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君王論之
曹操何以斃掉諸葛亮
司馬平邦
看到曹操之死那集,新《三國》的大廈似乎傾覆了一半――以前,這種感覺只有在諸葛亮五丈原死后才有,現在陳建斌和高希希把它們提前了。
不說不說,陳建斌飾演的曹操還是非常成功的,當今的表演界,個性是最高的標準,陳建斌正是得要領者,雖然與當年的鮑國安相比,他缺少學院范兒。
從前的《三國演義》,諸葛亮絕對是第一主角,但現在改成了曹操,原因不外兩個,一個是高希希和朱蘇進的創作使然,他們更愛曹操;另一個是陸毅飾演的諸葛亮不如陳建斌飾演的曹操出彩。
陸毅雖然演出了諸葛視的睿智、灑脫,但卻演不出他的大氣,演不出他早把三分天下置于胸中的那股大氣,陳建斌的表演,最棒的是細節,而陳建斌的細節表演在于動作的節奏感超強,在曹操之死篇章里,陳建斌動靜結合,搶人眼球,反觀陸毅,表里如一,節奏呆滯,既不能用慢拍引人入境又不能用快拍激人興奮。
當然,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權謀和諸葛亮的忠義,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體系中已有分斷,世俗社會,重利而輕義,已然不是諸葛亮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理想智者可以主導的,更多的人信奉實用主義,他們當然喜歡曹操。
其實,整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最大的矛盾并不是三分天下我有幾分,而是忠義與權謀的平衡觀――江山美人,就在那兒擺著,能證明你是英雄的辦法只有你得到它們,如曹操這樣的人,就是為之不惜丟掉一切,包括忠義,而如劉備集團的劉備、孔明、關張趙者,則雖然也認同江山美人,但一樣要忠義雙全,這就是他們在世俗社會里必然悲劇的肇源,忠義與江山不可兼得呀,即使關公死,劉備仍然可以知道暫時讓出忠義而保全江山,若他不舉全國之兵攻孫權恐怕也不會有彝陵之敗,致最后蜀中空虛。
或者,以諸葛亮如此智者,既然能知華容道天不滅曹,何以不知最后是天不興蜀,反而躹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去投靠曹魏,而置身蜀相一次次做無謂的北伐呢?還是因為忠義,即使諸葛亮知道蜀干不過魏,也要干一場,因為他放不下忠義。
這樣的道理,在現在,會讓人覺得很傻逼。
所以,陳建斌演的曹操是氣質一貫的,不糾結的。
而陸毅演的諸葛視卻是無法一貫,而天天糾結的。
你說觀眾是愛看糾結的還是愛看一貫的?
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曹操和諸葛亮,都不是勝利者,割據而裂分天下,不符合國家統一的價值觀,當然在這一點上,他們都比孫權強得多,孫氏家族純粹是想分裂江山獨居江南,是陳水扁的祖宗,這樣的想法,在中國這樣一個5000年歷史的民族國家看來,本身就是罪過,所以,諸葛亮和曹操的數次為統一而發動的戰爭純粹是“分裂的救贖”而已,赤壁之戰,曹操為統一而來,孔明、周瑜帶著劉備和孫權的人馬反統一而戰,雖然贏了小說里的章節,但卻贏不了歷史里的必然。
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個諸葛亮我會想起1949年以后退守臺灣,天天喊著反攻大陸的蔣介石。
故,從這一點上看,新《三國》為曹操平反值得大大肯定,一個志在平定天下的雄主必須要受到肯定,而相對曹操,諸葛亮再有大智謀,也是一個分裂制造者,他的忠是小忠,他的義是小義。
雖然,這部《三國》把統一的趨勢仍然沒有上升到最高的價值觀層面,但從完成國家再次統一的曹操到司馬懿集團的塑造上它都能極盡張揚的筆墨,這一點最值得肯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