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自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干旱,年初更是雪上加霜,以至于不少地方的人、牲畜飲水困難,小春作物絕收;然入夏后,接連不斷的暴雨,又使得諸多地方和一些旱區水患不斷,似乎好像還有點小雨小澇,暴雨即淹的味道在其中。由此不禁要問的是不是:我們的水怎么了?水利又怎么了呢?
題為《水利體制改革不能迷信市場化力量》一文道:“羅興佐:近年來,我國許多區域都發生了干旱,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70%,其中旱災造成的損失最大,達50%,旱災已成為我國‘頭號’氣象災害。但是,在旱災研究中,切忌簡單地將原因歸結于自然因素,真正的問題在于人們是如何應對干旱的\2006年湖北荊門地區發生50年一遇的大旱,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造成旱災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人為因素。上世紀80年代,荊門市完善的水利系統使得該市成為全國50個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但是在干旱面前,我們看到的卻是斷裂的水利系統、陷入困境的水利設施、無為的村級組織以及個體農戶無奈又無序的自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退出、市場失靈及農民合作的解體導致了農田水利系統的衰退和農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并指出:警惕盲目修建“小農水”。此文所述是不是切中了問題的實質和要害呢?
據水利部2009年的資料顯示:“全國大型灌區40%的水利設施、中小灌區50%的水利設施需要維修。目前全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高產田占耕地總量的1/3,中低產田占2/3,全年農業灌溉用水約為3600億立方米,每年農業生產缺水約300億立方米。而造成缺水的原因之一就是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難以發揮功效。這是一個長期困擾農業生產的問題。”那么,問題的關鍵是不是,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題為《供銷總社處長挪用近4億公款受審 或有更高級官員涉案》、《西南百縣農村飲水項目審計曝光 80%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報道是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呢?是不是還有日益嚴峻的地表水的污染,使得我們眾多地方守著水而無水可用呢?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耳熟能詳吧,進而是不是才能夠“水利命脈保糧食安全,‘藏糧于田’筑千秋基業”呢?可水和水利又何嘗不是各行各業的命脈呢?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之源,一切又從何談起呢?
然而,令人沮喪的是,一面是“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此人均包含了無法使用的污染水),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列世界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且水資源的分布還極端的不均衡”這樣非常嚴峻的現實;另一方面如央視新聞報道的世界環境日之關注珠江口海域污染:沿海監控區都“不健康”或“亞健康”(可從整個報道看,近海連魚蝦等生物都滅絕了,還“亞”的哪門子健康)等問題的層出不窮,如題為《“填湖建酒店”折射土地財政的瘋狂》、《云南洱海填湖建豪華別墅群 成富人后花園》也比比皆是;而題為《貴州百億元工程被指污染遭到抵制 湖南爭搶》、《陜西嵐河百余公里建16座電站 河道斷流魚類滅絕》這類報道所述,不都是在自掘命脈嗎?命脈滅絕了,我們的各項發展又從何談起呢?
更匪夷所思的是,國家年年月月日日的在宣傳國民要節約用水,可眾多地方又似乎年年月月日日的在干著如題為《湖南漣源金石鎮投百萬治污 同時引進高污染企業》、《國家級貧困縣海南陵水規劃多個高爾夫球場》、《鄂爾多斯市生態治理區內高爾夫球場 被勒令拆除》這樣的事情。同時,中央政府和不少地方已經看到水污染對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破壞和阻礙作用,進而又不得不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和時間對資源枯竭型的城市改造、轉型和治理水污染,一些地方還取得了如題為《鹽城打造海水蔬菜基地》這樣的成績;可題為《鄂爾多斯生態治理區建高爾夫球場 沖擊脆弱植被》這類的報道,5月1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的“河南省封丘縣黃河化工有限公司2008年年底被勒令停產,然而自今年3月起又開始違法生產甲醇。5月7日,封丘縣政府下發紅頭文件,組建領導小組為該工廠正常生產‘保駕護航’。一名縣政府干部表示縣政府成立專門領導小組成立,真實用意是‘防止老百姓告狀’”這樣的事情又常常在發生著。由此回頭看看題為《10年治淮200億巨額資金打水漂 淮河變清無望》等報道,重蹈覆轍何時休?
幾天前由央視《經濟信息聯播》連續報道的“正在被瓜分的海岸線”又可以清晰的看到,當地人花費了幾十年時間種植的沿海防護林帶,成片成片的倒在了房地產開發中... ...一片片酒店、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建起來了,可有著“天然海岸衛士”之譽的紅樹林卻大面積的消亡了,而紅樹林消亡了,靠此覓食棲息、繁殖的生物又焉會存活呢?一些海岸的海水已黑了、臭了,魚蝦螺沒了,海南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還能存活幾天?而沒有了沿海防護林帶和紅樹林的保護,地下水資源的涵養\蓄積是否會受到致命的影響?島內其它獨特的各類生物\植物,又會不會受到無遮攔臺風\風沙的致命摧殘呢?題為《內蒙古9800萬畝草原因過度放牧遭鼠害》等報道中已發生的現實之警鐘,看來是白敲了。由此而帶來的問題是不是,海南國際旅游島建成之日,會不會成為沿海眾多魚類、珊瑚礁和島內諸多生物\植物滅頂之災之時呢?守著黑了、臭了的海水,這又旅的哪門子游,度的什么假?
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輪輪的水價上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理由全是為促進居民、農業灌溉節水和治污。然而,這節約出來的水和漲價的錢,又被如題為《湖南漣源金石鎮投百萬治污 同時引進高污染企業》、《IT行業重金屬污染珠三角:偷排污染物屢禁不止》這樣的現實打了多少水漂呢?如此之節水--漲價--治污=再污染,循環往復,治理水污染和節水又怎么可能從根本上見到成效呢?
當題為《黑心菜農在臭水坑泡芹菜以增重》一文見諸媒體后,輿論給予了猛烈的抨擊與鞭撻。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這不就是對我們很多地方以犧牲環境、水資源之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的報復嗎?如《陜西嵐河百余公里建16座電站 河道斷流魚類滅絕》、《“癌癥村”的拯救與希望》這樣的地方,又從哪里來清潔水源呢?問題的關鍵或還在于,類似于這樣看不見的報復是不是天天在上演著呢?
一邊是我們是水資源匱乏的國度,一邊是“攤大餅”式的城市化建設又毀滅了多少水資源的涵養、積蓄地。據報道,廣州暴雨傾城水浸街道,有細心市民發現一個“奇特”現象:水災多發生在樓高路寬的廣州新城區,反而路窄設施舊的老城區少遭水淹。因而很多城市也就有了題為《廣州強暴雨致嚴重內澇 9億城改被批效果不明顯》這樣的事情一再上演了吧。這難道不是對“攤大餅”消滅了城市周邊“肺”與“腎”的報復嗎?
入夏了,雨多了,困擾眾多地方的旱情解除了。可題為《廣西來賓地陷仍在繼續 暴雨后曾發生輕微地震》、《佛山順德區演藝中心發生地陷》等報道所述的一系列地質災害,是不是還在警示著我們,眼下旱情雖然解除了,但干旱、地下水資源枯竭并沒有遠離呢?這難道不是華北地陷、上海地質沉降的重演嗎?
所以,水利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各項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生命的源泉。命脈不存,生命又將焉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