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與人“雜交”出的東西還是人?
--《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出路》一文存在嚴重的概念和邏輯混亂
針對“近日我國發放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舉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事,新華網“新華財經”“新華科技”先后于2010年02月07日晚 20時17分15秒、08日早08時12分40秒,登載了新華社記者丁文杰、董峻、周勉,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寫成的報道。頭天的題目叫《袁隆平: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重要出路》,第二天的題目多了個“的”字,叫《袁隆平: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出路》,文章內容上第一、二、三、五段均未動一字,只對第四、六段做了一些評論性語言增改。為方便大家自己思考,現將2月8日的報道全文拿來,如下,并以“[ ]”略加標注--括號內的文字就是修改或增加的。
---------
新華網長沙2月7日電(記者丁文杰 董峻 周勉)“雖然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領先,但如果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五年、長則十年,我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后國際水平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7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我國糧食連續六年增產,但從長遠來看,人口、資源、生態等因素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出很多挑戰。袁隆平說:“在耕地有限而人口眾多的中國,要解決糧食問題,關鍵要靠科技創新。”正是在他領銜研究的雜交水稻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幫助我國實現了水稻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袁隆平領銜研究的超級雜交水稻已經完成了畝產700公斤的一期目標和畝產800公斤的二期目標,正在攻關畝產900公斤的三期目標。袁隆平說,前兩期目標靠的都是常規技術,但要進一步提高產量,就必須運用分子技術手段,從理論上講,只要把常規技術和分子技術結合運用,水稻單產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但是頗有憂患意識的袁隆平說,國際上生物技術得到廣泛的研究和推廣,而且效果很好,目前一些跨國種業公司正在利用生物技術研究雜交水稻,[雖然他們常規技術落后于我國,但他們的生物技術超過我們。]如果我們不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雜交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注:“中國”改成了“我們”]。[那時,我國就會喪失雜交水稻技術領先的優勢。因此我國必須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迎頭趕上。]
袁隆平透露,雜交水稻研究技術在不斷進步,最早是品種間雜交,進一步是利用亞種間雜交實現優勢,超級稻三期研究要從亞種間雜交發展到運用分子技術進行雜交。根據這一技術路徑,目前中國超級稻三期目標研究中正在應用分子技術,比如把玉米碳四基因轉到水稻中體現遠緣基因的雜交優勢,但這一技術難度比較大,目前正在進行技術攻關研究。
近日,我國發放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舉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袁隆平認為,今后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分子技術中的一類,因此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沒有技術就沒有地位。[部分群眾對轉基因產品有擔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實際上生產轉基因產品都要經過國家嚴格的安全評審。美國、巴西生產的玉米很多是轉基因的,我們吃的大豆油很多也是用轉基因大豆加工的。]對待轉基因產品,科學慎重的態度并不是拒絕的態度。
----------
品讀此文,可以明顯看出,該文的關鍵詞是:“常規技術”、“分子技術”、“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研究技術”。這些本來應該有確定含義的科技詞語概念,在文中被作者模糊化、通假化、“轉基因”化,輪番使用、偷著轉換。于是,農業育種學上有確定含義的“雜交育種技術”,“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變成了“常規技術”;而“分子技術”、“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在水稻育種制種上的運用,則成了“雜交水稻研究技術”、“雜交水稻技術”。于是就有了文中的關鍵話語:“超級雜交水稻……畝產900公斤的三期目標……必須運用分子技術手段”,“目前一些跨國種業公司正在利用生物技術研究雜交水稻,(雖然他們常規技術落后于我國,但他們的生物技術超過我們。)如果我們不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雜交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袁隆平透露,雜交水稻研究技術在不斷進步,最早是品種間雜交,進一步是利用亞種間雜交實現優勢,超級稻三期研究要從亞種間雜交發展到運用分子技術進行雜交”。這里,把同類間“雜交”與異類間“轉基因”,有意或無意給混淆了。
