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二月九日
近日,轉基因糧食作物產業化發展成為國人熱議的話題。出于對糧食安全與人身健康的考慮,對轉基因糧食作物產業化發展,反對、抗議之聲似乎遠遠高于贊譽、擁護之聲。于是,作為轉基因糧食產業化發展的主管部門——農業部,請研究人員就媒體提出的轉基因作物安全性及其優勢,給與了書面格式性答復。其中給出了轉基因農作物的三方面優勢,作為時下提出的轉基因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理由:一是“減輕病蟲害危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三是“拓展產業形態,提高產品附加值”。
(以上三個理由參見:http://focus.news.163.com/10/0208/16/5V1049T300011SM9.html)
雖然筆者也在農業科研單位工作,并且也接觸到農作物品種保護管理研究,但沒有專門從事過轉基因糧食產業優勢地研究,所以不便對上述三種優勢提出否定或肯定的評論。但是,如果將發展上述三種優勢的必要性與確保轉基因安全的重要性相比,本人覺得以上述三種優勢作為國家發展轉基因糧食產業化的充分理由,則顯得完全站不住腳。
首先,“減輕病害蟲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無疑,轉基因作物與傳統方法培育品種相比,由于定向導入了抗蟲或抗病基因(或許僅僅針對某特定種類的病害蟲害),自然可以具有較強的抗病蟲能力,于是也就可以在種植生產中降低農藥用量。農藥用量的降低,也就自然讓人想到可以降低種植生產管理的成本;同時,由于農藥用量降低,也自然減少了作物、土壤及地表地下水中的農藥殘留,于是也就自然讓人想到可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但是,這樣的觀點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轉基因作物是否會導致對周邊野生動植物以及傳統農業作物造成不可逆的基因污染。按照目前無論支持派還是反對派的看法,基因污染對生態的破壞都將是比農藥污染造成的生態破壞要嚴重得多得多的問題。因此,盡管轉基因可能降低農藥用量,減少環境污染,但與轉基因作物可能造成基因污染而帶來的潛在生態破壞來說,孰重孰輕,應一目了然。
其次,“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或許這個觀點是完全成立的,盡管也有文章在評價說,近幾年國內轉基因棉生產,由于害蟲的抗性增加,已經不是在降低而是在增加種植生產成本。即便權且認為,轉基因作物由于其特有的抗性,確實在降低著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可是,又有什么充分理由可以讓國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特別是主糧的質量安全,以及糧食消費者的人身健康,這樣嚴肅重要的目標,讓位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呢?“三農”問題時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政策調整、產業扶持,降低農民生產投入,提高生產收入,無疑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但是,拿農民致富與全民健康相比,孰重孰輕,也應是一目了然。況且,推廣轉基因作物業并非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的唯一或者最好途徑。那么,有什么以這樣非唯一的手段,去冒轉基因糧食可能給人類帶來根本性損害的風險呢?
第三,“拓展產業形態,提高產品附加值”。感覺把這個作為發展轉基因糧食作物產業化的理由之一,是三個理由中最荒唐、最站不住腳的一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無非是通過延伸產業鏈,將產品由傳統的粗加工向精細加工方向發展,由單一糧食領域的加工延伸向更多領域,如醫藥、能源等領域的加工延伸。通過加工延伸,一方面使原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使原料中各不同有用成分充分發揮各自的價值。那么,說到這里,可以看出,這提高附加值的做法并不僅僅是轉基因作物才有的“專利”。進一步說,提高產品附加值并不能作為發展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充要理由。而拓展產業形態的理由更加荒唐,產業形態僅僅是產業存在與發展的一種形式。顯然,形式服從目標的觀點是眾人皆曉的簡單道理。或許轉基因作物由于具有與傳統作物不同的特征特性,而可以延展出不同于傳統作物的產業形態,但是即便是再有不同,也要看這種產業形態是否符合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與需要。如果不符,產業形態再新穎、再多樣,也將沒有任何拓展的必要。莫非我們為了拓展產業形態、提高產品附加值的目的,就把糧食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弱化到產業形態多樣化或提高產品附加值之下了嗎?!
轉基因安全問題無疑仍是全球科學界尚未解決的懸疑問題。面對國人對轉基因糧食產業化發展決策的質疑聲,農業部及支持此決策的研究者們,要做的不應當是急著為此決策進行辯解,而應跳出原有思維定式,認真審視這一決策是否合適,并且在審視基礎上,給公眾一個能夠站得住腳的恰當解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