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本沒有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舊事,但《三國演義》把關羽的義薄云天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渲染的過分濃烈,以至于現代人爭相傳頌,都認為關羽釋放曹操促成了三足鼎立,我不這樣看。贊成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要是殺了曹操,魏國將迅速衰落,而吳國會迅速強大,最終導致天下一統。真是這樣嗎?當時縱使曹操遭遇赤壁慘敗,但曹操的實力還是最強的,兵強將廣無有出其右者。等曹操一回到到中原,就迅速穩定了吳魏之間的戰線,使得吳國有了侵蜀之意,最終導致了吳蜀在荊州的自相殘殺,從而使曹操確立了巨大的戰略優勢,使得孔明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要是諸葛孔明換將斬了曹操,收服了像張遼、徐晃、文聘等魏將中的精華,那么蜀國的實力將更上一層樓。由于曹操一死,魏國會出現混亂,但此時魏國方面還存有曹仁,夏侯淵,夏侯惇等一般宗族,還有賈詡,荀彧等一干謀臣,他們還是能夠穩定局勢的。這時候吳國會在吳魏邊界取得進展,但不會有很大的進展。因為中原地廣城堅,兵士戰斗力兇悍,謀臣武將猶在,最終戰線會穩定的,但會拉得很長,這時候吳魏兩國已經到了比拼意志力的時候,所以沒有時間考慮其他戰略方向。那么這就為劉備集團開疆擴土提供了條件。退一萬步講,諸葛亮能夠在蜀漢后期沒有謀臣大將的情況下保全蜀地,這時的形勢應該好得多。所以我覺得要是真有捉拿曹操的時候,斬之比放之更好。但歷史沒給諸葛亮這個機會,也可以說諸葛亮沒有創造這個機會。
近代厚黑學把劉備看作是遇事就會哭泣的虛偽狡詐之人,但我認為他是一位英雄,是為能屈能伸的英雄。并且他具備戰略頭腦,知道自己的目標,并且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無疑他的目標就是一統天下,同時他也明白蜀地只是安身之地,而絕不是用武之地。我看《三國演義》就有這樣的印象,諸葛亮六出祁山取得的勝利不在少數,反而魏軍越打越多了。為何?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打到敵人的痛處。中國古代將取天下事說成逐鹿中原,是很有見地的。因為中原之地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只有控制了此地,才能決勝千里。而蜀軍只有從荊州出發,才能徐圖漸進,占取中原。一旦荊州丟失,蜀軍就將困死蜀地,縱是萬般掙扎也是徒勞。所以,當關羽大意失荊州時,劉備會不惜舉傾國之力伐吳。但在具體實施中他則犯了輕敵冒進的計策。本來吳以答應放棄荊州之地,但劉備已被勝利沖昏頭腦,想要一舉吞滅吳國,這實在是超過了他的能力。就是他取勝了,也不足道哉。因為吳國盡是忠誠效死之士,侵吞太極最終只能兩敗俱傷,并且拉長了戰線,使蜀國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對付強魏。這些本來應是參謀的工作,但他們顯然失職了。我為什么不十分崇拜諸葛亮呢?我覺得他過于偏執,一味抱守吳蜀聯盟不放,不會因勢利導。縱使他開始反對劉備攻吳,但在形勢緊迫之時,他應該和劉備在一起,為劉備指點迷津。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他都缺位了。以后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只能使人感嘆了。
《三國演義》中另一個精彩之處就是諸葛亮用空城計嚇跑了司馬懿的15萬大軍。開始我也懷疑是司馬懿故意放跑了諸葛亮,為什么會給我這樣的印象呢?因為司馬懿在踏滅孟達之時,可以不領旨急行軍火速趕往出事地點。在剿滅曹氏宗族時可以一擊致命,這樣的人絕不是迂腐之人,可以放棄到手的機會。但要說他保住了諸葛亮,就保住了權力也說不通。畢竟反間計就此一遭,等到曹睿身亡時他還是托孤之臣,他不可能把謀反當成既定戰略,因為誰也很難考慮那么久。另外,他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勝過諸葛亮。在萬盛坡中,要不是天降甘霖,司馬懿父子皆被孔明所殺。所以我覺得司馬懿真是被孔明一生中鮮有的謹慎給迷惑住了。這就是高手過招一環扣一環了,要不是面對司馬懿孔明未必敢發此招,但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是能算計到幾步之后的高手,所以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易中天先生說為何司馬懿不放幾千人進去偵察一番呢?我臆斷一番,高手過招,決定勝負的就是小卒子,只有愛惜士卒,才能占據戰略制高點,這才是為將之道呀。
但最后易中天先生總結的士族取代世族是歷史的必然,我是同意的。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誰掌握了人才誰就占得了先機,只有取天下之士,方得天下之地。吳蜀后繼乏人,而魏人才輩出,最終決定了三國的命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