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總供給和總需求
2006年11月16日
笑風:
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御用色彩比較濃(實際上非主流的也多數期望被御用),這就決定了經濟學家的進言多數是投其所好。官僚制度是個什么東東我們都知道,一個經濟學家的進言他會只選擇對自身有利的方面采納。
舉個例子,所謂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即內需、招商、外貿,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都被官僚采納作為經濟政策的指導方向。朱時期全國上下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之后各地大造開發區搞外向經濟,現在各級官員又拼了老命去招商引資。目的決定一切。什么樣的措施有利于創造政績,各級官員就會采取什么措施,所以我們會看到不計其數的爛尾樓、斷頭路,面積廣闊只會長草的開發區和全官、全民蜂擁而起外出招商的熱潮。
歲月之書:
主流經濟學家的總供求平衡是這樣的:
1、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國際貿易+政府采購
和笑風的說法比較的話,消費需求就是“內需”,投資需求就是“招商”,國際貿易就是“外貿”。
2、供給=資本+技術+勞動力
3、笑風說的御用經濟學家們就是想使“總需求=總供給”。
但在總需求上,他們很長時間片面強調了資本投資、外貿,即使遭遇東南亞金融風暴,人民幣承諾不貶值,無法再依靠外貿時,也只強調“政府采購帶動內需”。
長期壓低工人工資,人為忽略了工薪階層通過自然收入帶來的“內需”。
在總供給上,則是忽略了國際分工,忽略了提升自主技術和勞動力升級之間的關系,把市場化當作教條,在教育領域也搞所謂“市場化”,把大學擴招當成了收斂百姓錢財的工具,當成了創造“內需”的工具,培養了大批仍然只能當作普通勞動力使用的人,其實“提升自主技術”和“勞動力升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真正的兩條腿走路,沒有“自主技術”的開發,培養的“升級勞動力”自然沒有用武之地,最終造成一條腿單蹦,成了秋后的螞蚱,蹦達不了多遠。:)
笑風:
我所在的城市最近正在搞跨越式(這個詞現在比較時尚),透支地方財政若干年的收入去建一座新城、去修若干條號稱“十年不會落后”的道路。毫無疑問的結果是,城市的主要領導會很快升遷,但是這樣的“跨越”對地方經濟是福是禍,無人敢討論評說。如果這位主要領導拍腦門的決策失敗,誰為這座城市未來幾年沉重的債務負責?
歲月之書:
政府搞基礎設施建設是對的,關鍵是“度”和“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