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目前被認為是提高作物產量最為有效的技術之一,但由于技術安全、地緣政治、以及民族情結等原因,爭議頗多,短時間難以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對于“轉基因”(GM)技術我也有一點疑問:孟山都最先推廣的GM品種是抗除草劑和抗病蟲害的,前者可使作物免于除草劑的威脅,雜草則不可以,所以種這樣的品種,再打除草劑可很有效的殺死雜草;后者是讓蟲子吃了作物就死掉而起到抗病蟲害的作用;我們估且認為GM品種產生的這兩種抗除草劑和殺蟲蛋白對于人類是安全的,但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種是在不斷進化的,抗除草劑品種種植幾年后一定會進化出超級雜草,抗病蟲害品種種植幾年后也一定會進化出超級病蟲害,那時人們仍然要投入更多更毒的除草劑和農藥才能保住作物;這一點從近兩年美國農戶的除草劑和農藥投入開始由降轉升,以及作物產量不斷下降已經得到證明;因此,類似這樣的GM品種對于農業(yè)生產來講是不可持續(xù)的;然而,如果是轉了提高作物利用光的效率這樣的正向基因,或者是轉了提高作物的抗旱性、抗凍性等抗非生物脅迫的基因,那這樣的GM品種對于農業(yè)生產來講應該才是可持續(xù)的;不曉得是因為技術原因,還是因為商業(yè)目的,使得可持續(xù)的GM品種姍姍來遲。
相比而言,另一種提高作物產量的方式就容易接受、實施得多,也是更加可持續(xù)的,那就是圍繞著提高品種應用效率而進行的一系列技術研究:如為每一個地塊適配最佳的品種和對應的種植方案,充分發(fā)揮品種的增產效益,減少不必要的風險,也就是所謂的精準應用。即便是普通新品種應用這一方法,相比目前五大三粗的應用,預計平均可使單產提高5-10%,如果一個優(yōu)秀的GM品種,在這樣一套精準應用體系下進行推廣,它的作用一定會發(fā)揮得更加高效、安全;而這一方法若要實施,還有若干技術問題需要攻關,需要國家和種子企業(yè)建立相應的支持體系;然而,在唯GM技術論的急功近利的中國育種界,哪里還有人會去想如何應用這個問題,只要能出新品種就行,至于像孟山都、先鋒等為了讓GM技術、優(yōu)秀品種充分發(fā)揮作用而構建的支撐體系,則少有人關心。
對于GM品種的應用,個人感覺,中國絕不可以模仿美國的作法。由于美國農業(yè)生產的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美國農場主的較高素質,以及美國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變異相對較小,美國所選育出來的GM品種一定是適合于這種應用模式的,而中國無論在哪個方面都與美國有著巨大差異,中國GM品種的應用,絕不僅僅是選出個GM品種就萬事大吉了。
中國人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往往給人急功近利,只見其然不見其所以然的感覺。生物技術固然重要,但其作用目前在國內還未得到有效發(fā)揮,我國的生物技術研究未被美國等發(fā)達國家落下很遠,但我們的生物產業(yè)卻遠遠落后。
發(fā)放“轉基因”安全證書,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中央一號文件…即便如此,我們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愿我們能少交一點學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