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上海首先“轉基因”啦!
老實說,這題目我自己也覺得很有些別扭。開始是用的“帶頭”,這樣題目就成了“武漢、上海兩市帶頭‘轉基因’啦!”,這不符合事實。
因為最近武漢的“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自己在武漢市,主要不是在宣傳“轉基因”科普知識,而是把請市民品嘗“轉基因”米飯作為重頭戲,拍了很多照片。而且,上海市科學家準備的“轉基因”科普知識宣傳的信息,也是通過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網站透露出來的。似有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要拉上一個朋友作伴,才有膽量走向街頭的意思。我認為,上海方面,不會現在大張旗鼓地喧嚷“轉基因”這事兒,因為他們正在全力以赴地舉辦“安全的世博會”,而且,國家的有關部門剛剛在世博會前到上海檢查過被視為與有毒物資同列的“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上海人歷來是很精明的,他們自己此時是不會離開中心工作——“安全的世博”主題去扯什么“轉基因”的事兒的。所以,上海宣傳“轉基因”的消息,八成象是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從上海一家晚報——《新民晚報》的一則不起眼的消息扯出來當虎皮的。
一來因為這事兒內容挺復雜,二來主要是自己文學底子低,一點很不起眼的知識都是搭幫這三十年很多人的培養才學得些皮毛。所以,已經有兩天了,想來想去,想不出什么恰當地詞句來把個題目“推敲”得很合適。也就只能這么將就了。
毫無疑問,上海市宣傳“轉基因”知識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表示熱烈的支持。但也好像是在“安全的世博會”,即安全地讓世界各國的人走得干干凈凈以后更合適。
本帖的疑問是,為什么到了人民都在質疑“轉基因”主糧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了,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才想到要開展“轉基因”知識普及?為什么還要人們品嘗所謂的“轉基因”米飯?為什么國家有關部門把上海市世博會期間轉基因食品問題,列為有毒食品一道進行檢測,防止讓外國人吃到“轉基因”食品?為什么世界各國都反對“轉基因”主糧種植和食用,甚至贊比亞此次也提出為了國民安全,寧可餓肚子也拒絕聯合國提供的“轉基因”玉米?為什么中國偏要對老百姓宣傳“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還讓老百姓品嘗“轉基因”米飯?全世界都不認為“轉基因”食品給人帶來健康,為什么中國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就能夠使得中國人民“轉基因讓生活更健康”。難道“轉基因”主糧不也是同地震預測預報一樣是世界性難題?在地震預測預報問題上中國的某些“科學家”們不敢走在世界前列,偏偏中國的某些“科學家”們在“轉基因”主糧問題上就這么有把握,這么敢突破,而且突破這么快?根據世界原則,科學突破性進展,是要頒發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的“轉基因”主糧品種敢不敢向世界申報領取諾貝爾獎?
還有,我們完全可以質疑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拿到現場讓老百姓品嘗的大米飯,不一定是轉基因的,很可能是中國三十年前就已經基本成功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很多人品嘗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米飯,因為也是既“香氣四溢”又軟和,還有點“糯性”,而且大米外觀也非常好啊。人民怎樣區分你拿出來的是雜交水稻米飯還是“轉基因”米飯?貼上標簽就是啦?現在有多少假冒偽劣產品?三鹿不是也上過中央電視臺的?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質疑,就因為外國人都不吃轉基因主糧,特別是美國人根本連種都不許種,更不用說食用了。我們的“精英”們不是一切都要效仿美國爺爺嗎?為什么單單在“轉基因”主糧問題上就一反常態,完全與美國爺爺態度相反?這到底有什么貓膩?能向全國人民解釋清楚嗎?
如果真的是轉基因大米飯,“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拿到大街上,讓不知情(知情了還科普個屁)群眾無辜食用,這個行為是不是合法呢?是不是說轉基因安全證書頒發了,就等同于批準了轉基因可以安全食用呢?記得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面對公眾質疑的時候說過,“發放轉基因食品安全證書不等于允許商業化生產”,紅口白牙,說過的話可以不作數嗎?那么究竟是農業部官員忽悠我們,還是“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公然違法呢?
“轉基因”主糧問題這樣事關民族存亡的大事,已經引起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普遍關注,為什么要事先偷偷摸摸地大面積推廣全世界的人民幾乎都一直反對的“轉基因”主糧,事后又遮遮掩掩,自相矛盾,更是要與全民的意志相對抗?有關部門領導有膽量批準,為什么沒有膽量出來向人民澄清?
