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80后”的自立,一個根本無法回避的話題
中國的古人有一句幾乎是中國人民人人都知道的話:“三十而立”。今年是2010年,因而,如果是屬于1980年出生的人,今天也就是他(她)的而立之年。這里的“而立之年”,如果僅僅只指年齡特征,人們也就不會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談論這個話題。其實,這個“而立”,更是指能否成家立業,或者說能否獨立生活。
“80后”現在是否能夠獨立生活?恐怕多數人都是持否定態度的。如,《新民周刊》在2010年1月14日就發表了一篇《80后三十難立 不知“立” 在何方》的文章。文章說:“據最新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30歲‘80后’薪酬不高,恐懼家庭責任,生存狀態并不理想。‘三十而立=有房有車’、‘三十而立=成家立業’、‘三十而立=學有所成’…… 在‘三十而立’被賦予豐富含義的今天,若以此衡量,‘80后’這個曾經被冠以‘垮掉的一代’的群體幾乎可以被定義為‘三十難立’的一代。”
然而,2010年3月7日的《聯合早報》卻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80 后”開始而立》。文章認為: “與50、60、70后之間的差距相比,80后與前者的生活背景反差是最大的。之前生活成長年代的社會單一發展、物質匱乏,80后基本沒有什么體驗,他們所面對的是蒸蒸日上的國力,是劇烈變化的社會、世情。換言之,他們在享受經濟成長帶來的豐裕國力之時,也必不可免地直接面對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畸變。這些在電視、電腦前成長的一代,以超越前代的先進快捷的網絡手段,以一個又一個創意十足的概念,制造和傳播這代人的共性特征。早兩年的‘月光族’、‘蛋白質’、‘啃老族’,到最近引領潮流的‘蟻族’、‘裸婚’。而這些最新出爐的詞匯之中,從最初的尚有幾分瀟灑自嘲,到如今似乎越來越蒙上了一層悲情味道,似乎成為社會最邊緣的群體,承載著夾心餅干般的所有壓力。那些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鄉結合部的大學生被稱為‘蟻族’、不買房、不買車、不辦婚禮的被稱為‘裸婚’,最終指向都是缺少物質保障的生活狀態。
“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是80后在中國社會體系中話語權擴張的象征,將自身的窘迫狀態成功地轉化為中國社會變革中的縮影,甚至帶有一些‘受害者’的隱喻。比如,‘蟻族’和‘裸婚’的提法雖然新鮮有趣而且形象,實質內容卻是普遍存在于近幾十年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而且,這種窘迫其實是年輕人攀爬過程中的常態和必然,這一點,也不惟中國如此。 ”
對于前篇文章的觀點,筆者即不肯定,也不否定。但對于后篇文章的觀點,筆者實在不敢茍同。關注“80后”的是否自立,應該是一個根本無法回避的話題。我不愿茍同后篇文章作者的觀點,是認為他忘卻了中國的“80后”是一個即不同于中國的“50后”、“60后”、“70后”的群體,也不同于其他各國的“80后”的特殊群體。它的特殊就在于中國的“80后”是一個獨生子女的群體。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那么,獨生子女家庭又有什么特點呢?
據《重慶晚報》2009年4月21日的報道:“4月20日凌晨兩點左右,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在家中自縊身亡,現年三十三歲。去年,他七歲的兒子馮瀚墨不幸在地震中遇難”。《重慶晚報》之所以要把馮翔的自殺與兒子的遇難放在一起,是因為在災后將近一年的時間中,馮翔寫了許多博文,其中許多是專門為悼念愛子所寫的博文。在這些博文中,我們看到的是馮翔對天倫之樂的無窮懷念和失去愛子的刻骨銘心之痛。毫無疑問,愛子的傷逝,是馮翔自殺最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說是根本的原因。
其實馮翔并非北川第一個自殺的政府官員,在此之前,2008年10月3日,北川縣委農辦主任董玉飛在暫住地自殺身亡。據媒體報道,有關董玉飛自殺的細節和原因存有多個版本,但主要有兩個:“一些熟悉他的人說,董玉飛是因為痛失愛子和眾多親人難以自拔悲傷過度自殺的。愛子董壯的遺體在5月14日下午被找到。在縣城連續搜救幸存人員兩天后,董玉飛在曲山小學東校區教學樓廢墟的樓梯處找到了兒子,這時兒子早已停止了呼吸,董玉飛不停地呼喊著愛子的名字:‘董壯、董壯……’抱著兒子的遺體,董玉飛悲痛萬分,仰天痛哭,不停地重復著:‘爸爸對不起你、爸爸對不起你……’。”“另一個說法是‘工作壓力太大’、‘實在是想好好休息’”。但馮翔的自殺,使得董玉飛自殺的第一個原因也就是失子之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凸顯出來。馮翔在《死者長已已,生者長戚戚——悼念董玉飛兄暨感嘆人生無常及生命之無奈》博文中說:“雖然他故去了,但在我的心里,他是一個真正的人,真正的男人。一個人,連死亡都不怕,還有什么可怕的。”“也許,從某個角度而言,玉飛兄的故去提供了一個范本,既然在思念親人的痛苦中活著,還不如遠去天國。找到自己的愛子,照顧著他、愛護著他,不棄不離。”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玉飛兄的故去提供了一個范本”,才有了馮翔的步其后塵。馮翔在《孩子,天堂里沒有地震——獻給在北川地震中遇難的愛子馮瀚墨》中寫道:“對整個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塵埃,而對我而言,你卻是我的整個世界。”當整個世界都沒有了,人生也就自然沒有了。