下面,我們著重就“目前一些跨國種業公司正在利用生物技術研究雜交水稻,[雖然他們常規技術落后于我國,但他們的生物技術超過我們。]如果我們不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雜交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這句話的含意,作一分析。這句話中的“生物技術”,顯然主要是指或實際就是指“轉基因技術”。我們把“生物技術”一詞換成“轉基因技術”一詞,這句話就成了“目前一些跨國種業公司正在利用‘轉基因技術’研究雜交水稻,……如果我們不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雜交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利用轉基因技術研究雜交水稻”,這不是很荒唐嗎?用“轉基因技術”弄出的水稻叫“轉基因水稻”,怎么就成了“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是同類雜交,轉基因水稻是異類轉基因。再進一步來看這后半句,“如果我們不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雜交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根據上半句的語意推理,這個“他們的雜交水稻技術”顯然是指“他們的轉基因水稻技術”,而這個“超過我們”的“我們”后邊顯然省略了特定所指技術,即‘轉基因水稻技術’或‘雜交水稻技術’。所以,這話實際要表述的意思就有了兩種不同情況:一種是“如果我們不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轉基因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的‘轉基因水稻技術’”;一種是“如果我們不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他們的‘轉基因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的‘雜交水稻技術’”。無論何種情況,這不是更荒唐嗎?若是前一種意思,那么人家的“轉基因水稻技術”不是一直領先我們、“超過我們”嗎?何來“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還用超嗎?!若是后一種意思,那么咱的“雜交水稻技術”不是一直比他強、“在國際上遙遙領先”嗎?他的“轉基因水稻技術”一直比咱強嗎?兩碼子事嘛,怎么混一塊比了,怎么比?!當然,如果這個“超過”是指,商業推廣上和商業利益上,他們的“轉基因水稻技術”很可能會在短期內超過我們的“雜交水稻技術”,那倒是很可能的--面對官方的力推和披著“科學”外衣的專家們的忽悠,如果人們抵制轉基因水稻不堅決、不普遍、無合力,則是完全可能會被強制當作“小白鼠”來試驗的。這樣想來,該文借袁隆平之口,借國際科技競爭之名,借糧食安全之由,為轉基因主糧油商業化推廣種植鼓與呼、忽與悠,不惜混淆概念、錯亂邏輯,抹殺“雜交”與“轉基因”的本質區別,這不是很昏很混嗎?!
文中講的這個“袁隆平”似乎認為:狗與人交配(“雜交”)出的東西(妖怪)還是人,也叫“雜交”品種?!所以,他認為“對待轉基因產品(請注意:這里沒直接說‘食品’,而用了莫名其妙的‘產品’二字),科學慎重的態度并不是拒絕的態度”。而這個“科學慎重的態度并不是拒絕的態度”,究竟是什么態度?文章沒有明說。是主張全中國人現在就全面開始試吃“轉基因糧油”,而不應該“拒絕”轉基因主糧推廣批準者和力促推廣的專家們、專利者們的一番良苦用心和“好意”嗎?咱難以揣測!
轉基因技術的最大特點在于,可以制造出“妖怪”,制造出“牛頭馬面”、“牛鬼蛇神”。如,給貓植入鼠的基因,就制造出“鼠貓”;給鼠植入貓的基因,就制造出“貓鼠”。給人注入狗的基因,就制造出“狗人”;給狗注入人的基因,就制造出“人狗” 。作為雜交育種專家,不可能對此不清楚吧?!異類間“轉基因”,與同類間“雜交”,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是狗與人逆自然倫理和規律的“人為雜交”,同白人與黑人符合自然倫理和規律的“自然雜交”的區別。把“轉基因”與“雜交”混為一談,是記者成稿時歪曲了他的愿意,還是他本身就這么認識的?咱不得而知!
最后還需指出的是,“美國、巴西生產的玉米很多是轉基因的,我們吃的大豆油很多也是用轉基因大豆加工的”--這話想說什么呢?又能說明什么呢?能說明推廣轉基因大米的正確嗎?“美國、巴西生產的玉米多是轉基因的”,人家是輔糧,是“生產”,人不吃,喂畜牲,或出口、讓外國人吃。我們是主糧,是人吃,主要是自己吃。美國不僅生產轉基因玉米,還大量生產轉基因大豆呢!生產了做什么?出口給我們或在我們家里的外資企業加工“轉基因大豆油”,所以,才有“我們吃的大豆油也很多是用轉基因大豆加工的”怪事。這不正是,反而證明了我們的腦殘嗎!反證了一些人力推轉基因主糧的腦殘嗎!難道這反倒還成了推廣轉基因主糧的理由不成?!以自己過去不小心吃了屎,來證明現在和將來應更進一步大量吃屎、主要吃屎、完全吃屎的正確--這是一種怎樣的弱智、怎樣的悲哀、怎樣的混帳邏輯啊?!
嗚呼哀哉!
附:二文網址
《袁隆平: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重要出路》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2/07/content_12949224.htm
《袁隆平:生物技術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出路》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2/08/content_12950689.ht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