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各歷史發展階段剖析
(本文章專供瀏覽、審閱、批判、以及后世檢證之用!——所有對社會未來發展持高遠卓見的智者,都可從本文中發現種種值得注意和必須糾正的地方。
總想向世人貢獻出超脫塵世的“真理”,不過沒有辦法!傾敝人平生奮發所能、窮往日受惠于社會所學、但現在羞于回饋社會的,也只有下面這些膚淺的心得了。
筆者在此僅私心竊望:本文能給所有敢于沖出“封建中國特色理論”圍困的戰斗者們,為之增添一絲微末的光榮。——這面光榮旗幟是這樣標志的:“不趨炎、不附庸、不畏艱險走自己的路、發前人所未發!”——希望這不僅僅是西方人過往的光榮;也能成為現代炎黃子孫的光榮!)
緒論
屹今為止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本來是一部“自然規律為調節動力”、借以推動社會發展的進化史。
操縱人類歷史不斷由“原始初級階段”向“現代中級階段”發展,、又由“現代中級階段”向“未來高級階段”不斷攀升的,決不僅僅是來自社會內部產生的“階級斗爭”為動力,而是遵從于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體現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調節力量”在產生操控作用。幾十萬年來的原始社會演化過程是這樣;進化為“階級矛盾”的“奴隸社會”是這樣;再由“奴隸社會”晉升為“封建社會”和現代“資本主義”的“中級社會”更是這樣。因此——“階級斗爭”,只是體現為“階級社會”受控于“自然調節力量”下、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發展現象、和解決社會矛盾的必然手段。
本文上述觀點,并不否認與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存在著一定分歧。馬克思主義理論既然認為自己肩負起“拯救苦難民眾于水火”的歷史重任;當然確立了鮮明的“斗爭目標”作為立論基礎,才顯得它的“革命理論”具有鼓動性和震懾力。——他的理論傾向是很明顯的:——是一種代表弱勢群體“向強權者爭權利”的“主觀理論”。這種理論著重于“斗爭意義的闡發”和“斗爭前景的研討”;對于“自然力量”是否會影響斗爭雙方的勝負榮衰,它是無暇顧及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世界進步思潮產生的深遠影響,到目前為止,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無可比擬的!達到這種輝煌成就,有一部份體現為馬克思刻苦坎坷的生平和天才博學的思想發揮;另有一部份來源于他所處社會的風云變幻的提示和人類社會歷史上各種進步經驗的獲取。最難得的是:以體現馬克思的理論和精神為表征的“共產主義理論系統”,最后展現出科學、合理、的社會輪廓,光輝奪目地顯示在仍要“掙扎求存”的廣大“勞動者”面前。為這些“無奈的人們”實現崇高的理想輸入了不竭的信心和奮斗勇氣。
不過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觀念的發展總是向同一方向前進的。無論何等天才的理論,都要受到社會矛盾產生的“對立斗爭規律”的制約。同樣,在觀念領域中反映出來的斗爭,在任何類型天才的理論中,也能找到因時代局限而產生的缺點與不足。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于“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社會中,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評價、研討、預見、都受囿于這個時代的傳統觀念、時代視野、歷史潮流的限制。因此單憑馬克思的個人學識加上天才條件,對資本主義社會這個龐然大物作正確估計和前景推斷,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起碼馬克思絕不可能放棄傳統的“階級斗爭”觀點、轉而站在“人類社會自然進化”的客觀角度,對處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人類社會所承擔的各項歷史任務,作出明確詳盡的說明。
一直以來,“階級斗爭理論”體現為歷史上“主觀性”和“正義感”很強的斗爭理論。十九世紀馬克思受到這種理論思潮的影響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陣營;是因為他與十九世紀這個風云翻卷的革命時代有著互相吻合的豪放氣質。如果以一個“才華蓋世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稱號贊譽這位產生于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的思想巨匠,馬克思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馬克思理論的某些存在缺點、特別是有關“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蘊藏的主觀主義缺點,只是在二十世紀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受到挫折后才慢慢顯露出來的。相信人類社會在日后向“共產主義社會”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會顯露出馬克思理論更多有關方面的謬誤或缺點。——如果不致于令這套具有積極指導意義的理論系統被棄置不用或束之高閣,必須有待后來者在今后各歷史階段的實踐摸索中,不斷予以“批判性”的充實和完善,才能發揮其預期的歷史效能和實現其最高的社會價值。
同樣,筆者在此對“人類社會各發展階段狀態剖析”的宗旨,就是力圖根據不斷明朗的歷史發展現實提示,對馬克思理論的合理部份和缺點謬誤,站在“自然進化的客觀角度”分別予以揚棄和補充。所謂“揚棄”:肯定是包含有“發揚”和“批判”兩大部份內容。“發揚”的優點首先要推舉馬克思先生獨創的“唯物辯證法”為最;所有馬克思理論系統的科學合理論述,都由“唯物辯證法”的思辯方法產生;另外,還因為這是一種源自“自然界的矛盾斗爭”中分解出來的綜合性思辯理論;它所運用的推理方式與邏輯演繹,并不受時代變遷和社會歷史的影響而能恒久存在。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總是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不斷發展”的基本定理,就是根據唯物辯證的思辯方式確立起來的。
至于對馬克思理論的“批判”,則是指這種理論的“歷史局限性”和“主觀偏激性”。譬如說“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兩個結論;原因是這兩個結論都帶有極明顯的“主觀偏激性”!而這兩個結論都是發源于“十九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大工業派生的無產階級革命”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對以后各歷史階段的人類社會發展,并沒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另外馬克思只從主觀上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結局,僅僅站在“人道”與“公理”的立場對無產階級的革命作用作出了不切實際的肯定:但是對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所承擔的歷史重任缺乏認識,因此他得出了一個并不完全正確的結論:“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
馬克思并不了解這兩個階級截然不同的“階級屬性”和各自擔負著并不相同的歷史任務:資產階級擔負的歷史任務:是帶動整個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快速高效地開拓社會和掃除封建陋習,把粗野、獨裁的封建社會,以它獨有的發展方式、改變為一個初具文明的、以資本壟斷為基礎的功利社會。——它的“歷史任務”性質:是由“社會的發展歷史階段”賦予的;——它的“階級屬性”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統治形式雖然是貪婪的和并不人道;但對比歷史上奴隸主和封建王朝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暴統治,應當說是體現出“人類社會在歷史階段中的明顯進步”!
因為無產階級并不代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任何歷史階段;它只是一個由資本主義大工業造就的“臨時性”階級。以這個階級的能力和智力,它并不能擔負起任何社會發展階段的領導任務。它的“階級形體”存在是階段性的。它與資產階級斗爭的過程,自定義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其實僅僅只是“為本階級的存在爭權利”的斗爭過程。馬克思所說的:“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個結論的謬誤,在此可以體現出來。因為“無產者”或“無產階級”,無論以其“個體”的“無產者屬性”或“無產階級”的“階級屬性”而言;都是不能成為未來世界的“獲得者”或“主宰者”!獲得未來世界的將是整個世界的進步人類;是具有“豐盈公產”的全人類!以無產階級的“階級屬性”而言,只要這個“階級”一旦取得政權,它的“無產屬性”就已徹底歸于消亡的了。要知道——“無產”;并不是未來社會進步的特征!
廣東中山 陳偉昌 2010年3月29日
一、人類的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
六十萬年前,人類集結成為“原始群體社會”以來,就產生了植根于“自然發展需要”的生產斗爭形式和觀念斗爭形式。——生產斗爭起源于“人體生命存在的需要”作為前提;斗爭對象:當然是以改造當時極為簡陋的生產條件、以及從未被改造過的惡劣自然環境為內容。——觀念斗爭從屬于生產斗爭的產生而產生:是在生產斗爭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反映到人類意識中形成的“矛盾對立”觀念斗爭形態。——這個歷史階段非常漫長,顯示出人類由“低級動物”開始,逐步演進成為會思考、有情感的“高級動物”的整個演化過程。這個過程除了通過生產勞動增進了人類的“求生能力”之外,還使人類的“智力開發”從中吸取到莫大益,由此逐漸掌握了對木器、石器、火、的制造和運用,利用大自然賜予的這些物質條件,不斷為穩固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地位而艱苦演進。
隨著生產范圍的不斷開拓和觀念視野的不斷擴展;自然環境得到初步改造,人類的適應力也因此得到普遍提高;并從這些總體的發展變異中產生出“利益”。在這個基礎上,人類社會從起初的“原始群體狀態”向“階級社會的歷史階段”緩慢轉變。“利益”的出現打破了原始人類和諧共處、有難同當的相互依賴關系;也標志著原始人類的生活水平有了相應提高才產生出“利益”。——“階級”的出現和為“利益”角逐局面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說明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由占有社會利益為標志”而產生出“社會權力”的社會歷史新紀元。
以當時原始混沌的社會狀態而言,“社會權力”的產生,并不僅僅來源于占有社會利益為唯一途徑;還來源于暴力征服和社會觀念信仰的確立。暴力征服來源于對他人利益的占有欲望和行動,越是處于原始落后的社會形態,越是具有這種粗暴野蠻的社會特征。暴力征服的能力越大,權力控制的范圍也越大;它能夠在控制本地社會范圍的基礎上擴展到其他地區社會范圍。但是與“暴力征服形成的權力”分庭抗禮的另一種“權力形成”,便是“主流信仰力量”對“異族蒙昧觀念”的征服。
因此權力統治的形式,除了表現為對社會物質控制的“權力領袖”之外,還出現了對社會觀念管治的“精神領袖”。全世界各地區社會出現的各各不同的信仰形式和內容,形成了并不相同的信仰形式和民族氣質。按人類社會曾經形成的四大宗教教義分析:歐洲人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教義,是促成歐洲人對屹今為止的人類社會貢獻最多創造成果和觀念成果的歷史教派;是人類最具影響力、最文明的宗教信仰中心。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教義基本大同小異,總體來說,都貫穿著一種自然客觀的“因果循環哲理和引人向善精神”。其中大部份內容是記載先人奮發創世的歷史以及天主、上帝的“警世真言”、另外還記載有天神們秉承上帝的善心,與惡魔英勇斗爭的神話故事。這兩個教派最使人信服的地方,是它的教義除了引人向善之外,還站在一種純自然的角度不斷地向世人傳播“仁愛”和“互愛”的信息。信眾們在天主或耶酥面前所做的彌撒、祈禱、祝福、懺悔,等等儀式里,都可發現其中滲透著宏觀的愛意與虔誠。歐洲人雖然從來沒有停止過競逐和斗爭,但他們更多的卻是在斗爭中包含著對新生活的向往和對“仁愛”的追求。以后歐洲人對人類社會的種種科研成果的發韌和觀念思想的開啟,都是從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義精神——這兩個可敬的信仰胚胎中延伸開始。
伊斯蘭教教義宣揚的“真主”和“先知”的故事雖然也帶有與天主、基督兩教教義較為接近的內容,但遠不及歐洲兩教教義中宣傳的哲理豐富、寓意深遠。伊斯蘭教的《可蘭經》里講述的故事只嫌過于通俗和寓意粗淺,只體現了伊斯蘭教的“真主”和“先知們”宣傳的“因果報應、”與“勸人向善”的樸素要求和思想。這個教派發源于位處中亞的一些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它的樸素保守的封建主義教義觀念和思想,直接影響這些國家、社會的經濟與觀念的進步發展。
在世界四大教派之中,佛教是最保守最封建的一個教派。它的教義包含了原始信仰中最主觀、最墮落的詭秘觀念成份。它的教義內容:最積極的部份充其量是宣揚“因果報應”;最消極的部份卻在宣揚“佛法無邊”與“普渡眾生”;反正在佛法管轄的區域內任何事物都沒有自由可言,一切都要聽從佛法的救助和安排。——“君權神授”已經是維護封建王權的觀念支柱。神、鬼、精、怪、加上神秘莫測的玄學理論,構成了一張嚴密堅固的大網,緊緊地束縛住佛教信眾們的行動和心靈,讓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才智潛能,一切都聽天由命。——把信眾們的命運和所處的社會命運捆綁在一起,一切交由冥冥莫測的天意和上天派來管治俗人的“天子”安排。——這種情況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幸運的是在這世界上信奉佛教的國家并不多;不幸的是我們中國卻是信奉佛教歷史最長的一個國家。
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過長,這是不爭的事實。就連進入現代社會形態與世界接軌,也要靠資本主義外力推動才能完成。很羞恥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社會曾經陷入幾千年消極墮落的佛教思想為主的觀念統治中。廣大蕓蕓眾生并不象歐洲人那樣:感受著天主的慈愛而主動向邪惡勢力宣戰、虔誠地秉承教義的哲理,勇敢地向“未知世界”探尋、求索;相反是跪在地上向天庭禱告,祈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施展佛法搭救。這種迷信心理直接影響整個民族積極進取精神的塑造。——當然后來還加入了儒家理論和道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共同統治。這種“三教合一”的精神統治局面,在中國社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造成了中國人的盲目愚蒙心理。就算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經過長時間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的今天,我們還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和禮儀習俗中,仍然可以感覺到大量由宗教迷信觀念、給人們造成的種種愚昧可笑現象。
由此可見;社會信仰對于社會觀念的形成非常重要。我們從整個世界的“四大宗教”的不規則分布中,可以從中發現信仰不同的國家存在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的文明表達程度;一般來說,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為主的國家,都是經濟比較發達和觀念比較文明的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的國家;都屬發展中國家和科技程度比較落后的國家。當然,這里所指出的各國家或民族觀念的起源差異,并不是影響社會和民族發展的單一標尺;觀念差異的內容,實際上只是生產矛盾內容反映于社會觀念的縮影;但是作為構成“社會發展需要”的一個方面,生產矛盾經過觀念思維的歸納和過濾,卻會反過來產生出解決生產矛盾的有效方法。因此,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方面——“生產斗爭”和“觀念斗爭”的兩個方面。——構成了“社會發展需要”的互相促進又互為因果的統一整體。
在這里,我雖然指出了人們很少注意到的觀念信仰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但并不意味著我因此把它作為唯一促進世界進步的歷史根據,因而抹剎以生產發展為主、帶動其它方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類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第一需要是生產;因為只有通過有效的生產,人類才能獲得足夠的生活資源保證自己的存在;其次才談得上通過個體思想活動集結成為總體社會觀念;然后再促進社會向更完善的方向發展。所以在生產過程當中遇到的種種矛盾,便構成了“生產斗爭”的種種發展方式。
每當“思想觀念的運動提示”幫助人們解決了社會生產中遇到的矛盾的時候,才能確立起思維運動的“社會功能”、暫時居于生產方式之上的指導地位。但是在生產矛盾中產生的各種類型斗爭,肯定也會反映到社會眾多參予解決生產矛盾的人的思想里;這時候處身其中的人們,也肯定會出現若干程度的意見分歧。如果這些分歧帶著利益因素介入其中,那就會形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思想觀念對立。“社會觀念的斗爭”,永遠都是圍繞著“為維護社會發展總體利益”為焦點而展開的觀念斗爭。
至于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產斗爭”內容和“觀念斗爭”內容,要視乎人類社會“由低級社會向高級社會不斷攀升”所經歷的各歷史階段的客觀要求去確定。而世界上散居各處的社會和國家,又各具自己的發展形式和特點;因此我們在探討人類社會的“生產斗爭”與“觀念斗爭”的“互相依存關系”的時候,只能展現出上述不一而足的抽象概念。
二、在階級社會里、“生產斗爭”與“觀念斗爭”的新形式
根據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劃分為“五個歷史階段”的理論說明:人類社會自從進入了奴隸制度社會,就是進入了階級壓迫的社會。階級狀況的出現,起初人們并不察覺,因為階級出現的過程,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這個過程首先是來自人類之間生活必需品的價值對等互換;之后便產生了滿足雙方需要的“利益”!社會人員之間的不同需求經過長期演化之后,又產生出“以貨易貨”的等價物:“貨幣”。與此同時因為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量的增多,使某些群體的生活必需品顯得略有盈余;但還有很多生產發展慢的群體仍然處在半饑不飽的恐慌中;于是便萌發了把對方的生產成果據為已有的念頭,由此引發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血腥爭斗。
“初步具備”觀念意識的人類社會,開始就存在著這種荒唐的缺點:它每次企圖把自己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形態高峰之前,總要在體內經歷一場場激烈的搏斗。起初這種劫掠性的行動發諸于群體饑餓的“生存本能”,后來便演化成一種“嗜好習慣”;人們起初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劫掠性的敗德可恥行為,后來加入了若干觀念修飾之后,搏斗雙方都為這種野蠻戰爭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無論是劫掠者一方還是被劫掠的另一方,雙方都進行著加強進攻和防守的布署。
在被劫掠的群體加強了防御的布署之外,也學懂了對方構筑城堡、招兵買馬那一套本領;他們打算一旦時機成熟,也去搶劫比他們更弱小的群體,認為自己決不應該永遠處于被搶劫的被動局面。隨著這種狀態的不斷演進,隨著一些群體的復滅和另一些群體的不斷壯大,初時并不怎樣完善的“國家”雛型,就在這種紛亂的斗爭形勢下慢慢出現了。
如果說初時的國家形體只是為了暴力斗爭的需要形成的;那末這種“國家”的壽命肯定不會長久。因為這種形體沒有思想、沒有生命、沒有積極的宗旨和發展目標。它的存在只為了茍活而搶掠;這肯定違背了人類在自然界共存發展的善意本性;所以這種已經有了“國家外形”但還沒有形成“國家理念”的“暴虐群體”的被消滅和吞并的事實,在歷史上實在是數不勝數。
在這個歷史時期出現在人類社會上的有秩序、有紀律和有戰斗力的“群體組織”,其實已經是初期建立在“奴隸制度”基礎上的“國家形體”。史學家們之所以把那時候的國家制度稱作“奴隸制度”,是因為那時候的國家結構已經滲入了初步的理性。制度的用途,是強化社會內部的生產效能和秩序建立的有效法寶。生產發展需要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秩序建立需要制定最初的法律準繩;這些都是不斷形成社會觀念作用于社會制度而形成的進步措施。
奴隸制度建立的初期,社會內也不斷呈現出階級和階級壓迫的現象。這時候擴展成“國家形體”的奴隸制度社會,體現在“國家機構”身上的任務:對內不僅要強化社會內部各種統治結構的管理和穩定,對外還有著隨時出發征戰的打算。這時候的統治者不單以劫掠對方的生活物資為滿足;它還要擄掠對方構成“國家”的土地、人員、以及引起他們興趣的觀念文化為戰爭目的。所有產生于這個歷史時期的劫掠行為,都體現出人類社會在進入了這個歷史時期的顯著特點。
(以原始社會經歷了幾十萬年時間才能得以進入奴隸社會的歷史轉變過程、和奴隸社會以大約兩千年時間便完成了它所擔負的歷史任務比較,不正是一種有力的說明嗎?——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得越快,潛藏于人類思維內的智力發展便顯得越快。——人們還會看到現代人類正以無比敏銳的思想觸角,不斷開拓出前所未見的簇新天地,自然界無比神秘的面紗,正一層層被逐步揭開。生產變革和觀念革命的不斷產生,逼使冥頑守舊的人們總覺得在社會中蘊藏著一股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這股力量經常意想不到地出現,以種種令人驚詫的形式突然顯露在人們面前,——人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審視自己的過往思想;一次又一次重新確立自己對社會發展的更新看法。)
“原始社會歷史階段”主要完成了兩大歷史任務:一、在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改造過程”的同時,也進行著“由低級動物形態”向“人的生理機能自我改善”過程的轉變;由自由分散的聚居群體向互相依存進行共同生產的社會形體的轉變;二、在上述轉變中逐漸產生了意識、信仰、以及服從社會生產需要的秩序、操守、道德觀念等等。 雖然上述的歷史任務在今天看來非常幼稚可笑,但它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基礎;以后人類社會涌現的所有奇跡建造和宏圖壯舉,都會建立在這個“人類祖先用幾十萬年奮斗才造就出來的”社會基礎之上。
“奴隸社會”的歷史任務,也顯示出人類社會初期的“原始性”和“單一性”。奴隸社會歷史任務的最明顯特征:是成功地構造完成了高踞于人類社會之上的“上層建筑”一系列程序。——譬如國家機器所需的一切部件:官吏、法律、軍隊、秩序、信仰觀念、藝術文化等等,都在這個歷史階段給備辦齊全了。——而且從這個時候開始,社會也由于初期“利益”的分配不勻與更微細分工的不斷涌現,非常自然地形成了仿如埃及金字塔模樣的“社會階層等級”!
