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設置“醫保卡”的初衷是為了市民在生病時獲得一定保障,減輕其支付壓力。然而,在濟南省城的很多藥店卻允許顧客使用“醫保卡”購買保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就醫、買藥用的“醫保卡”已成了萬能的“購物卡”。
筆者從齊魯新聞中看到,在市中區經五緯一的老百姓大藥房里,妮維雅、玉蘭油、潘婷等洗化用品擺了滿滿一個柜面,靠墻一側還擺放著果汁等飲料制品,收銀處的貨車里還擺放著袋裝的大紅棗。記者問是否可以刷“醫保卡”消費,服務員毫不遲疑的說,“可以。”“我今天沒帶‘醫保卡’,付現金不大合算。”該服務員則明確表示,“你可以先付現金,以后拿著購物小票和‘醫保卡’來找還現金就可以了。”
隨后,記者走訪了位于經六緯二的建聯中藥店和青年西路附近的福仁堂藥店,在這兩家店里都設有非藥品貨柜,化妝品、禮盒等生活用品非常顯眼,在福仁堂藥店里竟然還有蘇泊爾等電壓力鍋。記者在建聯中藥店用“醫保卡”在店內買了一塊隆力奇的香皂,而在收銀處開出的統一發票中,記者看到發票中的品名規格一欄中赫然寫著“中成藥”三個字。本是一塊普通的隆力奇香皂,在發票聯中卻變身成了“中成藥”,藥店為了規避相關部門的監督監察可謂是做足了“功夫”。通過對幾家大型連鎖藥店的暗訪,記者發現,用“醫保卡”購買生活用品、保健品的現象,成為藥店普遍存在的現象。
其實,“醫保卡”變身購物卡現象并非濟南獨有,近年來在各地都有相關報道。何以至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消費者對“醫保卡”的性質認識不清。不少人認為“醫保卡”里的錢是自己的,如何使用當然由自己說了算,別人管不著。另有一部分人則只是為了在買藥的同時買點日常用品圖個方便。而且,對于消費者來說,“醫保卡”里的錢看不見、摸不著,也不能支取,只有換成實物才更“實惠”。“‘醫保卡’的錢又不能干別的,擱著也是擱著。還有公費部分,不用白不用。買這些東西全家都能用。”
其次,“醫保卡”變成購物卡的另一個原因是藥店受利益驅動。隨著平價藥店的不斷涌現,藥店之間的競爭也日漸激烈。在此背景下,某些藥店想方設法尋找新的利潤來源,像保健品、藥妝、洗化用品,甚至醬油、衛生紙等生活用品,統統都可以用“醫保卡”來購買。藥店搭售這些,能增加營業額、增加利潤,而且物品齊了,能吸引更多客源。由于這些用品的利潤高于藥品,所以,一些藥店不惜冒著違法的風險為顧客刷卡,并且用欺騙手段逃避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查。
第三,藥店主營藥品兼售其他商品,也沒有違犯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這就為店家違法刷卡提供了便利。再說,只要不把醫保結算單給消費者,醫保部門就查無實據,也就處罰不了了。顯然,這種現象的存在也暴露出醫療保險制度本身存在缺陷,醫保基金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果任其發展,必定會對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造成不良影響。
其實,我國醫療保險監管不力,對違法行為處罰過輕的問題已經暴露多年。從當前情況來看,違法成本太低是騙保行為猖獗的助長因素,光靠“查出一家、處理一家”已經起不到太大的警示作用。要想靠醫院的自覺來防范醫保基金的流失是靠不住的,只有嚴刑峻法,才可能扼制騙保者的違法沖動。
但實際上從醫保基金構成看,“醫保卡”里的錢是由個人繳納和單位補貼一起構成的。如果人們在健康時亂花“醫保卡”里的錢,一旦生病,卡里的錢又花光了,再治病就得自己另掏腰包。嚴重者,國家的醫保基金也可能面臨調配難題。再說,個人賬戶的錢可以計息和繼承,參保者花“醫保卡”上的資金時,應為自身多想想,不要“占小便宜吃大虧”。
要管住“醫保卡”,筆者認為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大力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讓消費者真正明白個人賬戶里的錢是救命錢,一定要珍惜,千萬不能亂花。另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那些為非基本藥品刷卡的藥店進行處罰,嚴重者取消其醫保定點藥店的資格。只有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地防止醫保資金的流失。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