力量大?還是多數人力量大呢?這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嗎!總之社會公平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前提和條件,失去社會公平必將影響生產效率,甚至帶來社會動亂。
既然公平與效率是這么顯而意見的因果關系,但幾十年來,為什么沒有人來討論這個問題,糾正其錯誤認識,以至于隨聲附和或肯定認可。這是因為在改革初期,精英們為了毀掉公有制,對中小企業進行釜底抽薪,停止國家投資,稅費照收不誤(內企是外企的兩倍),不進行技術更新和大修改造;接下來就培養蛀蟲,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過去的主人變成了打工崽,企業內部失去了公平,從而導致了企業效率低下以至虧損,無法經營。這時我們的精英學者們為糊弄百姓,說是大鍋飯制度造成的。她們騙術真高,使大多數人信以為真,以致到現都認為企業難以經營是公有制公平造成的。精英們就以公有制、社會公平而造成企業效率低下為由,接著就是砸爛“三鐵”、改制,全面摧毀公有制經濟,推行私有制。當私有制促步形成后,為了加速資本的積累與壯大,就把公平與效率作為一對矛盾提出來。他們認為這是一對矛盾,實質上是把這兩個正向概念定格在分配層面上。大家知道在私有企業內,對工人越公平,資本的效率就越低,所以我的精英們就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并且強調要保證投資者的效益。確認這對概念是矛盾關系,其實質就是掩蓋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剝奪,“效率優先”為中外資本家的殘酷剝削提供了政策保障,所以出現黑磚窯,黑煤窯,富士康的十三跳也就不足為奇了。要資本家對工人公平,這不是要老虎不吃肉?真是天大的笑話。更何況為提高自己的效率還有大人們保駕護航呢!這些精英們真是滅絕人性,卑鄙無恥,下流至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