在眾多的“階層等級”中可以把它簡化為兩大類:“壓迫階級”和“被壓迫階級”。或者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發源于社會初級階段的“階級形態”一旦出現,表明了這個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和觀念矛盾,開始醞釀著各種形式的、若明若暗的階級斗爭。
、最初的“階級斗爭”分為兩種形式:政治斗爭形式和觀念斗爭形式。(但無論發源于何種形式,都比之于原始社會時代對生產發展有更大促進。)政治形式是依靠國家機器的正式啟動形式下展開的;因為與社會發展有關的所有戰爭和生產行為,都必須在國家確定的律例程式和強硬意志下進行。因此在奴隸社會制度下形成的國家機構,對人類初期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觀念斗爭”的外部形式,卻是依附于“政治斗爭”形式展開的具體內容,對各類取得不同結果的社會行為,作出不同結論的檢討和較量之后,再按照“觀念斗爭的結果”確定出新的“斗爭策略”和“斗爭途徑”。
國家形體的出現,一方面是體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隱藏在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這時候的社會矛盾主要體現在發源于社會基礎矛盾的“階級斗爭”、和發源于信仰分歧的“觀念斗爭”。奴隸社會的“生產斗爭”形式:主要存在著“以劫掠戰爭為主”還是“以生產勞動成果為主”兩種形式分野。而“信仰分歧”卻是體現在人們“對奴隸主的忠誠為主”還是“對神的信奉為主”兩種內容分歧。奴隸社會揭示出這兩個促進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斗爭主題”,一開始已經預示著這種斗爭的尖銳性和長期性。
(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這個自然角度觀察:這些長期、尖銳的斗爭形式發展到現代還會持續下去。——雖然現代生產斗爭形式和觀念斗爭形式介入了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因素”、因而使這兩種斗爭形式呈現逐漸緩和與逐步消退的跡象,但是在還沒有發展到徹底消除原始時代遺留的、尚還存在原始的勞作形式因素和蒙昧觀念因素的社會狀態前提下,這種斗爭只會逐步趨向集中和單一狀態而不會很快消失。)
三、封建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斗爭狀況和觀念斗爭狀況
隨著奴隸社會歷史階段的結束,封建王朝統治者以更成熟、更強固的封建社會制度取代了奴隸社會制度的存在。封建社會制度比較奴隸社會制度更先進的形式表現在于:它比奴隸社會的生產布局和社會結構、更符合新的社會階段發展的要求。它已經基本擺脫了奴隸社會那種紛亂不堪、戰亂連綿的動蕩局面。也就是說;它現在已經建立起比較固定的國家版圖,有了一個比較平穩的生產發展環境。它肩負的歷史任務:就是首先要結束奴隸社會的混戰狀況;穩定社會局面;以利于社會生產成果和觀念文化精神的有效塑造。
在這一歷史階段中,西方社會和中國社會走的是兩條大相徑庭的道路;中國人很早就完成了封建體制的確立,開始了隸屬于“正統封建社會的”古物質文明建設和古文化文明建設。——而西方諸國的社會發展進程,卻總是在奴隸社會形態和封建社會形態的反復代換之間;在自然法則與社會信仰的競逐之間;社會權力與觀念權力的利益較量之間角力。這些國家彼此相連而又互相對敵的狀態,使它們在進化中連何時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界碑都幾乎查找不明。而中國的情況卻非常清晰;由秦始皇統一六國形成了中央集權局面以后,中國就基本正式設立了封建制度的正統管治模式。(在奴隸社會公元前七世紀的周王朝,中國社會就已經出現了極濃厚的封建傾向。)而西方諸國卻在進入了公元三世紀左右,才陸陸續續長出了封建制度的萌芽;而且它們形成的封建社會特色,仍然保留著昔日打打鬧鬧的競逐色彩,一直紛攘著持續到資本體制出現的現代。
(探究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的封建制度的差異,首先要從雙方的歷史觀念形成過程著眼分析,才可明白兩者差別的究竟。或許這正是促使社會發展的“自然調節功能”在產生作用。它仿佛用一種奇特的辦法對世界各地區社會的發展悄悄地進行了不為人知的“調節”。促使歐洲人在永不停竭的爭斗中,找到了先于世界其它地區社會形成資本社會的操作形式和演化基礎,)
為什么歐洲人能最先發現隱藏在自然界和社會斗爭的秘密呢?難道真的就應驗了中國人一句很有哲理的格言:“天道酬勤”,體現出天老爺對積極開拓進取的西方人的一種公正無私的嘉許么!——既然西方人首先發現了“客觀規律”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取得了由生產到觀念各項發展的巨大成功;那末這些成功帶來的結果,除了能推動它們所處的封建社會快速瓦解、以進入更高質素的資本社會之外;還預見到人類社會在今后整個發展進程中最光輝完美的歸宿;“公有制社會的建立”。標志著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從始開始。
而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卻與之恰恰相反:在諸侯混戰時期的奴隸社會,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套以“佛教的玄學”為先、“孔孟的禮教”居中、后來又有“老子的道教”殿后、的“三教合一”完整理論,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構筑起一道“自我封閉”的、極難沖破的“萬里長城”。如果說:這道“萬里長城”,只是構筑在民族觀念與蠻夷觀念的溝通之間的話;卻遠遠不及內部的爭權奪利給這個古老民族套上了自欺、自負的觀念枷鎖更為真實。事實說明這種歷史進程是極端平庸卻又苛刻的!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告訴世人:中國社會的封建歷史過長,完全是因為中國的封建觀念的確太完備、太嚴整了。而且因為觀念理論的“過于嚴整”,并沒有得到與之對立的斗爭觀念和斗爭理論予以校正和批判,相反卻因此助長了它內部的權威性和保守性的加強。
中國社會傳統的封建統治觀念,并不認為“封建社會是一個過渡性歷史階段”;而是把它視作是一種“萬世基業”的“權力意志”加以強固和保衛;使它越過了思想管治的藩籬,直接把封建保守的觀念內涵滲透到生產發展以至上層建筑各個領域,使整個封建社會和國家機器顯得更加強固和不易坍塌。
中國社會的情況就是這樣:直到今天,它還保持著這種歷史遺留的惡習:人們懶于動腦,隨大流,只信奉傳統的既定信仰,不講究客觀規律的是否允許;口頭上滿嘴“忠君愛國”,背地里干的“陽奉陰違”。或者,也有一類“愚忠”的樣版;他們相信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全部都是好東西;所有懷疑和褻瀆都是罪過。——如果不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一直威脅著清王朝的“金鑾寶殿”安危,中國人還弄不清我們“天朝大國”,為什么會屈服于“西洋人”的槍炮之下。——中國人不明白自己民族落伍的原因,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是什么原因;只有當西方列強橫蠻地闖進中國領域,給中國帶來無窮災難之外,還帶來了一大批西方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和先進文化、思想理論;(其中以俄國革命經驗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中國人才因此有所覺醒:并且還從資本主義的這些“文化滲透中”獲得了極大裨益;也因此沖開一個傳統思想的自我禁錮決口,隨同世界的進步潮流,一起承受斗爭的考驗,一起在推翻封建王朝的勝利歡呼聲中走進現代。
四、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斗爭形式和歷史任務
其實人類無論處在那一個社會時代,都會出現一種“以現代為中心”的幻覺。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最高級、最實在的社會時代。因為大多數人注重的是當代的、他們可以觸摸得到的實際利益。資本主義體制在西方社會出現初期,也有人吹噓過;這種體制是人類最先進最合理的社會體制;這種理論,就是出于這種幻覺下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產生后否定了這種理論的虛偽性,認為資本主義理論只是一種“暫時的階段性”理論。人類社會的整個發展進程,還有比它更先進更合理的社會體制還未出現。
既然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構想”體現了人類社會最先進合理的社會內涵,再加上他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所作的精辟睿智分析,當然受到現代大多數人的認同。——資本體制在它問世后不久,很快便發展成為“現階段”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生產模式。說明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體制產生后的確是出現了進步;表明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比封建社會更先進、更高級的社會發展歷史階段。
但是這個社會形體是在推翻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肯定在一定的社會特征(觀念、物質、因素遺傳)上還帶有封建社會的印記。而且在它不斷向前發展的漫長征程中,不斷地暴露出它與生俱來、不可克服的弱點和弊病。預示著它的命運將和所有過往的歷史階段一樣,也要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受到比它更先進合理的社會形體的取代。
形成資本主義體制的觀念基礎、是資本主義理論;體現這種理論的正確與否、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實踐。由資產階級為主體構成的國家機器,則是這些觀念和理論的忠實執行者。西方資本主義理論的最明顯特點;是比較客觀地在它們的社會發展程式中,套用上一大批在漫長的自然進化中積累而成的科學理論。譬如“競爭求存定律”、“物質不滅定律”、“用進廢退定律”、“物極必反定律”以及牛頓、哥白尼、愛恩斯坦等自然科學家在力學、天體學、電磁學……等等方面的最新發現;都給資本主義社會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
但是所有這些對人類社會建立了巨大功勛的科學成果,就連與資本主義發展觀點完全相反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也的確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這不能不令現代人類對充滿斗爭精神的西方社會“先驅們”,為人類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超卓貢獻的偉人們肅然起敬。在現代資本主義發展觀念普及了整個現代世界的前提下,人類社會的發展,正按照客觀世界賦予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提出的各項任務要求,不斷向更高級的社會歷史階段努力攀升。
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存在的階級斗爭,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產階級時代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可以說,馬克思的這個觀點是在1847年闡發的,符合當時西方社會的階級斗爭狀況。資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體制的執行者和體現者,對于推動新的社會歷史階段出現和消滅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體制而言,它是一個先進的革命階級,但是在它們掌握了社會的控制權以后,便不可避免地產生出歷史上所有統治階級共通的驕奢淫逸現象;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的中級階段、人的本性尚未發展到真正純熟的自然、完善、;社會的“博愛觀念”尚未得到廣泛普及之前,人的社會行為和思想品德,也大多數表現為中級發展程度,肯定只能停留在它所處的社會階段水平。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于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來說,好象一個人的正常生命進程僅僅達到了“青年階段”一樣,是一個充滿生機、滿懷希望、但又暴露出很多缺點錯誤的風華正茂時代。是一個既浪漫又嚴肅,、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里出現的“階級斗爭”;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觀察:好像一個“正常發育青年”人體內的生理機能,正在不停地操作運動一樣:這種運動過程好像社會內部的“階級斗爭”過程;每天要死掉幾千萬個細胞,但因此又產生出更多更有活力的細胞一樣自然、正常。要保證人類社會正常地按照自然規律劃定的路線向更高級的階段攀升,首先要注意這個社會的總體發展是否符合客觀要求、而不至于讓社會內部的斗爭使整個社會機體陷于癱瘓。對社會發展過于謹小慎微的責備求全,只會因小失大。
在這里,“斗爭”與“穩定”這兩個概念都具有同等重要意義。斗爭,要區分“良性”斗爭還是“惡性”斗爭; “穩定”,也不是指停滯不前的穩定;因為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還是一種需要披荊斬棘、排除萬難的“運動型”社會發展。要具備哥倫布當年開發美洲那種堅毅不拔的冒險精神,人類社會才會逐步達到自己為之奮斗的崇高目標。
按照上述人類社會各階段的發展情況敘述,我們已經看到:無論人類社會攀升到哪一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階段,都會顯示出人類作用于這個歷史階段的“自我完善“過程、以及完成客觀規律賦予的各項歷史任務而呈現的進步過程。那末現在進入了“人類社會的青年時期”,——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有誰明白人類在這個復雜多變的歷史階段中,將會碰到怎樣的問題;承擔起何種歷史任務呢?
其實人類經歷過那么多艱難困苦的考驗,才由分散的群體漸漸組織成社會,又由粗野愚蒙的初級社會形體慢慢發展到現代;演化出“人生的責任”、“社會的責任、”“時代的責任”、“開拓歷史的責任”、等等神圣的使命詞匯;——“客觀世界”早已把這些“責任”詞匯的內涵,托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里,幻化成各種“歷史任務”,等待處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人類去“領悟”完成。問題是人類社會是否對這些“責任”包含的“具體內容”有所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并沒有明確說明這些“歷史階段”所包含的“任務內容”,它只寄重托于“世界無產階級”,認為這個階級負有“消滅世界上一切階級;消滅‘私有制’;建成人類最高級的社會模式(共產主義社會)”的神圣使命。
但是有一個問題馬克思是疏于考慮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是全人類將來統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世界不分種族、不分階級、全人類共同努力進取的結果,而不是靠哪一個革命階級“暴力革命勝利”后取得成功的結果。把“無產階級專政”的勝利(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看作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提法,是馬克思理論為了鼓舞無產階級斗志,草率地作出了一個不該過早作出的結論。
資產階級對于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后,它們該承擔的“歷史任務”當然不會有明確認識;但是以它雄心勃勃要“壟斷世界經濟”的“階級特性”來看,它是要竭盡全力務求達到這個目的的。但是資產階級如果一定要達到它的目的,那就勢必要首先把全世界各地區的人類社會的物質和經濟、都要以資本主義的特有方式統一起來。最近三、四百年來,資產階級以它最快捷的方式和最敏銳的觸角,足跡踏遍世界每一個角落,除了開拓出廣闊的世界市場之外,還在資本主義觀念文化方面,向世界各個領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滲透。
資產階級想通過這些辦法在世界范圍內攫取最大的利潤;卻不知這正好促成了全世界各地區社會的交流和團結;統一了以往由各不相同的歷史環境造成的種種社會體制差異。在這種意義上說:資產階級企圖統一世界金融壟斷的欲望帶來的另一種結果,卻體現出人類各社會不斷趨向更高級社會發展的共同模式。
二十一世紀初“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出現,促使人類社會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第一次經濟概念的初步統一”。——實現世界范圍內無論是社會狀況的、金融經濟的、或是觀念形態的、初步統一;——其實這恰好是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內”,必須要完成的“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歷史任務”。
在現代,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內必須完成的各項歷史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作為資本體制蘊含的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能量,還遠遠沒有排放完畢。而資產階級在這個世界出現的時間還不算長,還遠沒有達到衰亡腐朽的階段。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表征就是:在現代的世界范圍內,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主義勢力”還非常幼弱;這種新生勢力在“資本主義母腹”中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孕育成形。因此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第二個歷史任務:就是要盡一切可能創造一個比較平穩的和平環境,準備付出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創造充足的養分,以供給這個“資本主義母腹中的社會主義嬰兒”孕育成形。——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為迎接它的呱呱墜地鋪設好一切相應的物質基礎和歷史條件。
產生在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嬰兒”,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是貫穿著“以‘階級斗爭’作為社會發展軀干”的馬克思主義主觀思想的產物。作為體現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完善的社會主義社會形體,必須表露出新生社會更“成熟祥和”的內涵、才能顯示出新生制度的優越,才有能力承擔起更高級歷史內容任務的完成。因此事實已經給我們以明確的提示:由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上升到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過程,決不是由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體制、從而強行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的過程。它應該是一種“文明過渡”的過程。是“整個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內,“不斷壯大的社會主義觀念勢力”逐漸取代“不斷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體制”的過程。——是否通過“文明過渡”的途徑由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上升到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其實是檢驗“人類社會的文明意識”是否完善成熟、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是否達到客觀要求”的一條唯一標尺。
這里所說的“文明過渡”,是指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資本主義社會將以‘怎樣的方式’,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過程”。——這是很多人都在密切關注的問題,——因為這種社會形態的“轉變方式”,應該是變成“轉變結果”的關鍵。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一定要通過“階級斗爭、暴力奪取政權”這種途徑,才能完成這種轉變。但是這種理論只是發源于十九世紀那種落后保守的時代環境,發源于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斗爭需要而產生的一種錯覺罷了。人類社會在它今后發展的程途中,將會不斷呈現出新的社會進步和文明內容,將會不斷糾正暴力理論的片面性和偏激性。
由資本主義形態向社會主義形態的轉變。估計是在人類社會的三十世紀左右才會出現的事情。但是在那個時候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況呢?可以這樣推測:是比現代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發達、富庶、祥和的最后階段;人類社會經過了千多年的矛盾磨合和調整發展,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已經變成了強弩之末,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的要求已經深入到全世界各國家社會的人心;已經由理想追求逐漸變成了實現的迫切需要!這時候世界社會的結構都應該產生很大的變化:對于社會內部;中產家庭占了整個人類社會比率的80%;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已開始成為社會觀念的基礎。——金融巨子們所擁有的過多財富并不會為他們帶來真正的歡樂,(這是那時候社會成員的一種普遍意識。)過多的享樂只會成為人類身體健康的負擔;越來越高的文明素質使他們把手中的巨額財富由“物質的擁有”轉變為“名譽擁有”;(他們會把多余的大部份資金投放于社會的“福利事業”和“發展事業”中,換取回政府部門的職務、權力和社會成員普遍的愛戴和尊敬,實質上這是“國家資本主義”的變種。)
社會結構的外部變化也反映在國際上面,可以預見所有國家社會都是按照客觀規律的發展要求,同步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的。這時候或者國家的數量可能會越來越少。第三世界國家基本上已經發展成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這里面會出現一種很難預料的特殊情況:譬如某些弱小民族因為歷史歧見的解決而重新合并成為一個國家;有些國家因為利益爭端而被強國兼并了版圖等等。但這并不是主要的問題:在資本主義歷史的最后階段,在這個最后解決國際矛盾爭端、實現人類社會永久穩定的歷史階段,出現個別弱小國家版圖被兼并的情況,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不過如果真要出現此類情況,應該發生的時間只能是在最近幾個世紀)。一旦等資本主義國家接近了衰亡階段,世界人類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潮”改變了某些資本大國的“帝國”性質。這些情況是肯定不會再出現的了。
五、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建設內容和歷史任務。
其實國家版圖的大小誰屬、社會由那一些人管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管理人有沒有超卓的管理能力和道德責任感;人類社會在這些人的管理下,有沒有按照正常發展的軌道向前推進。——事實上,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適當的社會結構調整是正常的和必然的;是社會秩序趨向更統一更穩定的表現。試想將來人類社會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后再經過一兩千年的發展,全世界都進入了“公有制度社會”的時候,(人類已經沒有了“祖國”,因為那時人們再不需要什么“祖國”。)那些所謂“國家版圖”的過時東西,在人類歷史博物館都很難找到它的遺跡。還有誰會記掛這些僵化沒落的玩意呢?
自從人類形成了秩序觀念控制的社會后,至今所有最落后蒙昧的歷史階段都已經過去了。——進入了現代的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是蒙昧落后的社會狀態向初級文明社會階段進步的可喜轉折。事實證明:有了通達的社會觀念輔助社會的生產發展,將大大加快社會向更高級社會形態攀升的速度。但是也因為社會觀念的通達,人類社會在自己發展的程途中,不斷地感覺到自己肩承的歷史任務的沉重,認識到從濃重的自然矛盾包圍中突圍而出、尋覓人類夢寐以求的真、善、美境界;建造恩澤萬代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人間樂園;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雖然社會越是高速向前發展,人們建成高級社會的愿望越是迫切,來自歷史的“陳舊積習”與“新產生的時代矛盾”造成的各種阻力,卻顯得越是強烈。因為這種原因,抵消了因為有通達觀念輔助社會快速前進的優勢。按照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過渡所需要的時間推算:(大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需要兩千年左右時間。)資本主義歷史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也大概需要兩千年左右時間。從資本體制出現以后至今用去的時間與現在已完成的歷史任務的情況判斷:“人類社會還須停留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發展時間,起碼還有一千三百年左右。”
在我們中國的某些“馬克思主義者”眼中,對“資本主義制度”尚能在人類社會存在“一千多年”的判斷,肯定表示出極大的憤慨——他們被現代社會五光十色的繁華外表迷住了;認為 “資本主義只要進入了壟斷階段,很快就會宣布‘完蛋’!”他們讓一種似是而非的極端理論蒙蔽了眼睛。他們始終還執拗地認為:從資本主義大約每隔十年出現一次經濟危機的跡象來看: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已經得到“極度發揮”;商品物流已經呈現“極大過剩”;如果“政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如果資產階級的物質條件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那么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但這并不妨礙我在這里向他們指出:資本生產規模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窮鄉僻壤的原始落后面貌,但卻很難改變現代社會結構松散的生產布局;科技的發達雖然體現了社會觀念的進步所取得的一定成就,但它對平衡社會的機體和結構卻無太大幫助。——現在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現在進入的是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伴隨這個歷史階段的生產發展水平與觀念發展水平,肯定是與這個歷史階段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而“超越這個歷史階段出現在社會上的事物,肯定還沒有產生與之適應的物質基礎作承托”,因此這種“超越歷史階段的事物和觀念”的存在也決不會長久。當我們理智地認識清楚這個道理之后,當然對資本體制在現階段的存在壽命和歷史作用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于這方面的理解,無產階級如果不能從它“粗陋的階級地位”、和“狹隘的階級觀念”中真正解放出來,從而攀升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高度”、去觀察社會總體的客觀變化,無產階級將永遠因“鼠目寸光”而沒有能力把握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和支配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人們不應當簡單地通過資產階級的貪婪和剝削本性去片面地認識資本主義,也不應從資本生產的無計劃、無組織狀態和大約每隔十年發生一次的“經濟危機”表象、去估計資本主義制度的存亡時間;因為支持資本體制的存在,是發源于“客觀世界”潛藏于社會內部的“自然調節力量”、是這種力量與現代人類發展到現階段的適應能力相結合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忽略了有關方面的研究,因此所得出的“對資本主義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系統結論,都是發源于主觀理論和社會表面的研究。——所以縱使它能鼓動“整個世界的無產者團結起來”對資產階級宣戰,但都不能在實際斗爭中取得重大勝利。
至于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到底要經過多少時間才算正式完結?我看應該要從完成下面三個內容的歷史任務來判斷會比較準確:一、需要“多少百年”,投放于人類社會的物業建設;二、需要“多少百年”,用于社會觀念的換代更新;三、需要“多少百年”,投放于國際矛盾的磨合使各類分歧基本消失;——要完成上述三大內容構成的歷史任務,每一項都需要幾百年時間的磨合發展,才可望達到更高級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到來的要求;當然,這三項任務肯定是在服從“社會形勢的發展要求下‘交錯完成’”的;總括需要時間大約還要一千三百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在此迫不得已列出這種簡單的時間推算,僅在于幫助我們對整個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過渡得出一個明晰的時間概念。
在此,最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矛盾的磨合”這個內容;它一定要引起所有愛好和平的人類百般警惕!要提防各種不同形式的壟斷集團、打著各種不同顏色的旗號、以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在重新瓜分人類社會的總體利益的時候引發出新的世界性戰爭。因為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將會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成果遭受巨大損失;同時還會延誤整個人類社會向更高級階段攀升的總體發展進程。這種危險的存在,會一直潛伏在整個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直到“世界性的社會主義社會陣營”陸續建立后、正式發揮它們的積極效能的時候為止。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系統中,“社會主義社會”并不是一個實體性的歷史發展階段,而是隸屬于“共產主義社會范疇”的一個“外圍建筑物”,名稱叫作“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列寧領導蘇聯在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以后,在他領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最后幾年日常工作中,并不把它領導的社會形體直接賦予“社會主義”的稱諱;而是把一切都托付予“革命的名義”。他非常靈活地把社會的發展方式體現為“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只有在斯大林當政的時候,蘇聯才神氣活現地豎起了“社會主義社會”這面大旗,在這面大旗下招兵買馬;和十多個剛從資本主義統治下取得獨立的貧弱國家一起,建立起聲勢浩大的“社會主義陣營”,與當時還不顯得十分成熟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峙。“馬克思主義者們”還大造輿論,給世界形勢蒙上了一層“東風壓倒西風”的迷霧,讓人們仿佛感覺到“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很快就要過去;資本主義制度很快就要滅亡了的樣子。——這些事實就是昔日國際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引伸出來的歷史。——但有誰知道人類社會在這個歷史階段所承擔的歷史重任、和資本主義體制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呢?
