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何以無好死?
以前播過多次,現在又在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大宋提刑官》里有這么一段:名將史文俊被誣通敵而身陷天字號死牢。宋提刑欲為之翻案,不料連自己也被奸佞陷害關入地字號大牢,還差點被推上斷頭臺。
這使我又想起了小時的那句古話:忠臣無好死。
那時雖然不懂,但看的許多書里基本上都有忠良賢臣被栽上各種大逆不道的罪名而死于非命的故事。
這話說得固然有點偏頗,但還是反映了一種現象。或者說是反映了某些特定情況下的一種規律。
我喜歡問為什么。對這種現象也不例外。
最后的看法如魯迅先生所說:不是因為他有罪,而是因為他可惡。
忠臣為什么可惡呢?因為他妨礙了奸賊佞臣。
他們不但是奸佞們謀私的障礙,而且是奸佞們生存的威脅。
人生于世,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只要想想就應該承認,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自己人生信念和處世原則的。
一些成語和古訓就能充份反映這個問題。
比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反映了這類人赤誠的愛國情懷和為國為民的責任心。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義無返顧,決不以什么借口置身事外。
比較起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就反映了一種貌似清高的明哲保身。掀開這塊遮羞布便能看到那冷漠自私的靈魂。這種人雖不直接為惡,但也不會無回報地去行善。他們缺少的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善。當然更沒有由善激發出來的正義感--而這對于一個人來說恰恰是最可貴的。
而“人不為己,天株地滅”,則很囂張地表現了赤裸裸的唯利是圖。這種人只要于己有利,便能不顧一切。哪怕禍國殃民,生靈涂炭也在所不惜。--漢奸如此,所有的貪官惡吏奸商莫不如此。
這些不同的信念和原則,如果是互不相干的普通百姓,一般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太大的矛盾或沖突。但對于同朝從政的忠奸兩類官員來說,產生這種矛盾就是必然的、無法回避的。而且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為什么呢?因為忠臣以國為重、以民為重。
范仲庵<岳陽樓記>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其實是所有仁人志土、忠誠賢良的寫照。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使他們時刻想著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而奸佞們卻是要利用手中的權力千方百計地以謀私利。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凡有事,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否從中得到利益和能得到多大的利益。至于對國家、對百姓的利弊危害,他們是根本不去考慮的。
實在沒事,他們也要想出些事來--因為他們要謀利。
另外,凡忠良賢臣都以國事民生為重,而不顧及個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但一心為公,而且克己奉公。因此,他們不但自己不謀私,還不讓奸臣們去謀私。而這些奸賊之所以拼命要去做官,目的就是為了方便謀私。這就是忠臣的可惡之處。
忠臣與奸佞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就在這里--為誰。
既然忠臣命中注定要成為奸佞們私欲愿望的尅星,那奸佞們對忠臣千方百計欲除之而后快就是必然的。
俗語有"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之說,其中道理就在于此。因為小人害起人來是心狠手辣,不擇手段而且無所不用其極的。而君子之心根本就想不到這些。
小人中之佼佼者--秦檜夫婦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害岳飛父子之事,便是史上最著名的一例。
為了最大限度地謀得利益,奸賊們還必須結成盡量寵大的利益共同體,互相勾結,互相包庇,互相提攜,互相利用。他們是一張鋪天蓋地的私欲之網,是一股翻云覆雨的邪惡勢力。
如果上面再是昏庸無能之君的話,那好戲也就快落幕了。
忠臣們被包圍在這樣無處不在、處心積慮、防不勝防的險惡之網中能有什么樣的命運,應該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我想,這大概就是"忠臣無好死"的緣由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