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南方暴雨成災。據氣象部門預報,第四輪大暴雨又將來臨,更大考驗還在后面。
從電視上看到,已經肆虐的幾場暴雨,令羊城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多次變成“洋城”,不禁引起筆者深思。因為這樣的尷尬,并非廣州獨有,當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時,越來越多的城市遭遇“水困”,甚至連小小的縣城也不例外。17號晚一場區區40mm陣雨就使筆者所在的小城一片汪洋,部分路段行駛的汽車車輪被水淹沒了一半。雖然縣領導帶領有關部門人員連夜冒雨趕赴現場,指導排水,讓人感動了一陣外,但還是到了次日零點左右,水才退了下去,恢復了正常交通。
當然,如果這40mm雨量是在10個小時之內均勻落下,肯定不會造成“內澇”,但它卻偏偏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就下了下來,因此一些人總是把形成“內澇”的原因歸于雨下的太急。而事實上,形成“內澇”最大的原因并非降雨本身,而在于城市規劃,在于落后的城市排水系統先天不足,后天改造不夠,在于市政工程排水不暢引發的“并發癥”。暴雨暴露了城市在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的諸多缺陷。
首先,由于現行城市防汛標準的制定大都源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料,沒有反映近年來水文氣象的變化,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早已顯得“力不從心”。
其次,現在的城市,“硬質化”太高了!滿城的水泥路面,有的甚至在人行道上也鋪上了大理石板,而板的下面則是混凝土基礎,美觀是美觀了,但一滴水也滲不下去,后果是降水只好全部進入城市的排水管道,導致排水系統不堪重負。
另外,近20多年來,高樓大廈數量急速膨脹,發展的景象雖然令人感動,但同時也導致城區內原來的草地、水塘等喪失殆盡。而原本一場可以直接滲透到地下,或由水塘暫蓄的雨水,如今卻不得不在地面積攢起來,到公路上排隊后,再急不可待地涌入地下那條唯一的水管。
還有,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大量建筑垃圾難以及時清運,結果在雨水沖擊下沖進排水道,造成堵塞。甚至在平常日子里,一些居民或街道清理衛生的人員為圖省事,也把雜物垃圾等往下水道里“填”。結果,水面漂浮物和施工淤泥堵塞河涌涵管、閘口,導致排水泄洪不暢,整個排水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總之,種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城市內傷”,使得城市的防災能力變得十分脆弱。但老天是不會發善心的,雨情汛情還處在發展變化中,并可能持續較長時間。要減少災害影響,關鍵在于科學地制定防汛設計標準并進行合理規劃。水火無情,人命關天。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各級政府官員都要增強危機感,樹立高度的責任心,牢記肩上重任,時刻關注雨情汛情,加強監測和預報預警,做好各種防范部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旦災害來臨,才能迅速啟動預案,高效處置應對。再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疼醫腳”了。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