馬克思逝世后至今的百多年歷史發展進程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相當于人體成長過程的“青年成長階段”!這個成長階段所肩負的現實責任和顯示的歷史意義,是異常艱巨的和瑰麗多彩的。——因此,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顯示的歷史意義和承擔的歷史責任,也是現代那些自詡為“馬克思主義者們、”以及只顧捍衛自己既得利益的“狹隘階級理論”鼓吹者們所不能理解的。
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國家形體,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國際霸權主義”動機的反映。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形體”,是建立在純粹馬列主義理論基礎上的社會形體,它并不謀求在“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國際霸權”利益;而只是在刻板地按照馬列理論的基本原理,努力地作著種種“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嘗試。所以后來的“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它并不需要負上什么歷史責任。其實這種由理論謬誤造成的歷史責任誰能負得了呢?——只要人們明白人類的“理性”已經面對社會的未來發展,提出了這種有益于“人類自身發展”的“自律要求”,就已經足夠了。
人們對于某些觀念產生的迷惘,總是由某些美好的“憧憬”帶動產生的。然而隱藏在社會發展要求后面的“自然力量”,也總是在恰當時機把隱藏在社會“憧憬”內部的不切實際成分予以剔除。但是,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憧憬”,到底是一種什么概念呢?——“社會主義”的理論概念,其實是在法國的獨特社會環境、獨特的歷史觀念狀態下產生的。歷史上法國人民很早就形成了追求成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十八世紀末,法國爆發大革命,建立了第一共和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傅立葉、圣西門以及杰出的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都是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宣傳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實現社會內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地位平等;以及主張要消滅等級特權。馬克思采納了這種理論的最合理的“觀念組成”部份,加插進他獨創的“唯物辯證觀點”和“社會發展觀點”;組成了“共產主義系統理論”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就構成了現代“社會主義理論觀點”的來由。
我認為: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獨立的歷史階段。它的出現是在資本壟斷趨于沒落時期、“社會主義胎兒”在“資本主義母腹”中孕育成熟后的結果。因此社會主義社會是高出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獨立的文明發達社會。這種社會形體應當逐步消滅“無產者”殘余而不應再存在“無產階級”;但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形式仍然是存在著差距的。不過這種差距并不懸殊。社會主義的“社會宗旨”:是社會成員行使社會權利上能大致“民主”、“平等”;因為這時候高踞于社會之上的特權階層已在逐步消減;權力機構的權力逐漸在民意選舉中產生。但是這個社會形態又在總體特質上低于“公有制度社會”形態;因為這個社會歷史階段還允許存在“私有制”以及“國家”、“貨幣”、“家庭”等等維護私有制的社會基礎。社會成員還沒有獲得真正“自由”的權利和達到“社會總體博愛”的思想高度。既然社會主義社會尚還存在“假”“惡”“丑”的殘余因素,所以“真”“善”“美”的社會形態暫時還難于完全建立起來。
馬克思典籍中的“社會主義理論”;卻恰好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系統理論”中最薄弱的一個部份。——因為這個社會形體暫時還沒有條件屬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其中一部份,也不屬于“共產主義歷史階段”的前一個歷史階段,卻是屬于進入了“共產主義歷史階段后”的一個過渡性的“第一階段”;這個過渡性階段決不是已經具備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與之相應的博愛平等觀念,為履行它的過渡性職責而為共產主義“主體社會”的出現而作最后的完善準備工作;而是指出這個過渡性的社會階段“還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存在著“舊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與“新產生的社會發展要求并不協調”的社會矛盾。
根據二十世紀出現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狀況觀察:有哪一個國家是符合“客觀意義”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標準要求的呢?絕對沒有!因此這個陣營后來的蛻變解體,完全是因為違忤了自然規律而必然出現的可悲結局。二十世紀在世界上盛極一時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雖然因為歷史條件沒有具備而暫時受到挫折;但它產生的歷史意義卻是值得懷念的。起碼蘇聯和中國在這一段時間的“社會主義理論實踐”過程,給人類社會日后由“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向“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繼續挺進的歷史進程中,提供了一面不可多得的歷史借鏡。
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總進程概括為“五個歷史階段”的學說,看來也是不準確的。因為理論并沒有把“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包括在內。反映了他的整個共產主義理論系統尚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完整性和不徹底性;或者可以說因為囿于歷史條件的局限,馬克思并不理解“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對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性。只有通過二十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和解體,才能在大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斗爭中,逐漸揭示出“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需具備的社會特征、物質條件、觀念要求、和歷史任務。它還揭示出由“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僅就以在這個階段完成“取消國家管治制度”、“取消金融管理制度”、與“取消以‘家庭為中心’的私有制度”三大歷史任務而言,就得花上千多兩千年時間。由此可見,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的總體進程中、是屬于“消滅階級對立和歷史矛盾”的最后一個獨立的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進程,應當包括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在內被劃分為“六個歷史階段”,而不是馬克思說的“五個歷史階段”。
馬克思理論的本意,是向人類社會提出一種極為宏偉的發展設計和規劃,但是在具體進程的環節內容聯系上,卻沒有作出具體的描述和安排。馬克思只是向社會提交了一幅輪廓并不清晰的“共產主義遠景”抽象畫圖。或者更貼切地說:他只是提供了一具指示人類社會“由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不斷提升”的發展標尺。——在“鼓動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團結斗爭”方面的內容,(這是馬克思奮斗畢生的最重要歷史任務。)他的“理論任務”好像是完成了;但是在“總體的規劃”、即有關共產主義理論所提出的種種歷史任務方面,它卻遠遠未能完成;需要人類社會在日后發展進程的各個歷史階段不斷給予提示和補充才能使之不斷完善。
事實證明:只要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一旦與他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掛起勾來,就必然顯露出他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牽強性。以“社會主義”這個詞意的內涵解釋:社會主義模式應該符合全人類社會成員的權益基本平等的原則;人類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為“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降臨,已經準備了充裕的物質資源與和諧的觀念基礎,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對抗也已經得到逐步減弱。上述兩個歷史條件的出現意味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已經得到了社會“計劃內”的安排和完善,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巨大消耗和無計劃生產造成的浪費”,體現出最大的優越性;否則社會的“平等”與“和諧”也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持。科學技術的不斷開發和換代,說明人的社會觀念和責任感也在不斷進步更新,而且為社會建設節省了巨大的物質虛耗和精力虛耗。——只有這樣理解“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內涵,才能真正理解人類社會由低級歷史階段逐步向高級歷史階段不斷攀升的必然趨勢;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在某些理論環節存在的片面性。
現在剩下來的問題:就是人類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應當完成的歷史任務了。上一節曾經略論過社會主義社會的內涵、和它稍低于共產主義社會級別的某些特征;它會引起某些人不必要的的誤解:以為人類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既然已經達到了那么高的歷史水平和生活水平,它還有什么歷史任務要完成呢?只要能保持現狀,不是很幸福了嗎,誰還會再努力去追求更高級的社會發展形式呢?不過這些人并不明白:這不是決定于某些人的理解和意愿的問題,而是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問題。每當社會形態發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它都會很自然地對自己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務;直到它的“社會機能封頂”、以至不能再發揮出“超越極限的”作用的時候為止。——它的發展仿如人體機能成長一樣,都是有生命、有觀感的事物。只有當它的發展步入暮年,覺得“所有發展目標已經達到、應該真正立心安享自己晚年”的時候為止。
總括來說: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估計會分為初期和末期兩個時期去完成。整個歷史階段的總體任務的全部完成,大約需要花費一千五百年至兩千年左右時間。——這里所說的進入“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初期”,當然是指在“資本主義母腹”內吸取足夠養份、再降臨人世的“社會主義觀念勢力”的“新生嬰兒”孕育時期了。——這個“社會主義嬰兒”的可愛之處,是它的體格比較活潑健壯!它的可貴之處,是它的性格比較正直堅強。它的體格雖然承受于母體;但它的觀感,卻是來源于與“母體內產生的病毒”作過不平凡斗爭的“歷史以往”。它只能承繼母體移交給它的身體和血肉,但卻“與生俱來”地違忤母體的意志。因此它降生于塵世之日,也就是降生它的母體逝世之時。它問世后的第一個歷史任務,就是要首先清除掉所有由“母體遺體內”散發出來的種種“歷史病毒”;并根據自己曾經與這些“病毒”在“母體內”斗爭過的歷史經驗,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免疫辦法”,以求“清除自己體內沾染上的遺傳病毒”、借以達到促進自己健康成長的目的。
至于這套“新的辦法”,當然是指我們中國曾經在毛澤東時代出現過的“計劃經濟”辦法了。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在具備了“讓資本主義體制完全釋放能量”、“自愿讓社會主義體制取代它的發展”的歷史前提下,由新的社會制度按發展比例統一計劃;安排生產、安排分配、安排各行各業配套發展,才能克服昔日“盲目冒進”的缺點,避免資本危機的發生和因為無計劃生產造成巨大浪費現象的出現。另外,在發展生產的同時,還要注意公益事業的逐步完善和普及“博愛觀念”的廣泛形成,以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這是一段進入了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初期后的艱苦而且漫長的發展歷程,這段時期或者還會出現輕微的資本觀念回潮,但只要世界上各地區社會保持基本一致的發展步伐,社會的某些殘存的陰暗面很快就能被清除,整個面貌很快會變得明朗,——這段社會主義發展初期的任務完成,大約需要六百年至八百年。
經過社會主義社會最初時期的穩定發展,世界各地區社會在物質生產和觀念形態都得到總體完善;但是也肯定還會出現若干不平衡現象。這時候各地區社會之間的互相支持,將成為促進人類社會總體平衡的主要關鍵。當某些國家和社會發展到真正的發達、富足、平等、和諧的程度而感到自足的時候,發自人類內心的“博愛天性”,便會促使人們想到它的同類的發展;想到整個人類社會的總體進步;想到自己曾經在某段困難的日子,也曾得到過比自己條件優越的同類和地區的照應。于是這就造成了未來世界各地區社會互相感恩、互相支持、互相諒解、最后達到“國家自行消亡”的“世界大同盟”局面。
這個局面的出現,是人類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必須要完成的歷史任務之一。“世界大同盟”局面的出現,勢必會促成世界性質的“輿論通訊與管理”機構的成立;這種機構應該出現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末期。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能,是有效地匯集全世界各城市、地區的發展情況和資料,再經過該管理機構成員整理研究后,加上規劃意見反饋回世界各地的“城市管理機構”,以幫助它們在進行具體工作規劃時作參考之用。
“國家消亡”造成人類社會的另一個結果:是形成了成千上萬個以城市地區為單位的民主自治機構。這些自治城市的特點;是每一個城市都有工廠、田莊、河流、山林、牧場;自治機構的管理成員,每隔四年由當地城市的市民投票選出。這些城市的生活物資除能保證自給自足之外,還設有足夠數量的儲備和留存。雖然這些城市與現代國家的城市并沒有多大差別,但它非常雅潔和華美,而且無須軍隊和警察防衛。城市內部看不見有政府官邸、找不到有貨幣流通的商店、市民日常的生活用品,只要到配給部門出示在本城市工作的配給證,通過電腦稍作記錄便可領取。
待到這些城市在順應了當地公民的總體意愿的基礎上,規劃安置好社會上的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和起居環境,便成為維護“公有制度社會”穩定的第一重要歷史任務。“私有制的最頑固堡壘——家庭”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私有宗法觀念羈絆;最后終于被人類的“共產主義公有制”消滅了。——所以“人類社會的”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歷史任務,前期致力于社會的生產和科技發展、以及立足于以“博愛”為主題的觀念建設;后期主要致力于“世界大環境”的“美化”和消滅社會內的“國家制度”、“金融制度”、“家庭制度”、等等以輔助“公有社會制度”的形成。當上述幾大歷史任務基本完成,才算正式進入了人類最高級、最完美的“公有制度社會”境界。
馬克思研制出來的“共產主義”理論名詞,帶有極強烈的“強制”意味和歷史局限性,是由于他創立的“階級斗爭理論”所伸引出來的觀念結果;他把“共產”當作最高級的人類社會模式加以發揮,原意應該是想借此說明一個“消滅了階級差別”達到“全人類大致平等”的社會形體的先進性。但是這個“‘共產’的過程”,是否能通過“自然進化的過程”來客觀地實現呢?馬克思肯定不會同意這種說法的,他認為人類高級階段的社會形態,是必須用暴力摧毀所有不合理社會制度的基礎后才能建立起來的;——顯然這是為了支持他的“階級斗爭理論需要”,才得出的這個似是而非的結論。——馬克思排除一切不通過階級斗爭而達到社會進步目的的理論。但他不知道存在于人類中級階段的“階級斗爭結果”,只能產生出偉大的革命思想或偉大的斗爭理論,卻絕對不能產生出最高級的“公有制度社會形體”。因為越是接近高級的社會階段,階級斗爭的形式便越是顯得緩和;我之所以說馬克思以“共產”的概念、套用在“社會財產公有”概念上面、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道理就在于此。歷史上的敵對階級把“共產”這個詞意曲解為“共產共妻”作為攻擊共產黨的口實。道理也在于“共產”的語意帶有明顯的“暴力強制”含意在內。當我們明白了“人類社會歷史的整個發展進程”的時候,把“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觀強制含意”與“公有、制度社會”的“自然長成含意”作一比較,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輪廓也因此而躍然顯現。
事實上馬克思指出的是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不斷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馬克思理論的極富哲理性的闡述和雷霆萬鈞的批判語氣,不能不令他的論敵折服。如果他所處的歷史環境,能給他提供一批好像現代社會所顯示的實踐結論和觀念素材,相信他的理論將會變得更具歷史價值和更具超越時代的生命力。
現在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系統理論”最使人疑惑的焦點只有一點:人類社會進入公有制度的高級社會形態;是由階級斗爭導致的結果還是由自然發展趨勢導致的結果?勝負導致階級對立消除、再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公有制度的;還是人類社會按照自然規律確定的軌道“由低級形態不斷向高級形態發展‘造成’的必然趨勢”?這個議題好像從兩方面看都有道理:因為“階級斗爭”體現為人為的促進力量;“發展趨勢”體現為自然的客觀力量。問題是要分辯出哪一種是主要的力量!在人類觀念水平還處在向“未知世界”摸索前進的過程中,會不會“濫用”了這種力量!通過現代階級斗爭歷史實踐、結合對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創立的“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階級專政”的理論,是有發源于極端斗爭的心理而“濫用了”社會斗爭力量的實質。
人類社會“公有制度”的逐漸形成和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階級斗爭”的現象是解決社會利益紛爭的必然手段;是人類社會出現了階級和階級壓迫便產生出來的正常現象反映。馬克思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提出了“消滅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構想,體現出他的理論是代表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但馬克思的理論缺點是立論過于偏激自信,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時代功能和歷史作用沒有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他的《資本論》是有歷史價值的,但也是片面的和單調的,他只通過對資產階級的運作形式和利潤的產生過程,借以指出資本體制的經濟危機和資本將來全面崩潰的結局。從現代社會的發展結論看來,理論存在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缺乏作客觀分析的疑問。
