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再能有這樣快樂的童年
今天是星期天,起床得很晚,一開電腦,看了黎陽老師的文章,<<還有資格跟我們這一代的童年比幸福嗎>>,勾起我對童年美麗的記憶,對比著當前日益繁重的工作,回首童年的趣事確實是一種奢侈,既然黎陽老師開了頭,索性就讓這奢侈的閘門打開吧,與諸君一起回味那快樂無比的童年.
我出生在湖北省大冶縣的農村里,條件絕對比不上黎陽老師的北京城,什么X朝古都,天子腳下,什么皇城景山,電車公園,什么上學不用走路,喝的還有牛奶,還居然是50年代,60年代的事情.
當然, 占當時80%的農村孩子,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都會認為是它是天方夜譚,可望而不可企及.
我進學堂門,是72年,不是幼兒園,學前班,是一年級,在我的印象中,這個一年級是三期,從寒假升級改換到暑假升級是在73年,當時沒有校室,是租用農民的土磚屋,所謂課桌,都是自帶,五花八門,基本上是一張鄂東地區常見的方椅子,一條小凳子,有小孩多的家庭,椅子不夠的,土磚塊上鋪個木板,屁股上的自然也是塊土磚,往往一個學期還沒結束,30%的學生都是坐著土磚上課的.因為,一些小凳子根本就受不住這幫小淘氣的折騰.
坐在課堂上,低頭是黃土地,抬頭是黑瓦片,從壁縫中漏進來的風,將老師的粉筆灰到處飄揚,偶爾幾只老鼠在沒有樓板的樓方中打架,煙塵漱漱而下,這倒有點像電影內的抗日時期的小學校,只是聽不到槍炮聲.
夏天倒不怕,一到冬天,門窗都不能關(一關就看不見了,那時雖然剛有電,農村家大都是3W,5W的白熾燈,每只燈還要擔負2—3間屋子的照明,還經常停電),刺骨的北風吹進來,門邊的幾個小家伙,將他爺爺的對襟棉襖都穿上了,有條件的帶上陶制的手提火籠,內面填上一大把鋸木灰,一節課還有多余的.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知道了,”爺爺是個老紅軍,打敗蔣匪反動兵”,”伯伯是個八路軍,打敗日本鬼子兵”,”爸爸是個志愿軍,打敗美帝強盜兵”,”哥哥是個邊防戰士,打敗蘇修侵略兵”,”姐姐是個女民兵,勞武結合有本領”……這可能就是毛主席的全民皆兵,人民戰爭的思想啟蒙教育.
稍大一點的時候,看到農村的中堂上毛主席像邊的對聯:”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村中的土墻壁上:”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家家門前的廣播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些老人婦女小孩子都能聽懂的宣傳,充斥著神州的大地上,比起當今的”特色”,”掏光養晦”,要好懂得多”.更有甚者,今天,別人將兵艦開到家門口的時候,還要”有關各方保持克制的態度”.比起尼克松訪華時,全中國進入一級戰備狀態.真懷疑毛主席太膽小.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學習了毛主席著名的老三篇,有趣的是,就在本月23號,我們的這個電器企業,由董事長親自主持的干部例會上,他向40余名干部提問老三篇時,竟然只有我一個人能答上來,由此可以想見,近30年的去毛澤東化,是多么的成功.當然,他只是將”為人民服務”講成了”為客戶服務”,說到底還是為人民幣服務.
只記得”向雷鋒同志學習”,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每個星期三上午,都要到對口的自然村去幫助村民(那時叫社員)挑水掃地,女同學則洗衣服,篩米,農忙時,還要幫忙撿拾田間地頭遺落的稻谷小麥,冬天時,拾雞糞,鴨糞,積肥,每學期,這些對口村都要給我們發鉛筆,練習本,那時, 也沒有什么作業負擔,一期下來,也沒有什么文具的開支.
