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糧,找zi陽?想吃米,找wan里?
蓮峰俗子
前幾年,社會上流行著一個口號,叫‘想吃糧,找zi陽;想吃米,找wan里’。當時他倆分別任安徽和四川省委書記,在安徽和四川率先實行了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后國家又將這個經驗在全國推廣。接下來,就是農業的連年豐收,民倉國庫裝得滿滿當當。按照這個口號所表達的意思,和當時的農業實際產量來看,是責任制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時在我們這里的基層也廣泛流行著一個口號,叫做‘基礎好,天幫忙,科技帶來豐收糧’(在縣開會鄉長們里匯報時,改為‘政策好,天幫忙,科技帶來豐收糧’。)。兩個口號雖然都是對農業生產的總結,但是意思是不太相同的,前者完全把農業豐收的功勞記到了責的任制身上,后者則還包括了天氣的因素、科技的因素和前人勞動的因素。
搞過農業的人都知道,除了勞動力以外的農業增產的主要要素是:一、土地,二、良種和科學的種植方法,三、水利。四、肥料,即毛澤東親手制定的農業八字憲法的主要內容。有意思的是,這些農業增產增收的主要生產要素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完成的。這個問題需要講清楚,它不僅僅是關系到對毛澤東一個人的評價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對那個時期的兩代人的評價問題。那個時代的人,為了徹底解決國家糧食問題,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他們勒緊腰帶、頂風冒雪、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創下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對這些,我們不能忘記,也不允許別人抹殺,和竊取。對這些,我多少了解一點,因為,我的父輩搞了一輩子農業,我也從事農業工作多年。
先說土地情況。解放后,華北平原的東部基本是鹽堿地,黃河流域也基本都是鹽堿地。什么是鹽堿地?現在的青年們都很陌生。簡單說,就是土地表層的鹽堿含量太高,莊稼苗出來后,只要遇點小雨,鹽堿泛到莊稼的根部就把莊稼‘扎’(當地土語)死了。那時候,我參加過幾個大型的治理鹽堿現場會,路上我看到的華北平原和黃河流域是很荒涼的,好多地方寸草不生,根本不是現在到處是莊稼樹木的情況。這些資料,現在的檔案館都可查到。著名的好縣委書記焦裕祿、全國勞動模范呂玉蘭都是當年治理鹽堿的英雄。就是這種鹽堿地,華北六三年一場大水也將其沖為一片荒灘。山區丘陵的梯田全部被沖毀。隨后,毛澤東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農民們自帶干糧,帶著小車,住著草棚、餓著肚皮,奮斗了十多年,硬是把海河流域治理了。山區丘陵的農田基本建設是修水庫,修塘壩,栽樹‘修邊壘堰,里劈外墊’,搞水土保持,搞旱澇保豐收的大寨田;平原翻土壓沙、壓鹽堿,疏通河道,打井降鹽堿。把被洪水沖的都是石頭的河灘重新拉土墊成耕地。事太多,說不完。現在看看,那塊土地不是毛時代開發改造的?還有,現在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東北‘北大荒’,新疆的石河子等,那個不是毛時代開墾的?沒有土地,沒有良田,你往天上種糧食啊?
關于科技問題,無需細講。這里主要說說良種。解放初期的玉米種子當家品種是‘白馬牙’,谷子當家品種是‘萊蕪縣’、‘疙瘩青’、‘鐵頭碰’、‘小黃、小紅谷’等,小麥是‘碧馬一號’(音),年景好的時候,畝產最多也就是三百來斤。上世紀76年后,我國搞出了一系列良種。玉米:春播‘京早七號’,夏播‘京黃113’;小麥‘品三九’,京華一號’(多孽品種);以上品種畝產均在千斤以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家都清楚了,不用細說。‘棉花,山東的‘魯棉一號’(粗絨),河北的‘冀棉一號’。這些品種是經過我國農業科技人員十幾年功夫搞出來的,都能貼到責任制的臉上嗎?那個時候,村村、鄉鄉、縣縣都有試驗田,育種基地,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
有些學者寫了一些關于農業的文章,其中有些觀點我不贊成。他能回答出以下幾個問題,他才有權利說話。什么叫隔行去雄?什么叫復壯提純?小麥在沙地的毛根有多長?糧食如何估產?水利的支毛干斗是什么意思?小麥冬前壯苗的標志是什么?我們這里的農村干部都知道,說不出來,想吃米找誰也沒用。
為什么這么多良種出來了,產量最高的時候卻是實行責任制以后呢?因為良種有個試種,擴種的過程。最早研種出來的良種只有幾粒!幾公斤!我們這里是國家良種試驗繁殖基地,早沾了幾年光。80年以后,優良品種才開始在全國陸續推廣。
開始,農民對良種也不認識,看到新品種小麥秸稈矮,就害了拍,他們不知道新品種穗大粒飽產量高。我的一個親戚甚至把我給他的玉米籽種喂了雞,他見籽種太秕。還有的把收下來的玉米留為種子,造成第二年幾乎絕收,他不知道玉米是雜交品種。推廣新品的過程也是個農業科普的過程。
肥料、和水利問題,其它博友的文章多有敘述。水利建設工程大部還在,出去看看就知道了,大部分修建于毛時代,要說有變化,就是現在大都比較老化,已經年久失修了。化肥那時除了引進大型尿素生產線外,各地還建了許多小化肥廠,什么造氣、壓縮精制、脫硫變換、合成等工藝,那個時代的干部都知道。
看完這些,你覺得把國家糧食過關的原因歸功為幾個人,這公平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