通過上述分析在此得出如下結論:人類社會由原始制度狀態發展到“公有制度社會”狀態的整個歷史進程,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生存條件極受威脅”的狀況下發展起來的。整個過程是一個“生產經驗和觀念認識”的積累發展過程、而不是一個“階級斗爭”的積累發展過程;只不過在社會的發展中途,社會的“階級狀態”形成后,以“階級斗爭”的激烈斗爭形式掩蓋了“自然競爭”的客觀發展形式罷了。社會上的“生產斗爭、觀念斗爭、科學實驗”、始終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主題。人類在原始社會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有足夠根據證明這點。等將來人類社會“消滅了階級差別后”、一直向著“永恒”發展的歷史,也能證實這一點。由奴隸社會階段至資本主義社會這三個歷史階段經過的時間,總括起來不過是六千年左右,只占據了人類社會幾十萬年發展歷史的一瞬間;因此“階級斗爭的內容”,當然不能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唯一主題看待。
社會的發展來源于人類對未來社會進步的憧憬;來源于處在落后貧瘠的環境下,人類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工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對于未來社會的美好構想,很早就在人類的觀念世界里出現。在奴隸社會時代,幾乎全人類都把“生命的歸宿”、寄托于“上帝、天堂”這些虛妄的信仰之上。西方封建社會末期,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理想社會出現。近代的十九世紀,以傅立葉、圣西門、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批判資本主義不合理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合理的社會主義主張;第一次提出了“消滅特權等級,實現社會平等”的訴求。而接踵出現的共產運動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系統性地批判資本主義不合理制度和提出“消滅階級差別”和“消滅私有制”之外,還向人類展現了他們創立的比較抽象的“共產主義”理論。由此可見,人類對于社會向未來不斷發展的美好憧憬,已經在社會的低級狀態下通過歷史的發展不斷向高級狀態積累攀升的。
每當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人類一定又會向發展中的社會提出更新更高級的理想要求;增加進更豐富更現實的社會發展內容。不過這種發源于不斷進步的憧憬內容,屹今為止還不十分完善;還需要社會在日后的發展進程中不斷給予充實。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所有未經實踐檢驗的構想和理論,都只能作為提供參考的線索或素材,決不能輕易賦予“真理”的名銜而輕易付諸實踐。我在這里奉獻給社會的觀點,絕不擔心會造成這種結果,因為我寫在這里的文章只立足于“拋磚引玉”的嘗試;我自信我的“觀點份量”遠不能與那些已經“成名成家”的現代理論家們相比。
曾經作為一個“毛澤東時代”的有為青年,我是立下足夠決心要把馬克思還沒有描繪成功的“共產主義社會藍圖”添加上這個時代的筆觸,算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受教于偉人理論的一點回饋。盡管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與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存在著太多的差異;盡管馬克思創立“共產主義理論”和我輩解釋“公有制度社會”所站的角度并不一致,但我相信彼此的心愿都是一致的;都在追求社會光明的前景,都在向往著人類美好的未來。因此前人沒有辦法完成的千秋宏業,我們后人有責任一代接一代地予以發展完成。至于每一個時代存在的社會基礎缺陷和思想觀念不足,每一個接踵而至的時代都會站在新的歷史高度為之補充完善。站在這種意義上說: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肯定是并不全面的和需要補充的。
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經歷,已經反映出這種理論的“時代局限性”和“暴力偏激性”。更遺憾的是: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繼承者并沒有意識到馬克思理論存在著若干方面的偏頗、而把這套產生于十九世紀的革命理論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下來。一大批只適應“單向思維”的“理論追隨者”除了只懂得更偏激地根據字面曲解馬克思理論原意之外,還居心叵測地把馬克思的革命理論用作攻擊論敵的有力武器加以濫用。——這種狀況越趨嚴重但是越沒有人明白是怎么回事;總之往日曾經被革命者奉若神靈的馬克思理論,現在漸漸被一幫自詡為“馬克思主義派”的人們推到了懸崖的邊緣后,那幫人還揚著手中的馬克思主義教條自嗚得意。
鑒于上述情況,一種強烈的時代使命感促使我抓緊人生的最后一點時間,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做一點微不足道的“裝修工作”。——雖然自感作用不大,但也算我們這個時代有人配合馬克思做過這類工作。
六、“公有制度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概況簡述
上文曾經交代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為人類社會進入“公有制度社會”,鋪設好各種必備的物質條件和觀念條件。因此,在此不再重復這兩個歷史階段交接過程的細節,這里只提醒人們注意一個重點:社會形態的替代過程,是一個異常復雜的過程;特別是這里牽涉的范圍是世界性的,所以這種“社會形態的替代”,肯定會出現地區社會之間先后快慢的差別。——等所有國家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各項任務”都順利完成,人類社會的列車在“公有制度的軌道”上穩定向前行駛一段時間,才算正式進入了人類的“公有制度社會”的“鐵道站臺”。
“公有制度社會”既然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級社會形態,它的社會狀態肯定能充份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和觀念要求。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末期,“國家機構、金融機構、家庭組織”都先后消亡與被取締,表明這個社會的人們已經獲得了完全的行動自由和精神自由。“國家消亡”導致的結果,意味著人類社會在世界范圍內,分解出數以萬計“以城市為單位”的、“體形精巧但又易于操作”的社會管理機構。意味著這個社會的成員都享有高度民主的權利;沒有國家元首和官僚階層,人人都是社會的主人。每個社會管理機構的負責人員,都由該城市的全體社會成員選舉產生;沒有職稱,統稱為“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人員”。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也可簡稱為“公務員”。
公務員“內部”通過大會選舉形式,推舉出令全體公務員心悅誠服的工作領導。這種“城市管理機構”每隔四年換屆選舉一次;工作性質純粹屬社會分工;工作內容主要負責城市的總體設計規劃、訊息資料處理分析、各行各業的工作管理、流動人員管理、生活規程管理等等。都是些煩瑣具體的工作;與學校的教師、嬰兒院的保育員、敬老院的護理員、屬于同一類工作性質。但偏偏是這一類最具服務性的工作,卻被社會成員看作是無尚光榮的工作搶著去干。因為這些工作與廣大的社會層面接觸得最緊密;最能顯示個人的工作特點和愛心,也最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了解。城市管理機構由十多個管理部門組成;這十多個管理部門還負責聽取下屬幾十個“生活管理區”和“工作管理區”的信息匯報。——反正匯報上來的信息和數據,占大半是令人振奮的。因為令人頭痛的困難問題,下面管理區的管理人員盡可能地都自行解決了;——這些有關表現工作能力高低的事情,基層一般很少向上反映:事實上在具體工作中,很少碰到基層人員解決不了的工作難題。
產生在私有制社會的“金融流通制度”,在進入“公有社會制度”前就已經被取締了;并且逐漸轉變為“公有社會”的“物質按需供給制度”;這種狀況的出現和“社會階級的自行消亡”現象一起,造成了公有制度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平等”與“生活標準平等”。“公有制度社會”的成員獲得人人平等的社會地位,其實也是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末期就已經形成了的。它的歷史意義是體現了人類社會內部“基于‘利益’、‘權力’引發的階級斗爭”已經徹底消失。也體現了人類社會在漫長的利益斗爭中,終于找到了解決紛爭的最有效途徑。
其實“貨幣金融”、“國家機器”、“家庭組織”這些東西的性質大致相同,都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自然發展的歷史,都有其由嬰兒階段發展到老年衰亡的整個過程。但是它們這些發展過程,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為它們造就的。當人類社會發展到安享晚年的階段的時候,它們的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了;它們也應當和社會上曾經出現過的“所有斗爭階級”一道,在人類社會的歷史教科書中尋找它們自己的歸宿。
“平等”是一種概念:“社會平等”,從來是弱勢群體催促社會履行其“公平職責”的合理訴求。但是如果沒有強固的物質基礎和高級的社會制度作這種訴求的依托,“實現社會平等”,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請不要相信詩人們和文學家們說的“平等讓統治階級剝奪了、壟斷了!”這一類偏激的廢話;其實統治階級內部也“沒有平等”而“只有等級”!只有在消滅了“國家、金融、家庭”形態的“公有制度社會”,才能保障“社會人人平等”狀態的永久存在。
“消滅私有家庭”!這是馬克思主義指出的“消滅私有制”當中最具體的一個提議。人類社會自從產生出“家庭”這種“組織形態”以來,就產生出發源于血統的最原始的“私有制度”。這種先發源于“家族”,后演化為“家庭”的“自然私有制度”,比后來出現的“國家管理制度”與“金融管理制度”顯得更歷史悠久、更頑固自私。這個由舊世代“貪婪、自私”觀念構建起來的“私有制堡壘”如果不徹底清除,人類社會的“公有制”便不能有效地建立;已經獲得“真正自由”的人類,還是會繼續被拘禁在各自的“家庭組織”——這個“私有制最頑固的堡壘”之內。
“家庭組織”只有在落后貧瘠的社會形態下,才能發揮其積極的“穩定社會”作用。自從人類進入了“資本主義歷史階段”開始,“家庭體制”對“家庭成員”的行為控制已經慢慢產生了“質”的變化。馬克思說的:“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就是指現代家庭這種“質”在發生著變化:由原先建筑在原始宗法基礎上的“親情互愛關系”逐步轉變成建筑在“實際利益基礎上的互利關系”。日益進步的社會“人道觀念”的出現,也為現代社會家庭成員對“家庭利益”的“駕馭心理和依賴心理”,作出了新的調整。譬如現代很多國家對弱勢群體實行了不同形式的“救濟”舉措和“老人退休福利”制度;對建立在宗法觀念基礎上的古老家庭體制,起到了強烈的沖擊甚至瓦解的作用。
現在人類社會僅僅踏進了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的中級階段;還遠遠達不到“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末期,到那時候,人類社會會非常自然地提出和實行“消滅家庭”的歷史要求。 ——其實國家體制和家庭體制以及金融體制都屬于同類性質;都不是由社會用強制手段消滅的;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最高級形態的時候、這些東西不再能促進社會發展、不再適應新的歷史階段要求和妨礙社會行使職能而“自行解體”的。而且這種解體是由社會發展的公有性質決定的。社會管理機構只是順應人們的意愿,對家庭形體消失后的社會結構,作出更全面、更合理的變更安排而已。
消滅家庭體制,應當是人類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末期、在進入“公有制度社會”的交接期間完成的工作。其實把千千萬萬的私有家庭合并成一個幸福完美的人類大家庭,擺脫私有生活的孤寂和煩悶,盡情享受廣闊社會“自由人性”間互相交融的博愛情誼,是每一個不斷要求進步的人類個體的良好愿望、和社會總體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達到這種愿望目的的第一任務;就是首先對尚未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童、和已經達到安享晚年條件的老人作全面妥善的安置。
在現代還處在中級發展階段的中國社會,出現了一些“家庭觀念”漸漸淡薄的現象:某些人類個體要求擺脫家庭約束、爭取“個性獨立”的趨向開始出現。——記得廣州某電視臺報導過一個社會訪談節目:在一個慈善機構開辦的收容中心里,收容了十多個無家可歸的由五歲至十四歲年齡的兒童。他們在收容中心居住了十多二十天,彼此相處融洽,玩得很開心;但是總沒有人提出要回家和找回父母的要求。當電視臺記者問他們想不想家的時候,他們都異口同聲回答:“不想!”繼續問他們要不要幫他們找尋爸媽的時候,幾個大的使勁搖頭;幾個小的一邊搖頭一邊躲在大一點的孩子背后。最大兩個女孩哭著投訴:“他們很兇。”——好了。記者們總算問出一點眉目了。——于是又滿懷希望問下去。“能帶我們去你家嗎?我會叫你爸媽不再打罵你!”“別,別!”女孩又擺手又搖頭。“我不想回家。……這里人多,好玩。”問了好大一會,最后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只能促使電視臺的記者們又多費一番口舌:在電視節目里呼吁家長們“要多投放愛心在兒女身上”,“要多注意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我絕對相信這則電視報導的真實性和孩子們率直無邪的童真表情。
面對現代社會數以萬計無人看顧的“空巢老人”和無法計算出準確數字的流浪兒童。所謂“溫情脈脈的家庭面紗”和“難以割舍的天倫情趣”,都不過是古老的宗法觀念籠罩于舊式私有家庭表面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在公有制度社會里,對兒童對老人的關懷安置,當然體現出對人類本源的傳承和延續的高度重視。因為是屬于同一個“大家庭”的直接關系,社會內所有老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父母;社會內所有兒童都代表著社會的未來。這個社會把每一個成員的一生都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習階段、工作階段和退休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內容和特定意義。封建家庭父母是把兒女的出生當作“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工具看待;現代家庭是把兒女當成“私有財產、晚年有靠”的“錢財保險柜”看待;而公有制社會則把每一個“小生命”的臨世,當成“社會的希望 ”和“事業承繼人”看待。我們只有正確理解蘊藏于其中的內涵差別,才能真正理解“公有制度社會”人性的“博愛、自由”定義。
與母體分離后的嬰兒接受社會的第一個安排:便是在“嬰兒護理院”生活。等嬰兒的“哺育期”結束,便正式轉到幼兒保育院開始進入人生的第一階段生活。——“嬰兒護理院”毗鄰著“婦幼保健院”,處在“兒童生活區”門口的第一排樓房。接下去第二排樓房是“幼兒院”和整個“兒童生活區”的廚房和飯堂。第三排樓房是學習“初級教材”的課室與學生宿舍。前面三排樓房的中央都有一座設有花圃涼亭的花園隔開。而第三排與第四排的“中級課程”教學大樓的間距中,卻被面積寬闊的運動場和游泳池占據了;在運動場和游泳池的后面,當然還設有花圃和其它文體設施。
整個“兒童生活區”所占面積非常廣闊。類如這種格局整齊的“兒童生活區”和保育場館,一個城市開設一個肯定是不夠的;占地廣闊與人員眾多的城市,會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到三、五、七個不等。開設地點,一般選擇在城市近郊或比較幽靜的園林地區。
靠近“兒童生活區”約一公里左右,是這個城市的“青年生活區”,里面矗立著一簇簇宏偉的建筑群,是專供青年們攻讀高級課程用的學院課堂和師生宿舍。里面除了設有五花八門的教學器材使用場館之外,還設有專供實習用的小工廠、小農莊、小醫院、小科研基地等等。當然,里面的生活用品和膳食項目,全部由生活區的管理機構統一負責調理。因為這里的青年們只要踏出這個學院的大門,意味著他們已經渡過了整個人生最艱苦的學習階段;完成了社會需要他們學習的全部科目、具備了足夠資格向社會回饋他們的學習成果、擔當起超越上一代建設社會的歷史重任了。
青年們的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無須在這里一一贅述;“公有制度社會”對他們成長過程所付出的心血和用心良苦的周密安排,是一定會在這些青年們身上收到豐厚回報的。一種清幽嚴肅的學習環境和融洽互愛的生活氛圍,對青年們二十多年的綜合性學習所獲得的優異成果,給予了莫大幫助。——他們的心靈沒有任何牽掛;沒有身世的愁苦;更沒有受到強權與不平的欺凌。如果說他們也感受到精神有壓力的話,那就是在知識的海洋中努力探索的時候經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這些困難肯定是長輩們在實踐中碰到過后又解決了,然后才寫進教科書的;所以這也不能算作困難!只要他們能虛心吸取師長們的教誨就行了!最令他們忐忑不安的是在獻身于社會建設以后,如果碰到了連長輩們都沒有碰到過的科技難題,他們有沒有能力超越前輩,無懼挑戰地解決這些難題呢?
“能!肯定能!請前輩們放心好了。”這些將要離開校園奔赴社會建設最前線的青年們,一定會以高昂的斗志,迫不及待的奮斗精神,信心百倍地回答了社會的這種提問。
在毗鄰著“兒童生活區”后面不到一百米的地方,那就是“老人生活區”的所在地了。把這個社會“一老一小兩大類人員的生活區”安設在一塊,完全是為了照顧老人們疼愛小孩的心理;何況大部份老人在尚未達到九十高齡的時候,身體都相當健壯。他們在尋覓人類“天倫之樂”的同時,還有能力協助保育員們做一些輕微的照顧小孩的工作。但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在孩子們偶爾例行的假期和休息時間之內,老人們都不會到正在讀“初級課程”和“中級課程”的大孩子們那里去,怕影響他們學習。一旦等到下課休息或假日,老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跑到那里,聽大孩子們唱歌,看他們表演,讓他們逗得很開心;老人們也向一些較小的孩子講故事,說道理,提出問題要孩子們回答;還有些性格活潑的老人,好像變回了小孩子一樣對孩子們扮怪相;做游戲、捉迷藏。——總之這里經常顯現出歡樂滿園的感人氣象。
但是無論老人們探望孩子們或孩子們探望老人們,彼此都有類似相同的習慣:譬如在用膳前一定要回到各自用膳地點用膳;晚上如無特別需要一般不互相探訪。——基于雙方生理特點和健康情況的考慮,管理機構對此作出了相關的若干規定:老人們和孩子們都很自覺地執行這些規定。——“老人生活區”內沒有運動場和浴場,但是環繞四周的,都是蔥籠的林木和美麗的花苑。在這個空氣清新的“老人生活區”里,老人們的生活得到了社會后輩們最真心的敬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在這里,所有照顧老人的生活設施和康樂設施應有盡有;連醫院和療養院都不例外。護理員們每星期都幫老人們做一次定期身體檢查,但老人們的體態和心態在沒有意外刺激和有規律生活的情況下,一般都很穩定,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
在“公有制度社會”里,老人們也不是絕對沒有憂慮的:他們對社會日常發生的事情還保持著高度的敏感。按照他們多年積累的實際工作經驗,近幾年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各行業的平衡比例他們全知道。通過電訊媒介,一旦發覺“自己的社會”出現了某種失控或偏頗傾向,這些老人們便情不自禁地激動起來。他們會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議論,或召開會議各抒己見。經過一番醞釀和取得一致意見之后,便委托其中最能代表公眾意見的老人起草意見書,委托“本生活區”的管理機構代向城市管理機構代為轉達。他們會以長輩的嚴肅口吻“追究”城市管理機構的“孩子們”:“……你們為什么會‘突然’犯起‘糊涂’來了?”
對于通過正常程序轉達上來的社會成員意見,特別是那些備受社會各界尊重的老人們的集體意見,“城管機構”的工作人員當然非常重視。過不了半個小時,老人們的電腦屏幕上出現了“城管機構”的意見回復。大意是:“城管機構”感謝老人們提出的建設性建議,經過研究后會采用其中最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部份;----“意見書”中不予采用的部份,是因為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了“用傳統辦法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已基本研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了;----估計不久,這些問題都會得到完滿解決……等等。復文的末尾,除了代問候全“生活區”的老人們安好之外,還付上一份說明問題情況的數據單章和簡單文告。
老人們得到了回復,如獲至寶地揮舞著復文和文告,歡喜若狂地在哪里直嚷:“看哪!這是‘城管機構’發回來的復文!----這些孩子們果然沒有讓我們失望啊!”
譬如別的城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和不幸,他們也通過衛星轉播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了,于是立刻又引起老人們的極度關注和和重視;他們又通過同樣的途徑提醒“城管會”的孩子們:要盡快拿出實際行動援助他們!因為我們城市的發展,曾經也離不開他們的援助!