后面附有兩個帖子,都是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發出來的。為什么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專家”,自己要人們品嘗“轉基因”米飯,還非得要把上海市世博會以后的“轉基因”科普活動計劃也扯進來?給“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壯膽?證明上海市對于武漢“華中農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支持?令人費解。
現在看來,“轉基因”主糧不是某“科學家”放言的“五年以內擺上中國人民的餐桌”,而是已經提前了五年擺上了武漢市某個街道的市民的野外餐桌了!
2010-5-19
附:綠道
http://blog.sina.com.cn/greendao
上海建首個以轉基因為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2010-05-10 00:16:34)
若想消除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莫名恐懼,最好是讓公眾和它“親密接觸”——了解什么是轉基因食品,體會如何檢測轉基因食品。記者日前從上海院士中心主辦的第43期院士沙龍上獲悉,上海將建設首個以轉基因為主題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可望于今年底對外開放。該基地的核心實驗室,設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國家轉基因分子特征驗證測試中心。
據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大兵介紹,參觀者可以進入互動實驗室參與一些轉基因產品測試過程,如采用一種新發明的快速檢測方法,可檢測除油和糖以外的各類農作物加工產品究竟有沒有轉基因成分。所需材料并不復雜:使用改造過的一次性注射器以及一些溶液,將被檢測食品搗碎,從中快速提取DNA,然后讓其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四五十分鐘僅憑肉眼就能知道檢測結果:析出物變成綠色,說明被檢測對象是轉基因產品;如保持原色,則不是轉基因產品。
對于農作物的種子,目前國內外在進行轉基因成分測試時候也可以用更簡便的特殊的試紙條檢測方法,5~10分鐘就能測出結果。張大兵告訴記者,不少快速檢測轉基因的方法,在新建的科普教育基地中都能獲得體驗。
這一以轉基因為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規劃占地15畝,位于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目前已進入土地平整階段。建成后,它將形成“核心實驗室+一系列科普展示和互動體驗設施”的格局。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當前全球性熱點問題,我國農業部和質檢總局成立了40多家和30多家相關的實驗室,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加以檢測、分析和評價。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
綠道 http://blog.sina.com.cn/greendao
我校專家街頭科普 市民首嘗轉基因大米飯 (2010-05-17 00:07:12)
華中農業大學 |
自愿品嘗香氣四溢的轉基因大米飯,直觀感受水稻生物育種的過程——5月15日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當日上午,我校組團參加了第十屆湖北省科技活動周暨水果湖廣場科普活動,聯合省農業廳,以“轉基因讓我們的生活更健康”為題,在武昌區水果湖步行街為市民進行科普。
現場上百家單位搭起的展臺里,華中農業大學的“轉基因讓生活更健康”主題宣傳點成為了絕對的“人氣之王”。上百名市民爭相自愿品嘗了現場烹制的轉基因大米飯,市民評價是“口感有點糯,蠻好吃”。由于未獲準商業化,市民此前尚無機會品嘗轉基因大米。數千份校報轉基因科普特刊、轉基因知識科普折頁、學校科普基地彩頁、學校年度畫冊、康思農蜂蜜文化宣傳資料在1小時內被索要一空。在街上來回走動的兩個轉基因形象大使“吉吉”成為了現場明星,市民們紛紛與其握手并合影留念,連印有吉吉卡通形象的貼紙也被“瘋搶”。
遭遇市民熱情的,還有現場咨詢服務的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擁軍教授及課題組成員,學校生物科學傳媒中心、大學生生物技術科普協會的老師和同學。相同的問題被市民上千次重復,林擁軍并不覺得煩,他說:“科普是個耐心活,這樣的活動以后要多搞。”
民生兩問真理越辯越明
10個轉基因公益海報一布展就吸引了市民的眼球。市民紛紛圍過來索要科普資料的同時,對在場專家提出自己的問題:“什么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水稻會使產量更高嗎?”“與非轉基因比,轉基因安全嗎?”林擁軍為現場群眾一一作答。林教授向記者透露,市民們問的最多也是最為關心的問題集中在兩點:什么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水稻安不安全?
