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枝清荷網友寫的《一位80初女子對毛澤東評價》和郭太岳網友寫的《一個90年的青年是如何成為堅定左派的及對左派爭取青年的建議》感觸頗深,我也是一名80后,我也曾有過與他們相似的心路歷程。上初中時因為喜歡政治和歷史課而對一些政治和歷史問題產生過疑問,老是喜歡琢磨一些比較難懂的問題,比如鄧公說的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的問題以及先富帶動后富的問題,但那時年齡太小,資料也太少,雖然老覺得這些觀點有問題,死活就是想不通。后來上了中專接觸了不少右派的言論,思想開始右轉了,覺得外國的社會制度就是比中國的好,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完全放棄了社會主義理想,總認為社會主義不會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上的混亂,文革失敗了,改革開放后又出現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對現實社會產生了不滿情緒,這種思想一直持續到工作幾年之后。畢業之后通過父親的關系分配到了事業單位工作,之后因為要拿文憑套工資,報了本地黨校的函授,這個文憑基本上就是花錢賣的,不過只有行政單位和部分事業單位承認,事業單位評職稱時是不承認的,上黨校政治理論課是少不了的,正是這個時期讓我有機會比較系統地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當然也只是皮毛而已,不過這已經夠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我的思想開始左轉了,因為我發現馬克思和毛澤東的很多觀點都是正確的,并沒有錯,雖然說也有不太準確和錯誤的地方,但其基本觀點都是正確的,我在網上也看了不少批判馬列毛的文章,但大多都不夠嚴謹,沒有批到地方上,根本原因還是右派的理論功底不扎實,左派也不應該認為馬列毛的理論沒有錯誤,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事實上馬恩列毛從來都沒有認為自己的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本人對許多社會現象、基本的經濟政治理論問題有了自己的認識,我的許多想法既不同于右派也不同于左派,也不屬于一般意義上的中間派觀點,完全是在綜合了右派和左派的不同觀點之后形成的自己的觀點,我將會利用業余時間比較詳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各位前輩高人多多指教。
注:今天我只是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并不論證,我會在以后的時間里遂一論證,也會補充新的觀點。
一、計劃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一種高效運行的市場經濟模式,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才是計劃經濟的理論依據,市場經濟無可替代,而計劃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產物。
二、供給制并非社會主義獨有,而且只是一種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采取的一種特殊的分配方式,并不是可以長期使用的主要的分配方式,但卻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輔助的分配方式。
三、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之上,社會主義不可能全盤否定資本主義,人類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延續不可切斷,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外一種社會制度并不是對上一種社會制度的全盤否定,而是要解決上一種社會制度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不是私有制,而是一種簡單的公有制形式,即使左派上了臺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消這種制度,農民是不會答應的。
五、文革既沒有左派說的那么好,也沒有右派說的那么環,事實是問題非常多,當時的左派和右派其實都犯了一些嚴重錯誤,包括毛主度在內,我聽父母說過,xxx上臺一次農民就能吃飽肚子一次,這是為什么?改革開放之初農民是受益的,是支持的,農民分到地的第二年就有了白面吃,整個80年代農村人與城市人的收入差距遂步縮小,而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卻又遂步拉大,這又是為什么?這個兩個問題誰能回答,在我看來要回答清楚這兩個問題,還是要回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去尋找答案。
六、大多數左派并不認同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認為票選制解決不了問題,但問題在于如果不用選票制那社會主義人民大眾民主制度使用何種形式呢?難不成天天去搞街頭政治?如果是這樣左派還會失敗,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任何形式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七、中國的第二次社會主義革命不會從民間開始,而只會從黨內開始,民間的左派力量并不強大,我身邊的很多人不是特色派就是右派,左派很少,左派力量并不強大,大多數老百姓思想很混亂,他們對以前的社會主義制度并不認同,但同時也不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
以上是我的一些基本的觀點和看法,當然我不會認為一定都是正確的,希望大家共同討論,共同提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