那時,每做一件事,老師都要講好多好多的道理,比如,春天植樹,說是”前人栽樹,后人歇蔭”,體育活動,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比賽,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在四年級燒磚建校時,是”勤工儉學”,口號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說到”勤工儉學”,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因為由毛主席題詞的”大辦鋼鐵”的大冶鐵礦,就在我們這兒,我們這兒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到廢石場撿過鐵礦,撿鐵的時候,電車一來,老師就要將我們帶到平坦的地方,防止不測,電車過后,又是由老師將大石頭撬下后,才允許我們進入工場,撿到的鐵,每個班一堆,兩三個月后,再賣掉,往往,我們去裝車的時候,石灰印還是原封不動的,比孫悟空的金箍圈還有效,雖然,那時還有不少社員也在撿鐵,基本上在成果上是互不侵犯的,哪比現在,就是你睡在旁邊,也沒有用.不能偷,就搶.因此,76年,學校建成時,家長們都被請去開會.感謝家長們的支持.
那時,家長對老師是非常支持的,老師定期家家走訪,向家長解說孩子們的德智體各個方面的情況,若遇上較為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經常在課余上門伙同家長共同教育,在班上,用先進學生小組進行幫助,不可救藥的,記小過,大過,幾乎沒有開除的.在今天,家訪基本絕跡,所謂”壞學生”都遭到開除,教育表面上是提高了,但效果絕對是退步了.
都說那時候,天天學習毛主席語錄,其實,不是這回事,毛主席語錄是要學,也只是偶爾的,我的記憶中,雷鋒.王杰.揚子榮還似乎多一些,那時的精神面貌,社會風氣好得出奇,一個4-5歲的孩子,走個10-20里的路,或山溝,或城鎮,絲毫不用擔心,一個婦女抱著嬰兒走路,被一個陌生人替她抱著走散了,也絲毫不用擔心,那抱孩子的比她還著急,一個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一群人搶著去扶,去背,騎自行車不慎刮了別人一下,互相都說對不起,哪比現在,老人跌倒了,想扶的人都怕訛上了,騎車擦了人家一下,不是破口大罵,拳腳相加,就是裝死埋活,拿錢來.
那時的課外作業非常少,倒是勞動比較多,上述的不算,回到家,孩子們都要投入到家庭勞動去,放牛,喂豬,打草,收曬,女孩子還要洗衣做飯,帶弟弟,妹妹,或侄兒,侄女,可以一邊勞動,一邊背誦課文,那時的課文沒有唐詩,絕沒有什么”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么些東西,倒是實用的文章多,交通方面的”綠燈走,紅燈站,橫過馬路左右看,排隊上車不擁擠,右邊通行才安全”,24節氣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去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天氣預報的”燕子低飛蛇進洞,螞蟻搬家蛤蟆叫”,有一部電影<<決裂>>,那個”馬尾巴的功能”就是脫離實際的愚蠢教育.與今天的教育倒是很相似.
那時的山是綠的,水是清的,暑假時,跟隨大人們到鐵山口放牛,那清澈見底的山泉,還帶著甜味,鳥兒在山花中啼唱,魚兒在小溪中上游,人字形的北雁整齊南飛,放牛娃的牧歌隔山回響,偶爾的一兩聲銃響,就知道獵人來到了山上,我趕緊循聲跑過去,他定會送給我一兩只野雞,晚上就在棲身的廟里頭和同伴一飽口福.
一到晚上,涼風習習,蛙聲如潮,聽著看山的謝右派講牛郎織女,羿射九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我最早看到的豎排的”西游記”,”水滸傳”,”三言兩拍”就是在他的床頭上,他是個學問很大的人,聽說是個教授,79年后,調到我們公社的高中教書,80年還是我的班主任,我跟他學了很多古文,比如,我現在還算拿得出手的五律,七律,對聯,就拜他所賜.
那時的醫療,我說一下我家的一件事,74年,我63年出生的姐姐上樓放柴草,從4米高處摔了下來,昏迷不醒,我將她背到了床上,當時母親在四五里地出工,父親被大隊造反后去修大港,更遠,隔壁的王嬸雖然與我母親沒說話,還是招呼了幾個人,綁了一張竹床,洗好后送到市四醫院,我到生產隊借了20塊錢,步行8公里到醫院時,姐姐已經進手術室好長時間了,之后住了20多天,命是保住了,但左胳膊再也伸不直了(這條胳膊之所以沒有保住,原因是那個骨科醫師,因為作風問題,用刀片割大腿動脈自殺未遂,不能舉刀).