離開了“老人生活區”,我們的目光應當跟隨那些剛剛離開學習環境的青年們的步伐,走進這個光彩紛呈的“公有制度社會”的中心地帶了。——這些氣宇軒昂的青年們,一貫在平坦順利的學習階段中渡過,具有著多才多藝的學識和敏銳通達的頭腦,可缺少的是實踐過程的煅打和失敗挫折的磨礪。以他們青春陽剛的驕人氣質,極想在平等自由的社會天地里大顯身手以便獲得殊榮;但他們又似乎有點懦怯,好像初臨戰陣的新兵那樣因身負重責而感到忐忑不安。
他們現在要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要到“城市管理機構”的下屬部門:“城市工作管理部”里作注冊登記和辦理選擇工作崗位的手續。因為青年們要到這個部門注冊登記的情況資料;早已由輸出人員的學院報給管理部門備辦安排的了。管理部門很快就按照預早報來的工作志愿,為這些青年們準備了這類工作的多種單位選擇。在公有制度社會里,所有社會具體工作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產業工作;一類是服務工作。每一類工作都有其特定意義和挑戰精神。這個社會是不講究工作報酬的,只講究名譽感和責任心在每個社會成員心目中的比重。現在擺在青年們面前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盡快實踐、盡快成熟。因此所謂“選擇”工作單位對于他們來說,完全是一件無關要緊的事情。
選擇好工作單位以后,現在他們進入了第二個管理部門:叫做“城市生活管理部”。----在辦理生活安排的各個柜臺上,他們亮出了剛從“城市工作管理部”領到的、被安排到某個工作單位工作的“工作證”。他們很快也在這個部門完成了登記注冊手續;并且在辦事員那里領取了“生活用品配給證”和“飲食物品配給證”。從這個部門出來,這批從小一起玩耍學習、一起生活長大的伙伴們,在門口真的要“互道珍重”、從此有些要“分道揚鞭”了!因為他們按照社會的需要和各人的意愿被分配到并不完全相同的工作崗位上去。——他們或者會“再會無期”!或者會因為社會需要和個人志趣需要,不久又要跑到(或被調到)別的城市工作。不過在他們互相握手道別那一刻,眼神里放射出的卻是躍躍欲試和心愿已嘗的光彩,并沒有絲毫現代人那種分離在即的悲苦休戚的愁懷。
在那個“水乳交融”的“人類社會大家庭”里,人口的流動性非常大。人與人的感情范圍,早就被公有的責任使命感擴展到整個人類社會范圍了;人們相信無論在社會的任何一個城市,碰到的都是自己的親人。在這種意義上說,“別離在即”,又有什么值得人們悲戚的呢!或者這里面的某些人還會重聚、還會在思憶里追蹤童年時代一起渡過的難忘歲月;但那卻是在另外一種情景出現的事情了。
或者這批青年中出現的某些出類拔萃的典型人物,在日后實踐里經過一段勇敢卓著的貢獻過程后,為社會攻克了某些科技難關、或獲得了某些前所未有的社會工作成果,他已成為萬人景仰的偶像的時候,那些分散在各處的“同伴們”,馬上會在電視屏幕上認出他來,而且立即向身邊的人們驕傲地宣稱:“哎,是他!光榮的* *先生!——他曾經是我小時候最尊敬的‘同伴’。”
他們此刻的心情,并不為自己落后于同伴的先進而感到羞愧,而只為同伴取得的光榮和成就感到快樂。更大的原因:是沾染到同伴身上散發出來的令人振奮的光輝;這些光輝激勵他們也要象同伴那樣奮發有為,創造出驕人成績,日后獲得更多社會的尊重。
在每一批剛接受工作安排的青年們當中,都有一些是在將要畢業時就已培養了密切感情的戀人。他們一起走出學院,一起成雙成對地進入社會接受工作任務和困難挑戰;一般來說:是成熟的生理機能以及成熟的人生責任心,促使他們選擇在“學習的最后階段”才著意于私人感情發展。他們也害怕一旦畢業參加工作后,彼此再難朝夕相見。
現在他們既然已經選擇好相同的工作單位和領取了“生活用品分配證”,就等于相方在人生事業的選擇上,奠定了更堅實的婚姻基礎。——他們接著要去的地方,當然是到工作單位報到了。
在“公有制度社會”內,無論那一個城市的生產單位,都是按照“城管機構”內最主要的領導部門——“城市發展規劃部”制定的生產項目和生產任務下達到各基層生產單位進行生產的。各基層生產單位并不負責工作人員的生活用品和膳食用品供給。因為社會成員的“生活用品的供給”和“膳食用品的供給”,都是“城市生活管理部”負責安排的事情。只有剛參加社會工作的未婚青年的居住宿舍,一般都由工作單位安排住在單位內的單人宿舍里面;這種生活安排對于那些尚未正式結婚、尚未取得“配偶資格”的青年的生活品德和意志秉賦,是一種極好的煅煉:人們可以通過這些青年們平時對私生活的控制和道德責任之間顯露出來的生活小節,區分出這些青年思想的先進與落后;左右著人們對這些青年日后品行優劣的審評。
現代很多人對“公有制度社會”的社會風尚表示質疑:預言那個社會一定會導致人們“縱欲”和“濫交”現象的普遍發生。其實這種質疑是粗鄙和庸陋的;是說明這些人的看法,到目前為止尚擺脫不了“原始動物獸性官感”的干擾。——也因為這些人的“現代認識”沒有得到“高級社會環境、制度”的揭示,而對“公有社會的高級人性”產生了傳統的誤解。這種誤解被現代某些人“想當然地”丑化后,“公有制度社會”立刻變成了秩序混亂的、德行淪喪的低級觀念社會。持這種觀念的人,永遠拒絕用“良性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未來;他們不相信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后“國家會自行消亡”!認為那時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只會導致“無政府主義極度泛濫”乃至“世界大亂”!他們不相信將來的人類會不通過法律的監督控制能夠自覺地遵從和維護社會生活的一切規范和要求。他們不知道他們那一套既成的封建保守觀念,正是來源于現代社會不完善的社會現實、和歷史傳統觀念在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反映。而社會現實的發展幅度和人類的認識程度的進步,必須是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理解才能顯示出其正確。如果一切思想研究成果都要等事實驗證后才能下正確與否的定論,那末人類社會為企求獲得“自身的真正解放與自由”所作的種種努力,便顯得喪失了良好的目標與意義。
現在,我們視察“公有制度社會”的目光,已經跟隨這些剛投身于社會工作的青年人一起走進了工廠或農莊。在那里,他們被分別安置在單位宿舍的單人套房里居住。那些一起進入同一工作單位的“戀人們”也不例外。他們“目前還不能自由結合”。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都極具條理性和規范性。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公有社會觀念塑造了他們純真盡責的品格;使他們在工作期間能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工作事務和科研探索之間。只有在工余閑暇和假日同游的歡樂時刻,情侶們才能盡情向對方抒發自己的愛念和胸臆。
因為沒有世俗利益和觀念摻雜其間,戀人們開拓的歡樂生活內容是多姿多彩的:——他們可以雙雙斜躺在公園的綠茵上向對方傾訴彼此工作上發展的小計劃;一起幻想著不久雙方都取得了工作成績而結合后、夫妻倆相敬相愛的幸福生活情景。——或者他們雙雙攜手跑回小時候生活過的“兒童生活區”和“青年生活區”,以成熟練達的大哥哥大姐姐姿態;探望還在那里學習生活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但是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探望那些曾經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教導他們成長的師長們和還在那里工作的長輩們。——另外,每次跑回這些留下成長足跡的故地,他們還忘不了要抽出一定時間跑到“老人生活區”,去探望那些曾經傾注過許多愛心在他們身上的“老人們”。(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祖父、祖母們”。)
當然,情侶們的相戀生活并不只局限于上述內容;學習時代為他們造就出多才多藝的藝術品格,使他們對參加社會的文體活動,表現出非常熱情的態度。能歌善舞對于他們已經是一種本能,如果要一雙情侶在沒有臺詞,道具的情況下演出一幕關于愛情題材的短劇,他們只要略需醞釀就能很有默契地演出;臺詞可以沖口而出;中心主題鮮明而且角色很有個性。——戀人們還有一種特別的情形是很引人發笑的:那是因為他們也會經常鬧別扭!我們現代的戀人們通常因為利益和誤會的原因鬧別扭;但“公有制度社會”的戀人們鬧別扭卻應該是另類的;譬如是無論男女任何一方,在工作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因為得不到對方及時的幫助和理解,因此借機引發出一種由“撒嬌行為”構成的小鬧劇。----這種發源于不能及時溝通而造成誤會的惡作劇玩笑,經常映響了他(她)們共同感情的平衡和發展;如果程度嚴重,是造成雙方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小的裂痕是很容易縫合的;但是倘若任何一方犯了原則性錯誤,或遇到接二連三的挫折而不能挽回敗局的話,那后果就誰也不敢想象了。
也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相戀的任何一方在后來工作過程中,遇到了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對象因而移情與之相戀,這也是完全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決不應該站在現代角度指責這是一種對感情不忠或不貞的行為。“公有制度社會”對情侶感情的培養而言,一般學習時期培養出來的感情是比較幼弱的;遠不及在工作期間培養出來的感情堅實穩固。也不要以為在這個沒有法律限制、因而人們的行動完全自由的社會里,戀人們會任意胡為地做出很多茍且的事情。因為這個社會雖然沒有法律,但是卻有很多文明規定;這些規定非常清晰地通過秩序整然的社會面貌、人們彼此真誠相待的態度、每個人都克已奉公的精神操守等等,都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起到警醒和調整作用。
這些規定既然能在不斷奮進的社會發展歷程中被人們自覺地創立,當然也應受到后世人的珍惜和維護。發生在人類古代“為情愛殉身”的動人故事,在這時候已經不再動人!相反假如某些個人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強迫對方服從自己的肉欲需要而施以強暴的話,一旦被訴諸于公眾輿論,這個人的社會形象在當時良好的社會質素中將會大打節扣,人們會立刻檢討這個人曾經生活、學習的各個階段成長過程,以求發現造成這種敗德行為的社會結構在那個環節上出現了哪些問題。——這個社會要想得出一個人的調研結論并不困難,只要接通被調研人的“少年、青年兩個生活區”的“電腦資料庫”,就很容易從中找到清晰結論的了。
如果發現問題并不出現在“社會生活區”的結構方面,那第二個辦法是對這個人的生理結構作一次全面檢查:判斷他的生理機能是否出現了某種變異。—— 一般經過這種調研和檢查的人,即使他后來能幡然猛醒重新投入社會的正常工作,但他的人格已經顯示出污點,他的內心會時常惶愧不安,這種“生理機能的檢查”,無異于現代社會對罪犯最嚴酷的懲罰;迫使當事人不得不對自己的思想缺陷、對照社會規定作出長時間的“自律拘禁”和“自我反省”。至于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走出自我拘禁和自我反省的思想迷谷,要看這個人的思想承受能力、和來自外界的幫助是否有效配合而定。
或許還有一條逃避的路徑可以幫那些心存僥幸的人擺脫暫時的煩腦;那就是打申請到別的城市參加別的城市社會工作。但具有“公有制度社會意識的人”,一般不會選擇這種消極的做法;他們要想離開這個撫育他長大成人的城市到別的地方工作,必須要有社會的工作任命或“支援某些地方發展需要”的高尚理由支持,他們才會樂意這樣做。他們熱愛著傾注有他們心血和希望的城市;這里的人們、這里的一草一木、對于他們都有非常親切的感覺。他們并不是為了追求超級物質享受而生活在這世上,也不為逃避處罰而出走它方;——他們的犯錯,只是在意志的承受力方面比別人稍差一點罷了。——或者我們可以改換另一個角度考慮:這種人的生理機能,是否真的還帶有少許“中級社會”遺留的、尚未改造好的“中級人類”缺點的生理殘余痕跡?
有人站在原始動物的生理角度考慮;直到現在還固執地宣揚他的觀點:認為“公有制度社會”的人,不可能沒有因為“性愛”引發的“性沖動”產生;也不可能不因為“沒有法律控制而導致‘性濫交’”的情況出現;理由是人類無論怎樣“高級”,但終究還是屬于“動物”;它除了有血有肉之外,還有情有意。因為這些血、肉、情、意,就是造成人類“性沖動”和“性濫交”的一種不可抗拒的“行動媒介”。——“性愛”,是“人類這種情感動物”最高級的“愛意傳達”形式。它不為社會道德規范的束縛而存在,不少人為得到“性愛”而膽敢與宗法禮教挑戰,做了“愛情”的殉葬品。言下之意,便形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觀點:“公有制度社會”的人類,(因為沒有法律的干予。)也一定會肆無忌憚地進行這種最高級的“愛意傳達形式”。 不過我認為:最低級的異性動物之間的交配,也懂得運用這種“最高級的愛意傳達方式”。這不過是動物繁衍后代的一種生理本能罷了;不過我在這里斥責上述那種淺薄的說法:——難道那些也懂得“高級的愛意傳達方式”的“低級動物”,也懂得什么叫“崇高使命”、什么叫“社會責任”嗎?只有進入了“高級階段”的人類,才真正明白“愛情、性愛”所蘊含的社會責任和神圣意義。毋寧說:對性愛意義的認識深淺,直接反映出社會的觀念機能與人類的生理機能達到了何等成熟、何等完善的程度。
人類的初級階段(原始社會、氏族奴隸社會),男女之間的“交配”形式,表現為“亂倫式”的“濫交”;那時候人類還不明白什么叫“婚姻”、以及“婚姻”對于社會的責任和意義。在中級階段(封建社會、資本社會)的人類,雖然已經模糊意識到必須為“男女交配”賦予一種“婚姻”的法定程式,但卻因為“封建”與“私有”社會制度的制肘,“婚姻”大多表現為“多向性”和“代換性”的表面程式,絕對不能改變人類在中級社會階段那種天然的“異性相吸”、“喜新厭舊”和“尋歡作樂的‘性雜交’”實質。(在現代社會,一生中只和一個異性發生“性行為”的人員是很少的。)這種現象,盡管很早就引起人類社會的“德行自省”和“輿論監管”,但都被庸陋低級的社會風習和人類處于中級階段的“動物天性”給抵消了。由此可見,關于男女之間的交配結合,并不只是男女相方基于功利追求或生理需要而“你情我愿”的事情,其中還應當包括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制度賦予的高潔內容。
在基于“博愛”觀念極為普及的“公有制度社會”,所有干予男女正當“婚姻”的物質阻力和觀念障礙,都已因為“私有家庭”的消除而被消除;人們的“博愛”觀念,也是由于“私有家庭”的消除而自然建立起來。有一種高貴質素在每個社會成員中與生俱來,是完全仰仗于社會風氣的高潔與社會教育的優化。——人們從小就在清靜、優化、純潔的學習環境中,受到長輩們極為優秀的專業知識和博愛精神的傳承教育。這種教育和傳承排除了一切舊時代遺留的私有風習和人性劣癖,形成了一種單純、率真的總體人類品格,再以這種優質本性的“善”、和品格的“真”、塑造出“公有社會”風貌的“美”。
如果說“公有制度社會”也存在少量“多向性婚姻”和“雜交式性愛”,那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是因為“配偶”感情誤會或某些特殊矛盾造成的個別現象。對于社會的品格形像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因為社會品格和社會機能的進化是同一類比,只要它們都具備了高級社會必須具備的質素和條件,就肯定不會從高級社會形態退回到中級社會形態中去。人類對于自己本身的“機能發展”和對社會的“責任認識”也是如此:只要它一旦由“中級狀態”攀升上“高級狀態”,它也絕對不會退回到歷史的“中級狀態”中去。
無論怎樣,作為這個內涵高潔、觀念文明的社會里的社會成員,他們肯定不會因為“性愛原因”而墮落;因為這個社會絕對沒有墮落、頹廢觀念的容身之所。在“公有制度社會”里,社會里的一切都不是屬于個人的,只有名譽和責任屬于個人;所以人們把“名譽”和“責任”看作是個人的“第二生命”。即使這些人很容易就能取得“城管機構”的介紹信轉移到別的城市工作,但他們在出生城市的工作評價和成長資料,也一起隨同被傳送到新的工作城市中去;帶著并不光彩的歷史記錄,投身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中重新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可以想像: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沮喪的事情。
“公有制度社會”之所以無須用法律約束它的社會成員,并不意味著這時的社會矛盾已經全部得到解決;而是仰仗于“公有社會”的制度的完善健全、以及“公有社會觀念”在全體成員思想上的自覺確立。——現代社會暴露出來的種種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與觀念矛盾;主要是產生于“私有社會”的機體發展不完善、和人們由此形成的保守、自私、偏見而顯現出來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當人類社會規模發展到接近巔峰程度的時候,“理性世界”的發展比重逐漸大于“物質世界”的發展比重。“與時俱進”也是目前中國社會一種保守被動的中庸理論;只有等人們清楚認識自己的“保守自私”的社會本質,再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全面樹立起“和諧發展”觀念的時候,我們現代那些只懂得夸夸其談地賣弄“階級斗爭”學說的“社會主義者們”,或者會有資格再奢談什么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問題。
綜上所述:進入了“公有制度社會”后的法律架構是沒有必要再存在的;因為法律早就跟隨舊有的國家機器一同被取締了。它已經被“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的高級社會內涵所取代!社會的和諧秩序無須用法律實行約束;社會成員的總體利益也得到人們自覺的維護和實行。但至于另外一類性質的過失:譬如疏忽職守、判斷錯誤、意外事故、觀點分歧等等原因造成公有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這些問題并不是社會矛盾的主流。最妥善的解決辦法,應當是由當地“管理機構”廣泛征詢民意,制定出若干“社會民主規定”處理辦法。——這些處理辦法決不以排泄公憤作為目的;而是應當站在寬大為懷的角度,對當事責任人實行有效的客觀審評;促使犯錯的人重振工作信心,不至于讓他們永遠沉溺于懊悔與自責之中,最后輕易被社會拋棄。
對于城市公眾制定的處理犯錯人員的具體規定,據我理解:這些因疏忽職守而造成公有財產損失的人員,肯定會被社會“暫時剝奪去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并從犯錯崗位上被撤換下來,按照“犯錯個人”的工作能力和社會工作需要,安排到其它行業工作。這樣的處理,也算是一種懲罰;也算是一種“給予反省改過”的機會。對于平衡社會各行業的勞動力布局,也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社會的勞動力布局是按照“社會需要與個人特長”相結合而計劃安排的;而公有制度所不同之處,卻是增加了更多的“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成分。如果通過“自由選擇”后不能體現出社會制度“自由發揮”的優越、反而造成了因工作疏忽產生紕漏的人員;這些人員當然除了產生更多負疚感之外,還會心悅誠服地接受社會的批評和改造。
當然,公有制度社會并不是只靠“自由選擇”形式進行分工的。有人問:公有制社會的分工既然以“自由選擇”與“計劃安排”相結合為基礎,那末是否應當確立出這兩者關系的主次,才能形成一種并不矛盾又能互相補充的完整體系呢?我認為這種假設是完全有必要的。越是穩定平衡的社會,越要體現出它的總體計劃合理,這點毫無疑義。因為它關乎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的需要。所謂個人對職業的“自由選擇”,必須首先以“服從社會計劃安排”為主,才能平衡滿足社會各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但是社會每次從各“青年生活區”院校補充進社會的工作生力軍,總有四至五種工作職業,提供給每一個參加工作的青年選擇,而且絕大部份青年都如愿以償地、被安排在各自選擇好的工作崗位上。真正體現了社會分工的“自由選擇”和“計劃安排”的完美統一。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應當明白:一個合理完善的社會管理系統,如果事事都要在迫在眉睫的時候才對自己的運行作出倉促反應,那未免過于被動和名不符實了。人類社會如果發展到高級完善形態的時候,作為社會內部極為復雜的分工系統,一早就應當為社會各部類各行業的正常操作實行未雨綢繆;在社會不斷吞吐不斷代換的歲月更替中,貢獻出一批又一批社會需要的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材。這些優秀人材的產生,其實是由每個社會成員在孩提的時候,就開始在社會的精心撫育下逐漸成形。換言之,是高尚完善的社會環境和觀念,為每個社會成員從小就煅造出優良的品格和睿智的觀念基礎。
當然,作為生理方面,人與人之間總有某些良莠差異的區別,接受能力也有高低快慢之分;這就造成了人們的思想分歧與對事物認識的種種差異。這些差異在兒童時候或者已經暴露出來、但是反映得并不明顯;但等到少年時期結束,行將轉入“青年生活區”學習、生活,并準備在那里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每個人的志趣、特長、愛好、品格都慢慢顯得清晰起來。每到這個時候,生活區的教育機構便開始配合社會,對這些將要進入青年學習階段的少年們,進行一次總的考核分析和引導,考核分析的目的:是要對這些少年的成長過程和進步情況作一次全面的分析總結。通過這種考核分析、和學生們平時的志趣特長以及學習表現綜合起來,便對學生的學業和品格素質,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之后還要他們填報進入高等學科以后的學習科目、還有將來進入社會后的工作選擇意愿。以便發現他們的填報志愿和品格素質、是否與他的個人特長、學習吸收是否適應;如果是發現并不適應的,則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補救。因為在這些尚未正式定型的少年思想中,師長們用心良苦的引導和勸喻,都是非常必要的和令青年們受益顯著的。
隨著少年們的進入“青年生活區”生活、學習,他們的學習科類意愿和日后參加工作的職業選擇意向、以及學校的評語和這些少年成長的有關記錄以及一切有關資料等等,都一起進入了“青年生活區”的高等院校新環境。按照常例,每逢遇到這種環境轉換的時候,當事人總有幾天休假熟悉附近環境。——但是在這段時間,新的接收單位,負責日后對他們施教的師長們,卻為他們的來臨而特別忙碌起來。他們要查看每一個新學生的學業素質和意愿、要研究學習科目的分類和學生與這些科目的配搭、還要聯系社會發展需要,策劃著要為社會塑造哪一類社會最急需的人才。
實際上,構成“公有制度社會”的“創造者”,不外是三大總類人材:——第一總類是規劃開發型人材;大體是由城市管理、科技研究、文藝創作、等三大部類人材組成;——第二總類是實用工作型人材:基本由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城市建設三大部類人材組成;——第三總類是社會服務型人材;主要由生活用品分配、交通運輸、醫療衛生三大部類組成。——基于社會對上述三大總類人材的需求,很自然地,高等課程的教育機構,也甄應這些需求把教育科目分成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剛進院校學習的學生,也按他們的過往成績和接受能力,分成上、中、下三大類分科進行學業教育。因為初級課程和中級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在大致相同的教材、環境下施教的;所以在這個階段結束后學生們反映出來的學習成績差異,只能歸結為生理智能的反應差異。
但按照總體情況反映觀察:學生們的學業基礎大體是優秀和良好的;他們之間的差距反映并不懸殊。懸殊只反映在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對社會分工意義的認識。因此一般學生對于長大后報效社會的工作選擇,大都傾向于比較實際的“實用建設”和“社會服務”兩大類內容。雖然每一個少年心里,對社會上素享盛名的、曾經作出過杰出貢獻的英雄人物或傳奇人物表示非常仰慕和崇敬。但他們并不打算把這些英雄或傳奇人物當做自己日后工作的唯一楷模;(因為他們心底崇敬的這些英雄們,大都屬于第一總類“規劃開發”類型的工作者居多。)而這些極受社會器重的人物所取得的成就,決不是剛參加工作的人能夠做到并因此得到社會器重的。在其它兩大總類工作之中,也存在很多能為社會創造功跡的空間。他們之中有很多人也是通過長期工作實踐后,發揮出他們對社會的全部熱誠和愛意、等做出成績后再獲得人們尊敬的。
綜合上述內容,“公有制度社會”的分工以及社會成員“自由選擇職業”,主要是從屬于“社會計劃安排”決定的。但這種“計劃安排”并不象我們現代社會那樣:畢業一批立即趕出校門一批。而是社會什么時候需要哪一類人材,“青年生活區”內的高級院校立即為之輸送哪一類人材。輸送數量多少,由“城市管理機構”計劃安排。如果在一個生活區的數量招募不夠,還有其它“青年生活區”為之補足。也有部份學習期滿但社會暫時還未需要到的人才,仍須繼續留在學院進修學習等待安排。
一般而言,這個社會的青年基本都是多才多藝的青年,他們除了具備豐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之外,主攻的高等學科一般不少于五科之內。這就為他們在“自由選擇職業”的時候、和日后適應職業變動的時候提供了莫大的方便。而且“公有制度社會”的學科跟現代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縮減;譬如那時候全世界只通用一種“世界語言”,因此無須花精力學習外語;——那時候取消了國家、貨幣、私有家庭,因此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種種學科,都由一門統稱做“社會綜合管理學”的學科取代了。這些學科的消除,一方面減輕了青年們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為純潔和凈化社會風氣提供了保證。不過這些學科的取消并不來源于人類的意愿,而是來源于社會發展的必然。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對于高級社會的“結構銜接”和“職業分工”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煅煉,從高等院校投身到社會工作的青年們,很快掌握了生產崗位的操作技能,其中很多人已取得了優異的生產成績;還有的攻克了科研技術難關;改革了傳統的工作流程或提出了一些經過不懈努力才能得出的新創見。——這時候已經到達了二十七八歲的年齡,他們完全有資格問心無愧地向社會、向自己心愛的戀人、提出自己被壓抑了很久的個人愿望了:——他要正式與自己的戀人結成配偶!
