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幾點粗淺的看法
甄城
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國,六零后以前的大學生個個都是寶。八零后以后的大學生個個都是草。某女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無法面對負債累累的父母選擇自殺;某男大學生四處求職屢遭碰壁憤怒之下焚燒大學文憑;大學生應聘搓澡工、大學生當保姆、大學生擺地攤、大學生端盤子、大學生跑傳銷、大學生睡在天橋下面頻繁被媒體爆光。九零后的貧困生頓然醒悟,拒絕高考。那么,大學生就業難到底難在了哪里呢?
一,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早些的年擴招造成的。早在十年前,各地方各有關部門出于各種目的都迷上“擴招”這劑“良藥”,似乎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但實際上是迷戀上了大學生四年寒窗所付出的高價學費。有了錢教授和講師們的待遇改善了,教學樓及員工宿舍翻蓋了,教書匠的日子過得體面了。“招”,干嘛不“招”。然而家長們也都在心急火燎地祈盼著自己望子成龍多年的寶貝疙瘩能夠順利地成為天之驕子,砸鍋買鐵也要供孩子念書。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讀書才是出路。有六零后以前的學子們做榜樣,上大學是百姓家的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上”,砸鍋買鐵傾家蕩產也得“上”。有愿買的就有愿賣的,有愿打的就有愿挨的。雙方一拍即合,“擴招”暢通無阻。物以稀為貴,一個大學生是寶兒,一萬個大學生就是草兒了。各單位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有限的空缺還不夠安插自家的三親六故的呢。
二,大學生就業難跟蔓延在整個社會上浮躁的心態有關。誰都想快速致富,誰都愿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獲。一些儒商、教授、高管、職業經理、基金經理和滿世界亂竄的學者的成功史時時刻刻地鼓勵著大學生們要成為人上人。他們堅信在澡堂里搓澡,在飯店端盤子,在馬路上擺地攤只是暫時的。遲早他們會像他們心中的偶像那樣苦盡甘來過上體面而富裕的生活。就像京漂族的族人們一樣,他們自我感覺電影電視上的明星長得還沒有自己漂亮呢,演得還沒有自己演得逼真呢,他們能當明星,咱為什么就不能當?于是辭去工職背井離鄉來到北京,住地下室啃方便面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也有個別京漂族成功的例子,但少之又少。一個角色一千個人掙著去演,成功的機率只能是千分之一。大學生也是如此,三千人競爭三個職位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那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去鄉村,去偏遠小城市任職。都擠在了大都市里,追尋著那遙不可及的夢想,卻總感覺機遇明天就會到來,生怕一旦離開錯失良機后悔莫及。
三,人際關系和形形色色的各類腐敗阻礙了大學生的正常就業。容易找到工作的首選就是家族的裙帶關系。各類關系若是沒有,就只能靠自己努力拉關系走關系了。怎么努力呢?那就是學會——交際。“交際”這個詞匯,我在三十年前就聽說過。小時候看曹禺的電影《日出》和矛盾的電影《子夜》里面都有一個“交際花”,挺著兩個大媽媽兒沒皮沒臉地穿梭在達官貴人們的中間,或穿針引線或挑撥離間以此達到目的獲得利益。那個時候,我對“交際”一詞頗為反感。認為那是舊中國舊社會的產物。哪兒成想,“交際”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必修課。而這類交際跟早年革命者之間的同志是有區別的。這類交際的主要內容就是吃吃喝喝、溜溜拍拍、嚴重了還得樓摟抱抱。目前干什么都得靠關系,沒有關系寸步難行。深得此道的人或放棄自尊或出賣肉體都換回了夢寐已久的職業或歸宿,電影《手機》中的武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要臉的人離成功卻越來越遠了。大學生初入社會,不明白其中的道道兒,屢遭碰壁卻找不到原因。于是開始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悲觀厭世孤影自憐,找不到門道永遠是這種心態,一旦醒悟,立刻就是一個“二武月”。有了“二武月”們的出現,好孩子們找工作就更困難了。
大學生就業難興許還有其他很多原因。以我的眼界和智商也就只能看到我所指出的那三條了。但不管是多少條,大學生就業難是擺在社會面前的一個事實。
從古到今,中國人讀書無外乎就兩個目的,一是為權二是為錢。古代讀書人的歸宿不是當官就是經商,跟現在找個好工作的想法基本雷同。像周總理那樣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的人卻寥寥無幾。文化人關心政治被當代人比喻為“瞎折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也無非是一個口號而已。大學生就業的目標只跟前途以及今后的收入有關,去偏遠山區任教或工作是沒有前途沒有豐厚收入的,盡管此舉對民族的興旺有關。
假如有一天,城鄉之間沒有差別了,鄉村比城市還要美麗,在鄉村工作比在城市工作收入還要豐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似乎就可以緩解了。但那一天的到來,會是什么時候呢?
2010 6 6
附:尋求一家愿為百姓牽線搭橋的出版社 自薦一部長篇小說〈北京好人〉。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1006/159099.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