那個醫師后來拄了拐杖,這是后話了,我姐姐出院時,20塊錢還余2塊多錢,就是這2塊多錢在75年治好了她的左手,這是從武漢協和醫院回鄉探親的一位叫黃平安的老中醫,將她的附骨擺斷,燒一鍋開水,蒸了20分鐘,用刀劃開皮膚,擠出骨渣(骨渣像白漿一樣),捏好骨頭,打上夾板,在水塘邊采了一些草藥,搗爛,膊在手臂上,再及消毒后的蚊帳布包好,開了一個方子,我就在大隊醫療室抓齊了這五付藥,共2塊多錢.
其它的,我就不說了,要是放到現在,沒有個3-5萬,你就等死吧.不信,我愛人今年做膽囊切除,在同一醫院,就花了1.3萬,這個帳,大家來算.
那時,雖然講階級斗爭,五類分子,在80年后的傷痕文學中,大訴其苦痛,我一直不這么認為,這些人的生活同農民們是一樣的,只是沒有他們說話的權利,這倒同當今的工人農民們非常相似,他們的子女比當今幸運得多,起碼沒有為讀書,看病發愁。只是處對象難,這又與當今的窮人非常相似.
我家曾住過一個右派,姓張,原來是縣上的一個大官(具體不清楚),下放到我們生產隊勞動,我父親母親對他很尊重,我們姐弟吃粗糧,卻常常送他一些細糧,他每次從城里頭返回時,給我家帶來禮品,印象最深的是一頂蚊帳,記得那時要40塊錢,我們生產隊的工日值,才6毛錢,他每天晚上在油燈下看書,毛澤東選集自不必說,還有好多發黃的線裝書,”唐詩三百首”,”剪燈夜話”,”夜談十記”,還有王國維的一套說史的書,書名不記得了,他看見我對教兒經感興趣,76年毛主席逝世后,他回去時,留給我了,我那時才10歲,臨走時,他還考了我華國鋒的一首詩,我還記得是:”高山頂上修條河,河水嘩嘩笑山坡,昔日在你腳下踩,今日從你頭上過”.由于報紙上的”頭上過”的”頭”字是繁體,我當時讀成了”額”,也被他糾正了.還順便將”聽”的繁體寫給我看,還說了一名順口溜:”小耳朵,本姓王,它才十四歲,一心進學堂’”.他在我家住了大約有一年.
還有,那時解放軍,經常野營拉練,據說,一行軍2-3百里是常事,路過時,又是整齊的號子,又是嘹亮的軍歌,社員們爭相提壺送水,當然跑得最快的是那些鐵姑娘們, 絕沒有干部動員,全是自覺自愿的,我那時的目標是長大后當一個解放軍.82年,我高中畢業時,秋季征兵中,我是我們公社唯一的一個應屆高中畢業生,當然是優先了,我父親知道后,跑到公社武裝部與那個武裝部長大吵大鬧,堅決不讓我當兵,他是怕我去跟越南打仗,我有個表叔72年抗美援越時,被炸得粉身碎骨,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公社支書,大隊支書的兒子為什么不去.其實,那一屆不是野戰兵,是武警兵,好像是鄧政委辦的兵.現在想起來,那時的官僚特權就開始了,還有些話不能說.
說了這么多,讀者一定很煩,在毛主席教育的那一代人,后來成了打工的主力,他們為資本的積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就曾在改革的前沿地區貢獻了8年青春,得到了什么呢,就用我93年在深圳寫的一首詩來收尾吧,詩是歌行體,摘錄:”可憐末老力先衰,囊中片紙仍無存,無臉江東向父老,愧對身后一家人.””百尺枝頭鳥難棲,長夜難眠何處飛,一曲九月九的酒,催人泣下催人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