他要與配偶一起共同生活;共同接受來自未知領域的挑戰;共同踏上人生道路另一段甜蜜幸福的新里程。
對于這種正當合理的人生要求,社會一般極少反對和干涉;——社會管理機構除了為每對配偶分配一套舒適的住房和配套生活用品之外,還有的就是傳送給配偶們誠摯的祝福、和給他們提供婚姻生活所需的種種方便。男女間的配對成偶本來是一種自然生活的需要;那里面既包含有幸福歡樂也承托有義務責任。人類社會的繁衍接續、人類生理的基因進化也因此而得到提升。所以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就把男女間的婚姻結合,當作一件頭等喜事看待。就算進入了“公有制度社會”后也絕不例外。
但是這種婚姻大事如果把握不好,也會為社會帶來消極的負面作用。——在以“家庭”利益為中心的私有制社會,由婚姻帶來的消極因素是非常大的。其中最受社會關注的是人口的急劇增多問題。這種情況直接對社會的平衡發展造成了“人滿為患”的惡果。另外隱藏在現代婚姻背后的,還有數之不盡的卑鄙骯臟的利益交易。有相當一部份人并不把男女之間的結婚行為看作是履行對社會的傳承責任,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暫時的尋歡作樂和謀取利益的手段。不過這些現象表明:所有基于現代婚姻問題產生的生活矛盾和思想矛盾,都是人類社會進入了中級形態階段以后所產生的正常現象和必然結果。因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動物本能的自然進化,屹今為止尚還處在中級階段,它對自身機能的演化認識和對社會的責任觀念尚有待提升。——而社會內涵由中級階段逐漸向高級階段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應當與這些觀念內容的提升同步。
“公有制度社會”風行的結婚儀式,當然與現代社會的庸俗方式有明顯不同。那個社會的結婚儀式,基本上都舉辦“集體婚禮”晚會,由一個或幾個工作單位為“結婚配偶們”操辦。——成千上萬人聚集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參予和觀賞一種簡潔而又高雅的婚禮舉行。(婚禮儀式一般都在燈火輝煌的單位大禮堂里或單位附近廣場的舞臺上舉行的。)“城市管理機構”和“老人生活區”也有眾多來賓參加觀禮。他們都被安排在舞臺最前面的座位上就座。“新婚配偶”雙雙對對穿著亮麗的艷裝,站列在色彩繽紛的、有鮮花圍簇的寬闊舞臺上面,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歡呼和祝福,這場面的熱烈,自然令人感到振奮雀躍。——首先由主持單位的負責人,向全場賓客介紹了每對配偶的工作成績與單位對他們的評價,并向“新郎新娘們”致賀詞。——然后輪到“新郎新娘”們致詞表謝。——“新人們”感謝賓客的祝福當然是謙辭;但感謝“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所有“爸爸媽媽們”的疼愛、教育,卻是發自“由衷”的本意。——發源于這種“由衷謝意”的同時,他們紛紛表示:要“無負社會的厚望”、“無負長輩的關愛”;他們今天品嘗到社會生活賜予的“婚姻釀制的甜美瓊漿”;日后會與愛侶創造出更甜美的工作成果回饋社會。他們要象光榮的長輩們那樣“熱愛社會、熱愛生活、哺育出比他們更有出息的后一代。”
在掌聲雷動的熱烈氣氛邀請下,開始由“新人們”輪著表演即編即演的小品短劇或歌舞節目。臺上協助表演的樂器道具一樣不缺,臺下能吹會拉的樂手應有盡有。——平常大家每逢遇到工余閑暇或喜慶場合,總喜歡拿出“才藝比賽”般勁頭出來熱鬧一番。——最后還有各部門和來賓們貢獻出各類預先編排好的精彩節目——等所有節目表演完畢,時光已近深夜;這時人們才興猶未盡地慢慢散去。只有在這個時候,“新郎新娘們”才有空懷著滿腔甜蜜幸福的感覺,各自配對駕著“生活管理部門”發給的小轎車回到新居安寢。
用這么一段簡單的文字概括“公有制度社會”青年們的婚姻慶典,看來是遠遠不夠的。這讓我們現代的文學家和詩人們,總覺得這樣描述顯得枯燥呆板和缺乏戲劇性。因為他們素來把男女之間溫馨浪漫的愛情故事,看作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他們總喜歡在文藝創作中貫穿一條跌宕起伏的矛盾主線招攬看客,以顯示愛情的圣潔魔力。他們決不相信世界上會有被社會責任感烘托起來、以至達到“社會博愛”高度的愛情。——但是我認為:如果文學家之中也有人理解“公有制社會”蘊含的“公有感情內涵”,經過一番爐火純青的藝術煅打,他一定會創作出比現代愛情小說更有價值、更能激動人心的“愛情主題”作品來。
“公有制社會”既然重視青年們的婚姻,那末對他們的“婚后生育”,當然也非常重視。因為這時的人類社會,是進入了“完全成熟”的“安享期”社會。正如人體進入了生命晚年的時候,這時人們只講究“保健”和“長壽”。——至于“發展”和“進取”,只是人類社會在“青年和中年”時期實施的歷史任務。——人類社會既然進入了“人生晚年”: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物質的創造與人口的增長是否成正比例”,當然是值得引起社會重視的一個“計劃議題”。幸好這個社會早就廢除了“私有制”,無須怎樣費勁就把這個極為突出的社會矛盾解決了。原因在于配偶們的子女出生后全部留在嬰兒院撫養,屬于人類社會“公有的”、“永恒的”財富和動力資源。——這對于那些要經過十月懷胎和臨盤生產要承受巨大痛苦的女性來說:“生育兒女”純粹是對社會作出的一種“無私貢獻”。
社會給每對配偶的生育名額,都是“一個起,兩個止”。是一種極為自然合理的管理規定。當每個女性完成了這個“光榮的”生育任務之后,都非常樂意做了絕育手術,做一個真正自由快樂的女性了。——對于“人口的增長過快”問題,很早就引起人類社會的注意,十八世紀的西方社會,就已經出現了臭名昭著的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但是當時造成社會貧窮的原因不能只歸結于人口過快增長,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生產方式過于落后;——現代社會開始重視人口增長控制,但卻苦于收效并不顯著。原因也在于私有制度的存在和封建傳統觀念的干擾。人口過剩造成的現代社會矛盾,必須等待社會制度取得根本性變革后才能得到徹底解決。
當我們追隨這些小青年的人生成長步伐,由兒時開始一直到進入了社會的工作行列;——由要社會對他們盡責撫養的階段開始,到長大成人與配偶反過來雙雙為社會盡責的階段為止;——通過這些關系重大的人生變化,我們對“公有制度社會”的基本輪廓,有了一定程度的粗淺理解。通過這些理解,有利于我們更進一步深入對整個“公有制度社會”全貌的把握。現在我們還要追隨他們的生命步伐繼續向前,只要這些青年們的生命步伐、還在按照公有社會指出的人生方向不斷邁進,我們便一定會跟隨它走遍這個社會的每一處地方。——縱使是走馬觀花也罷,只要敢于追求,也算無負我們這短暫人生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一番赤誠。
這些青年們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美妙的,但是他們的心緒,卻比婚前的生活更加繁忙;因為雙方都對配偶的情況多添了一份操心,把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對方的工作計劃、對方的宏偉構想、都無一例外地統統烙印在各自的思想上。因此無論是在工余后一起到飯堂進餐,晚飯后一起到公園散步,或在睡覺前展開的一段輕聲細語的漫談,都在悄悄留意對方的神情,試探對方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難,自己能否為之分擔。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種過于細心拘謹甚至達到童話境界般的真摯感情,其實正是“公有制度社會”最基本、最普通的人性情感的具體表露。人們對社會的感恩和對身邊最接近的人的情感接納和共融,是在一種毫無生活障礙和毫無私心保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同樣,在對社會的感情與對配偶的感情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主次關系和抉擇關系;簡言之:人們對公有社會的感情是主要的,恒久不變的;對配偶的情感反而是次要的,是可變的。試想一個婚后的青年因為某種原因變得頹喪消沉,幾經配偶的幫助后都不能重新振作,請問他們之間的情感能保持恒久嗎?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人們在物質生活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當然會全力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品格崇高的社會氛圍,確定了人們不可能脫離崇高的社會品格轉而追求精神的墮落。
時間過得很快,生活總是絢麗多彩而且平穩;轉眼間又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當年二十七八歲結成配偶的青年們,現在有的足夠四十歲,有的已經四十有余了。——“公有社會”人生的四十歲,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年輪!——這個以全民福祉為中心的社會模式,對于屆滿四十歲的中年人,卻是正式對他們的人生價值,作出第一次評估和品行總結的重要時期。因為只有屆滿四十歲,社會成員才具備有管理社會事務的資格。這種資格來源于兩個方面涵義:第一,作為生理機能已經完全成熟,意味著他們所生的孩子都基本上超過十歲了,他們有資格接受社會后輩們的昵稱:“爸爸”或者“媽媽”了。第二,他們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經過十多年的煅煉此時已經完全成熟;積累了相當資歷經得起社會的初步評估了。但是是否屬于“出類拔萃”一類還是能在選舉管理人選中“脫穎而出”?卻要等評估總結和選舉結束后,才知道社會對他(她)們的評議結果。
“公有制度社會”的選舉分幾個層次,一般都以各“自治城市”為單位舉行。這種選舉一般按照如下程序進行:一、所有正式投入社會工作的男女社會成員,都有選舉“各級社會管理人員”的權利。二、達到四十歲后的男女社會成員,都有資格被單位內工作成員選為所屬單位的“管理人員”或“公務員”;三、已經當選為各單位的“管理人員”,等于具備了以后“換屆”選舉時上升為“生活區”和“城市管理機構”的被選舉對像資格。四、“公有制度社會”完全廢除委任制;所有不同類別“管理部門”的“領導人員”,都在各“管理部門內”由“民意選舉”投票產生。五、各層次的“管理人員選舉”,規定每隔四年“換屆”進行一次。選舉日期都定在每四年的一月一日前全部選舉完畢。整個選舉過程為時不能超過一個月。
選舉前,各單位的候選人員名單,已經由單位內各部門的工作成員中提名選出,候選人員的工作業績與作風品格也早已通過宣傳器械公諸于眾。選舉結果全憑民意。哪些管理人員該繼續連任;哪些管理人員應該被更能勝任該職稱的“后起之秀”取代;哪些有“特殊貢獻”人員應當從基層單位一躍被民意推舉進“城市管理機構”為民辦事。——人們從各種精確的通訊媒介資料反映中,很容易確定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選。
在“公有制度社會”里,評選“城市管理機構”的管理人員,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極為關注的事情。因為他們都非常愛戴那些比自己工作能力強和德行口碑極受社會稱頌的人類姣姣者。他們都站在純樸認真的角度,希望自己崇敬的偶象也能成為其它人學習的榜樣。所以人們對每一屆的選舉都顯得情緒雀躍而且態度認真。他們很清楚地知道:這只是一種信心的倚重;而不是權力的委托!社會的公共事務只有由一批品格比較高尚、能力比較超卓的人員管理,這個城市的高度文明狀態,才能得以持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在此,我沒有必要把現代選舉“總統”或“主席”之類“頭銜”、那些弊端百出的過程與之比較;我只想說;要完成這件艱難復雜的工作其實也真不容易。——譬如假設這是一個超過三百萬人口的城市,符合投票資格的選民約二百萬。“城市管理機構”內分工為十多個部門,工作人員約三百人左右。——因此選民們的每張選票,必須在各層管理單位推選出來的成千上萬的候選人中,記錄下三百個入選人名進行這次選舉活動的參選。——于是,統計這二百萬張里面寫有三百個入選名單的選票,便成為一件極為艱巨而且復雜的工作任務。——可幸選舉的時間比較充裕和統計器械比較發達,最先進的驗票器械很快幫統計部門完成了“點票、驗票”和“分類累總”任務;三百名“最多票數擁護”的當選人員,很容易便在成千上萬的參選人員中被篩選出來。
只有在“公有制度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真正意義的民主選舉和全民選舉。因為它體現出一種與社會成員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無須作任何動員,都能自覺地把選好每一屆的“管理機構”的“管理成員”,當作一種崇高神圣的工作任務去完成。——當“城市管理機構”的社會選舉剛剛結束,機構內部還沒有選出主持工作的“領導班子”,“城市管理機構”的內部分工尚未正式確定,因此“選舉領導班子的工作”還需要在機構內部接續進行。(這里所指的“領導班子”其實只是整個“管理機構”內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部門:“城市建設規劃設計部”的別名。)這個部門由機構內召開“全體管理人員”大會選舉出來;由獲得票數最多、最有宏觀審察能力的二十多個精英份子組成。——只有等這個部門正式確立,才能由它安排下屬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能。這個部門所有工作人員權力平等,重大問題的決定權,一律召開大會舉手表決通過。機構內日常具體事務的裁決,推舉出三名最德高望重的成員負責處理。
每逢遇到“選舉年”的最后一個月,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忙碌而隆重、但又有條不紊的節日喜慶氣氛中。對于這一類的選舉,這個社會的人們早就習慣了所有選舉細節和整個過程。青年們都會運用最簡捷的辦法,很快地完成了選擇、填寫、與投送選票的任務。這個辦法其實很容易掌握:因為雖然名義是一張選票填寫三百個當選名額,但按照往常的選舉經驗:發生實際變動的入選人員只是為數不多的一百二、三十個,大部份人員如沒有特別情況發生,一般都會繼續留任或連任“城市管理機構”的管理工作。
所謂“特別情況”,是指哪一些情況呢?一、超過六十四至六十八歲達到退休年齡的老人。這種老人每次換屆總有七、八十個退出領導崗位。二、已經被其它城市借用、協助解決特殊疑難問題的專門人材有十多、二十個不等;另有十多個具有特殊建樹的專家,被邀請到世界公有社會的“規劃發展信息聯絡總部”作長期駐扎以利于交流信息。三、在過往的四年中暴露出工作能力缺陷和身體出現問題的管理人員。——所有上述種種人員的功過資料,都在已往工作中早有傳聞。——青年們只要把這幾類人員暫時剔除出來,在本屆成千上萬的提名參選人員中篩選出相同數額的優秀人員,以補夠三百個人數寫進選票里,就能順利完成選舉任務了。
不過在老人們的眼里,青年們這種過于簡捷的篩選辦法,好像稍嫌粗心了一些。老人們有的是研究和討論的“耐心”和“時間”。幾十年兢兢業業的審慎工作,使他們早就形成了一種對任何事物都要細嚼慢咽才能認真消化的思考習慣。何況選舉“社會機構管理人員”,在他們心目中,乃是關乎社會興盛的千秋萬代的大事!(青年們只須在與配偶兩人、或幾個兄弟姐妹間、經過緊密斟酌就能完成的選票填送任務;)老人們非得要經過大小會議反復辯論、反復舉證、才能取得一致意見。取得一致意見后還要通過反復審查,反復校定,然后才算正式表決定案。他們十個一堆、八個一伙;手里拿著一疊疊有關候選人的宣傳單章和個人資料,坐在電腦屏幕前大聲爭論,神情激昂。表示他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集中投放到這種無比神圣的選舉工作上來。
等“城市管理機構”、各個“生活管理區”、各基層生產單位的選舉活動完全結束,新選出來的“各級管理機構”正式宣布誕生的時候,新的一年也已經正式來臨。意味著這個社會的“大慶之年”的狂歡時刻隨著也正式開始。——“公有制社會”的所謂“狂歡”;其實并沒有我們現代社會那些故作奢華的裝飾、淫猥言行的放蕩、杯來碗去的狂飲、以及縱欲無度的揮霍。在這個長達一個星期的節日假期里,城市的容顏是清麗耀目而且喜氣洋溢的。所有建筑物都經過了清潔粉刷和修飾裝璜,煥發出朝氣蓬勃的清新氣息。道路上車輛穿梭。兩旁人來人往。每張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空氣中飄送著輕松怡神的音樂聲響。整個城市 一反往常有條不紊、秩序井然的莊重常態,仿如沉浸在一片溫情飄逸、從容適意的醉態里。
錯落在城市東、南、西、北幾個大廣場上,每個廣場都匯集著成千上萬身穿盛裝的人們。——他們都來自各個工作區和生活區,都是為了慶賀選舉結束和新年慶典走到一起來的。——手里揮動著鮮花的孩子們、喜氣盈盈的老人們、生龍活虎的小伙子們和婀娜多姿的姑娘們、以及豪情激蕩的各層管理人員和容顏歡悅的中年工作者們,大家見面后互相問候、互相祝賀、互相傾訴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趣事和喜事。因為大多都不是在同一區域生活和工作,所以人們驟然見面,好象久別重逢的親人見面那樣熱烈;翻來覆去地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按照這個社會一貫的清新面貌,歡樂本來是無處不在的;甚至是最令人感到厭倦的體力工作,在人們心目中也表現為一種歡樂!因為這里面包含有繁重的工作壓力已經基本消失的成份,也包含著創造和勝利蘊藏在娛樂般工作產生的喜悅成份;還有科技項目不斷推陳出新帶來的進步成份;以及努力向未知世界頑強挺進中顯現出人類智慧的光榮!但只要仔細領會,便會感覺到這個社會人們的精神面貌是那么大方得體;純樸自然!——大家肆無忌憚地盡情傾訴;盡情交流;盡情拿出各自在心中釀制好的醇醪;獻給對方、獻給這慈愛的社會、獻給久別的親人,讓彼此在這“狂歡”的日子里一醉方休。——此時廣場上萬頭攢動,歡樂交融。
孩子們象一群燕子般飛到那些新當選的“城市管理機構”的管理人員面前,向他們行禮獻花;向這些取得驕人成績的“爸爸媽媽們”唱詩道賀。——“爸爸媽媽們”也全都俯下身來,摟抱著孩子們,吻著他們興奮、可愛的小臉;自已也興奮得淚光直閃。他們叮嚀孩子們:要勤奮學習,熱愛社會,長大也要為社會作出驕人貢獻。然后這些社會精英領著孩子們一起走到充滿期盼的老人們面前,也象孩子們那樣向老人們獻花問候,贊頌這些“爸爸媽媽們”英雄的過往;贊頌他們曾經為社會畢生創造的光輝業績。并祝愿他們與這個社會一道福壽康寧、永恒不衰。這時又輪到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撲到老人們懷里了,他們最懂得抓緊機會向“爺爺奶奶們”撒嬌;不斷重復在“生活區”校園里那種親昵無限的情景。
青年們也有不少融入這些老小們的喜慶交匯場景里;但更多的,卻是在人海里尋找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兄弟姐妹們攀談。那些還未參加社會工作的和已經在社會工作實踐了兩三年的,要數他們談得最為熱烈。一方是緊張的學習生活使他們找到了能夠幫自己調整心態的時機;另一方是積聚了太多的工作體會、需要找到對像表露使思想得到放松。還有過于強盛的青春活力蘊積體內,使他們象火山下面的巖漿那樣遇到了出口,便迸濺出灼人的高熱與光華。他們互相摟抱著,擁吻著,又叫又跳,又說又笑。笑鬧夠了,有的立即取來樂器和道具即興彩排節目,有的把早已醞釀成熟的詩作朗誦出來。——這些熱烈奔放的年青人,看不到任何扭捏做作;沒有絲毫俗氣矯情;…….充溢著這里的整個氛圍,都是人與人之間互愛精神的自然流露。——等新當選的“城市管理機構”的“公仆”人員陸續出現在主席臺上、接受社會成員長時間擁戴歡呼的時候;等這屆大會主持宣布慶典大會正式開始的時候;廣場的歡樂氣氛才平靜下來逐漸顯得莊重。
進餐時間到了,廣場上的慶典活動也宣告結束;熱鬧的氣氛開始疏散,人潮慢慢向城市的各個餐飲場所和膳食部門轉移。按照平常的生活習慣,早上人們還沒有動身上班之前,就已經在電腦上向制餐單位訂下了中午進餐的份額和菜式。但今天是喜慶日子,人們為了方便交流,很多人選擇了在廣場附近的餐廳和飯館里進餐,有的在早上訂座的時候,要找七八間才訂到座位。不過這沒有關系:只有在節日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煩瑣情況。(人們之所以養成了預先訂座的良好習慣,完全是為了更有效地協助飲食部門,有計劃地安排社會成員的膳食。)
有很多人停留在現代的生活習慣,以為只要人類一旦進入了“公有制度社會”,那時候“生活資源極大涌流”,人們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都是玉液瓊漿,過的都是揮霍無度的日子……。他們不知道人類在進入了公有制度后的社會生活,完全是建立在自覺、自律、自主、自量基礎上的秩序井然的健康生活。單純追求高級物質享受而放棄理性和德行的煅造,只是人類處在低級和中級發展階段的一種鄙俗生活特征;并不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最終目的。人類發展的趨向:是要向真、善、美社會境界方面作全方位的打造。
以我個人的粗淺理解:“公有制度社會”的人類,是最懂得安排生活的人類;那時候的每個人既是科學家也是醫學家;既是社會生活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生命的維護者。現代有一些思想通達的人已經知道“過量攝取營養和脂肪對于人體造成危害”這個道理,何況是高級社會那些智慧超卓的人們?所以我認為“公有制度社會”人們的生活程式,應該是一種既能充份滿足社會成員的生理需要、也不造成生活物資浪費的一種調配合理的生活程式。在這方面,各生活飲食部門和醫療保健部門,無疑要擔負起對全社會成員飲食健康的安排和把關的重要責任。
要把好社會成員健康飲食這一關其實也不容易;因為飲食部門操作起來,很容易與服務對象的不同要求產生矛盾。只有在醫療保健部門的參予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協調配合之下,才能逐漸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服務模式。譬如每個用餐者預先訂好膳食種類,就是其中一個環節。但是所謂膳食種類,其實都有數量和品種的限制。它的限制就是以“份”為單位;每個社會成員的工作證號每餐只能預訂一份膳食。(當然也可出示其它人員工作證號代為預訂。)預訂的膳食種類與菜式有幾十種之多;每種的配搭根據保健部門和烹飪廚師的綜合意見、以及按照不同季節的人體生理要求配制而成。當然,每種膳食的口感味道和保健效能也并不一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和體能需要”選擇最合意的一份。
每逢節日或喜慶,人們還可湊夠十個工作證號合訂一席喜宴套餐;十份樣式不同的精美菜肴,其份量比平常適當增大;飲料配給也適量增多。有人說:“公有制度社會”的生活模式未免也太刻板了;社會成員的私生活處處受到社會計劃的控制,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好像完全喪失了獨立自主的性質:他們還問:進入了這個社會生活后,人們的“夜生活”,又該怎樣安排呢?——總不能吃飽晚飯后,每個人都躲到被窩里睡大覺吧!