有不少市民和專家們探討轉基因水稻的未來,對此表示非常有信心,73歲的徐老先生說,“我相信科學家,轉基因作為一種新技術,國家是大力支持的,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改變。”據徐老先生介紹,自己本身是做軍工的,后來改做建筑,10多年后接觸轉基因這個概念后覺得不了解,就帶著疑問去學,去請教專家。他走之前專門和林擁軍握手,表達自己的擔憂:監管問題不解決的話,很有可能把這么好的東西搞黃了。也有老婆婆堅持認為“沒有證明是安全的就是不安全的”,當場和林擁軍展開辯論。林擁軍,從來沒想到公眾的求知積極性如此之高。
首次面世 轉基因米飯受熱捧
生物科學傳媒中心專門帶來了電飯煲和轉基因大米,當場煮起了米飯。前后有上百名市民自愿品嘗。在種植戶和科學家品嘗轉基因水稻后,這是公眾首次試吃轉基因大米飯。
武重小區的胡女士成為了首位品嘗轉基因米飯的武漢市民,“好吃!蠻好吃的嘛!”她咽下米飯后很興奮:“像香米一樣的味道!以前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我原來很害怕,現在聽他們這樣介紹了,覺得轉基因這個米是無害的,也很好吃,以后我也愿意買這個米吃。”
宣傳點圍滿了希望了解相關知識的市民,見有人開頭,他們紛紛拿起小勺試吃轉基因稻米飯。年逾七旬的謝太婆吃了一口米飯說:“以前不了解,這些米到底有什么不同,吃起來是一樣的嘛。現在的人在吃上也要注重科學,就是要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聽說這邊有轉基因米飯可以試吃,迫不及待的要求品嘗,還不停地提問:“吃這個轉基因米可以長高嗎?我要長高!我要長高!”工作人員無奈的笑了:“讓人長高的大米是一種功能型的轉基因品種,但是還沒有實現。”
而大多品嘗過轉基因大米的市民也都表示,與一般大米根本沒什么不同,甚至還更香一點,都說“蠻好吃”。不少人還紛紛提出要求:“這米哪里有賣的?能不能多給點當贈品?”也有人當場索要稻米種子,當聽說轉基因水稻至今沒有上市,商業化生產還需要3至5年時,市民們搖搖頭表示遺憾。截至此次主題科普活動結束時,滿滿一電飯煲熱乎的轉基因米飯已經被全部吃完。
在現場的學校傳播學教授彭光芒說:“這是中國普通消費者首次公開品嘗轉基因大米,相信會載入中國轉基因作物研發歷史。”
神秘展品最受孩子歡迎
葉榮健是林擁軍教授的博士生之一,帶著一箱瓶瓶罐罐到達活動地點。當他把這些培養皿、三角瓶和試管按一定規律擺放在展臺上時,一下子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眼光,各式鏡頭都對準了葉榮健拿出來的神秘展品。
葉榮建介紹說,這些盛著或稻谷種或幼苗的器皿就是轉基因水稻在實驗室里的培育流程,玻璃瓶都有著水稻種子發育準確的日期和時間,就像動物的胚胎變化一樣,植物也有完整的從種子到幼苗的發育過程。他帶來這樣的展品是為了向公眾說明,轉基因水稻像傳統育種的水稻一樣,也是從一顆種子到一株苗,并沒有像有些流言妖魔化轉基因技術的那樣,把物種簡單的像嫁接一樣合成,而是精確的通過基因修改引起生物性狀的變化。
一大群孩子圍了過來,拿起三角瓶細細觀察,有個10歲的小姑娘向葉博士提問:“這些到底有什么用呀?”葉榮健撓了撓頭,決定舉例來解釋:“就像一個雞蛋最后變成小雞一樣,這是一顆種子的孵化過程,你看,它們在實驗室里變成了幼苗,就會再種到地里長出稻子來。”活動現場甚至有家長鼓勵孩子們今后學習生物科技,希望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記者從葉榮健處了解到,這樣直接面對普通公眾進行科普活動還是頭一回。他認為:大多數人是因為不了解而心生恐懼,對轉基因技術有了誤解,這次活動大家愿意接受專家的解釋和答疑,積極品嘗轉基因米飯,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學校宣傳部、科技處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工作人員參加了此次科普活動。據悉,學校近期將與媒體合作,邀請市民深度參與體驗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生命科學技術科普基地的魅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