如果我們還把視野拓展到古代,我們發現歷史上許多人都是因為痛失獨子而自己夭折。如,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因此,獨生子女家庭的特點在本質上就是風險家庭。
其實,早在2004年,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就撰寫了《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一文(《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文中分析說:其一,家庭的養老保障涉及兩代人的關系,因為家庭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保障是與獨生子女的養老支持對應的。其二,一個人是否獨生子女,需要在其父母結束生育后才能確定,只要一段時期里存活的孩子只有一個(譬如一個孩子夭折后再生育一個),都可以算是獨生子女家庭。其三,家庭養老問題是老年人對兒女的依賴性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其四,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所有的獨生子女家庭都具有“風險家庭”的性質,是因為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支持具有唯一性,這和多子女家庭多支柱的養老支持顯著不同,獨生子女家庭缺乏起碼的回旋余地,其家庭的結構是非穩態的,因而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風險是一種結構性風險。由于獨生子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養老比非獨生子女家庭有更大的風險。其五,獨生子女如果中途夭折或者發生傷殘事故,該家庭就可能喪失基本的養老資源,直接影響著這個家庭的生存風險,打擊就幾乎是毀滅性的。其六,獨生子女自身的養老能力也成問題,因為他缺乏多子女家庭兄弟姊妹之間的互相支持和幫助。其七,在獨生子女是“風險家庭”的性質界定上,還可以發現一定比例的獨生子女“弱勢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一旦遭遇變故,就可能演變為弱勢家庭,如果沒有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就很難擺脫困境。并且當獨生子女遷移和流動,獨生子女夭折或者病殘,獨生子女不孝或者獨生子女貧困,家庭養老都會形同虛設,養老功能會發生缺損,獨生子女家庭就極可能從“風險家庭”變為“弱勢家庭”。其八,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風險概率會隨著生命周期的推進而放大,越是到生命周期的后期,獨生子女的養老風險就越大,這種風險性在母親過了三十五歲之后驟然放大,而且隨母親生育能力的逐步喪失而依賴性需求——包括了病弱時的照料和孤獨時的慰藉——的逐步出現而放大,獨子生育的風險也同步上升,一些獨生子女家庭殘破空亡之后,將淪為在痛苦中掙扎的“形式家庭”。最后,文章還根據于學軍博士對2000年“五普”數據的統計,結論是農村獨生子女夭折率為百分之零點八,總數估計有五十七萬之多。如果將城市獨生子女的年夭折率加上,則數量更多。也就是說,每年將產生數十萬獨生子女夭折的家庭,如果將人的“生命歷程”或者“生命周期”考慮在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最早一批獨生子女已經進入結婚生育的年齡,同時他們的父母也開始進入老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數量的積累,將淪為在痛苦中掙扎的“形式家庭”的數量將以百萬計乃至上千萬計。
那么,“80后”究竟有多少人?據百度搜索,從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年輕人。到2006年年底,“80后”(即2006年16至25周歲的青年)占全國總人口的14.75%;根據2006年全國13.1448億人口計算,“80后”的人口數應為1.939億。而這1.939億人中又有多少生活得不如意或者說不能“自立”?顯然,多是那些父母親是農民或者城鎮貧困人口的“80后”。那么,這部分人又有多少?同樣據百度搜索,“80后”人口總數當中的85%為農業人口(這大體上是由較早前的農業人口比重過大,以及農村計劃生育控制力度相對薄弱造成的),而農村的“80后”幾乎沒有留在農村就業的,原因是他們不愿像父輩那樣過那種極不平等的貧困生活,并將“到城市去”、“到大城市去”作為他們“新生活運動”的全部,因此,將累加年份縮短到最近7年似乎是恰當的。由此,至少有1.08億人難以“自立”,或者說1.08億個家庭的生活不幸福 。因而,“三十難立”反映的是當下中國人生存的焦慮或者說是集體性的社會焦慮。“三十難立”不是“80后”的錯,而是社會之痛;三十而立不是“80后”一代人的事,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此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健康才能確保社會的健康,家庭的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這是一個無須討論的公理性認識。一個出現大面積獨生子女家庭的社會即使獨生子女都能“三十而立”,也實際上是為自己未來的發展預留了隱憂,何況還不能!因而,如果全社會,特別是政府,不關注“80后”的自立,也就是說不關注這一、二個億的年輕人的生活質量或者說幫助解決這近二個億家庭的生活和生存狀態是否能夠“立”,波及或者說牽涉到的將是半個中國的人口。這該是一個多么巨大的群體,政府萬一處理得不好,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出現大的社會動亂。
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