誠然,現在探討的主題,既然已進入了“公有制度社會”的日常生活領域,我們當然不可能以“社會公有”和“計劃安排”的借口,作為干予人們生活習性和行動自主的理由。不過現在只是正式討論這個問題的開始;我要再次說明造成這種疑問出現的幾個前提:第一、所有在現代社會形成的個人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都是發源于“私有社會”和“私有家庭”的利益需要制約之下形成的“生活習慣”。更貼切地說:是發源于“中級階段人性”的“個人私欲”官感驅使下形成的并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任何社會塑造的“個人、人性”、和因此派生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只能與當時的社會風貌相適應。如果以現代富豪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去理解“公有社會”文明健康的生活內涵,肯定會產生諸多的不滿和誤解。
第二、“公有社會”既然具有“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的高貴內涵,它肯定不會對社會成員的正當生活需要造成干擾;因為所有的行為規范都是在社會成員的共同提議下產生。一旦發覺這些行為規范存在某些不完善部份,馬上又可按照新的合理意見為之更正和完善。第三、人類的社會發展歷史和觀念發展歷史是互為因果的;我們決不能設想:由中級社會形態導致人們滋生出種種(嫖、賭、飲、蕩、吹)惡習、會被某些“階級”、或某些人員,帶到高級社會中遺存并為之找到泛濫場所。人類的“公有制度社會”與“公有制度觀念”,在日后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會逐漸完成對自身生理機能缺點的逐步改造,以達到社會機能總體完善的目標。
也有人說:人類社會是由無數縱橫交錯的社會矛盾組成的,而舊世代遺留的專制、欺騙、以及嫖賭飲蕩吹種種惡習,正是人類“真、善、美”社會境界的最佳對立面!——消滅了這些“假、惡、丑”現象,就等于消滅了“社會矛盾的根源!”消滅了社會矛盾的根源,就等于消滅了“社會的存在!”——因此這些人斷言:舊世代遺留的“假、惡、丑”習性,人類社會是絕對沒有辦法消滅的!
對于上述擔心,我只認同“人類社會是由對立統一的矛盾組成”的看法。反對“社會的矛盾存在不能改變、”甚至“消滅這些矛盾會導致社會滅亡”的看法。因為人類社會由初級原始狀態不斷向中級私有狀態演進,就是通過不斷消滅舊的社會矛盾才能發展到今天的初級文明規模。消滅舊矛盾是為了迎接新矛盾的降臨和挑戰;社會機能就是在這種永不停息的矛盾斗爭中獲得強固。因此,消滅舊世代的惡習和形成新的社會風尚,乃是不斷向“公有制度社會”挺進所必須執行的歷史任務之一。
換另一個角度觀察:如果新的社會制度逐漸在形成,而舊的社會基礎在逐漸被鏟除;(譬如國家、貨幣、家庭這些私有制度的歷史基礎開始被全部掃蕩。)試問所有“假、惡、丑”現象,又將在什么社會基礎上立足?如果人類社會在未來的進步中不能有效地消滅私有制度遺留的“假、惡、丑”現象,那就說明人類社會距離自己追求的社會理想還相當遙遠。——建造“真、善、美”的崇高社會境界,是人類社會是否達到“真正完善”、人類自身是否獲得“真正自由”的重要標志。
至于有人提及“公有社會”的“夜生活”是否存在,我想這種生活形式一定不會缺少;但它應該與現代某些人在“夜總會”、“歌舞廳”通宵達旦地浪蕩、享樂的“夜生活”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公有制度社會”的“夜生活”:人們應該是在輕松怡情的健康情調下進行的。因為這個社會也有歌舞廳、也有戲劇院和俱樂部。要說消遣型的飲食配給點,無論在公園、在風景點、在各種娛樂場所,到處都有設立;若論文藝創作題材和藝術表演人材,更是比現代社會豐富百倍。但人們對生活情趣的要求極為清雅;每當工余或假日閑暇,人們或者雙雙對對,或者三五成群,分散到各公園或風景區隨意漫步,過程中引發出許多逗趣的問題,令他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神情激昂。
更多的人在入夜時分走進呈現著輕歌曼舞的娛樂場所,或者參予表演,或者專意觀賞,又或者領取一杯飲料和一碟小食,一邊品味一邊攀談。這樣過去一兩個小時,大概到夜間十點至十一點鐘左右,人們便會自覺地陸續離場,整個城市漸漸趨于安靜;只剩下某些特殊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在崗位上緊張地忙碌。這時候,“夜生活”的最后一批對像,看來就剩下這些忘我工作的社會成員了。——因為他們之間也存在“交接班”程序;也需要輕音樂、夜餐和飲料。
進入了“公有制度社會”的人類是幸福快樂的;沒有貧苦,沒有爭斗,沒有利益的纏擾,也沒有私心的羈絆;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生,年復一年的時間,眨眼間就平穩地過去了。但是以世界之大,也經常有一些偶然的事件破壞了這些城市的安謐,擾亂了人們平靜的心境。譬如說某些時候有消息傳來:說某幾個城市聯合擬制了一份要求改造它們城市附近一個面積巨大的沙漠的建設方案;----意圖準備在沙漠上面建造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方案已經報呈到公有社會的“世界規劃信息聯絡總部”、要求得到“世界聯絡總部”的“意見贊同”和“予以人力物力支援”。——這消息很快傳遍世界各地,剎時在人類社會平靜的表面掀起了一場瀚然大波。
“世界聯絡總部”對這個宏偉工程當然予以高度重視。因為這個工程方案很清楚地顯示出幾個非常重要的意義。(譬如說:減輕風沙對人類社會的威脅、舒緩城市的人口密度、美化人類社會環境、加強各城市間互助合作的創造精神等等。)“世界聯絡總部”會立即匯集各城市派駐在總部的長駐代表,專門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呈報上來的規劃方案、和確定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把研究出來的總體意見通過衛星通訊,立刻轉達到世界各“城市管理機構”提供參考;再由各“城管機構”轉達到各個城市的全體成員中搜集民意。因為公有社會成員的觸角非常敏銳,只要是涉及社會發展的大事,無須怎樣大張旗鼓宣傳,消息很快就會傳遍各個城市。
圍繞這個新出現的社會主題,人們展開了非常激烈的探索和討論。探索的主要內容:是以這幾個城市聯合擬定的工程方案而展開;討論的議題:主要是根據工程方案提供的具體情況、決定這項工程的可行性和確定其它城市支持的信心系數。------一般而言,從“世界信息聯絡總部”提供給各洲各地域城市參考的工程方案,基本上是帶有比較明顯的權威性、可行性、和總體傾向性的;利弊之間的衡量已經由總部作過精確的評估,才會轉達到基層社會成員的手中。但是“聯絡總部”并不是一個行使權力和操控權力的機構,真正能“操縱”這項巨大工程完成的“權力”,卻是分散在成千上萬個基層城市和數以億計的社會成員的意向中。
“世界聯絡總部”具有的只是影響力。當各城市的社會成員得知“聯絡總部”對工程的意見后,會根據各自對方案的分析和理解,作出自已的實際表示;然后由“城管機構”將各種意見綜合,匯集成一種態度鮮明的決定性意見回復“聯絡總部”。——“聯絡總部”結合收集到的所有城市的具體意見,對這個工程方案作出“可以進行”或“暫緩進行”甚至“取消進行”的決定。因為進行這種工程的龐大人力物力需要,要匯集很多城市的信心支持和物質支持,才能達到工程“順利完成”的目的;而且通過這種形式的籌集,對世界范圍內不同環境、不同情況的各城市狀態,也是一次極有意義的考察。當“世界聯絡總部”認為各方面條件已經成熟,已籌備了足夠力量投入這項工程的開展的時候,便會遣回“擬定該工程方案的城市”的部份常駐人員,并帶同各城市的“增援人員名單”和“物資援助計劃”資料清單,馬上奔赴改造沙漠工程現場,等正式成立了“工程規劃指揮部”以后,便與各城市的增援工作人員一道,正式開始投入第一期工程建設。
對于上述“改造沙漠”這類意義重大的建設工程態度,這些極具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人們,當然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和興趣。特別是那些血氣方剛的年青人,他們有一種極其旺盛的精力,嚴格的學習生活和訓練生活為他們灌注了一種敢于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每逢知道社會上有新的科研項目或工程開發項目,他們總要躍躍欲試地希望能參予其中。但是以他們豐富的學識和基本成熟的品格,他們更熱心于對開發項目的內容探討和傾聽社會各界、特別是長輩們的意見。如果一旦認定這種項目是意義非凡的或能給社會帶來巨大利益的,他們都能義無反顧地踴躍報名參予其中。當然其中也有很多人員因與配偶的看法不一、或正在承擔的工作責任不允許他們輕易離開崗位之外,一般還沒有配偶牽扯和立志要在新的環境大顯身手的青年,便成了這支“增援部隊”的主力。
“城市管理機構”在每個開發項目所發揮的協調和指導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它首先要對本城市的人力物力作出恰當的統計,然后根據大多數民意和本城市的各種具體情況,抽出部份生活、建設的儲備物資和批準部份成員的申請,并把這些人員和物資綜合成冊,上呈“世界規劃信息聯絡總部”備查和等待批復。只要批復訊息下傳和正式確定了投入增援的日期,該城市對這項工程作出的增援行動,便會如期實施的了。——等再過十年或更多一點時間,如果這個新興城市真的在沙漠上崛地而起,它必定會以雄偉壯觀的豐姿,顯示出“公有社會”互相支持、共同建設的偉大創造力;那些在這個項目中曾經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和事物,也必定會被注入“公有制度社會”的文明史冊,受到子孫萬代的頌揚。
不過,在“公有制度社會”建立起來以后,人類社會決不可能專注于某些發展項目而忽略自身平衡的。因為很多城市都在按照各自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在進行著符合自己發展需要的小型建設。那些類似“在沙漠上建造新型城市”的超大型工程,無論對人類發展如何有利、如何合理,進行起來總不能讓部份城市拋開疑慮,毫無顧忌地投入增援方案,支持那些“超大型工程”的快速進行。——究其原因,這里面存在著一種并不明顯的抵觸因素。——那就是:在人類社會的“公有制度”建立以后,整個社會的“比例合理格局”已經基本定形,利益紛爭的情況也已經徹底結束;這時候如果沒有特別迫切的需要,社會最適宜是保持總體的穩定和平衡;而不是建造出“新的城市負擔”去破壞這種平衡。
相反當人們發現社會的總體布局受到了意外的損害破壞了這種平衡——譬如某些城市受到了重大自然災害的侵襲而蒙受巨大損失,需要得到其它城市的幫助才能修復;那末只要這些受災城市把受災的詳情向“世界聯絡總部”作出具體匯報,援助之手立刻會從四面八方向它們伸來。“世界信息聯絡總部”會為這些城市的災后重建工作,作出最妥善的籌劃和安排。因為自然災害傷害的不僅僅是這幾個城市的利益,而是累及整個公有制度的“社會利益本身”。原因在于每個城市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不同,出產的物品也并不相同,城市之間還存在著非常頻繁的產品互調和人員交往的“唇齒相依”關系。
雖然這里面并不存在貧富對比差別,但以“某種天然資產為主”的、以城市為單位的“社會分工”,在“公有制度社會”里還是應當長期存在的。一種協作關系的存在無疑是一條友誼紐帶,把這個社會所有城市的安|、危、榮、辱,都牢牢地捆綁在一起。簡言之,各城市間的“利益攸關”,構成了“公有制度社會”外部的“縱向聯系”;——而社會內部環境的條理與完善,社會成員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的責任心的確立,又構成了各城市內部的“橫向聯系”。這就可以解釋現代人對“公有制度社會”的種種誤解,以為這個社會的人們的崇高品格形成,都是沒有根據的捏造。
有人問:難道“公有制社會”就不講求發展了么?依我個人愚見:每種有生命特征的事物一旦發展成熟、或接近頂點的時候,它的發展速度便顯得非常艱難而且緩慢。我曾經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全過程比喻做人體生命的嬰兒階段(原始社會)、兒童階段(奴隸社會)、少年階段(封建社會)、青年階段(資本主義社會)、中年階段(社會主義社會)、老年階段(公有制度社會)、等六個歷史階段。“公有制度社會”已經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最高級的社會形態;是相等于人生進入了安享晚年的老年狀態。所有人類該承擔的歷史任務俱已基本完成,人類已經實現了自己最崇高的理想,達到了|“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社會自我完善目的,實現了“真、善、美”的社會最高境界;那不是最可喜的成功又是什么?倘若人類真的要在“公有制社會”的基礎上尋求比“公有制度”更高級的社會制度發展,那就必須離開地球,到其它有生命的星球上重新開展“階級斗爭”、和實現這種“新的超越”的“理論設想”了。
但是有些天真的教條主義者總是要強辭奪理地說:人類是永遠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的!難道沒有聽說過“人定勝天”這句話嗎?完成了“公有制度社會”的建設任務后,并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終結,人類一定還會有能力“征服自然”!一定還會產生出比“公有制度社會”更科學、更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社會形體;一定還有很多“未知世界”的領地等待人類去開拓、去占據;等等。言下之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不過這種貌似堂皇的猜想有什么意義呢?因為無論人類以后出現的任何移山填海、或改天換地的社會發展壯舉,都是在最完善的、最高級的“公有制度”下實行的。除非發現一種使“公有制度社會”盡快滅亡的辦法!或者又因此重新發現了“由私有取代公有”的具有更先進的社會結構模式的神話;否則,只憑一條人盡皆知的歷史發展原理,便否定了“公有制度社會”是人類社會最完善、最高級的社會制度形式,便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和任務、實行最無知、最荒誕的捏造!這些人最大的錯誤:是決不理會“低級社會制度”發展到“高級社會制度”、在“階段上”、“內容上”的不同特征和種種歷史任務區別。
不過我還要在這里請“教條主義者們”注意:這里重點描述的是:人類在“公有社會”建立的制度;體現了“人類適應力”與自然界建立的一種極其和諧的關系,這種關系達到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總體完善的最高形式。這種形式產生的作用,卻只能做到單純地完善社會環境和滿足人類需求本身;而并不能干予自然規律的有機運行。人類社會無論發展到怎樣高級境界,都只能做到盡可能深刻地認識自然規律和順應自然規律,在浩瀚無涯的自然環境下;在深不可測的自然規律制約下,發揮出適合自己發展需要才顯示出來的、極其微弱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作用。
人類的所謂“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說法,其實是歷史上某些革命者一種極端自信的過激鼓動措辭。其實在“公有制度社會”里,人類不但不會做那些“征服自然”的蠢事,相反還會盡其所能完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聯系,盡可能將受惠于自然界的種種恩予,以極其自覺的“環境保護”行動、回饋于對自然界的環境改善。——但這是否又意味著:人類在進入了“公有社會制度”的歷史極點后,因為社會機能已經老化、已經沒有能力和沒有必要再承擔任何社會變革的重負、因此會很快趨于退化甚至滅亡呢?
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我滿懷信心地告訴人們一個非常確定的答案:人類社會肯定會非常長壽!它一定能善待自己,決不做出那些無視自然規律、踐踏自然環境,使自己“折福損壽”的蠢事。——根據人類歷史給我們提供的大量資料證明:人類由遠古原始社會演化成原始氏族社會的整個進化過程長達六十萬年;因為還沒有具備能力產生多余物資作為私人占有財產;沒有具備歷史條件得以確立“家庭”、“國家”、“貨幣”這些具有“權力特征”的東西。人類群體而作,群體而居;向自然界索取的收獲物群體共享。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能共存發展,靠的是群體的團結合作和強烈的求生意志。馬克思理論給這種社會形態冠名為“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在這種生活物質極度貧弱的社會形態下,人類居然能熬過了幾十萬年苦不堪言的日子、并因此求得了不斷的存在和發展。對比起未來“公有制度社會”,——這些具有高度智慧、高度道德情操的博愛人類,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它能比原始的“共產主義社會”長壽得多呢?
老人的生命要懂得養生與安享;完善的社會形態要懂得珍惜與維護!那末,“總體人類”與“公有制度社會”的壽命,肯定會恒久得與天地同在!
