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年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確定了“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課題研究。研究的結果是:“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睂@個結論,我是不贊同的。
的確,醫療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中國老百姓所面臨的“三大民生問題”之一?,F在有種說法叫“返貧”,據調查中國“貧困農民”中有40%以上是由于生病、又遭遇高昂的醫療費而“返貧”的。調查發現:我國有48.9%的居民生病不去看醫生,有些人自己買藥吃,還有人壓根兒不采取任何治療措施。在去看了病的患者中,經醫生診斷該住院治療卻未住院的也達29.6%。還有,調查分析認為,生病未就診、未住院且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的患者中,有38.2%是由于經濟困難;應該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于經濟困難。城鄉低收入人群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達到了41%,遠高于一般收入人群。
“三大民生問題”之二,就是“教育產業化”。 “教育產業化”是中國的特色,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里,教育早已不是“民生問題”了。目前世界上,中小學“義務教育期間”,除了戰亂和非常落后的國家,哪個國家會向小學生收學費?哪個國家的中小學學費,會像中國收的這么多?恐怕是沒有了。就連文革前雖然沒有講“義務教育”,卻只是小學學費2.5元,中學學費5元,大學沒有學費。中國的任何中學生,只要能考上大學,也就有了公費醫療、城市戶口、國家負責分配工作。農村的孩子,只要成績好,考上大學,可以不用家里負擔一分錢。而現在所以敢向小學生大收學費,敢于對“義務教育”幾個字視若不見?就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們發明了“教育產業化”這個邪惡的口號和理論!盡管對學生收費很高,但中國的教育經費投入極少,在全世界屬于少得可憐的一種。當國內有人胡說中國是“舉國興教育”、“再苦不能苦教育”時,《參考消息》上有人指出,中國是用占世界1%的教育經費,來對付占世界25%的學生。
“三大民生問題”之三,是“住房產業化”。近年來房價卻持續猛漲,漲速越來越快,一年比一年高。前幾年還只有百分之幾,今年的房價據說已經比頭年上漲約1成。這情況合于所謂“市場規律”嗎?當然不合。美國普通房子的價格,其相對價、有時甚至是絕對價,大都沒有北京的中等商品房貴。蘇聯解體后,俄國許多社會福利,并未因蘇聯解體而被廢除。俄國人民仍然享受著免費教育、基本免費醫療、不收水費、免費供熱水、而交通費和電費都極其低廉。特別是,俄國政府在房屋私有化的時候,每人有18平方米是免費供應的。18平方米以上的部分,價錢也很便宜,決不像中國的購房老百姓、幾乎要終其一生的努力才能買到一套帶有“土地使用年限”的住房。我不明白的是,既然中國買的房都有“土地使用年限”,那究竟算什么“私房”呢?那么在本質上豈不還是一種“向國家租房”,不過是一口氣租它幾十年罷了。
我們中國,雖然驕傲地走著和俄國不同的政治道路,口頭上的“社會主義”名號還在,沒有解體,但是中國的“社會福利”幾乎全部“解體”了。公費醫療幾乎沒有了,教育單位已成了“高價收費”的機器,水電費不斷上漲,免費暖氣、熱水供應從來沒有過,交通費也在不斷上漲……。
既然醫療、教育、住房問題,成為了中國人民頭上的新三座大山。那么,有關部門宣布這幾項改革的失敗,又有什么不對呢?
因為,改革初衷本來就不是為了滿足民眾的需要,而是為了轉嫁財政負擔,而且它也最終很好地實現了這個目標,雖然老百姓有些不滿但是精英們滿意了呀,改革不可能沒有人承擔成本和代價,作為改革初衷的目標都很好實現了,這怎么能說改革失敗了呢?
在1980年代初期,由于政治上的需要而提高工資、減少積累(收買人心),國家財政連年出現赤字,減少財政支出就成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為此就出臺了各種給財政減負的“改革步驟”。首先是拒絕給企業提供資金,進行“撥改貸”,這是把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轉嫁給銀行承擔;而企業還繼續跟毛澤東時代一樣要向財政輸送高額的稅收和利潤,由于失去了原來返還份額,國有企業就成了政府的“提款機”。
例如大學教師的工資,在物價連年上漲的歲月顯得很低,教育部多次打報告,要求給教師漲點工資。最后不肯漲工資,但是同意“破墻開店、文憑批發”,這實際上是開口子讓教育通過自己掌握的壟斷資源去社會上攫取財富,在財政之外去老百姓那里尋求財源,來滿足他們的利益要求,這其實就是歷史上的“養官于民”政策。后來朱的教育產業化政策,則把這一政策后果推向了極端,使得高校在短時間內獲取資源數量,迅速攀升到歷史的頂點。
在毛澤東時代晚期,中國85%的人享有醫療保障,但是醫療事業的GDP不過300億元人民幣;在2000年中國醫療產業產值達到7000億元,但是享受醫保待遇的群體不超過人口的15%。由此可知,讓老百姓享受醫療保障,其實對GDP翻兩番一點貢獻都沒有。而不顧一切地追求GDP數量的增長,都是“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被包裝成為“硬道理”。
以前教育、醫療和住房,都有很切實的解決方法,不需要人民自家出高價,現在都成了不出高價就得不到的東西,這三個方面都變成了別人可以“趁人之?!?, 要上學,多拿錢來,要治病,多拿錢來,要房子出高價。一個人處于“危難”之中,必定意味著失去了選擇余地,談判地位就急劇下降,不得不接受對方的價格敲詐,談判地位的極端不對稱是不合理收費高價服務得以維持的原因,而所謂的改革使得多數人在這些方面的談判地位急劇下降。精英們不是很喜歡說有“危”就有“機”嘛,改革如果不把不“?!钡臇|西變成 “?!?,又怎么能給少數人創造機會呢?
2010-7-6
風之谷書院http://130012.blog.tianya.c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