關于“公有制度社會”的基本觀點構成:
如果要問:“上述‘公有制度社會’的結構內容,是根據哪些理論、資料得出來的?”——我決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說:“是根據人類最原始善良的互愛天性:根據人類追求社會實現‘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良好愿望。”——人類最可貴之處:就是自從它一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就具備了這種“高出于所有動物的”善良本性。——最初的“原始公有分配形式”不能體現人類這種“善良本性”的存在,反而演化出國家、家庭、階級、從而掩蓋了“人性”本身的良善;只有進入了高級“公有分配制度社會,”消滅了國家、家庭、階級,才又還原出人類的善良本性。
這里面,體現出如下幾個值得人們密切注意的相關定義:階級差異的消滅,體現了全社會成員的地位“平等”——“國家機器的消亡,意味著社會制度的真正“民主”。——“貨幣”在流通領域的消失,反映人類無論在人身或思想,都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的思想、行為不再受金錢和物質的掌控。)”——私有家庭的全面解體,實現了“公有社會大家庭”人與人關系的“博愛”。只有實現了上述“平等、民主、自由、博愛”四大社會定義的確立,人類社會“真、善、美”的最高尚社會風貌才會逐漸顯現。所有歷史遺留的“假、惡、丑”現象才能得以徹底清除。
無可否認:上述關于“公有制度社會”特征的描繪,仍然是很不全面的和欠缺事實考證的。但它的理論基礎,仍然是來自馬克思對于“共產主義理論”的幾個基本觀點、和二十世紀“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提示。——但現代人類怎樣由“現代中級社會形態”逐漸向“未來高級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進程的理解上,應該比馬克思時代產生的人類意識與“共產主義社會”接觸的距離,已經向前靠近了一大步。——時代的推進雖然并不代表人類理性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新的突破,但是能在現實發展的過程中、對馬克思的權威性理論作出系統的檢驗和總結,卻是二十世紀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中所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這件工作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人類在極為復雜的社會斗爭中盡了最大努力,希望能從中找到“真理”的實際存在、以及由它引導社會發展過程向前推進的正確途徑。
。
不過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沒有辦法完成這個看似簡單、實際卻無比復雜的歷史任務。因為“真理”的內容在不同制度的社會觀念中具有著不同的“正確標準”;而這些“正確標準”又是受時間地點制約的和可變的;譬如“蘇聯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的社會主義”之間對“真理”的“標準識別”,因為革命時間的先后和民族氣質的不同,對真理的探究份屬主、從關系,從來就很難取得真正一致的共識。又譬如說美國工人心目中的“共產主義標準”和海地工人心目中的“共產主義標準”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兩方面工人都算是現代同一陣線的“無產階級”的話,那末到底哪一方面的工人更具有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呢?——要明白“真理”的結論在不同覺悟的認識者心目中是不一樣的。很多理論在創立的時候是正確的,但只要過去了若干時間,人們便會發現原先得出的結論,已經和原先預料出現的結局大相徑庭;;——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不斷向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增添了新的內容。歷史的知識經常不再以“真理”的面目示人,人們陷入了暫時的迷惘。——但是無論怎樣艱辛和無奈,不滿現狀的人們總是要堅持找到“真理”的存在。
但是什么才稱得上是“真理”呢?依我個人理解:只要是“對于人類社會總體發展有利”的道理,那就叫做“真理”;只要是符合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要求,有效地引導人類社會按照一條正當的軌道不斷前進的“理論”,那就叫做“真理”!在人類社會尚未實現它所追求的“真、善、美”最高級社會形態之前,“真理”是決不會自動放棄指導社會前進的歷史責任的。當它帶領人類進入了最完善的高級境界,人類不再需要它引領著向前的時候,它便會自動地慢慢消失,融匯進真摯、科學的人類“理性世界”當中。由此可見;“真理”的使命內容就是要輔助人類最終實現其最崇高的社會理想。社會理想的實現,必須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辦到;因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的責任。只依賴一部份人的努力而忽視了另一種份人的社會作用,是一種既主觀又不負責任的狹隘階級偏見;并不是“真理”的反映。——有人把現存社會的一切財富都歸結為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勞動成果,統治階級對社會財富的產生沒有作出過任何勞動。勞動者階級推翻統治者階級的目的:是要奪回屬于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是一種天經地義的正當行為!——這種理論在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中也有非常強烈的反映。
事實上無論處在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社會財富的生產和使用”,都體現為“全體社會成員協調勞動”的總體勞動成果。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和由此產生的“階級斗爭”,是處在階級社會的一種必然產生的正常社會現象;然而創造社會財富的“分工”,卻是表現為統治階級“主管上層建筑”部份;被統治階級“負責具體勞作”部份。換句話說;社會財富的生產形式體現為“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總和。縱使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前蘇聯和現代中國,同樣也出現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同樣體現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總和而創造出社會的總體財富。——就算將來進入了人類的“公有制度社會”,社會的總體財富的創造,更需要體現為社會成員之間“計劃安排”和“具體操作”的緊密配合;站在這個角度衡量,難道人們還能繼續堅信“社會的全部財富都由體力勞動者創造”的嗎?如果社會上的“物質財富”都由勞動者自己奪回,那末“精神財富”的生產者是否也靠奪回“精神財富”為生呢?——因此,歷史上出現的“階級斗爭現象”,只是人類社會在向更高級社會階段邁進的一種發展形式,決不是“真理”向勞動者階級發出的“爭取自由解放”的昭示。
“真理”的內涵并不是一般自作聰明的人靠忽發奇想而出現的產物,也不是源自最膚淺、最客觀現象拼湊而成的真實圖景,譬如說“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每天早上,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等等;——誰敢對上述情況表示懷疑呢,難道這不是“真理”嗎?——對于“真理”這個詞藻的冠冕堂皇運用,引起不少自詡為“真理化身”的“中國馬列主義者”極端崇仰。因為來自封建國度的習慣遺傳,他們沒有辦法發現“真理”,但又極希望得到世人的尊重,說自己掌握著“真理”。他們絞盡腦汁用最美妙的詞語贊頌馬克思理論是完美無瑕的“真理”,目的是不管時代怎樣變遷,只要他能熟讀馬克思的基本理論,他也會變成“真理的代言人”、變成受到廣大信眾擁戴的第二個馬克思。——現代中國社會產生的這種“新的封建意識”,令馬克思的革命理論也不可避免地被牽帶著沾染上“封建獨裁”的“理論權威”的惡名。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總是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逐漸發展的”和“消滅私有制”等基本觀點為基調。只是根據日益明顯的社會發展趨向,為之增添了有關我個人有關“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細節作為敘述內容。如果不以這種基調作為思想主線,不以現代革命實踐產生的具體內容為之填補疏漏、不以它的理論所呈現的歷史局限性作出某些必要的取舍與揚棄;人類社會向最高級階段發展的趨勢,便無從給以說明;人類的步伐將永遠停留在“以爭奪私有利益為目標”的斗爭階段上不再前進;人類追求已久的“公有制度社會”設想、便找不到理論基礎得以確立。但是,本文章主要的思想概念,終究還是以“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
無可置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近代社會發展理論中最先進的一個理論體系;但它很少提及自然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調節作用,而是著重于宣揚社會內部的“階級斗爭”;宣揚由“無產階級在斗爭中取得政權”、借以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暴露出理論的歷史局限性和立論的牽強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本來是在激烈的理論斗爭中誕生,也應當在理論批判的斗爭中得到發展,最后在階級斗爭最殘酷的環境下完成了它的“共產主義社會”輝煌構想;因此很難避免理論會沾染上濃重的政治斗爭氣息。
由“批判的武器”變成了“武器的批判”,是每一種有針對性的“批判理論”都要經過的一種必然歷程。何況馬克思主義所針對的資本體制,并沒有在與革命者激烈的交鋒中受到挫敗,相反最近百多年在世界范圍獲得了明顯的發展。這就說明:處在人類社會的中級階段,資本體制造就的生產方式以及生產關系、與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趨向是相適應的。盡管這種“適應性”違反人道與并不合理,但它始終呈現出“社會狀態”和“人性觀念”在中級發展階段“由不完善向完善逐步過渡”的特質。馬克思希圖使用理論武器武裝群眾,鼓動他們使用革命暴力改變這種不合理的中級社會階段特質,結果他的想法遭到了斗爭現實的否定。他的最大成功:在于創立了唯物辯證法和指出了人類社會最終必然會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即公有制度社會)的發展趨勢。
本人并不認同馬克思理論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而是肯定人類社會“并不一定以階級斗爭作為唯一手段”得以向前發展。社會結構越趨向高級形態和日益完善,階級斗爭的現象便越趨緩和與減弱;人類只有在“物質創造的‘質’和‘量’”充分滿足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在“理性發展領域”充分認識自己的歷史任務和妥善安排自己命運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消滅私有制”,達到 “建立公有制社會”的崇高目標。
歷史現實告訴我們: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能再停留在狹隘的“階級斗爭理論”上面裹足不前了;要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原有基礎上向更高層次發展,必須把它的唯物辯證法結合現代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形勢再作一番“客觀的研討”,然后得出“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結論,才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途徑。要明白:歷史環境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批判、揚棄的途徑才能發展;“保守”、“封閉”地擁護著馬克思主義,只能讓這種曾經讓世界振奮的理論過早窒息。
決不可以設想:人類社會在保留“私有家庭”作為“利益核心”的前提下,能順利建立“公有制度社會”。要和歷史上一切落后保守的傳統觀念作最徹底的決裂,是建立“公有制度社會”的第一個先決條件。但是在現代,這種思想理論被視作是一種最過激的危險傾向。
經馬克思主義啟動的對于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意同本文的“公有制度社會”)的構想,因為社會觀念的逐步趨向實際、和國際共產運動在近代的受挫,很少人再重提這些虛無飄渺的“空話”。但是如果人類社會還要繼續發展、還要不停息地向前開拓進取的話,以人類蘊藏的超卓智慧和巨大能力,就一定會實現它本身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的終點是人類社會的永久平衡和幸福。而“公有制度社會”的建立,將是保障人類實現“永久平衡幸福”的唯一社會模式。除此之外,很難想像還有另一種更能保障人類永享榮名安定的社會。
當然,上述所描繪的“公有制度社會”模型,距現代社會尚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距離。(現在把它作一番草草描劃,旨在盡早把模型提交出來,以供社會與后人參考。)也可以這樣想像:在由此及彼這段遙遠的發展進程中,還會涌現出無數令人震驚或令人沮喪的社會巨變;——為爭奪利益與權力的斗爭,始終是現代人類的角力主題。它的根源來自于社會機體的不完善與人類智能的不健全。現代社會的“不合理制度”和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引發的“階級斗爭”,也是發源于“社會機體不完善”和“人類智能不健全”而產生。
一定要明白現代人類是處在歷史總體發展的“中級階段”實質;是處在以“封建社會歷史階段”和“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為標志的“中級階段”后期。人類發展的“中級階段”,是“發展機能最旺盛”、“觀念想像最蓬勃”的歷史時期。恰恰仿如人類社會具備了人體發育的“少年”和“青年”時期那種好動、頑劣、放蕩不羈、卻又充滿幻想、最敢于接受挑戰的矛盾性格。因此,“人類總體發展的中級階段”,本身處處充滿“挑戰”、“誘惑”、“欺騙”、“斗爭”等等矛盾的發展內容,政治思想家們為這個歷史階段貫穿了一條以“正義與邪惡的斗爭”和“被壓迫階級與壓迫階級的斗爭”為主線,認為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完全符合這個歷史時期的現實的。
其實處于總體發展的“中級階段”人類,物質生產還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的需求,另基于“初級階段”遺留下來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對自身發展的前景認識暫時也是很模糊的;只有不斷淘汰“初級階段”滯留在體內的殘余污垢,產生出符合“中級階段”發展要求的觀念和元素,才能逐步確立對“高級階段”人類的認識基礎;才能透徹理解未來“高級階段”的人類,如何體現出“博愛”“自由”的真締。現代人所奉行的:“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私有信條與高級社會“無私可循、一切公有”的高級觀念相比,足以反映現代人類的官感和人性,尚還處于很不完善的狀態。
人類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和“共產主義歷史階段”(即“公有制度”歷史階段),同屬人類的“高級社會階段。”現代很多自私狹隘的人除了懷疑人類的“公有制度”是否能夠實現之外,還站在現代的“私有制度”的利益立場,極力否定人類的“公有觀念”會隨著“公有制度”的出現而產生。他們最有力的理據就是:“自私是動物的天性!”他們不知道他們所指的“自私動物”,只是適合于說明“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以前出現的人類觀念狀態。根據中國建國初期出現的社會主義觀念觀察:一種接近于“公有制度”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的有效確立,也能塑造出“舍己奉公”的一代新人。而被當時稱譽為“共產主義戰士”的雷峰同志,則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在新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出現了雷峰這種“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崇高品德的人,是有著崇高的社會制度內涵做它的背景。而這種背景的締造者卻是毛澤東主席本人!因為毛主席本身也是一個品格崇高的“共產主義戰士”。這兩個“共產主義戰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思想中都沒有“私有家庭”的宗法觀念狹隘地位;他們都把“家庭意念”融匯于闊大、新生的革命社會里面。雷鋒是因新社會拯救才得以存活的一個孤兒;而毛主席卻把最后一個兒子送到朝鮮戰場為國捐軀。雷鋒為感恩報恩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毛主席卻因自感身負重任而為人民福祉“公而忘私”。——由此可見:一種崇高的“為社會獻身、為人民盡責”的思想,在“私有社會”具備了特殊環境條件的個別成員中,同樣可以擺脫“低級俗念”的羈絆而建立“崇高社會思想”。
不過現代出現這種特殊思想的例證是極其有限的。因為這種例證的思想并不代表現實社會的主流思想,歷史的馬克思理論和現代馬克思主義者,其實都犯了同一種思想錯誤;他們都違反了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他們以為只要“無產階級”一旦奪取了政權,一切都可以按照“無產階級”的主觀意圖、從心所欲地去安排、去創造出先進的社會制度和面貌;包括“社會主義社會歷史階段”的“成熟程度”也囊括在內。中、蘇兩國在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過程,否定了這種過于單純、片面的理論。它以種種事實向人們說明一個道理:處在“中級階段”的現代人類,既缺乏“高級階段”人類理解自然運動的智力,也缺乏掌握自身命運的能力。社會主義的“高級社會形體”,決不是由“中級階段”的政權力量能夠勝任建立的;因為“政權力量”并不體現自然規律賦予的力量,而只是一種“人為的權力壓迫”派生的機制力量。這種力量既不能代表“受自然規律制約發展”的“物質世界”,也不能代表“按歷史進程不斷進步”的“理性世界”。“政權力量”的最大社會職能:就是“階段性地”、控制與維護世界“各地區社會”內的秩序穩定。所有基于地區社會內出現的物質演進和觀念進步,都是該社會內全體成員“共同斗爭”的參予結果。
既然“中級階段”社會的私有特性不能體現“高級階段”社會的崇高氣質,為什么尚還處在“中級階段”的中國社會,也能出現象征“高級階段”氣質的“雷鋒精神”呢?——上文曾經指出過產生雷鋒精神的時代背景和特殊原因。這里要補充的:是造成這種“崇高精神”的“偉大時代牽強性”和“崇高思想抽象性”。所謂“偉大時代的牽強性”,是指造成“雷鋒精神”產生的“毛澤東時代”,是一個抽去了社會“中級階段物質基礎”的“理念時代”;是一個沒有反映社會物質矛盾為主而一味鼓動理想追求的時代,是一個很少反映生活真實面、為時極為短暫的時代。——當人們經過一度狂熱理想追求后感到怠倦了,發現所追求的理想目標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對原先的追求產生了疑惑;這就造成了這個“偉大觀念時代”的終結。因此在“毛澤東時代”造就的“雷鋒精神,”是與“中級階段”人類的現實理念脫節的;只有把這種精神傳承到千多年后的“人類高級階段,”全人類陸續進入了世界性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時候,“雷鋒精神”才會體現出人類進入“高級階段”后的真正社會風貌,消除這種“崇高精神”與“現代私有觀念”之間在理念上的“牽強性”。
造成雷峰這個人物“完美無瑕”的無私形象,還存在時代賦予這個“無私形象”以一種“崇高精神抽象性”的原因。
雷峰的人生非常短暫;生命終結時候才二十三歲。是在解放軍部隊這個“大家庭”里執行公務的時候光榮殉職的。——因為不是在私有家庭熏陶下長大;因為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因此可以說:雷鋒這個人物,是一個“沒有經過現實生活矛盾考驗”的人物。試想如果他的生命不是那樣短暫,而是存活到現在七十左右高齡;他能否保持一貫的“無限為人民服務”宗旨呢?又或者設想他后來當了官、結了婚、有了家庭和孩子、這些現實生活的誘惑和挑戰,都一齊等待他面對的時候,他又是否還能堅持他“毫不利已、專門為人”的共產主義戰士崇高品格呢?我們這一輩人尚還依稀記得:在偉大的“毛澤東時代”,不是曾經涌現出大批大公無私的青年共產黨員嗎?他們的思想境界或者不及《雷鋒日記》里描劃得那么赤誠真摯,但他們的處事表現也是相當感人的。但在日后一旦當了官和建立起私有家庭后,能保持清廉高潔品格的又有多少?
不過無論怎樣,在人類社會尚未達到“雷鋒精神”所體現的崇高境界之前,這種精神始終保存著難能可貴的歷史價值;它以雷鋒平凡而偉大的生平昭示世人:“人類只有度過了‘中級階段’的難關,只有消除了私有利益的支配和爭奪;‘博愛精神’是一定能夠在人類社會得到全面普及的!”——但是這種“普及”,必須是在人類社會環境高度“條理化”后,人類的“理性認識”水平向“公有程度”極大提升后才能實現。
“公有制度社會”的“物資極大涌流”和“按需分配”
無論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必需品”的能力,總是高出于“保證社會存在”的起碼需求量的;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就沒法生存和繁衍;社會也不能侈談什么進化和發展。至于說“生活和生產物資的極度豐盈”和“公有財富源泉的充分涌流”!這些因素導致社會成員“按需分配”制度的產生,這種設想是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最完善的高級階段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造成這種現象出現,是由種種歷史條件的成熟配合造成。首先是社會生產的科學性的大幅度提高;這種生產的“科學性”不單只提高了物質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還把人類生產產品的工作強度降到最低限度,并且從中加插進使人不覺得勞累的娛樂成份;生產者用極其輕松的心情一邊哼著歌兒一邊工作,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很快就完成了當天的工作任務。——這時候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以用最簡單的比例數據說明:只要全社會工作人員每個月投入工作十天時間,生產出來的生活物資可供全社會人員在這個月內吃之不盡、用之不竭。
其次,“公有制度社會”雖然是一個講究科學配套和宏觀完美的先進社會,但它更是一個樸實、高潔的社會。它的生產和建設,完全是建立在“社會總體需要”的高質素規劃安排之上進行的,這樣既能防止自然資源不至于被濫采亂用、又能保證生產出來的物資不會大批積壓而造成不必要浪費。這是“公有社會”能保證“社會物資源泉極大涌流”和“按需分配制度”永久有效地實施的辦法之一。最后的因素是:“公有制度社會”并沒有現代社會那些“虛偽做作”、“結構重疊”、“名目繁雜”的缺點。譬如說現代人類社會豢養的數以百萬計的官僚、數以千萬計的軍隊、花費數以千億計的軍費開支和“航天”費用開支等等。——現代社會這些駭人聽聞的虛耗和浪費,對人類的發展本身并不產生任何積極意義,但它卻必須要經過這種歷史性的“虛耗”和“浪費”的轉折過程,才能建造出社會的平衡發展秩序架構;才能使自己的理性認識內涵豐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階段性”,也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得以明確向人們昭示。那末,就讓那些習慣以“受騙為樂”、“自欺為樂”的人們、在謬誤和謊言的泥潭里多滾幾滾吧!反正現代人暫時還留戀著“國家權力”的維系,滿足于本民族“以鄰為壑”的自我優越感為榮。——迷信于現代科學已達到的有限的、但卻被無限夸大的成就。(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在參予美國商人丹尼策劃的“拍賣月球”貿易活動了;這些玩笑開得越大,人們對于科技的盲目迷信越容易消失,受到欺騙的可能性便越是縮小。)
(這里說的“航天費用”,也就是現代人類基于對天體研究的“太空考察”產生的。——由“科研競賽性質”轉變成“戰爭訛詐”和“科技訛詐”性質;乃是資產階級學者為保持其在“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慣用的一貫伎倆。它們推出的“世界末日論”和“外星人來訪說”,是為“人類有朝一日也坐上太空船到別的星球避難”制造駭人聽聞的危言!事實上將來無論人類科技發達到何種高超程度,都不可能讓“航天器”載著人類在浩瀚的宇宙到其它星球避難。人類既然在地球上產生,當然也只能與地球同在。假定將來真有地球毀滅的情況發生;也假定真有一些頂尖偉人被宇航船護送到鄰近星球避難,但是等待他們“結局的死”,將是比在“地球上一下子毀滅的死”更難受:那肯定不是餓死就是渴死;或者是悶死。——要知道太空里“能產生生命的星球”,首先產生的決不是生命;而是首先產生“適合生命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按社會計劃生產”和“按個人需要分配”。這是“公有制度社會”有別于人類歷史上所有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區別所在。舊制度造成的、對人類社會總體資源的破壞、浪費和虛耗,是永遠沒有辦法解決的和彌補的。只有消滅了破壞這些資源存在的舊的社會制度基礎,才符合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不斷向高級階段進化”的發展規律,才能體現出社會發展不可逆改的“必然性”。
應當看到: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雖然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但它的“偶然性”,卻經常不理會人們的良好愿望而頻繁出現。這些“必然性”和“偶然性”錯縱復雜地糾纏在一起,構成了人類社會既統一又矛盾的發展歷史。——這種歷史只能說明社會的過去。只有把握住人類社會“由低級形態不斷向高級形態發展”的基本規律,綜合人類思想積累而成的向往、追求、經驗;通過不懈努力,一定能逐漸創造出人類社會的高級形態!——這種“高級社會形態”就是“公有制度”的“真、善、美”社會形態!——它將來是一定會發展成為人類社會夢寐以求的現實的!
結束語
完成了這篇稿子,我深深地舒了口氣;自認為在這人生最后階段,能為社會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掂量這自豪的成因不外乎出于兩個:其一是我能以我極有限的能力鍥而不舍地完成了自以為今生不能兌現的諾言。(我在年青時并不滿足馬克思理論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抽象描述;我曾下決心終有一天要弄通這個疑問:把我個人的觀點配合馬克思的理論一起公諸天下。)其二是縱觀現代人類社會論壇,我的觀點并不附庸任何派別。它起源于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但又并不完全茍同馬克思的主觀狹隘的無產階級斗爭理論;我只承認被“命運”這塊神秘面紗掩蓋著的“自然規律力量”、以及由它作用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而產生的一切變革成果。——而自然界所有“有生命特征的物體”的代謝和發展,都離不開這條基本規律的制約。——但是很遺憾:直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在人類社會發展理論的典籍上,發現有關共產主義社會內一切活動規律的具體說明。
中國的思想觀念發展情況猶其值得我們擔憂。——因為中國受“三教合一”的封建觀念奴役了幾千年,到今天尚還余患未清;——中國人的生產水平和理論水平發展能達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有賴西方資本主義進步元素的介入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仍然存在強大的傳統勢力;就算在新中國成立了六十周年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現代社會的管治形式和發展狀態看到中國社會遺留至今的封建特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武器不能有效地消滅這些封建特點。因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與“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本身也存在著明顯的“封建專制”和“獨裁排他”的理論特質,這種“封建”與“排他”特質一旦與中國的“封建殘余勢力”勾結起來,立刻在中國這塊既古老又沉悶的“思想園地”上凝結出一大批既帶有馬克思主義辛辣、又帶有封建主義苦澀味道的怪異思想果實,對于這批翻動了僵硬的封建觀念土壤種植出來的成果,中國現存那些自命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直到今天還以為:這是“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光榮!只有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才有資格出產這樣一份“寶貴革命成果”,為人類未來的“世界革命”,保留了一份極為珍貴的“革命火種和精神財富”。
其實這是中國民族歷史造成的思想偏見。但這不是現代人的過錯;只是因為我們陷入了歷史的思想誤區左沖右突不能擺脫出來而已。
進入了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人類社會面臨著一個新的轉變契機,那就是人類社會將由各落后分散的、參差不齊的社會形體而逐步向初具文明內涵的“世界性社會模式”標準靠攏看齊。所有物質的、理性的、經濟的、概念的重新組合,都在新的“時代需要”的價值標準衡量下脫穎而出,所有陳舊的、過時的事物和觀念,都在現實的演進中接受檢驗和決定去留。中國社會既然也滲入了資本主義歷史時期的“綜合調節”元素,當然也不可幸免要接受人類社會歷史浪潮的洗禮。
中國社會逐漸融入國際社會,站在一個新的客觀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檢討自己,這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從馬克思“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狹隘思想圈子中擺脫出來,更是中國社會擺脫封建專斷、自視優越的思想缺陷,走向新的思想進步的開始。
對于傳統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在中國享受到的“尊榮”和“優越”;請參考一條新的道理:
“‘無產階級’并不是一個光榮的名字!
它的出現只反映社會落后的過去:
‘貧窮’、‘屈辱’、與‘利益分布不合理’!
——‘無產階級’并不具備超卓的理智,
它與生俱來是‘被動’與‘無奈’的代名詞;
——因此它絕不配作未來社會的主持,
人類社會的光榮,
將屬于擁有‘強盛文明公產’的所有人士。”
廣東 中山 陳偉昌 2010年6月1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